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亲手毁掉孩子跟父母沟通的欲望?
知乎亲子板块有这样一个“常青”话题: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在4000多条回答中,很多都是不爱和父母沟通的孩子的“控诉”。
很少有小龄孩子的家长会关注到这个问题,因为在孩子小时候,不爱沟通的影响并不明显,我们很难直接感受到缺乏沟通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
但是日积月累,孩子自身的自主感日益增加,长期沟通缺失的问题必将集中爆发。特别是到了青春期,这些问题可能会升级为一系列的家庭沟通冲突。
家长们认为:这孩子不会好好说话啊。
孩子们认为:我真的和你们没话说。
孩子不爱沟通,是不良沟通经历日积月累的结果。所以,好的沟通是从娃娃抓起的,越早重视效果越好。
如何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沟通?果仁妈今天就来仔细聊聊。
另外,今天中午12点,果壳童学馆视频号直播间,专门邀请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治医生宋一帆,面对面解答大家关于“儿童眼睛保护“的相关问题,不要错过哦~
1
不好的沟通会给孩子什么影响?
降低「自我概念」,影响学业成绩
孩子不爱沟通,除了我们直接能感受到的家庭氛围紧张外,还有很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自身能力的负面反馈。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互动情况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比如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1]。也就是影响到了孩子「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通过自身的经验、自我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所以,「自我概念」的形成非常受身边人的影响,比如家长和老师。父母正面的语言,可以帮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可以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并且这种成功可以转化为完成更多的新的任务。换言之,当孩子面临各种事情,甚至挑战时,他们积极地会认为“我能行”。
亲子之间积极的沟通,可以帮助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且还会反馈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业中。近年来,有很多学术研究都表明「自我概念」与孩子的学业成绩直接挂钩[2]。
可想而知,负面的亲子沟通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概念」水平,还会影响学业成绩。
阻碍社交情感能力的发展
不沟通甚至经常争吵的家庭,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情感发展。
在一项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筛选了140组家庭,均是诊断抑郁倾向的9岁儿童。根据社交情感力量表对孩子们的互动能力打分,并且根据亲子沟通量表内容对整个家庭的沟通情况进行分析[3]。
结果显示:亲子沟通冲突是儿童社会情感障碍、行为攻击性和抑郁症状的重要预测因素,负面的亲子沟通会阻碍社交情感能力的发展。
2
不爱沟通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沟通常见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 :幼儿期——沟通并不仅仅是说话
可能很多宝爸宝妈认为,沟通只要自己多说,宝宝多听,就行了。
其实从儿童早期开始,教育学家对沟通的定义就已经不单单指说话这个层面。孩子早期的沟通能力包括几个维度——发音、语言运用、读写、社会互动。
所以呀,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说”,小婴儿从咿咿呀呀口中发出不同音节,再到慢慢地识文读字,词汇的积累和丰富,语言的表达和使用,都与沟通能力息息相关。而这些能力在幼儿时期,大部分都依赖于父母的输出。
曾经美国有一项著名的实验揭露了三岁儿童已然产生“3000万词汇鸿沟” 。这项长达两年半的追踪调研中,研究人员对准了三种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高社会经济阶层、工薪阶层、低保家庭。[4]
结果发现,无论从每小时的平均语言输出量、词汇量还是词汇丰富程度,高社会经济阶层的家长们几乎是低保家庭数量级的3.5倍。相对应的,高社会经济阶层家庭的孩子们也是低保家庭孩子的2倍,从而产生“3000万词汇鸿沟”。
儿童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是一致的[4]。父母的语言输出、词汇量、高级词汇量,都和孩子对应的这几项能力呈正相关。而这些,也对应着幼儿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时期儿童沟通能力就已经出现分化,仅仅在三岁时,就能够产生能力上的鸿沟。
误区二 :青少年——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主感增强,会产生独立于父母的倾向。在青少年时期,高频率的亲子沟通固然重要,但新的问题随之产生。有时候,过多的沟通也会给孩子带来生活和学习上的负面压力。
那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家庭沟通呢?
2020年,一个教育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亲子沟通质量和沟通数量对于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2]
研究对象包含了1815名初二年级学生及其家庭。研究人员通过收集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这些家庭的亲子沟通数量与沟通质量进行了评估。也测评了孩子们的学业成绩与「自我概念」水平。
最终结果发现,对于14岁的初二学生来说,高质量的家庭沟通要比高频率的沟通更加的重要。高质量的家庭沟通,也会直接积极地影响学业成绩与「自我概念」。
3
如何提升亲子沟通质量?
