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幼儿园自愿选同桌:孩子的社交世界最残忍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夏天的陈小舒 Author 小舒

从在家楼下到幼儿园,老母亲对娃社交的担心就没断过:


  • 娃想跟别人玩,人家拒绝一起玩;

  • 别人想跟娃玩,娃不跟人家玩;

  • 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就不带娃玩;

  • 娃想跟别人一起玩,但是不敢上前;

  • ... ...


果仁妈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忍不住去帮娃一把,但每次我一介入,娃好像更不开心了... ...


其实小朋友是有自己的交友策略的,大人简单粗暴地过度干预,只会给他们维系友谊帮倒忙。


果仁妈今天的分享,就来聊聊小朋友一点都不简单的社交世界。


本文转自“夏天的陈小舒”

ID:Shu_DrChen,已获授权



你以为的孩子社交,是这样的……



其实可能是这样的……



当妈之前,以及当妈的前三年,软软糯糯的小孩以及她的朋友,就好像一个个小天使。小宝宝会有什么心思呢,人畜无害,和朋友之间最大的社交矛盾,就是抢个玩具而已。


直到孩子入托、入园,只身扎入集体中,我才发现孩子的社交、他们面对的压力,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也复杂得多。


一开始,只是妞妞想要和某个孩子牵手,而对方不乐意;或者酒酒想要跟好朋友踢球,而对方想搭积木;又或者妞妞拒绝别人说“不!你不是我的朋友”。


喜欢和不情愿都是直接而果断。


到后来,孩子们开始有了“友谊圈”,有孩子跟妞妞的好朋友说:“你不许跟Ally(妞妞)玩!不然我们也不跟你玩了。”想要测试自己的“领导力”。


甚至有孩子趁老师不注意,跟大家宣布:不要让同组的一个姑娘用本应该大家共享的画笔。叫她自己再去找老师要。


之前在网上点击量颇高的一个关于幼儿园孩子选同桌的小视频,就隐藏了很多不同孩子的社交特点:


视频的最开始,是一列小男孩和一列小女孩,女孩子有主动选择权,从男孩队列中选同桌,也可能是游戏伙伴。



穿牛仔衣的第一位小女孩,第一选择是第一位黄格子男孩,女孩伸出手后,男孩拒绝了,缩回了手。女孩也没有过多停留,直接牵走了排在第二位的蓝衣服小男孩,手拉着手走了。



穿粉色裙的第二位小女孩,径直走向了后面的红衣服小男孩,直接拽走,期间黄格子男孩也有缩手动作,怕自己被选走。



第三位穿牛仔衣的小女孩,在想拽第二个男孩子被拒绝数次后,后面蓝裤子男孩拽了拽这个小女孩袖子,意思是:牵我吧。小女孩就抓着这位小男孩走了。



红衣服小女孩被拒绝了三次以上,最后牵走了白色“西瓜头”小男孩。



来看看黄格子小男孩,他从头到尾都在坚定地拒绝,拒绝了四个小女孩的牵手。之后等来了后排的白色夹克衫女孩,眼睛一直看着她,等到她时,终于主动牵手走了。



最后一个被牵走的小男孩,后半段一直在玩自己的衣服,将自己藏在了衣服下面,看到他被牵走后,自动代入老母亲角色的我也松了一口气……


完整视频,背景音乐配得有点怪异,大家可以静音🔇观看


每个人都选到了自己的同桌/玩伴,从孩子们选伙伴的过程,似乎也可以看到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和小心思。


执着、犹豫、内向、活泼……


有一直等着自己心仪的女孩,坚定拒绝别的女孩邀请的男孩;有被拒绝了后,依然蹦蹦跳跳去牵下个男孩的女孩;有因为自己一直不被选,偷偷“藏”起来的男孩;也有被屡次拒绝后,不放弃继续争取,或被别的男孩邀请的女孩……


而这个视频引起的热议,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


  • 一种是觉得老师搞事情,老师安排好这些不就好了,何必让孩子去选,会伤到一些孩子的心;

  • 一种是觉得,成长的过程就是会被拒绝、被选择,孩子应该早一点接触这些。


而当了妈妈的我们,是否发现,孩子们从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起,就已经在被选择被拒绝了?他们日常经历的面对的,不就已经是这样的过程了吗?


孩子的社交压力,不比大人小啊!



