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APP以万计,掌握这几点,给孩子真正好内容!
以下文章来源于育见ParentLab ,作者育见小乐
作者:小乐
环境学博士妈妈
Keywords: 内容质量,学习目标,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自主性
01
“教育性”内容就是好内容?
电子媒体的内容,动画或者游戏,数量众多,质量也是良莠不齐。
美国儿医协会的指南里强调,在孩子有限的电子屏幕时间里,应该接触“高质量的内容”。但是怎么选择高质量的内容呢?
截止2015年一月,也就是将近四年前,苹果的应用商店就已经上架了大约8万个自称“教育性”的应用产品。我们自然的会默认,标注了”教育性”的内容质量会不错,而且大概率上内容质量也会不错。然而什么叫做“教育性”?这些产品又有多少“教育性”呢?
“手机应用软件上标注的‘教育性’标签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人或者机构给予这样的标签以评估认证。任何内容都可以自称是‘教育应用’”
——美国Temple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
Kathy Hirsh-Pasek
这简直算得上一场对全球儿童进行的大型实验。父母如何才能在以万计打着”教育性“口号的的数码内容中挑选真正对孩子有“教育性” 的那几个呢?这个问题想想都让人心慌。
幸好,这么重要的问题当然也抓住了学者的好奇心,并且已经找到了初步的答案。为此,我们采访了美国Temple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婴儿语言实验室主任、布鲁金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Kathy Hirsh-Pasek 。
▲Kathy Hirsh-Pasek教授
Hirsh-Pasek 教授和另外五位科学家合作,建立了一套对于少儿电子产品内容质量的评价标准。这套标准建立在数十年来关于“儿童是如何学习”的科学研究之上。科学家们对“什么是高质量的儿童电子产品内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且将结果发表在了2015年的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期刊上。
论文指出 :“如果内容是积极的、紧扣主题的、有意义的、社交性的,再加上一个好的学习目标,那很有可能就是高质量的内容。”
02
四个标准+一个目标≈好内容
让我们具体来看看Hirsh-Pasek教授如何解释这四个黄金标准。
积极的:
这当然不是指”积极动手指”,而应该是”积极动脑子”。也就是过程中使用者必须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紧扣主题:
很多儿童的app都没有紧扣主题。想象一下我的孩子正在享受的阅读《好奇的乔治》(一套美国经典儿童绘本,主人公是一只好奇的猴子,名叫乔治),突然画面停了下来,一个声音冒了出来‘好奇的乔治是棕色的,你可以找到其他也是棕色的东西么?”这其实是一个糟糕的设计,因为它是一种干扰。注意力连贯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不是提问、互动都是好设计,紧扣主题很重要。
有意义:
当内容和使用者的现实生活相关联才有意义。有意义的信息更容易在人的头脑里留下深刻影响,也就更容易让人从中学习。反之,这些内容和孩子的生活距离遥远、甚至毫无关联,便很难给他们留下印象。
社交性:
直观的说,社交性就是你可以和别人一起完成,这会让事情变得有趣的多。
学习目标:
满足这四点的内容并不必然具有教育性,更高的要求是,在设计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很多app可以满足以上四个因素同时并没让孩子学到东西。关于“学习” 的研究告诉我们:设计中蕴含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内容能让孩子学到更多。
孩子的自然学习是一个开放的探索过程,并不会结构化地指向某一个学习目标。而成人的介入,可以引导学习行为指向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学习目标,但是同时减少了孩子的自主、自由程度。
学习过程中成人介入多少一直是教育界激烈争论的话题。在这个光谱的一端是孩子主导的自由玩耍,另一端则是成人主导的结构化教学。
2011年发表的一个建立在164个研究之上的荟萃研究 (meta analysis),总结发现直接教学比毫无学习目的的纯玩儿学习效果好,但对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成年人扮演引导、支持,而非主导角色。
学习目标的体现一方面通过app的内在设计,好的app设计需要兼具人机互动和教育专业的思维;另一方面则通过儿童使用时家长的引导和支持。
评估前者对于家长显然很难,一些独立测评机构可以帮助我们,比如Common Sense Media的的内容评价体系。而家长的引导和支持则可以采用“积极陪同”的方法和技巧。
03
年龄不同,方法渐进
挑选好内容的标准、协助孩子通过电子产品学习的方法,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是具有共性的。那么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使用数码产品,父母需要怎样区别对待呢?这里的关键词是自主性和沟通。总体而言,让孩子参与讨论电子产品的使用对每个年龄阶段都是有益的,但年纪越大的孩子,自主性和沟通越重要。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以下分龄内容是一个基于通常情况的参考。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需要由我们和孩子一起参与来摸索。
0-5岁:
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大脑的控制力和专注力很有限,电子产品的使用也正在养成习惯的阶段,很大程度上,家长扮演的是主导的角色。
6-9岁:
到了这个年龄,美国儿医协会已经建议在一致的规则限制之外,要“保持对于线上的公民行为和安全问题的交流,这包括如何在网络和现实世界尊重他人。”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控制会越来越难,因为他们受到更多来自同龄人的影响。
正因为此,我们建议父母:
在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计划的时候保证孩子的参与。把孩子的想法体现在计划里。
重视和孩子对网络内容,使用方式的讨论,强调在社交媒体和现实世界中一致的三观。
10-12岁:
