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娃常常“戏精”上身?这其实是个大优势!

小毛 果壳童学馆 2021-09-11

💃 💃 💃


暑假马上就结束了,你还好吗?是不是也开启了“前三天母慈子孝,随后鸡飞狗跳”的模式?


每天和娃斗智斗勇,不仅要精通十八般武艺,满足娃的多样化需求,还得保持心态平和。

如果你家恰好有个“戏精”娃,那可能还得掌握“演员心理诉求鉴别”这项技能,搞不好就从“艰苦”模式转入“痛苦”模式了。


今天,果仁妈就跟大家聊聊娃戏精起来,有多厉害,以及如何处理娃的戏精行为



 1 

娃“戏精”起来有多磨人?


有一种戏精宝宝,似乎天生自带“聚光灯”模式一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就声情并茂开始疯狂飙戏;更有甚者,戏瘾上来了不光自己演,父母还得全力配合,全方位投入。


我女儿3岁后有段时间迷上了京剧,虽然听不懂唱词,却要求我跟她学习唱念做打。我表情动作不到位时,她就一双大眼睛死死盯着我,潸然泪下……


又或者,他们能对着一个毛绒玩具或纸盒子,表演一出多幕剧,如果你仔细听他们在自编自演过程中嘟囔的台词,会发现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让大人十分汗颜。


 

也有另一种戏精宝宝,他们的演技服务于生活:


  • 有为了回家多吃一口零食,瘪着小嘴说幼儿园老师不允许自己吃饱饭的;

  • 有为了不上幼儿园,哭唧唧说自己腿疼脚疼肚子疼的;

  • 有为了不吃自己讨厌的蔬菜,鼓起肚子假装吃撑了 ,或者故意干呕说自己要吐了的;

  • ……

 

前一种情况还好说,毕竟此时娃的诉求比较简单,就是“过把戏瘾”。咱们大人有精力时陪着孩子一起玩,也倒是其乐融融。实在没精力的话,也可以客观陈述自己体力不支,并邀请娃演一出独角戏,但一定要对演出效果大力赞赏。


后一种状况就有点棘手了。要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得经历“看清演技--识别真实需求--衡量是否满足需求--决定应对方式”等几个阶段,比起单纯陪同演出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其实,绝大多数时候,爹妈都能轻易看穿孩子的“演技”,但之后每一步该如何应对,才能导向我们想要的结果,很值得讨论一下。



 2 

一秒戳破?批评责骂?

别误会孩子的“演戏”行为


当你看穿孩子此刻的行为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表演”,你会怎么做?


  • 一秒戳破?告诉孩子你已经知道他/她是假装的,让他/她老老实实听话?

  • 还是对娃的“表演”行为冷嘲热讽,暗示你已经看穿了他/她?

  • 甚至,直接开始责骂孩子的“撒谎”行为,批评孩子的品格?

  • ....


如果以上几种都不是你的选择,那真是很不错!


这样说,并不是鼓励孩子为达目的不惜“撒谎”,只是不少父母对孩子“表演行为”,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


 

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就已经能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初步具备了理解他人如何思考,以及为什么如此思考的能力[1-2]


在2-6岁期间,他们开始热衷于“假装游戏”[3]。“假装游戏”不仅指“假装自己是医生,照顾生病的洋娃娃”这样的游戏,还包括“假装某件实际上没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并假装对这件事情做出反应”这样的想象游戏[1]。在4岁左右,孩子们已经能熟练地理解“人们会被看到的事实误导或愚弄”这一现象,这种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洞察大人的想法,并随之做出反应[1-2,4]


这就意味着,孩子在4岁左右,就已经能够理解并运用“如果我假装不高兴/高兴,不舒服/很享受,家长很有可能因为我假装的表现,而答应我的某个要求”。


啧啧,“战斗”在4岁左右已经打响了。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假装行为十分反感,认为这是不诚实、心眼多的表现,对这种行为进行严厉地批评和打压,我个人觉得其实没必要太过激

 

一方面,这很可能只是孩子在发展心理社会认知能力的途径之一,而且是相当好的一个途径[2]