 1 

交友被拒,被拒,再被拒


妞妞大概是在四岁后,才开始独立地锻炼自己的社交技能的。此前大都是由大人“牵线搭桥”。


她在四岁生日后,我们从Perth搬到墨尔本,妞妞需要交新的朋友。头半年,对孩子的冲击相当大,她经常会哭着说想她的老家,想她的朋友。


当她鼓起勇气,主动向朋友伸出橄榄枝的时候,遭遇过很多“拒绝”。很多次,我都看到妞妞一个劲追着别人,简直可以说是死缠烂打,强迫别的小朋友跟她玩。她越是主动,别的小朋友就越躲着她,甚至推开她:你走开!我不要和你玩!


都看得我很受伤。我试图阻止妞妞:如果Emily不愿意玩这个游戏,就不要强迫她。你自己玩好不好?


妞妞说:可是我就想要和Emily玩!说着说着就哭了。更让我手足无措,觉得是自己将她惹哭了。



还有一次,我处理得也不好。


当时我们在三亚度假,妞妞在沙滩上看见几个孩子在那里玩,很想加入。首先两个男孩把她拒绝了,随后男孩跑开了。剩下一个同龄的小朋友,妞妞很想和她一起玩沙。就去靠近她,妞妞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小女孩说,我不想和你玩。简单又直接。


妞妞就蹲在她一旁玩,小姑娘就不停挪开,一边说:我不要和你一起玩。你走开!!


妞妞其实没有表现出受伤,她还是想要靠近,但是不敢靠太近。大概是在找机会,寻找更好的切入点。


我却在一旁看得生气了,我带着火气对妞妞说,“那就不要和她玩嘛!到这边来,妈妈陪你玩!”


妞妞一下子就哭了,“可是我就想要和她玩。”


我突然觉得,是我点破她被拒绝的现实,真正伤害到她。


后来发生的事,更加证实了我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交友策略,大人千万不要粗暴干预,让他们用我们的方式去交朋友。


妞妞并没有放弃努力,她仍然在不断尝试伸出橄榄枝,只是一点点往那个小女孩的方向挪动,就在她一旁玩。大概过了5分钟,小姑娘逐渐放下了戒心,开始跟妞妞搭话,两人就玩了起来。妞妞顺利找到了自己“看对眼”的玩伴!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突然明白,原来试图安慰、劝解妞妞的行为,是为她建立新的友谊帮倒忙孩子有她自己的方式,大多数时候,即使被拒绝,她也能自己处理好,根本不用大人掺合。




 2 

不同孩子的社交特点


内向、敏感的孩子,经常会对社交感到焦虑,他们特别容易察觉到别人的情绪,没有安全感,从而影响到自己的行为。


父母在带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新人群时,可以拉长他们的适应时间。比方说进入一个游乐场或孩子群,他们一开始选择自己玩,不融入,不要催促或干脆拉走,孩子有自己的节奏。


外向,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和陌生孩子迅速打成一片,一般在陌生环境里也没有危机感,比方说孩子看到陌生的哥哥姐姐,也会直接打招呼,好奇心十足。


这类孩子看似社交无障碍,但也会遇到更多的拒绝,容易发生讨好型行为,为了融入他人而改变自己,被拒绝后也许比内向的孩子受伤更大。父母可以多交流孩子对朋友及环境的真实想法。


情绪起伏大,独立有主见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团队里的Leader。他们喜欢掌控一切,包括玩耍模式,不太在乎外在看法。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帮助他们看到周边的社交氛围,以换位思考,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同时,最难的还在于不能因此否定孩子的独立主见。


不同的性格气质,让孩子面对人生第一个社交圈时,有了不同的社交模式,这些都是现象,而不是问题


年龄不同,社交特点也不同。


  • 3岁的孩子更喜欢和玩具交朋友,朋友的定义也是可以交换玩具的那一个;

  • 4岁的孩子可以几个人一起玩,但不太能理解别人的想法,所以被拒绝时容易哭闹;

  • 5岁的孩子一起玩的方式越来越复杂,矛盾也越来越多,但他们开始尝试理解对方的情绪,接纳别人的建议,从而解决矛盾;

  • 6岁的孩子有稳定友谊的需求,会为之付出、迁就,让自己的友谊有种专属感和归属感。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社交有了更明显的特征,也有更高、更多的要求,他们变得爱讨好或更强势,都是一种成长。


