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防疫心理小课堂(八)——生命骄阳

校新媒体中心 广西大学 2022-04-23




同学们好!我是张羽璇老师,欢迎回到《防疫心理小课堂》。

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北京时间7月27日,全球累计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超过63万人。疫情来袭,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天有不测风云”,可疫情期间,青少年自杀、自伤事件也较往年明显增加,令人更加感到揪心——完全是人为的“旦夕祸福”!因此,今天老师想好好跟大家聊一聊“生命”这个庄重、严肃的话题。

庄子在《大宗师》里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任何一个生命都是有限的,有限性始终是摆在生命个体面前的绝对性。一场疫情、一次地震、一出车祸……都可能突然夺走我们的生命。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人选择自己提前结束它。

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一些本已存在的问题加倍放大,一些本已产生裂痕的关系加速破裂,各种原有的心结越积越多,学业、就业、失恋、患病、与父母关系紧张……任何一方面的问题都可能成为促成自杀、自伤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的,同学们,生活不易!

也因为这样,在成长的路上,每个人都有过对死亡的恐惧和思考。而一辈子几十年,难免会有一瞬间让我们觉得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尽管绝大多数的我们都只把它当作一种吐槽和发泄,并不会付诸行动,但哪怕安全度过1万次“自杀”念头,只要有一次成谶,就会是无法挽回的悲剧。

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不可逆转;只有把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我们才有可能去继续成长、修复创伤、活得更好。死亡,则是一切可能的灭绝。

因此,无论当时多么艰难,请果决地关闭脑海那个叫嚣了千万遍的自杀启动键,让我们尝试健康、积极的方式来自救:去操场跑一次五千米,去看一场喜欢的电影,去吃一次火锅,去听一场最爱的歌手的演唱会……若你通过这样的自我调节依旧感到无能为力,那就承认无助,寻求帮助,特别是专业老师的帮助。例如,到学校心理中心预约心理咨询。

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如何预防和干预他人的自杀危机。

其实,没有一个自杀者是100%想自杀的,悲剧发生之前,生与死的天平会在他们心头不停来回摆动,几乎所有自杀者都会在有意无意间透露出线索和呼救信号,准确地抓住这些信号,你就有可能挽回一条宝贵的生命!

这些信号常体现在言语、情绪和行为上,大家平时要注意留心。

第一,言语上。你发现对方最近经常说一些丧气或者奇怪的话,比如:“我不知道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好希望我已经死了,就不会这么痛苦了。” “我很快就可以解脱了。”等等。大家千万不要把这些话当成玩笑,此时你的朋友可能正处在向这个世界告别的犹豫期。

第二,情绪上。一个平常开朗、活泼的人突然变得沉默、麻木,拒绝亲友、同学的邀约,只想独处;一个自我要求严苛、性格急躁的人突然变得对一切事物毫无所谓……这种情绪上的突变是非常重要的预警信号,往往是一个人将做出过激行为的重要风向标。

第三,行为上。若你的朋友突然把自己最珍爱的小物件都收起来了,或者无缘无故送人礼物,又为自己以前做过的事道歉,写信告别等等,你是否发现,这些行为很像我们常说的“交代后事”?没错,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告别。

最后,在这种网络社交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还要特别留心朋友从网络社交媒体上流露的消极信息,比如QQ、微博状态和微信朋友圈等。

那么有同学会问了,如果我发现了危机信号应该怎么做呢?当我们发现有自杀风险的同学,虽然也许无法帮助对方解决遇到的现实困难,但可以用理解、陪伴和沟通来帮他度过心理上的难关;如果感到自己难以把握分寸,我们可以鼓励他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但紧急情况下,就必须及时联系老师、同学和家长了。

同学们,每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极限都不尽相同。当自己尚有余力,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这是一种高情商的反映;而能对他人的危机伸以正确的援手,这是一种品德与智商同时在线的表现呐!我们首先要尽力做到自给自足,然后再争取雪中送炭。

同学们,到这里,我们的《防疫心理小课堂》就告一段落了。今年的新冠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我们国家众志成城、克难攻坚,防疫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胜利,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我们的人生旅程更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祝愿大家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困境都能百折不挠,将每一次的失败与挫折、每一晚的困惑与孤独,最终都用乐观、勇敢、坚韧、智慧转化为生命中的正能量,完完整整地感受人生四季,谦卑而骄傲地度过灿若骄阳的一生 !再见~




(张羽璇)


往期精彩回顾



@GXUer丨秋季学期开学,你想知道的全在这里!
防疫心理小课堂——在挫折中乘风破浪

你浪费了多少粮食?这组数字,触目惊心!


广西大学

 

信息来源于广西大学学生工作部

编辑:雷 想

责编:王 平

审核:贾琦艳

主编:李伟红


小西在等你点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