孩子进一步融入社会,有主见,受同伴影响,父母会面对更多来自电子产品使用的问题。但是更多问题不意味着360度无死角的控制。相反,父母需要更加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
这具体表现在:
让孩子主导制作家庭电子产品使用计划,和他们分享我们关于电子产品的观点和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思考时间分配,应该避免怎样的内容,和遵循怎样的规则。
讨论关于网络世界的言行及其责任,理解我们在网上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生活,保护自己和尊重他人的隐私,防范孩子成为霸凌的主体或者受害人。
保持对话的畅通愈加重要,此时培养孩子的独立和韧性比全面保护他们更重要也更可行。2011年一项研究显示,父母和孩子关于网络和游戏进行畅通的沟通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以上这部分的内容会不会让你有一种“还是小孩子好管,年龄越大真是越难管”的感觉?没错,孩子越大,越独立,“管“的思路就越来越无效了。而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能力越强,我们对他们的影响就越建立在我们和孩子的信任,沟通,和健康的关系之上。而这些,恰恰是需要细水长流慢慢养成的。
04
是给他们智能手机的时候了么?
不少家长对于什么时候可以让孩子用智能手机有疑问,毕竟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孩子的年龄越大,就有越多社交和学业需要在移动设备上完成。我们采访的专家对这个问题意见不一。
比如Common Sense Media的Dunkley博士就强烈反对让孩子拥有智能手机,但心理学背景的Burtman博士则提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孩子对电子产品使用的态度是否成熟,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他们有多少独自在外的时间等等都可以被考虑进来。
她觉得11、12岁,当孩子频繁的独自在外,需要用手机和我们保持联系的时候也许是一个合理的时间。但同时,她也建议在这之前,家长要和孩子深入沟通,商定一个协议,明确孩子对使用手机的权利和责任。
· 写在最后 ·
无论我们做了多少小时功课,采访了多少位专家,传递了多少原理,方法和技巧,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和家庭理念。也没有谁比你更能影响孩子对于电子产品使用的观念和习惯。
不同于其他生活技能,对高科技产品的使用,我们几乎和孩子是同一条起跑线出发的。然而我们是对他们负有责任的父母,也是步幅迈的更大的成年人。在他们的能力无法应付电子屏幕上扑面而来的刺激的时候,让我们把关内容,设立规则,培养习惯,教会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智慧。
在这片高科技产品的汪洋中,我们是家庭航船的船长,是做决定的人。而最终,孩子将会带着曾经在我们这条船上学到的一身功夫,去掌舵自己的航船驶向远方。
参考文献
Alfieri, L., Brooks, P. J., Aldrich, N. J., & Tenenbaum, H. R. (2011). Does discovery-based instruction enhance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3, 1–18. doi:10.1037/a0021017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diatricians (2016). Media and Young Minds. Pediatrics, 138(5).
Golinkoff, R. M., and Hirsh-Pasek, K. (2016). Becoming brilliant: What science tells us about raising successful childre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irsh-Pasek, K., Zosh, J. M., Golinkoff, R. M., Gray, J. H., Robb, M. B., and Kaufman, J. (2015). Putting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apps: Lessons from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6(1), 3-34.
Holtz, P., Appel. M. (2011). Internet use and video gaming predict problem behavior in early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4 (1), 49-58.
Welsh, M. C. and Pennington, B. F. (1988). Assessing frontal lobe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Views fro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 4(3), 199-230.
Vaala, S., Ly, A., and Levine, M. H. (2015). Getting a read on the app stores: A market scan and analysis of children’s literacy apps. The Joan Ganz Cooney Cent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joanganzcooneycenter.org/wp-content/uploads/2015/12/jgcc_gettingaread.pdf
Zimmerman, F. J., Christakis, D. A., and Meltzoff, A. N. (2007). Associations between media viewing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under age 2 years.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51(4), 364-368.
更多精彩文章,戳链接回顾
BBC评出100年来最伟大的11本儿童读物,你的孩子读过吗?
本文来自果壳童学馆,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