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一特稿 | 那些年我们养过的蛐蛐、竹蛉、金钟儿……

二猪 果壳童学馆 2020-02-20

放二三十年前,在城里能见到的虫子和今天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在路灯下,随手就可以逮到大个儿的蚂蚱(棉蝗居多)和蚂蚱扁儿(剑角蝗),偶尔还能抓到大个儿的扑棱蛾子(樗[chū]蛾)和老杆儿(碧伟蜓♂)。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适合虫子们生活的荒地越来越少,连曾经数量很多的各种蛐蛐儿,现在常见的仅有迷卡斗蟋一种了。

城市环境的变化是不可逆的,想天黑以后一边遛弯纳凉,一边听蟋蟀的鸣叫,已然是没了条件。不过,小朋友们还可以在家里养鸣虫。

今天,趁着六一儿童节,果酱请二猪老师给大家讲讲常见的鸣虫和笼具,明天我们还将继续教小朋友们在家养蛐蛐儿。

作者 / 二猪

编辑 / 果酱

我在北京长大,80后。小时候,左邻右舍的小伙伴都觉得我是个怪孩子,因为我就爱玩儿虫子。从甲虫到蜻蜓,从毛毛虫到蚂蚱,只要见到的,我都想养养看。当然,所有虫子里,我觉得最有趣的,还是会叫唤的虫子。这些能叫唤的虫子有个雅称——鸣虫。

想要养鸣虫,先得认识它们。趁着六一,我们来介绍常见的几种。

首先,你要知道,只有雄虫会鸣叫。所以如果想听蛐蛐叫,一定得养雄虫。多数鸣虫呈两性异形,也就是雄虫雌虫长得不一样,民间一般俗称蛐蛐的雄虫“二尾(yǐr)”,雌虫则是“三尾(yǐr)”(也有诨称“三尾大扎枪”)。这俗称很形象,因为大部分的蟋蟀在尾部都有两根尾须,而雌性又有一根针状的产卵瓣。

蛐蛐儿(迷卡斗蟋),左雄右雌。想要雌虫叫,“臣妾做不到啊!”图片:Vespula vulgaris / bugguide.net

有一些种类的蟋蟀(黄脸油葫芦、双斑蟋等)会有保留有膜质的后翅,后翅会沿尾部伸出,这样不太容易用二尾和三尾的方式分辨,这个时候可以观察虫的前翅,一般雄虫为了鸣叫,前翅都会有发声器,看上去前翅翅脉明显,表面不平整,具有镜膜;而雌虫的前翅表面看起来较为平整。

来认识下常见的鸣虫

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鸣虫,方便识别和饲养:

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

俗称蛐蛐儿,一般人们说蟋蟀大都指迷卡斗蟋,俗称还有促织、秋虫、斗鸡、趋织、地喇叭等等。现在北京我家附近的优势种,不光能听叫声,还能斗,自古以来斗蛐蛐用的,就是这种。城市绿地,小区花园等城市环境均能生存。

来听一段迷卡斗蟋的叫声吧。来源:二猪

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也是一种广泛饲养的鸣虫,叫声有颤音,听起来更加婉转缠绵。路边草坪、农田等多种环境均可以生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6736krd8s&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来看一段黄脸油葫芦的鸣叫。来源:MDFIDF / youtube

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北京话俗称花镜,前翅基部有黄斑,鸣叫声大,也比较尖锐。被宠物水族市场大量的作为饲料昆虫,故获取非常容易。

双斑蟋,左雌右雄。图片:Schönitzer / wiki commons

日本钟蟋Meloimorpha japonica

俗称金钟儿,雄虫前翅很大,鸣叫声非常悦耳,好像秋风中摇摆的银铃,为鸣虫爱好者推崇的一种鸣虫。多生活在低海拔山区的草丛和石缝中,喜欢偏潮湿的环境。

大块头金钟儿。图片:Moriue Nobuo

长瓣树蟋Oecanthus longicauda

俗称竹蛉,和蟋螽不同,树蟋顾名思义,主要生活在树上或者灌木草丛中的。我家小区内的花园,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有大量发生,似乎和08年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奥运场馆之一,对校区绿植大量改造有关,有可能当时有树蟋卵或幼虫随绿化植物被带来,随后扩散到周边小区。