另一方面,即便我们觉得有“假装行为”的孩子“太有心眼”,但别忘了他们的年龄并不大。此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发展得还不到位,很多时候他们并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向父母表达诉求。要说清诉求背后的理由,以及诉求没被满足时的情绪波动,对孩子来说就更难了


在无法精准表达自我的情况下,想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期望的回应,实际上并不容易。于是,孩子们很可能转而求助于,一些自己确定能引发父母特定回应的“假装行为”。也就是说,假装行为只是他们表达自己需求的一种方式而已。




 3 

“戏精”行为,好处可能真不少


与一些家长反感孩子“假装行为”不同,大多数儿童心理学研究者们,对于“假装游戏”均持有积极地态度,认为它能促进孩子发展认知、社交技能及语言表达能力[5-9]


这很容易理解,毕竟,要想准确实施“假装行为”,必须具有足够的观察能力、共情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顺着这个思路想,如果我们能好好引导孩子的“假装行为”,或许能提高孩子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促进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帮孩子发展出较高的情商



举个例子,一个假装肚子痛,拒绝吃蔬菜的孩子,至少已经明白自己“肚子痛”会让父母担心。此时即便我们要揭穿孩子的表演,也可以跟孩子讲清楚:“我们爱你,因此会担忧难过,会想要带你去医院检查,会不辞辛苦一直照顾你。如果是假装的,那么作为父母,我们也会感到沮丧和疲惫”.


通过这样的沟通,既能让孩子设身处地去体会父母的感受,也给孩子示范了如何坦诚沟通。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热衷于“假装游戏”,我们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偶像或喜欢扮演的角色,对其行为进行积极引导


之前我女儿在练习投掷时,经常因为动作错误而失败。她气鼓鼓地说再也不要练习了。我赶紧搬出她的偶像孙悟空,问她:“假如你是孙悟空,当菩提祖师教你七十二变时,告诉你这个很难学,你也会像今天一样说太难了,不要学吗?”


女儿低着头不说话,过了一会,她纠正我:“孙悟空不是那么说得,他说‘再苦再难我也要学啊!’” 。说完这句,她默默走过去捡起沙包,继续投掷。果然,大圣的力量比老妈子大多了。


 

有时,这种“假装游戏”,还能帮孩子从困难中暂时脱身,提高抗挫力、解决问题能力有研究发现,那些经常玩“假装游戏”的孩子,以及和照顾者一起玩这类游戏的孩子,情绪调节能力更高[10]


绘本、动画、电影等总是源于生活,孩子们“陪伴”故事中的人物面临、解决困境,这个过程会让孩子有所领悟。


当他们在生活中遭遇困难时,如果他们能将之与故事人物的经历联系起来,或许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抽身出来看问题的角度,并最终找到解决方法。


比如,看完《冰雪奇缘》,虽然不能拥有艾莎公主的魔力,但孩子们或许能体会到“与别人不一样并不可怕”,独特或许意味着你很强大。




 4 

看穿不说穿

一起入戏效果不错


理解了孩子的“表演行为”,下面就是“识别真实需求--衡量是否满足需求--决定应对方式“这部分了。


前两步不难,只要顺应孩子的假装行为,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通常就可以精准判断他们的真实需求,并作出权衡。


不过,权衡之后,如何把我们的决定表达出来,需要一定的技巧


 初级做法举例 :直接跟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以及原因。虽然谈话态度也“温和而坚定”,但效果可能不好,孩子很有可能不依不饶。


 中级做法举例 :引导孩子和父母一起分析利弊,期望“引导出”父母想要的答案。这种做法的确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性,但只要孩子“坚定目标”,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


 高级做法建议 将计就计,和孩子一起演戏,甚至比孩子还要入戏。这样做的优势很多。



首先,大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孩子强,也更擅长通过表情、动作精准传达情绪。如果我们将计就计和孩子一起入戏,往往能带领孩子完全投入到“剧情”中,不知不觉就被我们带着完成了预设目标。


陪孩子时间一长,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娃儿们对“过程有趣”的追求,往往会超越自己原来的目标。既然如此,我们就该好好利用这个特点:


