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孩子有所热爱,请一定一定呵护好!

小毛 果壳童学馆 2022-07-07

🤴 👸 🤴

 

前几天,抖音有一条视频,引发了全网的心疼。

视频里满地狼藉,全是各种碎片,一个孩子低低啜泣,声音中满是委屈心碎,压抑愤懑,质问父亲“
为什么砸烂我的模型?”。

父亲火气直冒,扬言“
如果以后顶嘴,就继续砸,把你所有热爱的东西都砸烂......"



视频的最后,是一张照片,照片中展示的是书架上曾经摆放着的精美手办和模型。每一样东西,孩子都付出过时间、精力,都承载着孩子的快乐、热情。如今却被父亲轻易砸烂,变成了满地的垃圾。


完视频,我真的太痛心了,也太理解那种心爱之物,被父母当成垃圾处理的绝望和委屈。


有网友说“这肯定是爸爸害怕孩子玩物丧志,可以理解”,太讨厌这种论调了。抱着“为你好”的名头,却做着最伤害你的事情。


更何况,如果孩子能找到自己全心热爱的事物,并能从中获得快乐和能量,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多么值得被呵护呀!



热爱,

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1、热爱带来的快乐,属于人类的高级享乐,包含着无穷的自信和力量感

刷短视频带来的快乐不同,后者只是被动接受,前者往往带有“创造”和“输出”的属性。比如热爱搭建模型、热爱制作手工、热爱写作、摄影、唱歌、绘画、烹饪等等,都具有“先对成果有期盼-再付出相当努力-最后获得成果回馈”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你曾观察过3、4岁的孩子认真画画,7、8岁的孩子细心搭建乐高,或者15、16岁的孩子为所在的学生社团拍摄、剪辑视频,你一定会惊讶于他们对面前这件事情的无比沉迷,以及作出一定成果时那种最纯粹的快乐。
 
这种“我的热爱,由我创造”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正是“热爱”能带给孩子力量感的重要原因。

孩子在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情时,不仅享受快乐,还能产生对自我的深刻肯定——我付出了,且有相当不错的收获,以及对未来的热烈希望——我有期盼,知道如何努力,并可预见成果

👆完全被自己的作品吸引而沉迷
 
2、热爱能让孩子更善于“坚持”。

像视频中这个孩子,能在青少年时就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其实真的很幸运。网上流行一句话叫做“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想这话应该这样理解:如果足够热爱某事,便可以帮我们克服诸多困难,将别人眼中的“咬牙坚持”变成“快乐坚持”。
 
这个夏天一跳而红的小妹妹全红婵,她的教练就在采访中说过:“每次新动作,她总是第一个做,训练结束后,自己给自己加练”。要说这孩子“刻苦”训练只为得金牌、拿奖金,我是不太信的,她笑容灿烂、话语纯真,看得出对跳水的满腔热爱。


👆刻苦训练着,也快乐着
 
3、热爱,让孩子有更笃定的方向感

以前我常看各界成功人士的访谈,发现无论哪个领域的成功,背后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必然有“热爱”二字。

上周去北大听课,一位研究了一辈子人工智能的教授,经历了行业备受轻视到如今人工智能如火如荼,他对待行业发展的态度异常冷静,却在谈起自己做过的每个项目细节时,眼中闪着明亮的光

我想这就是热爱的力量,这种“坚持”不会因外界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同样是北大听课期间听到的轶事:一位一路成绩优异读完国内Top3大学、常青藤博士的青年才俊,毕业后一直待业至中年。

问及原因,直言自己一路走来只是会读书,但并没有真正热爱的东西,所以对什么都没兴趣。唏嘘之余,更感慨有所热爱,或许人生才更有方向感。

 
哪怕这方向感并不指向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成功,至少也能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或遭遇迷茫时,有所倚靠

黄峥辞去拼多多CEO之后,决意投入自己喜爱的科研工作。如他所说,创办拼多多时,自己身家早已过亿,再次创业,是还想做点有趣的事。如果没有创业,最想成为科学家,哪怕成为未来(伟大)的科学家的助理,也很幸福。

