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让宝宝不轻易言弃,你可能需要扮演一个戏精

莘莘 果壳童学馆 2020-02-20

作者:莘莘

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员


坚毅是人类非常可贵的品质 。曾有研究表明;坚毅的士兵更有可能完成陆军特种作战部队的选拔课程;坚毅的推销员更不容易被解雇,坚毅的学生更有可能完成高中学业;坚毅的男性更不容易离婚……[1,2]

 

除了对成人时期的影响,坚毅个性还能够预测婴幼儿阶段的长期认知水平[3]。


相信绝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从小培养宝宝不轻易放弃的个性,但是如何培养一个“坚韧不拔”的宝宝呢?一组来自MIT的研究人员在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给爸爸妈妈们献上一条锦囊妙计:想让宝宝不轻易言弃,你可能需要扮演一个戏精[2]。


 

来源:网络表情包


01

成人面对困难时的反应

直接影响宝宝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顽皮”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102名15个月大的小宝宝们被分成三组:“努力组”,“轻松组”和对照组。“努力组”和“轻松组”宝宝都会先观看成年人完成两项任务,分别是从一个西红柿造型的容器中取出一个橡皮蛙玩具和从一个扣环中取出一串奶牛钥匙链。

 

三组的区别

1、“努力组”的“戏精”研究员会在两项任务中故意反复尝试30秒钟才“最终”取得成功。在“表演”的过程中,“戏精”研究员还会跟宝宝说一些诸如此类的台词:“怎么才能把玩具拿出来呢?”、“让我试试这样?”、“这样行吗?不如再试试这样。”


2、“轻松组”的“普通演员”则表现得不费吹灰之力,在每项任务中分别展示3次完成任务,每次耗时10秒钟。


3、对照组的宝宝则不观看任何“表演”,直接进入第二阶段的音乐盒实验。



在接下来的音乐盒实验中,所有宝宝会拿到一个表面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的方形音乐盒。音乐盒上面有一个大大的标志着音符的按钮,看起来非常像是音乐盒的开关,而事实上音乐盒真正的开关很隐蔽地藏在玩具的底部,并且需要用力按才可以触发。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给宝宝故意制造困难,让他们难以发现真开关,来观察宝宝们的对策


研究员会先在宝宝视线外触发真正的开关,打开音乐,并把音乐盒递给宝宝们,示意宝宝去想办法触发音乐。然后研究员默默离开房间,由摄像机记录下宝宝“徒劳”尝试的过程。音乐盒实验的上限设置为2分钟,期间宝宝“罢工”3次(把音乐盒递给爸爸妈妈或者扔掉)则实验结束。

 

测试结果简单明了,无论是整个音乐盒实验过程中,还是在宝宝第一次“罢工”之前,“努力组”的宝宝相比与“轻松组”和对照组的宝宝会更多次地去尝试摁假开关,这说明看到成人的努力过后,宝宝也会受到鼓舞,在面对挑战的作出更多努力。

 


02

交流中的肢体语言和用词

对宝宝的影响


为了明确交流中的肢体语言和用词对宝宝的影响,在第二轮验中,“努力组”的“戏精们”省略了浮夸的演技:不再跟宝宝进行直接的眼神交流,也不会特别用婴儿式的语言跟宝宝对话。


结果发现,“努力组”的宝宝仍然会比“轻松组”的宝宝作出更多尝试,但是差距没有第一轮实验中的大。

第一轮实验,无论是整个音乐盒实验过程中,还是在宝宝第一次“罢工”之前,“努力组”的宝宝相比与“轻松组”和对照组的宝宝会更多次地去尝试摁假开关[1]。


第二轮验,“努力”组的研究员不再跟宝宝进行明确直接的交流,但努力组”的宝宝仍然会比“轻松组”的宝宝作出更多努力,但是差距没有第一轮实验中的大[1]。

 

这项研究表明,简单的两个例子就可以让15个月大的婴幼儿领悟到努力的重要性,并且明确了直接的交流有助于宝宝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当然,这项研究还有很多局限性。比如,我们无法得知宝宝具体的内心活动,他/她们对成人完成任务的理解可能不完全与努力有关。“努力组”的宝宝可能会觉得与成人所展示的任务类似,音乐盒本身就比较复杂,值得多次尝试;然而“轻松组”的宝宝经过成人演示简单的任务完成,会反过来认为音乐盒应该很容易触发,但是如果无法触发,可能会怀疑是音乐盒坏了,因而不愿意作出更多“无谓”的尝试。

 

与此同时,参与这项实验的宝宝们都来自城市地区,样本数目有限。实验中也只比较了成人行为对宝宝是否会作出更多努力的即时效果,至于这种效果能否持续更久,能持续多久还是未知之数。解答这些问题都需要未来更多更全面的实验研究。

 

尽管宝宝“努力付出才会有回报”这一观点的形成还可能受多方因素影响,但宝宝每天确实会关注爸爸妈妈的行为


他们看到的大部分事情对成人来说可能都是稀疏平常因而不会去刻意注意,或者有的爸爸妈妈还不好意思让宝宝看到自己失败的一面,这或许难免让宝宝感到成功对于成人而言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

 


通过这项研究,家长们可以学习到的是:其实不妨让宝宝多感受到一点自己的辛勤付出,传达给宝宝“爸爸妈妈真的非常努力!”的信息,这样更有可能会给予宝宝莫大的鼓励,让他/她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更不会轻易放弃。


(本文漫画插图均为作者手绘)


参考文献:

[1] Eskreis-Winkler, L., Shulman, E. P., Beal, S. A., & Duckworth, A. L. (2014). The grit effect: predicting retention in the military, the workplace, school and marriag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36.

[2]  Julia A. Leonard, Yuna Lee, Laura E. Schulz. Infants make more attempts to achieve a goal when they see adults persist. Science, 2017; 357 (6357): 1290 DOI: 10.1126/science.aan2317 

[3] Leon J. Yarrow, George A. Morgan, Kay D. Jennings, Robert J. Harmon, Juarlyn L. Gaiter, Infants' persistence at tasks: Relationships to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early experience, In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Volume 5, Issues 2–4, 1982, Pages 131-141, ISSN 0163-6383, 




更多精彩文章,戳链接回顾


小长假带娃踏青前,这篇“识花”指南帮你答对孩子的问题

童学馆主笔的私藏书单:靠追畅销榜买不到的科学向书单

17岁男孩的死亡:心痛之余,我们能做什么?

四岁儿子动手打妈妈,是忤逆不孝吗?

本文来自果壳童学馆,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Kids@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