娃想多吃棒棒糖,假装自己头晕必须吃糖?来,妈妈先给你倾情表演一个牙膏士兵恶战牙菌斑的故事。声情并茂的表演,逗得娃一顿哈哈笑之后,很可能已经忘了刚才要干啥。


最关键的是,这个过程对孩子而言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其次,拼演技的过程,让情绪和需求表达更充分。在配合孩子演戏的过程中,大人也难得放下平时端着的架子和面具,用丰富的肢体动作、表情、语言来表达自己。这其实是从多个角度反复解释了自己的感受、情绪、需求以及计划和目标。


这样全方位的表达,其沟通效果会比跟孩子坐下来聊聊好很多。而且,还能给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亲子沟通路径,让孩子知道,沟通并不一定是严肃的,也可以很有趣、温馨,甚至动人。


前段时间我见识了闺蜜的演技。她儿子偷懒不想走路,刚出门就要大人抱。闺蜜佯装踩空台阶,一屁股坐在地上按着脚踝满脸痛苦,一边偷看儿子紧张的表情,一边连连跟儿子说别担心,妈妈脚扭了但是还会坚持陪你去玩的。


搞得儿子感动到不行,不仅不让她抱了,反而一路扶着她走。这可真是小戏骨遇上老戏骨,姜还是老的辣啊!

 


另外,和孩子一起演戏,让孩子更自信、有责任感。日常生活中,孩子是需要我们照顾的“弱势群体”,可一旦入戏,孩子完全可以是比我们强大的角色,为我们提供帮助和庇护。而这种角色分配,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自信和责任感。


最近,女儿班里来了位说话比较严肃的新老师,女儿很不适应,对幼儿园也有了抗拒。我就用请女儿扮演那位老师,我扮演一个不断惹麻烦的孩子。


女儿通过“照顾”我这个调皮蛋,体会到“老师的责任重大“、”老师太辛苦时就没法做到很温柔,但还是关心小朋友的。”这样换位体验之后,她对这位老师的抗拒缓解了很多。

 


最后,想提醒大家,面对孩子的“戏精”行为,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孩子的本质需求。先要看见,才能解决。



今日话题




Q:你给孩子吹空调吗?有遇到老人不同意的情况吗?



 - END -

作者丨小毛,「@小毛阿姨聊营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中国注册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人民网、科普中国、健康时报等媒体健康和营养专栏作者。专注于母婴营养、科学育儿相关内容的科普和健康咨询。希望用温暖客观的科普,抵御育儿的诸多焦虑。

编辑丨林乙乙,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乐于研究各种育儿产品。

参考文献丨

[1] 罗伯特 S.费尔德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209-211.

[2] Bergen, Doris. The Role of Pretend Play in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v4 n1 Spr 2002.[3] 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76-277.[4] Emily Wyman, Hannes Rakoczy, Michael Tomasello, Normativity and context in young children's pretend play[J]. Cognitive Development, Volume 24, Issue 2,2009, P:146-155.[5] Cynthia L Elias, Laura E Berk. Self-regulation in young children: Is there a role for sociodramatic play? [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Volume 17, Issue 2,2002, Pages 216-238.[6] Melissa Menzer, PhD. THE ARTS IN EARLY CHILDHOOD: SOCIAL AND EMOTIONAL BENEFITS OF ARTS PARTICIP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GAP-ANALYSIS (2000-2015) [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2015.[7] Lindsey, Eric W.; Colwell, Malinda J. Preschoolers' emotional competence: Links to pretend and physical play[J]. Child Study Journal, v33 n1,2003, p:39-52.[8] Ruff, Holly A.; Capozzoli, Mary C.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and Distractibility in the First 4 Years of Life[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39n5, Sep 2003: p877-90.[9] Yawkey, Thomas D. Pretend Play and Language Growth in Young Children[R]. Washington, DC: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983.[10] Karma T. Galyer ,Ian M. Evans. Pretend Pla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Volume 166, Issue 1, 2001, P:93-108.

 相关推荐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家有戏精娃,好玩好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