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曾遠去
每年都有「雙十二」,如今還有多少人記得這是「西安事變」爆發的日子?關心歷史、還在挖掘史實的人,總是忘不了這樣的日期。歷史越是遠去,翻出的史料也越多,我們可以拼湊起來的歷史畫面也就越完整。
晚間被一位老兄問起,西安事變那時,蔣公是什麼樣的心態?我無法確知蔣公的內心世界,無法確切回答。不過從各種的史料透露出的訊息而言,可以肯定的是,蔣公很後悔將剿匪此等大事託付於張逆這種德不配位又愚蠢至極的貨色。
張逆與蔣公
西安事變發生當年,即民國25年(1936),到12月時,國軍之戰事局面看好。蔣公為了避免剿匪功虧一簣,最終還是決定進駐西安督戰。孔祥熙曾提醒蔣公西安之行太危險,惟恐情勢有變。當然,蔣公並不知道,張逆已經被戴上高帽,自以為「天降大任」,起了兵變之心。
張逆的不正常狀態,蔣公也並非毫無察覺,據《蔣中正總統困勉記》「卷四十」:
(民國25年12月)八日,召見東北軍將領訓誡之。……九日,又召見東北軍旅長訓誡之。……十日,與張學良談已,曰:「此人心志不定,余甚悲憤,不能不切訓之。」十一日,晨起散步院中,見驪山上有二人,注目公十分鐘始去,公疑曰:「是何人也。」……已而黎天才、孫蔚如,忽求謁公,公予之見而訓誡之,既去,曰:「是又可異哉!」晚,召張學良、楊虎城、于學忠,與中央各將領,來華清池會議,楊虎城、于學忠不到,而張學良則形色匆忙,精神慌忽,議未畢而去,公曰:「是又異哉!」已乃曰:「此彼聞余訓誡黎天才之言,而心不安也,又以余昨日切訓之,故彼不樂也。」將睡,曰「漢卿之形態奇異,可慮也!」……
蔣公當時雖不知張逆、楊逆等已決定兵變脅迫,明顯已察覺東北軍有異,是故連續數日一再訓誡東北軍將領,可惜並未達成效果,反倒刺激諸逆一不做二不休,否則夜長夢多自傷邪念。
十二日兵變之事引發各界譁然,消息傳開,全國輿論普遍同情蔣公,「深刻的憤怒和憂慮」(柯如齊語)席捲全國。各軍閥反應不一,如馮玉祥呼籲張楊盡速釋放蔣公;而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則暗中支持張逆。
蔣公被兵變劫持之消息迅速傳至莫斯科,史達林擔心此事給蘇俄招惹事端,旋即電令毛某,表示蘇俄不贊成這樁「陰謀」(蘇俄認為此事由日寇策動),命令延安必須和平解決。因此毛、周、朱於25日發布通電宣布其和平解決之主張。而十三日中午,張逆給延安的急電傳到之後,朱德、張國燾等主張立刻處死蔣公與同行的國軍將領。毛某甚至拍電報鼓勵張逆「堅決地」對付蔣公。當然,張逆在扣押蔣公不久就後悔了,也不可能對蔣公採取更進一步的違逆之舉。
陶涵在《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一書中談到周某自西安回報時:
毛簡直不敢相信,蔣只是出言保證會停止內戰。他擔心幾天前似乎落入掌中的這位大敵,現在已經不受控制要大舉「迅速、殘酷地報復」。周恩來說,蔣「可能不會食言」。他以調侃的口吻說:蔣自命為英雄人物,會有言出必行的虛榮心。毛想起自己從前也是這樣諷刺蔣的天真,也就認同了這個判斷。他說,蔣可能又會扮演起阿Q的角色……毛認為,蔣就像阿Q一樣,對自己的美德和真誠以及中國的傳統,充滿幻想,中共正好可以好好利用他這一點天真。……
至於其他,可以參閱的資料很多,本文就不再贅言。「西安事變」導致「攘外必先安內」之國策以失敗告終;並且,中華民國對日抗戰不得不提前進行,但準備遠未充分。當然,也因此埋下了將來戰端一開,蔣公以及國軍不得不面對內外夾殺的危局。西安事變可算是中華民國安危易位的轉捩點,其造成之深遠影響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