所以你瞧,创业也罢、科研也罢,热爱都能带来源源不断地力量与坚定
 


请不要用你的标准

去衡量孩子的热爱


视频中的父亲,之所以砸烂儿子模型, 并威胁毁掉儿子“所有的热爱”,大概是觉得“这不过是不务正业”。他在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的热爱价值几何。

或许我们自己也曾这样做过,可这样做,真的很不妙。因为我们“衡量”的方向,本就偏颇
 

1、热爱真正的价值,在于丰富孩子的人生。

人到中年,我们常常感慨自己活成了无趣的中年人。可我们身边,却也有不少热情有趣、心态年轻的同龄人。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类人往往有1-2个热爱的方向。
 
就像最近看的《小小少年》这部纪录片,第三集中年近七旬却热爱钻研蝴蝶的老刑警,一谈起蝴蝶就仿佛变成了孩子。他说:“热爱昆虫这件事,不受年龄限制,开心最重要。”

👆来自《小小少年》纪录片截图
 
如果我们的孩子能有这样1~2个看似“无用”的热爱,我觉得应该为孩子感到开心。无论这样的热爱是什么,都可以是孩子释放、表达情绪的途径,而这种表达,可以让他们在无聊时有寄托,寂寞时有陪伴,遭遇挫折时有缓冲的港湾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20多岁提笔在天涯发文时,据说也只是因为排遣背井离乡的寂寞、消磨孤身一人的时光。

可谁想到,从幼时起对历史的这份热爱,不仅帮他达到了“排遣寂寞”的目的,还让他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
 

2、热爱的价值,还在于让孩子更勇敢地“不一样”

还是《小小少年》这部纪录片,第三集的主角是个叫殷然的男孩。他着迷般热爱着昆虫,也因虫交友,收获了几段忘年交。

但他为此投入了几乎所有课余时间,甚至被同学排挤,父母亲虽然鼎力支持他的爱好,但偶尔也会觉得崩溃。

👆来自《小小少年》纪录片视频截图

这孩子最让我惊讶的地方倒不在于他对昆虫的痴迷,而是他谈及自己的热爱时,那种超越年龄的自洽和包容。他说:“昆虫为什么有好坏之分,那只是人类站在自己角度乱编的”,他说:“对于那些不理解的人,我只需做好自己的事,不必解释”。

殷然意识到自己和同学们不一样,但他并不惶恐,因为他在自己热爱的世界中无比富足,他知道自己可以勇敢地做那个不一样。

👆来自《小小少年》纪录片视频截图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孙超所说“孩子的一个兴趣, 不一定能成功,但它却能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力量,去面对无聊又困难重重的人生”。
 
即便是从相对功利的角度去衡量,我们的衡量“标准”,也很可能已经落伍了。

举个例子,我们父母一代中,很少有人能想象靠“打游戏”谋生,而如今的职业电竞选手不仅能谋生,还不乏参加国际比赛为国争光者。
 
凭借《哪吒之魔童降世》获得百花奖最佳编剧的饺子,正是因为热爱漫画,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转行在动画行业摸爬滚打17年,才打造出了如今国漫顶级“封神宇宙”。

👆饺子,图片来自网络

不夸张地说,这个时代对“热爱之现实价值”的评价体系早已改变。它给出了更多可能性,让“热爱”的成果更容易被看到、被认可,哪怕孩子们的热爱再小众,也有了和职业生涯相结合的机会。

热爱手办的孩子可以成为手办原型师,热爱漫画的孩子有机会将漫画搬上大银幕,热爱手工的孩子也许能让作品登上国际T台。

像殷然那样热爱小众知识的年轻人,也有不少做了科普博主,比如古生物化石、贝壳分类、荒野生存、雨林缸、自然风物收藏、观星,等等。他们讲课、开展线下活动、出版书籍,热爱的现实价值被放大,也让他们对热爱更加坚定。


呵护孩子的热爱

父母不阻拦就够了吗?

