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究竟要“穷养”还是“富养”?也许你要先坦然面对自己的经济情况!

温俊轩 果壳童学馆 2021-05-28


养娃就像养了个碎钞机,这话一点也没错。可比花钱更让人痛苦的是,发现自己真的很穷的真相最好的给不起,退而求其次又不乐意,着实没办法坦然面对。


你是不是也跟果仁妈一样,时常陷入这种无力感?那今天的这篇文章,很值得一看。作者的几个观点,还挺有道理,让老母亲倍感安慰:


  1. 绝大多数人在这个社会上都处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

  2. 明白自己心底的诉求是什么,富养还是穷养反而就成为一个伪问题了;

  3. 一个人拥有越多的舒适空间,他应对不同场景、挑战时就会越从容;

  4.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孩子尝试更多的场景。


💰💰💰

 1 

大多数家长应该都遇到过,来自孩子,类似于这样的要求:


  • “爸爸,你以后别来接我了,我同学的家长都是开车来接他的”;

  • “妈妈,XX跟我说他要去国外度假,我也想去”;

  • “为啥我们不坐在最前面的大座位(商务座)?”;


  • 等等。


而听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家长常常会百感交集。一方面觉得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一方面,觉得内疚,没办法给孩子最好的;另一方面,又害怕孩子太物质,不知道怎样引导他正确的金钱观。

其实大多数孩子问这类问题时并不牵扯到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仅仅是出于好奇。而家长只需要把孩子引导到他感兴趣的角度就是了。

记得我儿子上幼儿园时,在街上看到一辆很炫酷的跑车,问我能不能买一辆时。

我当时笑着告诉他 “这车太开得太快了,爸爸害怕。你不是很勇敢的嘛!要不你先练习下,以后买了带我兜风。”晚上,我带着他去游戏厅练习开赛车,直到现在,这游戏我也玩不过他。

这种做法并不是“忽悠”孩子,只是搞清楚了孩子的发问点和兴趣点到底在哪里。孩子的思维比成年人简单,很多时候父母的确是想多了。



 2 

当然,面对孩子这样的提问,你百感交集,更大的原因在于——你可能没有坦然面对自己的经济状况

不要以为这只是“穷人”才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贫富永远都只是个相对概念。今天你从满足虚荣的角度出发让孩子坐了头等舱,明天说不定他又问“为什么那谁出门都只坐私人飞机?”。

绝大多数人在这个社会上都处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只要你想“富养”,总是不缺乏追赶对象的。更何况有时候,这个问题真不是钱就能解决的。一如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已经演变成一个向熟人圈展示优越感的大型秀场。

如果自身心态失衡的话,不用等到孩子来刺激我们,每天看看那些秀恩爱、秀旅游、晒收入的朋友圈就足以让自己一直陷入焦虑中了。

所以,当我们希望孩子坦然接受一些事情的时候,首先要问问自己的态度是不是够坦然,有没有在力图遮掩什么

如果你不想孩子是因为“虚荣”而问类似问题的话,首先要自己不心里发“虚”只是话虽如此,成年人固然可以发扬鸵鸟精神,做到让自己无视这种攀比现象,但具体到回答孩子的问题上,又总会担心自己处理不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而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孩子到底要穷养还是富养
             
总得来说,在用物质来满足孩子的问题上,无非存在四种做法:富家富养富家穷养穷家穷养穷家富养



 3 

若是按中国传统价值观来说,无论经济条件好坏肯定是要“穷养”了。用“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法子去培养孩子,孩子再问出为什么不坐头等舱之类话,只消一句话:“等你自己赚了钱就可以坐了”。手起刀落人抬走,直接就能把孩子妄想的小心思掐死在萌芽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思维肯定属于中华传统美范畴。不过时代毕竟在变,富一代赚了钱后,愿意给孩子更高的起点是人之常情;父母把让孩子接受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体验,并希望孩子能够就此跨越阶层(比如倾其所有送出去留学),也不能说就是错误的。