最重要一点是:进行高效高质的家庭沟通,越早越好!
0-2岁是孩子语言的爆发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达。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做:
●多问为什么/怎么办类问题。在主动和孩子多说的同时,也给予宝宝们说话的机会,像为什么/怎么办这一类需要回答的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更多的表达;
●关注兴趣点,关注孩子关注的事情。聊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孩子表达的动力。[5]
而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只做这些远远不够。美国家教类图书累积销量第一名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给了家长们一些非常有效且可实操的具体建议:
倾听、接纳孩子们的各种感受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当孩子有好的感受时,他们也会有正面的行为。如果自己的感受被忽略、被误解,就算是大人,也无法继续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更何况是孩子。
所以,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且帮助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是达成良好沟通的方式之一。书中介绍了几个实用小技巧:
安静用心地倾听;
用“嗯”、“我明白”这样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
用语言帮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我看得出你现在有一些难过。”
在接纳孩子感受的基础上,给予建议。
遇到问题,以合作的心态共同解决
当孩子遇到问时,我们很容易用说教的方式“教”孩子解决问题。但孩子和大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大人世界中存在的条条框框,比如需要说“谢谢”、需要“脱鞋后摆放整齐”,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说教其实是让孩子被迫接受他们需求外的事物。
有时候,如果我们以合作的心态,把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当做一项团队工作来处理,就比说教要效果的多了。
我们可以尽量描述看见的事实或者问题,并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建议,心平气和才是合作的基础。
同时,有些话,如果我们不会和同事说,也请对孩子少说:
责备和问罪:“你怎么又把毛巾到处乱放!”
谩骂:“你怎么这么懒,毛巾都不放回去。”
威胁:“你不放回去,我就不带你出去玩了。”
控诉:“你看我为了你都累成什么样了,你连毛巾都不会放。”
比较:“隔壁小王可不会这样,比你强多了。”
你可以尝试这样说:“我看毛巾没有放回原位,我不太喜欢这样。请你放回去,谢谢。”
寻找代替惩罚的方法
错误也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我们可以用解决问题的态度而非惩罚的态度来处理事情,结果将会不一样。
当孩子在家撕书的时候:
可以直接表达我们的感受,“看你撕书我很生气,我希望你可以停下来”;
或者提供一些选择——撕废纸,或者成为厨房小助手撕包菜;
或者可以一起和孩子讨论解决的办法,“你把书撕坏了,我没办法看书了,怎么办?”
学会赞赏孩子
多鼓励和赞赏孩子的行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信任、被肯定,这样的家庭氛围谁不爱呢。
赞赏不要笼统地说“你好棒”,而是要落在具体的,或者进步的行为上:
赞赏要具体的行为:“你今天和妈妈说了谢谢,我很开心。”
赞赏要进步的行为:“你刚刚第一次主动把毛巾放回了原位,给你点赞!”
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从幼儿时期开始,就适当地让孩子参与家庭选择和决定,孩子们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家庭一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们也可以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凡事少问问题,少给答案,多尊重孩子自己的努力。
这样的家庭也会充满了积极正向的沟通氛围。
总之,糟糕的家庭沟通不是一日养成的,好的沟通氛围也需要一点一点培养。高质量的亲子沟通,就从现在开始吧!
今日话题
#你有哪些提升亲子沟通质量的妙招?在留言区聊聊吧~
作者丨王冰玉,波士顿大学学前教育硕士,多年中、美幼儿园教学经验,育儿专栏撰稿人。喜爱钻研儿童心理学、脑科学,经营个人公众号「萌娃心理研究所」。
[1] Bandura, A. (Ed.). (1995).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Zhang, Y. (2020). Quality Matters More Than Quantity: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nd Adolesc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1203.
[3] Naz, F., Awan, I., & Mushtaq, M. (2016). Parents-Child Communication Conflicts: Predictors of Socio-Emotional Disabilities and Interactive Problems in Children. Pakist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PJSS), 36(2), 895-906.
[4] Hart, B., & Risley, T. R.(1995).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
[5] Hamer, C. (2012). NCT research overview: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is important from birth. Perspective–NCT’s Journal on Preparing Parents for Birth and Early Parenthood, 15-20.
[6] Faber, A., &Mazlish, E.(2012),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Simon and Schuster.
[7] Hart, B., & Risley, T. R.(1995).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