我自己不是很喜欢那些“如何培养孩子的领袖气质”、“不教孩子社交,后患无穷”之类的标题,简直就是制造焦虑。


总是爱当Leader的小男孩,在同龄人的圈子里显得比较早熟,也的确有想法有办法,让一群小朋友愿意围着他团团转。不过换一个新的圈子,他也会先做一个小跟班,融入大家。我们总是以成人视角去审视孩子,却忽略了他们对于环境与朋友的观察能力。


不爱交朋友的小男孩,在暑假去了沙漠参加夏令营,独自跟着大部队穿越了沙漠。一开始只爱玩沙地车、玩各种线路,不和人打交道;之后在团队里开始做一些辅助性工作,帮别的孩子穿复杂的沙漠装备、特别爱研究电线,孩子们一有什么灯打不开的问题,他都会帮忙解决;不靠语言,也在行程的最后,用自己的节奏融入了集体。



有的孩子外向胆大,可以在任何场合迅速通过语言交到朋友;有的孩子内向慢热,喜欢先观察、审视,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对孩子来说,他们还在成长,在适应,没有一种社交方式是错误的。



 3 

当孩子感到自我怀疑……


被反复拒绝,可能会让天性敏感的孩子产生自我:“是不是没人想和我一起玩?是不是我交不到好朋友?”


父母需要给孩子一定信任,可以提出一些可选方案,让孩子自己解决。比如:你是想自己一个人玩,等待她的邀请,还是重新想一个可以一起玩的游戏再邀请她?


给孩子选择方案,比粗暴地建议:那就不要和她玩!要更尊重孩子的感受。


因为只有孩子能自己思考,主动去解决问题,才能获得自信。他们必须通过练习,掌握好一套自己的交友方式——这是我们没有办法直接交给孩子的。


有一天放学路上,酒酒跟我说:今天我想跟Jason踢球,可是他怎么也不跟我踢。


我:那你可以问问Jason想要玩什么游戏?如果你想跟Jason玩的话,也许你可以加入他的游戏。


酒酒还是闷闷不乐:可是我就想要踢球的嘛。


我:Jason也有他想要玩的游戏,现在不想踢球怎么办呢?你想想你是希望和Jason一起玩呢,还是想要踢球。


酒酒想了一会儿说:那我明天问他,想要玩什么游戏好吗?


事实上,被拒绝并没有孩子或我们想象那么糟糕。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即使小伙伴拒绝了她的邀请也没关系,这并不是因为她不够好。也许对方当时更想一个人呆着,也许ta只是对那个游戏不感兴趣。


刚来墨尔本时,妞妞得知她在课外班认识的一个小姑娘Tina要转到她的幼儿园班里了,非常期待。因为她也是初来乍到,在班里还没有固定朋友,妞妞觉得Tina来到她的班级里,也没有别的朋友,正好可以跟她做朋友!


结果,Tina来班里的那天,却几乎没有和她说一句话。妞妞放学回家后,非常失落地告诉我:Tina只和别人玩,不和她玩。而她,一心只想和Tina玩,对其他同学毫不在意。


为此,我去幼儿园和老师沟通了,看老师能不能帮帮她。后来,老师刻意留意了妞妞的情况,告诉我,妞妞总是希望Tina玩她的游戏,但是Tina想要玩别的游戏。所以Tina并不是拒绝妞妞这个人,而是对她的游戏不感兴趣。


老师提议,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如何加入别人的游戏。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是想要自己玩这个游戏呢,还是加入到她们的游戏?如果你想要和Tina玩,你可以对她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可以帮你做点什么吗?


如果孩子遇到社交问题,我们在家里和孩子多做这些邀请、拒绝、协商的练习。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在真实的交友过程中做得更好,更加自信。




 4 

被排挤,时常发生


其实,比起一次两次地被拒绝,真正会让孩子受到伤害的是被别的孩子排挤在外了。别人玩得热火朝天,自己却被晾在一旁、想参与却不能参与。


当孩子被排挤,是真的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甚至长期的社恐,回避交友,用冷漠、假装不在意来掩饰自己,保护自尊。



而孩子之间,其实经常会因为一些大人察觉不了、或是不在意的原因,就不带某个人玩,不跟某个人说话。他们有时候会觉得,这是游戏的一种方式。来的快,去的也快,有时候换一个场合、增减几个孩子,又会重新组合。


