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0W给娃投资学历,和100W给娃拿去理财,哪个更合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英华兰DrBing Author Bing

果仁妈今天的文章,论题很有意思。父母投入巨大的精力和金钱,给娃刷学历,最后让娃成为高级打工狗,这个做法划算吗?


作者认为划不划算由由家庭抗风险能力、娃个人资质能力、娃个性偏好3个点综合决定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留言区讨论吧!


本文转自英华兰DrBing,作者:bing
ID:HiDrBing,已获授权
                   



曾经看过一个有趣的题目。

假设家庭A、B,家庭条件和娃资质一样,各有100W滚动储蓄,A把100W投在娃教育上(补习、择校、上大学等),大学毕业后终于拿到10W年薪。

B教娃投资,等娃上手后用这100W做本金专做投资,结果实现了年10%收益=10W,相当于A娃辛辛苦苦PK掉千军万马才拿到年薪!


而且还是复利,而且可能比A娃早得多——A娃最早22岁毕业,考研读博可能还要推迟;B娃可能十来岁就开始滚雪球了!

所以:花那么大代价刷学历,辛辛苦苦最后成为一只高级打工狗——投资回报率真有那么高吗?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我中学时看的《富爸爸》。书里有一个“四象限”概念:


 E象限 低级打工狗,特点是是用时间换工资,产生的剩余价值是给老板的,自己没有事业和自由可言

打工的可怕之处在于,容易让人陷入rat race(鼠轮困境),生活进入付账单养家糊口,无法跳出的循环。

👆rat race,鼠轮困境

 S象限 专业人士(又称高级打工狗自由职业者个体户。他们要么给自己打工,要么有自己的事业,但必须不断干活,手停口停,也没真正意义的自由。

 B象限 生意拥有者。和前者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拥有一个自己能赚钱的系统。一个公司一旦上了轨道,那老板就是“躺着数钱”,时间上自由了。


 I象限投资客,“钱生钱”者,又有钱又有闲。



在我出生的城市广东,因为政策原因,有一群“隐形群体”过着I象限生活。我在国内时住的小区会所,这样一群人成天胡吃海喝。


认识个开BMW的小青年,一个年轻的单亲妈妈,前者拿着家里拆迁补偿,后者拿着离婚赔偿,专做短线股票,年收入三五十万(请勿模仿!!!)

还有几个建筑设计出身的,专门低价购入装修破烂的公寓,利用自己职业经验几万块装修成精品后卖出,每个项目能净赚十来二十万,一年收入百万不成问题;

有个30左右的女钻石王老五,公司上轨了,每天睡到下午两点去公司瞄一瞄,发的朋友圈除了派对就是旅游;

还有个土著,家里买了七八套房子,专职做收租婆,每个月净收入十几万.....


一开始我还有点不(嫉)(妒),心想:有钱却没有社会影响力和责任,有啥意思?

后来发现,人家其实比90%干着不爱的活儿,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同时还没有社会影响力的芸芸众生,不知道幸福了几百倍。

《富爸爸》鼓吹的就是:不要读书,不要打工,不要绕弯!直接奔创业和理财。

所以这个概念触动了很多了高学历、高级打工狗。

在豆瓣有个书评写出了他们的心声:

我和我的很多同学,一路做学霸,最后拿到高学历好工作,但是一直对财富没概念。毕业那会,觉得能拿到一年十万的offer简直心满意足了。

这也真是应征了书中那句话:So many talented people are underpaid(太多聪明人被老板压榨了)。进入社会才发现,这个报酬对比多年付出的辛劳,父母投入的教育成本,实在是微不足道。

我们其实饶了一个大圈,想着做高素质人才,找一份光鲜的职业,赚一份不错的工资,但是归根结底,落脚点还不是一份好收入?

如果直接把才华和精力放在“赚钱”这个目标上,寻找最直接的路径前进可能速度早已不一样。


看了《富爸》我也有很长时间相信这个想法,不过还是按照爸妈意愿把学历拿了。

积累了十多年社会经验后,才发现,这特么纯属是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只看正面不看反面啊!




首先,无论做企业还是做投资,都会面对完全不可人为预测高

就好像今年的新冠疫情,全世界多少企业倒闭,多少投资客血本无归?

