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视点|创新业态发展 疫情倒逼数字经济提速
文|《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李张光
受疫情影响,一方面,电影票房、旅游收入和餐饮收入同比明显下滑,另一方面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购物等产业流量大增。针对这一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创新业态持续发展的同时,疫情也在倒逼数字经济提速。从侧面反映出,数字技术为加速传统产业转型提供新途径、新方式,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助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如何辩证看待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王微:疫情出现并快速蔓延,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稳中向好的态势。
首先,表现在对短期宏观需求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消费需求。防控疫情需要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因此短期内对消费需求释放形成较大抑制,包括购物、餐饮、旅游、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
其次,疫情将对生产和市场供给产生影响。由于假期延长和对假期大量流动人口隔离观察等方面的要求,短期内会直接影响大量就业人口返城和企业复工。
长期来看,正如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为网络购物提供难得的创新探索机遇一样,此次疫情防控也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机遇。比如,此次疫情防控激发了健康、绿色消费,进一步拓展了网上消费内容和创新消费形式,为灵活就业、网络办公等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促进生产生活业态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跨境电商等贸易创新方式的发展。因此,此次疫情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趋势。为此,既要着力稳定生活必需品供应和居民消费预期,也要把握大势,化危为机,进一步促进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加快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记者:您提到经济发展在创新突破中有很多机遇,具体有哪些方面?
王微:此次疫情防控阶段,激发了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对进一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主要的创新点有:
一是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线上化。在疫情防控期间,更多人改用线上渠道“足不出户”实现日常消费。一方面,网络购物、网络课堂等发展较为成熟的线上消费呈现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线上消费孕育兴起。随着居民消费习惯的养成,传统的行业发展模式和利益链条可能被打破,推动线上消费内容和场景不断丰富,将进一步提高对线上渠道的黏性。
二是健康消费新热点有望持续。居民对健康关注度大幅上升,更加注重加强自身防护和提高免疫力,对健康、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显著增长。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也在加强,对健康保险的需求明显上升。健康消费的增长反映了居民对生活质量改善的需求和消费升级的趋势,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持续积累,将成为我国消费发展的持续热点。
三是成熟技术的应用创造新业态、新模式。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接触式消费受限,为一些相对成熟的新兴技术开辟了市场空间,特别是无人机送货、无人车载人等新兴供给方式应运而生。随着未来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线上消费的不断发展,应用新兴技术的新型服务供给方式将得到更大发展,能够为消费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健康文明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此次疫情爆发和蔓延与食用野生动物直接相关,同时暴露出居民日常生活的卫生陋习,从而引发人们对长期以来的消费观念的反思。
记者: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王微:数字技术正在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从标准化程度高的商品向复杂商品再向服务拓展转变;二是从单纯线上创新向线上线下融合创新转变;三是从消费环节创新入手向全产业链互动创新转变。
未来,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发展趋势中还应该瞄准三个方向。一是从技术驱动向多种要素驱动创新逐步转换;二是从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探索转向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三是从城市、农村再到跨境的大范围创新,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年2月11日,原题为《创新业态推动数字经济提速——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
图片取自网络
中国智库“战疫”系列推送文章——
智库专递|专家答问:新冠疫苗进展如何?“战疫”措施何时见效?
观察|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新冠肺炎动态监测功能上线意味着什么?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解读
=====中国智库 China Think Tank=====
感谢关注和传播“中国智库”微信公众号,我们会努力提供有价值的回报。
《中国智库》《中国发展观察》均为中国发展出版社旗下的连续出版物。
《中国智库》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具有杂志特点和思想库色彩的智库论丛。旨在让决策者更多地了解民间声音,让决策内容和过程更多地为民众理解和认可,在政府与理论界和民众之间搭建桥梁。
《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具有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