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孩在乎什么面子!”这句话造成的伤痕会一直留在孩子心底

王冰玉ICY 果壳童学馆 2023-02-19

 


在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相处世界中,接人待物都很注重“面子”上的问题。但是到了成年人和孩子的相处中,“面子”上的事似乎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于是就有了一些成年人只会对孩子做的事情:比如在公共场合训斥孩子;饭桌上把孩子的囧事作为谈资;又或者在餐厅里严肃讨论孩子没有考好的小测……


毕竟很多大人认为:

 

“小孩子哪有面子不面子的。小孩子能懂什么呢?“

 

如果小孩因为大人们的这些行为挂不住脸,生气了发怒了。这些大人们通常并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并且加上一句:“怎么因为一点小事就闹脾气呢?“

 

但其实,小朋友们不仅有“面子”、也要“面子”,而且“面子”对于他们小小心灵十分重要。果仁妈今天就来聊聊小朋友的“面子问题”。



 1 

小朋友也是要「面子」的

 

小朋友也是要“面子”的。两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在意其他人的情绪和看法了。

 

美国埃默里大学邀请了31名14个月到24个月大的婴儿参与了实验[1]。向小婴儿介绍了两个带按钮遥控器的使用方法,使用不同的遥控器,研究者会给予不同的情绪反馈:积极的或者消极的。

 

  • 积极情绪反馈:按下按钮,微笑地说:“哇!是不是很棒!”

  • 消极情绪反馈:按下另一个遥控器的按钮,皱着眉说“哦不!哎呀错了!”

 

在把遥控器交给小婴儿后,研究者在一半时间中,会面对这小婴儿并进行眼神交流,在另一半时间中会背对小婴儿,记录下小婴儿的行为。

 

结果很有意思,在被实验人员注意的情况下,小婴儿更多地会按下带来积极情绪反馈的遥控器按钮;而不被注意的时候,他们就会尝试按下消极情绪反馈的遥控器按钮。

 

面对婴儿的时候,婴儿更多地会按下积极按钮丨Botto & Rochat, 2018

 

这说明,两岁的小婴儿很在意他人的注意力是否在自己身上,同时也很在意他人反馈的情绪状态。

 

这时候,小婴儿的“面子”已初具模型了。

 

 

 2 

小朋友「爱面子」的本质

 

事实上,小朋友产生“面子”、爱“面子”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少不了两个必要的条件:

 

1、自我意识的产生


产生“我”的概念,可以区别“我”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自我意识的产生萌生了自我意识情(self conscious emotion)——一种使用自我意识能力去体验的人类高级情绪,如尴尬、自豪、嫉妒、内疚等等。


2、理解他人注意力


这是一种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会关注他人,有意搜寻他人情感信息,是社交情感发展的标志。


根据这两个必要条件,我们可以描绘出小朋友面子产生的具体过程。

 

在他人注意下,认为自己得到了他人的评价,而产生的自我情绪变化:


  • 积极评价——开心、满足;

  • 负面评价——脸红、生气。

 

不到两岁的小朋友,就已经产生了自我意识,并且获得了理解他人注意力的能力。

 

所以,小婴儿也是要面子的,更何况再大一些的小朋友呢。

 

对于4、5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认知中的世界更加高级,开始意识到被戏弄、被指指点点、与他人与众不同。对于他们的「面子功夫」也更加升级了。


图@Priscilla Du Preez丨Unsplash

 


 3 

忽视孩子「面子」的不良后果


对于小朋友来说,爱面子可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证明了孩子的认知能力一直在发展中。

 

如果大人们一直忽视孩子的面子,那么小朋友们很可能会因为爱面子产生无法缓解的负面情绪。

 

孩子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很多时候无法面对和解决由于爱面子带来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和回避,从而造成心理上变化。

 

心理变化一:打击自尊自信


前文也提到面子的本质是:在他人注意下,认为自己得到了他人的评价而产生的自我情绪变化。

 

如果孩子得到的是负面的评价,这样负面的反馈也会作用到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中特别是在他人注意的情况下,孩子会认为自己得到了无数消极评价的叠加,当下的感受和负面的心理都会被无限地放大。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


图@Lucas MetzUnsplash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孩子犯了错误,孩子考试失利,都希望家长们可以在公共场合给孩子留足面子,私下单独和孩子沟通解决问题。

 

忽略孩子的面子,无异于对于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开处刑“。


心理变化二:降低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Resilience),英文单词直译过来是弹力,恢复力,顺应力。放在心理学领域中,是指当我们已经处于压力、挑战甚至是冒险的环境中时,是否能在情绪和行为上做出有利的调整。

 

我们很难掌控在孩子成长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是都是好的、积极的、向上的。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帮助孩子健康科学地顺应、恢复,再“弹”回去,鼓励和培养他们的自然适应能力。

 

但是,如果家长忽略了孩子的「面子问题」,就等同于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略了他们的负面情绪、忽略了孩子完善适应能力的求助

 

最后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韧性水平降低,对外部社会的适应能力也随之下降。


图@Kelly SikkemaUnsplash

 

 

 4 

如何保护孩子的“面子”?