其次,承担企业责任非常辛苦,管人是世界上最累心的一件事。


产业结构变化那么快,产品生命期那么短,一处一个坎儿,一个坎儿迈不过就是死。

企业主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难免有些矫情):当员工最幸福,企业倒了找下一个东家就完事儿了,我们每天在刀口舔血,自己都佩服自己心理承受力!


再次,无论创业、投资,都是可模仿性极低的事儿

同一个产业,有的成有的败;炒同一个股,进入退出时间点不一样,一个赚一个赔。

所以没有直路,没有快车道,都要靠自己跌跌碰碰多年摸索。相比,“好好上学——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的可复制性高,是直路!


最后,对个人综合素质有极大考验,人性弱点能被无限放大,分分钟能置死。

这点在玩股票上体现得最明显,一个小小的贪念没把持住就是玩完。
        

打工狗就不一样,能力上跟部队就行,能力不行起码还能靠勤奋,人性的弱点不致死!

我的观点:无论活在哪个象限,幸福的自己心知肚明,不幸的就像“城市老鼠乡下老鼠”总看别人好。

任何个体或家庭,根据:

1. 抗风险能力;
2. 个人资质能力;
3. 个性偏好(保险还是冒险,胆小还是胆肥)

找到下面横轴上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就是万幸。

投资学历(读书--好大学---好工作)是保命路线。

为了换取学历敲门砖,娃要花很多精力在刷题、补习班这些“损耗”上,但一旦取得学历等于获得了“高门栏”,虽然收入不如玩票者中的牛人,但保险。


教娃折腾创业投资,是玩票路线

就是前面说的“寻找最直接路径”,除了娃个人的财务知识和实战经验(财商)、家底(抗风险能力和起始资本)之外,运气时机都很重要,没人给你打包票,所以叫玩票。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钱投资娃教育好,还是直接奔终点——直接让娃学投资?

一样,由:家庭抗风险能力娃个人资质能力娃个性偏好三个点综合决定。

所以(只讲大部队,不讲小概率)

农村家庭,贫穷家庭因为抗风险能力低的缘故,决定了苦读书冲学历是出路,目标成为白领或高级蓝领

家庭反正也没什么财商能教给孩子,等娃毕业有了高收入再自己实践中摸索,之前什么财商都是瞎做梦。

高产家庭有殷实家底作为抗风险资本,完全可以撇开一切,直奔目标,学历反正可以靠捐靠买,实干最重要。个中典范就是思聪路线。


夹在中间的中产家庭的做法,就刚好处于两者之间。比低产有选择,又没到达高产的任性程度——家庭的抗风险能(财)力,决定了娃能多“任性”

当然,最理想情况是可进可退,教娃从小着眼于“根本目标”,发展素质能力,用钱(择校,留学)去抵消娃在应试上的损耗时间精力

娃读书能力不差的,毕业后成为一个“能用老板和投资者眼光”看问题的“专业人士”。


同时,在工作之余不断积累被动收入(你躺家里都能赚钱的就是被动收入,例如稿费,股票,利息,分红,收租等,版权专利等)

等到被动收入超过工资收入的时候,就算是达到了财务自由的一个里程碑。遇到时机,当老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如果娃应试实在没胜算,娃本身也爱折腾,那不妨“直奔目标”,省了娃在不擅长领域浪费的时间精力,有些可有可无的学历(现在的野鸡大学一般一年也要10W,毕业也没好工作),不要也罢。

如果娃应试不行,性格安稳脑子也不活,可能当个高级蓝领是更好的出路。这种情况下,开头讨论里那100W你买套房给娃将来收房租,可能还实在点儿。


PS:说到投资房产这里我必须要多说几句:现在投资需谨慎啊!买房收租的方案还能不能执行下去也是未知。我们今天只是理性讨论弄孩子话题,以上不构成投资建议哦!

最后,条条大路通罗马,时间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资本,要把时间精力投入在娃最有胜算的线路上。

而持续学习,是能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睁开模糊的双眼看清这个世界的唯一机会!



文章来源 | 本文转自英华兰DrBing,ID:HiDrBing,已获授权作者 | DrBing,知性逗比德国儿童教育学者,精通英法德三语,游走生活于多个国家和文化,通过对无数孩子和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孩子和成人生命轨迹的思考,呈现给你一副儿童教育最总体的画面,告诉你早期养育和孩子一生命运的逻辑关系。

 相关推荐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