 
如果在大街上采访父母们,“如何呵护孩子的热爱?”我想多数父母可能会回答:“那就支持他/她”,但这话可真是说来容易做来难。
 
想真正做到“支持”孩子的热爱,只是不扼杀、不阻拦还不太够。因为孩子对热爱的持续坚持,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科学方法的指导,以及一定的物质资源
 



时间


除了如何平衡孩子的时间安排,父母的时间,即陪伴也是孩子坚持热爱的重要因素

我一位朋友的儿子从小对各类机械设备极度沉迷,朋友在儿子小时候带他去商场,不为购物,只为整个下午趴在地上看工人师傅维修滚梯。

稍长大点,就常常花周末一整天时间陪儿子去建筑工地,看设备运转,找工人师傅聊天。





科学方法


任何热爱要想转化出一点成果,都离不开科学指导下的深入钻研。而孩子,尤其是低龄孩子往往缺乏正确的学习、研究方法。他们不懂如何查阅资料,缺乏咨询专业人士的途径,也不一定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都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同事的儿子曾在初中迷上了各种神奇的地貌,但囿于知识储备,无法深入探究。同事为此动用了自己多年不联系的战友,最终联系上一位搞地理研究的教授,带着儿子去拜访求教。
 
我想,即使我们人脉单薄,也可以陪孩子上网检索,鉴别、筛选出对孩子兴趣爱好有帮助的信息来源,再顺藤摸瓜找到更多有用信息。

👆可以带孩子种植物
 



物质资源的支持


物质资源的支持是必要的,但说到底丰俭由人。

若有能力,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研究设备和器材去发展热爱,自然不错;若物质条件没那么优越,至少可以陪孩子探索一下,为了实践热爱,还有什么替代方案,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并且在孩子取得每一点成果后,真心为孩子骄傲
 
《小小少年》中生活在云南大山中的女孩小云,热爱芭蕾。母亲便和她一起,用自己砍伐的木头在院子里搭建练功房,让小云通过手机视频来学习舞蹈动作。这样的支持,也是母亲在现有物质条件下的努力。

👆小云练习舞蹈动作
 
最后,支持孩子的热爱,我认为最最紧要的还是“理解”和“尊重。就像殷然的父母,对于儿子小众的爱好,他们并不觉得怪异,而是发自内心的觉得“非常有意思”,认为和儿子一起观察、寻找昆虫是一种享受。


👆殷然绘制虫子图谱,来自《小小少年》纪录片视频截图
 
殷然父母没有用我们熟悉的“有用/无用” 标准来评判和干预,而是从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儿子的热爱;同时,还对儿子外出“寻虫”的活动给予全方位支持,一路陪同。

更难能可贵的是,父母并非完成任务式的陪同,而是和儿子一同享受寻虫的乐趣。

👆妈妈在寻虫途中,认真观察虫子的窠穴,来自《小小少年》纪录片视频截图
👆殷然爸爸和儿子一起找甲虫,来自《小小少年》纪录片视频截图

这种“我与你感同身受”的尊重、理解和参与,大概才是支持孩子热爱的最高境界。





章鱼妈插播



大家好,我是章鱼妈。我身边有很多很优秀的家长,每次遇到养娃难题、育儿问题,他们都分享了很多超赞的经验和方法。但我发现,很多读者很缺少这样高质量的父母交流群。


于是最近,我们建了不少父母交流社群,希望可以提供一个渠道,让大家沟通养娃第一线的一些感悟和经验;社群里常常会有很多高质量的讨论,也会有很多干货资源分享。


比如,聊到孩子晚睡,有家长给出了很实操的方法分享:



还有超级大实话的交流:



今天小助手还在群内为大家准备了“三个手工节目资源”,如果你也想入群,就扫码加小助手微信吧,他会拉你进群哦~

 




 - END -

编辑丨林乙乙,也是章鱼妈,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乐于研究各种育儿产品。


 相关推荐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