“钱不是省出来而是赚出来的”的观念,同样造就了一些传奇人生。生存在一个多元化世界的一大好处就是:你总能为自己想做的事,找到现实的案例支撑。

不管用什么样金钱观去养孩子,在两个问题上,父母们大抵是有共性的:一是希望孩子将来独立;二是希望孩子能够感恩

无论是磨练孩子,还是花钱让孩子学各种才艺,为人父母主观上都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更从容的面对这个社会。至于说感恩,倒不是说一定从投资的角度去看养孩子这件事。只是即便你嘴上对孩子说:我以后不需要你养,你能把自己养活就行,心里也断不会希望养出一条白眼狼来的。

明白自己心底的诉求是什么,富养还是穷养反而就成为一个伪问题了。我们真正要面对的问题,是怎样让花出去的钱,既能帮助孩子更加从容的面对这个社会,同时又不让孩子觉得,父母为他们做的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4 

具体要怎么做,每个人可以有自己思考。下面可以分享两个可供借鉴的理论,供大家参考一下。

1
请孩子“帮助”自己

不管你是想让孩子更加的独立,还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创造机会,请孩子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请注意,我用的是“”这个字。如果孩子感觉,你是在逼迫他、磨练他,效果并不如用“请”的方式好。比如你在拎东西时,可以露出很辛苦的样子,请孩子帮助分担一点,然后感谢和夸赞他。

如果孩子从这个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受尊重”需求,那么他绝对会很乐意再次体验这样的感觉。由此,孩子对父母、对家庭的一份责任感,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这当中要注意的是,毕竟是孩子,做事不一定能达到成年人的要求,但不管是主动提出,还是家长“请”他帮忙,都不要以结果为导向,而是要积极鼓励过程。


2
帮孩子扩张“舒适空间”

所谓“舒适空间”,通俗点讲就是你所能适应,或者说最起码不会感到局促的空间。这里说的“空间”可以指一个地方,也可以指一个工作、一件事情。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约你在一家高级西餐厅见面,如果你之前没有这样的体验,你去的时候大概率会感到紧张。反过来,如果你曾经在这家餐厅用过餐,这家餐厅乃至高级西餐就有机会成为你的“舒适空间”了。

另一个例子是比赛中的“主场优势”。在足球比赛里,主场优势的作用非常大。对于主队来说,“主场”就是他的舒适空间。这个环境对于主客队的影响在于:主队可以得到熟悉环境的助力,而客队则要担心不确定因素的发生。

一个人拥有越多的舒适空间,他应对不同场景、挑战时就会越从容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体验不同场景更多的孩子,势必会比在单一场景中成长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面对陌生场景时的恐惧感,本身就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并不是说一个人的舒适空间越多,做事就一定更好。但你一定能够感觉到,很多时候面对机会的犹豫,其实只是因为这个机会中包含了让你感到陌生的场景。就好像你没有在国外工作生活的经历,突然有外派国外的机会时,接受起来难免会比有类似经历的人多一丝担忧一样。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可能只是因为你在面临挑战时,能够更多一分从容,拥有更多自己能适应的“舒适空间”。有鉴于此,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从扩张舒适空间的角度来做一些尝试。

而就扩张舒适空间这件事来说,概括的说就是大家都能理解的三个字——长见识。家长如果抱着为帮孩子多长长见识的想法,去做一些“富养”之举,并没有什么不妥。需要避免的只是出于虚荣而去做这些事(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孩子)。

总结下来就是心态上应该还是要有点“穷养”的意,包括让孩子正确认知家庭经济状况,不去因为攀比之心而提出过分的要求;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孩子尝试更多的场景。

每日话题

关于“富养”还是“穷养”,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区分享!


- END - 作者 | 沙发爸爸,温骏轩,一个十岁男孩的爸爸,著有畅销书《谁在世界中心》,是送给儿子的礼物。编辑 | 章鱼妈,一个一岁半男孩的妈妈


 相关推荐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孩子尝试更多的场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