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警告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抑郁、焦虑、社交能力差……
作者:PATRICK A. COLEMAN
编译:鲜于文雯
编辑:果酱
“
我们先来设想一个场景。你的孩子从某一天开始突然拒绝穿裤子了。但作为父母你不可能任由TA在以后的人生中一直不穿裤子生活。在用尽一切安抚讨好办法皆不起效之后,你可能已经很难压抑住自己烦躁无奈的情绪了。接下来,你很有可能会脱口而出:
小兔崽子,我警告你……
用威胁、警告来制止熊孩子调皮捣蛋,估计原始人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不管是口头警告,还是武力威胁,这种告诫性的行为早就已经成为了亲子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历史久远并不能证明这种行为是有效的,或是对孩子有什么积极作用。总之,我们还是需要审慎地考证一下警告这种行为的必要性。
警告真的有必要吗?
警告真的有必要吗?如果有话不能好好讲那为什么不直接拖起来打一顿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位老司机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
南希·达林博士(Dr. Nancy Darling)是奥伯林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也是Psychology Today的“Thinking About Kids”专栏博主。关于向孩子发出警告的必要性,她是这么说的:“父母们所做的许多警告从本质上说属于纪律警告,这些警告是有必要的。”
从本质上说,这种行为是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力,以及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他们接下来的决定是否值得他们去做。但在实践中情况总是复杂的。警告的方式有很多,却没几种能够真正起作用并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
千万不要这样对孩子说……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情境之中。当你忍无可忍又不能揍孩子一顿,一个可能性就是你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说出了如下话语:
“我对你实在太失望了……”
“如果你是好孩子就不会这么做”
情境一
这是一个大大的反例,很多父母会试图通过这种话来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回想一下你有多少次对孩子随口说出类似的话?
虽然这些话听起来并不像是在威胁,但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威胁。因为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意味着:父母并没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生气或是疲惫,而是在贬低孩子的感情和价值,威胁ta们的自我认同感。
这种育儿方法会产生不好的结果。研究表明,这种胁迫式的育儿法会引起抑郁、焦虑、自卑和社交能力差。
“别让我跟上次一样对你了!”
“行,不穿可以,你后果自负。”
情境二
这两句话的威胁意味非常明显,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带有威胁性的抱怨,它所要警告的后果并不明确。这根本不会让孩子去思考后果,ta可能会想:那又怎么样呢?谁在乎呢?
这种警告方式非但不会对当下的事件起到警示作用,反而把一种持久的恐惧感灌输给了孩子。这并没有任何帮助。
“等着吧,看你爸/妈回来怎么收拾你。”
情境三
这样的警告方式也十分常见。这种话给孩子预设了一个可怕的结局,会让孩子在结局来临之前,长达数小时甚至一整天都沉浸在巨大的焦虑之中,这时候孩子反而不再关注自己的过失了。
想要正确警告,你该记住这些
其实一个有效且不会伤害孩子的警告很简单,它可以是这样的:“如果你还是坚决不穿裤子,那你就不能再出去玩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对孩子传达的潜台词其实是:如果你做出这种行为,说明你不知道这些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如果你知道,或许你会选择不做。这是一种完全合理的育儿技巧,也可以叫做“合理的威胁”。
图片来源:Asim Bharwani / Flickr
我们向孩子指出了不好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虽然感觉上并非是警告,但实际上却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同时,为了警告,我们还对孩子进行了短时间内的权利剥夺。不过这种短期内剥夺孩子一定权利的行为实际上是为了纠正某些行为,并不会产生伤害。
那么一句警告的话语是否会产生伤害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你是否能够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也就是为什么发展心理学家会说,一定要保证孩子永远感受到被爱和受到保护,无论ta多么调皮捣蛋,无论父母脸色被气得有多么难看。
一旦警告孩子你将会撤销对ta们的爱,情况就会变得完全不同。因为这会威胁到ta们的自我认同感,意味着:如果你做出某些行为,你将不再值得被爱。
此外,事实证明,只有当我们的警告足够具体,并且给出的惩罚是可以立即执行的,才会对制止孩子的行为产生效果。
当然,这一切都只有在信任的环境下才能起作用。有效的警告只会指出合理的后果,不会破坏或从根本上改变亲子关系。爱并不会依孩子的行为而改变。
点击文字
还有更多精彩文章
本文首发于果壳网
如有需要请联系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