当孩子因为“失了面子”而恼火,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缓解负面情绪,保护孩子的面子?


1、不要拿孩子的囧事开玩笑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承认小朋友的“面子”,尊重小朋友的“爱面子”。

 

而且,对于小朋友来说,「面子无小事」我们觉得孩子很有趣的“囧事”、那些可以打趣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天大的事。

 

所以,不要拿孩子的囧事或者孩子曾经犯下的错误开玩笑,孩子自己不会觉得好笑,反而会感到难堪。试想,如果有人当着你的面,拿你曾经的糗事开玩笑那,你会开心吗?孩子也是一样的。

  

2、对待孩子的情绪,请不要过度反应


当我们发现孩子因为“失了面子”很沮丧、很气愤时,表现出同样的情绪往往被我们看作是一种与孩子“共情”的方式。


但如果我们对孩子说“太过分了!”、“太严重了!”,这样的过度反应,会让孩子认为,自己遇到的“面子问题”是很大,很严重的,这会让孩感到更加不安和懊恼,反而可能产生更严重的情绪问题。


图@Annie SprattUnsplash


3、请不要在公共场合批评和责骂孩子

 

不要在公开场合责骂孩子,即便他做错了一些事情。这不仅不会让孩子“长记性”,起到警醒作用,还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如果孩子因为“面子问题”而闹情绪了,我们不妨和孩子单独聊聊他的想法。

 

我们可以坐下来,和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如果孩子羞于开口,我们也可以回避眼神,用耳朵来聆听。让孩子知道,我们正在认真对待他们的遭遇,并且对他们描述的事情进行回应,比如简简单单的“嗯嗯”、“我明白”、“我听懂了”就很有效。


在聆听的过程中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 “那你遇到这种情况,能帮我描述下你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 “你为什么会觉得很生气呢?”

 

这样可以表明我们很关心孩子的感受,很支持他们的分享,并且可以帮助孩子梳理和表达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情绪。


图@Hunter JohnsonUnsplash

  

4、请不要说:别的小朋友都没有这样,就你这样子!

 

这样说并不会安抚孩子的情绪,但如果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自己也有过相同的经历,他并不是孤单的一个人,这对孩子来说更有效。特别是对因为“面子问题”而恼火的孩子,这样做更能让他们感受到放松和自在。

 

我们通过讲述自己事情,可以巧妙地告诉孩子自己当时的做法,告诉他们如何消化负面的情绪。

 

而如果和其他小朋友积极的经历进行比较,除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外,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讲他人的经历,不是为了比较,而是用来提供帮助的。

  

5、鼓励孩子积极的行为,而不是强调不好的行为

 

当我们和孩子聊他犯下的错误时,请不要总是强调不好的行为,这也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很没面子”。

 

一味地强调不好的行为,比如“你刚刚不应该大喊大叫”、“长辈在和你说话你却跑开了”,只会加深他们对负面反应的印象,当事情再发生时,他们不仅很难掌握积极的应对方法,更会一再想起“丢面子”的经历。

 

图@Chinh Le DucUnsplash


鼓励积极的行为,比如“你刚刚很快就平静下来了”、“你一开始有在听我们说话”。即使,我们很难找出孩子可以鼓励的行为,也可以翻转思维,把「不应该如何做」,改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改进」。

 

  • “你刚刚用了五分钟平静下来,下次可能三分钟就可以了。”

  • “我相信你下次可以认真的听我们说话。”

 

6、请不要把“面子问题”上升为“性格问题”

 

孩子“丢了面子”后,如果我们在第一时间回应孩子的是“这孩子真不洒脱”“怎么动不动就生气”“一点小事就哭”等等。那么,「面子小问题」就升级成为「性格大问题」


所以,可别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呀一起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才是正道。

 

比如孩子感到很尴尬的时候,无法面对的时候,可以主动询问“那你觉得怎么缓解尴尬呢?”

 

也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解决的思路:“如果我给老师打电话解释一下,你会感觉更好吗?”“你下次可以直接告诉他们你不喜欢他们这样做。”

 

我们要告诉孩子:“感到尴尬(某种负面情绪)没有什么可羞耻的。每个人都会感到尴尬,但最重要的是你如何解决尴尬情绪、如何恢复积极的心态。”



今日话题




#你小时候被大人“伤过面子”吗?在留言区聊聊吧~



 - END -


编辑丨羚羊,教育专业走出来的科学育儿追随者。

参考文献丨[1] Botto, S. V., & Rochat, P. (2018). Sensitivity to the evaluation of others emerges by 24 month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4(9), 1723.

 相关推荐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点个在看,成为有远见的父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