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在中国版块写了京城第一 gay 吧 Destination:
全文共 6 段,文字也比较简单。我从写法和细节语言点出发赏析这篇文章,希望对你的外刊阅读也有所启发。
开头《经济学人》惯用的手法:从聚焦一个人或物写起,一步步吊起你的胃口。镜头先向我们呈现一个跨国集团会计的人物形象,然后切换到夜景,他在酒吧 Destination 一人饮酒醉。
Destination 是何方神圣?《经济学人》并没有直接说,而是绕了个弯子——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自然地给出更多信息。我们可以借用这个套路来介绍一个事物,比如这样介绍一个网红饭店:
On China's most popular review and rating app, Dianping, the restaurant/eatery is listed as a "wanghondian"...
另外注意文中的一个细节:club-cum-cultural centre。cum 就是 and 的意思,这里用 cum 不仅更简洁,还让整句话构成了 cccc 的队形,视觉和听觉都更漂亮。
第一段是 hook,把我们引进来,接下来就可以言归正传。为啥要报道 Destination 呢?它影响力大呗,《经济学人》是这样写的:
先用一个比喻说明其地位:the venue has become a beacon for gay Chinese across the country.
熟悉 I Have a Dream 的朋友可能立刻会想到金博士那句:This momentous decree came as a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 to millions of Negro slaves who had been seared in the flames of withering injustice.
从这个比喻出发具体说明它为何脱颖而出:出道早、人气旺、场子亮。最后还从第三方评价着手说明它的地位:granddaddy of Beijing's gay clubs,京城 gay 吧的祖师爷!
读完这段我就对 Destination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的目的达到了。接下来我们自然可能就有疑问:为啥这个酒吧能如此长盛不衰呢?是因为国人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还是经营有道?
作者自然猜到了我们的信心思,于是不动声色的来了个过渡:
是因为由于北京是大城市,人们的观念更开放吗?回答错误!这里注意一个细节。如果想表示「 他告诉父母他是同性恋」你会如何说呢?最简单地道可以说成 He came out to his parents。这里的细节是:我们都知道出柜是 come out,但是后面的介词可能拿不准该用哪个。阅读中要注意这些细节,细节就是地道。
讲它的历史、装修、活动,让读者如临其境。这段细节描述和第一段的 club-cum-cultural centre 呼应:这不是一般的酒吧,它的环境和活动都和同性恋文化相关。这可能是它经久不衰的一大原因。
当我们想表示「面子工程」时,是不是就可以套用第一句:see a propaganda use for xxx?
这一段有两个好次。一是 showcase,不熟悉它的话快去查下词典;另一个是 tellingly,这也是《经济学人》偏爱的用词之一。
通过老板自己的话道出酒吧的意义:Destination 一小步,同性文化一大步。注意这里 escape 的用法,值得背下来。比如想说「旅行可以使人们从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就可以说 Travel can be an escape from the routine drudgery of life. XX is an escape,用在口语中也很漂亮。另外拓展一个类似常见用法:escapism,比如咱们常说的「看爆米花电影」就是一种 escapism。
整篇文章读起来就像是一个 3 分钟的纪录片,音乐、画面、近景远景全都一一浮现。用看电影的方式读文字,真是享受。
这篇赏析兼顾写法和语言点,每期这样读上几篇文章,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质量一定大有提升。
如果你想跟我和 Justin 老师一起每周读读《经济学人》,考虑加入我们吧👉2020 年现象级英语社群
【每周《经济学人》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