交配中的长瓣树蟋,上雌下雄。图片:snowstyle / sheila.parfe.jp

小黄蛉蟋Natula pravdini

俗称小黄蛉,每年入冬前后的花鸟市场上常见,大多是人工繁殖的,价格也不算贵,鸣叫声很悦耳。生活环境为低矮树丛和草丛。

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俗称蝈蝈,也是耳熟能详的常见鸣虫,个头儿大,野外一般生活在郊区灌木丛。以前农民会捕捉后装入高粱杆外皮编制的笼子进城贩卖,现在人工繁殖量非常大,冬天花鸟市场会大量上市。根据颜色不同会分为铁蝈蝈、绿蝈蝈、翡翠蝈蝈、山青、糙白等品系。

优雅蝈螽。图片: John Horstman  / flickr

家有鸣虫,住哪儿

唐代《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有饲养鸣虫的记录:“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相效之。”可见,早在唐代,人们就用金属丝编的笼子养蟋蟀。到了南宋还有贾似道所著《促织经》,明代有刘侗所著《促织志》等。这饲养鸣虫的方式很多,可传统可现代、可简单可精细……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鸣虫的家伙什儿:

蛐蛐罐

主要是瓷罐和陶罐,还有一些石制、玉制或者漆器的罐。一般会砸底,就是用配好的土装入蛐蛐罐,使用工具将其压实,这样鸣虫生活得更舒适一些,适合饲养蛐蛐、油葫芦、金钟儿这类中小型地栖的鸣虫。缺点是容器不透明,不易观察。

清末斗彩蛐蛐罐。供图:二猪

竹筒、葫芦

冬日里养鸣虫,很多都用葫芦,南方也有用竹筒的。一般葫芦多是饲养蝈蝈、油葫芦这样的大中型鸣虫,优点是可以揣怀里随身带着;缺点则是一般通风都不好,鸣虫生活会比较“憋屈”,并且同样不易观察。

养油葫芦的葫芦。供图:二猪

铜拉子

一般用铜制成,盖子上有通气孔通气,正面一般会镶嵌一块玻璃或有机玻璃,一般也会砸底。适合饲养蛐蛐、油葫芦、金钟儿这类中小型地栖鸣虫,优点是可以观察鸣虫行为,缺点是不透风,并且空间狭小。

铜拉子正面会有观察窗。供图:二猪

虫笼

用金属丝编成或者用竹子、木材编制拼接而成。一般饲养油葫芦使用金属笼子,不易被咬坏,而金钟儿、蝈蝈用木、竹制成的笼子饲养。虫笼通风好,喂食方便;但是笼底缺乏垫材光滑,鸣虫会比较没有安全感,饲料也容易干燥导致缺水。

一个19世纪的蛐蛐笼子。图片: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 / wiki commons

以上都是传统的养虫工具,下面说说现代的。

有机玻璃罐、有机玻璃盒

有机玻璃制品,透明度高适于观察,重量轻,便于携带,可以做出各种形状,一般四周都会有透气的气孔,通风很好。缺点是盒内光滑,空间也比较小,鸣虫生活不舒服。

中号的有机玻璃虫盒。供图:二猪

有机玻璃板拼接粘拼成的小盒有不同尺寸的,可以养大中小各种体型的鸣虫。最小号的适合养金铃、黄蛉这样体型很小的鸣虫,中型的可以养竹蛉、金钟儿,有机玻璃罐可以养蝈蝈、油葫芦。

有机玻璃罐。供图:二猪

如果想养好鸣虫,最好自制容器,可以根据要养鸣虫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为鸣虫“量身定制”一个“家”。这样就能让鸣虫在接近原生境的环境中更放松,也就能更好地观察它的各种行为。

一个饲养鸣虫的生态缸。图片:Lisa Rainsong

饲养鸣虫的乐趣并不仅仅是听叫声,一些大型种类还可以跟人互动,比如我养冬蝈蝈的时候,经常会将其取出在手上爬行,其中在2004年曾饲养过一只翠蝈蝈非常有趣,这只蝈蝈在葫芦里从未叫过,每次都是爬到我的手上时才开始鸣叫,而且神奇的是放到其他人手上也不鸣叫。

另外,我国传统还有斗蟋蟀,就是利用蟋蟀的领地意识让其争斗,各地用来斗的种类包括迷卡斗蟋、花生大蟋、双斑蟋、黄脸油葫芦等等。


你小时候养过蛐蛐、蝈蝈或者别的鸣虫吗?最喜欢哪种?留言和果酱说说把。

明天我们还将请二猪老师教大小儿童们:在家怎么养鸣虫。详尽Tips,明儿见。

本文来自果壳童学馆

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

Kids@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