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英文书,听听播客
最近听了些播客,读了几本英文书,也把一些收获记在这里。
英文书
这些书有的是在 Anna's Archive 上下载看的,有的是在美国亚马逊上买的 Kindle 版本。这些书都没有认真从头看到尾,而是按需阅读、开卷有益。
1. You Have More Influence Than You Think
我的播客「装腔做事」第 28 期的嘉宾是@幸若,她正在美国读博,专业是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录完播客我们多聊了几句。我鼓励她利用社交媒体去记录和分享,她和我分享了她教授的一本书 You Have More Influence Than You Think。
整本书比较枯燥,核心内容是:我们往往低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也错过了一些提要求、寻求帮助的机会。他人比我们想象地更容易愿意帮助我们,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担心会麻烦他人。
这本书不是教我们如何提升影响力,如何拿捏他人,而是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存在本来就对他人有影响。
我们会说自己是个小透明,根本是不相信自己有什么影响力。我们比我们以为的更重要,我们的存在本身、showing up 就是他人的体验。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想到你可能会读到,这就对我有影响呀。
2. Strengths Finder 2.0
2024 社群里做了一次以书会友聊天局。@Katharine 提到一本书 Strengths Finder。我也读了读,有以下心得:
1)人们常说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 if you just try hard enough.
作者说这是一个 misguided maxim,更准确的版本是 You cannot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but you can be a lot more of who you already are. 这是这本书的核心理念。
2)基于上面的理念,作者得出一个公式:Talent X Investment = Strength。
把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地方。那遇到不擅长的地方怎么办?要想是不是自己一定要做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是就避免;如果必须做,那就利用工具,或者与人合作。
3)全书的重点是 34 个行动主题,它需要你先去他的网站做题(如果没有买书送的 passcode,需要支付59.99美元),然后对号入座看自己有什么优势。
这个对号入座比较水,在我看来和星座说明差不多。Goodreads 上一位读者评论说:Honestly, I've gotten more personal insight from fortune cookies👏
4)这样的书,了解书的核心理念,顺便学点英语就好了。
5)这本书让我想到之前写的一篇《做一只蜂鸟,迷茫且坚定》。当初是看了 Elizabeth Gilbert 的演讲 Don't Chase Your Passion And Maybe You'll Find It。
她说人们常说要 follow your heart, follow your passion,那当我们不知道这个 heart 和 passion 是什么时该怎么办呢?她说最重要的是 follow your curiosity。有些人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很多人并不知道。
我到现在刚刚感受到我好像找到了我的 strengths,我喜欢写喜欢学喜欢分享,可能这就是值得我 Talent X Investment 的地方。Strengths Finders 这类书的问题在于,它把人看得太简单,把做事太公式化。人太复杂了,倒是 Elizabeth Gilbert 这种理念更有帮助,更符合人性。
3. Irresistable
@Melody 提到她正在读这本 irresistible。
这本书读起来并不可爱,每一章末尾都有至少 30 条文献引用,书后的 bibliography 和 index 占全书 20%。我读这本书除了是以读会友,也让自己读一些舒适区之外的书,看看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这是一本新书,上个月末刚出版,作者 Joshua Paul Dale 是一位长居在日本的大学教授。kawaii 无处不在,但它从何而来?为什么有这种文化呢?受 Linda Williams 的 Porn Studies 启发,他开创了 Cute Studies。
Kawaii 并不是现代产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代表作品是 The Pillow Book 和 Scroll of Frolicking Animals。西方最早的萌萌哒 motif 是丘比特,后期是 Kewpie dolls。
作者说:Cuteness was more than simply skin deep. Cuteness is part of human bilogy.
从生物进化上看,cuteness 和 neoteny 高度相关——neoteny 是「幼态延续」,那些萌萌的大脑袋大眼睛小嘴巴小胳膊腿就是 neoteny 的典型特征。我们人类和驯化的动物都有 neoteny 的特点,我们的「孩子阶段」非常长。作者还说 cuteness 也是新生儿存活的本能,白白胖胖的婴儿除了身体健康,萌萌的样子会让人产生 oxytocin,忍不住想照顾他们。
顺便学到,cute 是来自 acute,最初用来形容不靠谱的成人。Kawaii 来自 face(kao)和 flushed/dazzled(hayushi)。
作者说虽然两者意思一样,日语的 kawaii 更加纯粹,英语中的 cute 有一丝被拿捏的嫌疑——想到英语中有个说法 don't get cute with me,可以理解为「别耍花招」。
全书最后一章是 The Future of Cuteness,作者说全世界正在萌化,年轻人不愿意长大,中老年人也开始追求心态年轻。有人认为 cuteness 是不成熟的表现,也会加剧一些刻板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 cuteness 的力量,它让人更灵活、保持创造力,它越过逻辑、性别、年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平等。
In a world that feels increasingly polarised, is this such a bad thing?