大人的频繁干涉,有时候反而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尤其在一群朋友在场的情况下,不管是排挤还是被排挤,被大人干涉都会让情况更糟糕,这种心思放在我们大人身上,很能理解,孩子也一样。


当一半妈妈的烦恼是“我的孩子被人排挤了”,就有另一半妈妈的烦恼变成“我的孩子排挤别人了”。


在很多大人看来,孩子的社交圈非常轻盈,可以不断更迭,已经拥有固定朋友圈,并且不太会失去的成年人,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友谊对孩子的重要性。


在孩子受到排挤的时候,比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更难做到的是不着急插手解决孩子们的问题,不轻易评价孩子的朋友。



有些孩子可能不愿意主动说,不要强迫ta。我们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童年时类似的经历,这样孩子就会知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些,所以没什么大不了。


在情感上,支持她。如果孩子特别想跟某个孩子玩,可以在周末邀请对方来家里玩,或是一起出游,一对一的交友,对于很多比较内向、敏感的孩子来说,要容易打开局面的多。


当妞妞觉得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我会问问妞妞想要跟谁玩,或者问问老师,了解一下班级里谁对她相对友好。然后找老师要来对方父母的联系方式,开始组织聚会吧!



妞妞一开始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她只有在小的团体或者一对一的交友中才能比较自在。周末和小朋友的单独约会,对她来说就是非常愉快的、专属的时间,得到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但帮助亦有度,如果每一次都出手帮他们处理不被集体接纳的问题,可能会让孩子丧失“我不完美却勇于试一试”的能力;但比起给援手,更糟糕的则是迅速给孩子的同学、朋友贴标签——他们都是坏孩子,会让孩子觉得不跟自己玩的就是坏孩子。




 5 

帮助,但不过度干涉


有一位妈妈在某问答网站上,回答“孩子被排挤了怎么办”,给予的答案是:欺负我家的小孩本质就是很坏、自私、欺软怕硬、妒忌心重。”


这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特点。有的孩子外向胆大,可以在任何场合迅速交到朋友;有的孩子内向慢热,喜欢先观察、审视,他们有自己的节奏;有的孩子看上去是社交小达人,其实有很敏感的内心,一旦遭遇挫折,就会非常影响情绪……对孩子来说,他们还在成长,在适应,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学习。


不做小孩太久,我已经不清楚孩子们之间,忽然排挤、忽然和好的点在哪,也不可能帮孩子避开所有她可能遇到的风险。



我不否认在“排挤”上,会有更恶劣的情况存在,只是觉得大人在插手孩子的社交时,不急于保护,也不急于责骂,而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在思维和情绪上帮助他们,再让他们去面对,会有更好的效果。



 6 

如何帮助孩子融入


1、观察


很多孩子不敢融入一个游戏,都是因为不了解不熟悉,我们可以陪伴他们在周围先看别的孩子玩,而不是急着推进这一切。


怕出错、怕被说,都是孩子不融入的原因,帮助他们了解游戏规则,让孩子有准备的进入,容易跟上别的孩子节奏,也能更好地融入。


2、不勉强,这也是许多家长会犯的错


在其他孩子明显抗拒的情况下,理解他们。不必要求别的孩子接受自己孩子。在孩子被拒绝的时候,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选择比较好接触的那个孩子开始,慢慢破冰,再加入。


3、扮演他们的朋友


可以在家里玩过家家游戏,扮演他们口中的某个朋友,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


孩子对过家家的情景下,会真的觉得你是那个朋友,从而透露一些社交中的小烦恼,可以帮他们想办法,解决一些问题。



孩子在社交上将要面对的压力,我们也许永远无法感同身受,有时候甚至是来自父母本身。


我们无法为他们保驾护航,清除所有障碍,需要做的是重视孩子的社交需求,不要因为他们是孩子,就轻视或否定。在情感上,支持他们;在思考中,帮助他们。当他们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交场,可以以自信的姿态冲进去。


 - END -
文章来源文章转自「夏天的陈小舒」,ID:Shu_DrChen,在幼儿营养和常见病护理等多领域,为0-5岁孩子的父母带来权威、扎实的内容,推荐大家关注。
 相关推荐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点亮“在看”,一起成为更有远见的父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