4. Change Your Questions, Change Your Life
我在备课 Coaching 主题课程时遇到了这本书,了解了核心内容,我重点看了书中的插图。
这张图说明了作者的核心思路:
我们的许多烦恼,来自脑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拿英语学习来说,我们常问自己:我该如何高效学英语?我英语好吗?这样的问题中带着对自己的评判,觉得自己不够努力、懒、差,这样下去找到的答案也多是治标不治本。
换一个问题,问自己:我想用英语做什么?我现在能做什么?为了达到我的目标,我需要怎么做?这样就会聚焦于解决问题,问题中也带着相信自己。
我们都会经常评判自己,觉察到自己处于 judger 的状态,提醒自己是有选择的,是可以切换视角的。如何切换呢?先从改变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和成长为导向。
播客
这两个播客我都是在 Spotify 上听的。多是开车时听的,了解信息,顺便练听力学点英语。
5 quesitons to ask your partner for a healthy, lasting marriage from Life Kit
主题是邀请了一位 marriage social scientist (Carol Bruess)回答五个婚姻中的问题。我用自己的话简单总结和心得:
1. 哪些是结婚后不愿意放弃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non-negotiables,也可以照顾对方有 flexibility。比如我跟妻子说我至少每个月要有一次 solo camping,这件事情对我很重要,她很支持,于是我们提前商量好时间。她也会每周练普拉提,那我就会陪她或者自己带娃。
2. 是不是没有对方就不行?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 togetherness 和 autonomy。两个人在一起,也要有自己。如果对方不给你个人空间,可能是控制欲太强,是可能的 death knell,要警惕。
3. 发生冲突时,是 silent treatment 还是 slam doors?
面对冲突,我们都有自己的 default mode。冲突无法避免,她还提到 2/3 的冲突是无法解决,只能管理。我们需要面对那些可以解决的问题,把每一次对话都当作练习。
她还说要警惕 contempt 和 defensiveness。这里提到一个 mindset of curiosity。当我们的防御机制开启时,把它变成一个好奇心驱动你的问题。
4. 你愿意把钱花在哪里?
她说满足了基本需求,钱的问题来自 the emotions behind it。这里想到夫妻之间,一起读读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吧。
5. 如果有孩子,你愿意凌晨三点给孩子换尿布吗?
夫妻如何分工,如何平等?生活是一起经历柴米油盐,我们追求的是个平均值。当有了孩子,相处的公式发生改变,感觉夫妻之间相处变少了。她说这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我们需要调整策略,主动为生活创造仪式感。
现在想来,我有了两个孩子后我感到自己被忽略,同时也觉得妻子很辛苦,但好在能主动沟通。我们每天一起去咖啡馆,孩子睡着后一起聊天,这就是我们的仪式感吧。
最后主持人问 Any last thoughts on how to make marriage work? 她说 You can either be right, or you can be in a relationship. 放下盔甲,真诚交流,这是一个 tall order,但把婚姻、把每一天的对话当作练习,这是幸福婚姻的 building blocks。
Can Anxiety Be a Gift? from Ten Percent Happier with Dan Harris
这期播客邀请了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 David Rosmarin,主要聊他的新书 Thriving with Anxiety:
我也翻了翻书,不过核心内容听播客就够了。他的核心观点是 anxiety 是人类的情感的一部分,越想消除焦虑就越焦虑。我们能做的是理解自己的焦虑,然后把它变成 gift/blessing。
他说我们的文化鼓励我们「不要焦虑」,当我们面对失控、不安时,我们容易过度解读。正是这种觉得焦虑是不对的解读,让我们更加焦虑。
他说焦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与他人连接,帮助我们超越自己。比如我们与亲人朋友相处时,逃避焦虑的结果往往是指责对方,而面对焦虑更能让我们表达自己的脆弱,告诉对方其实自己是害怕失去,是需要对方。
最近恰好也在读李子勋老师的《人生困境整理术》,读到这样一段:
有感而发,写下这样一段:
自卑与超越,不是不再自卑。是和焦虑一样,感受到这种心境带来的欲望、情绪、念头,在探索中接受自己,超越那个我以为的自己。
我感到人都有一个转化器,可以把一切都变成力量。读到这里,我想转化器的核心配方里一定有自卑。30 岁后,感到可以欣赏自己的自卑和敏感,它们让我充分感受,也能保持怀疑和好奇。
上面提到的播客和书,我都是随遇而读,随喜而听,并没有特别推荐。读都读了,听都听了,顺便写成笔记也分享给你。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预知后事果,今生作者是。」
焦虑,和许多事情一样,是结果,我们也无法掌控。无论是学习、关系还是个人成长,所有的困惑都不是现在才出现,是一直没有面对;所有的喜悦也不是做对了某一件事情,是来自自己的诚实和认真的行动。
你看我读书了,学习了,可能会感到一些焦虑,这很正常。说明你想进步,对自己有期待,那就顺着它去认识自己、付诸行动,把内耗转化为「我本来就很好,我也可以持续进步」
猜你还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