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果仁妈分享过,在制定假期计划时,不能盲目地填满时间空挡,要注意劳逸结合。在“玩耍有多重要”文中也解释过,自由玩耍对孩子的成长及学业有很多好处。但是问题来了,有老母亲表示,知道要让孩子玩,但是TA不愿意啊——
“我家娃高敏、洁癖、宅,完全没有小孩的调皮玩乐,每天拖都拖不出去,遇到新挑战就哭,这也怕那也不想的小孩很烦啊。”“我家3岁娃就是不肯出门玩,不管白天晚上,老说太热了太热了!”
“假期了,可以让娃娃们跑跑跳跳,老母亲躺平一下了吗?”“妈要花时间陪,观察孩子的状态,要不露痕迹的统筹全局,暗搓搓灌输知识,还要给予适当鼓励,这对老母亲要求很高!”
今天果仁妈带来一位妈妈的分享,从孩子2岁到6岁,她策划了特别多好玩、又有创造力的亲子活动,打造了无数亲子高光时刻。正是这些高质量陪伴,让她和孩子的亲子关系非常融洽。现在就把她的陪玩经验分享出来:什么样的游戏孩子爱玩?怎么选择适合孩子的游戏?有哪些省心好玩的游戏推荐?生娃前,我做了3年的儿童保健医生,虽然关于亲子互动、回应性照顾的理论已了然于心,但真正陪玩的时候,经常感到游戏库存不足,常常是等娃睡了逛小红书、B站、微博、公众号,寻找陪娃玩的好点子。积累了多年陪娃游戏的实战经验后,我也逐渐成长为一名常常能把孩子逗得哈哈大笑的高段位游戏玩家,虽然陪娃时间少,但在工作之余,也能给予他高质量的陪伴。一个好游戏是什么样的呢?一方面要孩子感兴趣、喜欢玩儿,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性价比”,也就是时间、金钱、精力的投入和游戏体验产出,在进行游戏时,可以看看是否满足了以下几个方面 。
儿童玩什么、怎么玩都和他的语言、动作、认知的发展息息相关,游戏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或者无趣感。用象棋举例,0-1岁的孩子,给他象棋玩,他主要的游戏方式是摸、啃、咬、扔;到了1-2岁,他会使用象棋来搭建,来区分颜色;再大一些,他可能会拿象棋玩过家家,而过家家的方式也会随着年龄提高而改变;只有到了5岁左右,他才开始明白象棋是一种规则游戏,真正开始“下象棋”。
有些游戏自带奖励机制,比如游戏中“娃的获胜”,比如父母虽然很“努力”但依旧输得狼狈不堪和出洋相。不得不说,对娃来说“出丑的大人”这事儿本身就极具趣味性。奖励还可以是来自父母口头表扬——“哇,好棒呀!”,可以是夸张的表情赞许,也可以是动作鼓励(Give me five)。这些奖励都可以作为正向强化,让娃在游戏中获得乐趣、自信和成就感。亲子游戏中“玩具”最好“低投入(时间、金钱、精力)高产出(游戏乐趣)”。很多时候,父母费很大力气自制手工玩具2小时,结果孩子玩5分钟就扔下了,投入很高,但是产出很低。其实高质量陪娃,有能力制作精美的手工玩具固然很好,没有也不必纠结,我们更多地应该注重如何玩,如何更有趣地玩。一般来说,孩子1岁以后会进入“假想游戏阶段”,会经常假装进行某些活动,比如过家家。这时候,他们可以把一根树枝当成宝剑、鱼竿、大马,把一段纸筒当作听筒、望远镜、酒杯。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玩具都可以让娃开怀大笑。同样,在购买玩具时,尽量选择在游戏中发挥空间较大的玩具,比如按照想法自由组合的积木,具有不同身份特征的人偶等,避免选择玩法单一,没有想象空间的玩具。儿童早期发展的相关研究早已证实,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认知发展、情绪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是不是我高质量陪玩儿了,孩子就会成为高智商、高情商的人了?不一定。其实,高质量陪玩的目的是建立情感联结,这是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基石。基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度,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对亲子游戏抱有过高期待,就会试图去“教“孩子,很容易出现“带领”孩子完成游戏,而不是合作完成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弱化心理上对亲子游戏的产出期待,享受游戏过程,让影响潜移默化地发生。最后,能让孩子发自内心笑的,大差不差就是个好游戏。
游戏推荐
说了这么多,因为假期加疫情不能出远门,各位爸妈又要想办法在家陪娃整活儿了!下面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推荐一些亲子游戏,希望能帮到你。英国心理学教授鲁道夫·谢弗在《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儿童的游戏发展大致分为6个阶段:①2-4月龄:感觉探索阶段。孩子主要通过看、听、碰、吸吮、啃、咬等动作探索周围。
②6-10月龄:非功能性阶段。这时孩子还不了解物品的用途及功能,但意识到物品间存在某种与感觉有关的联系,例如敲打可以发出声音,按开关可以亮等。
③10-12月龄:功能性阶段。逐渐了解物品的用途及功能,例如玩具小车是用来推的,奶瓶是用来喝奶的等。
④1-4岁:假想性游戏阶段。孩子开始明白玩具的象征意义,会用不同的物品代替真实物品,参与多步骤、多场景的假想游戏。
⑤4-5岁:社会装扮性游戏阶段。孩子学会角色扮演,热衷扮演现实生活、绘本故事、动画片中的各类角色。
⑥5岁以后:规则游戏阶段。孩子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可以进行球类运动、棋类运动、纸牌、桌游等游戏。①粗大运动: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骑行、体能、球类等。
②精细运动:涂鸦、绘画、剪纸、手工。
③通识:知识(自然、艺术、科学、人文、社会等)、思考、实践。
④逻辑推理:排序、归类、数的概念等。
⑤语言:语音发展,音→音节→字→词→句子;语言发展,语言理解+语表达,语前阶段→单词阶段→短语阶段→句子阶段→叙事阶段。
⑥社交情绪:了解、感知、处理自己情绪,理解、应对他人情绪。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结合不同类型的行为,两两组合,就会大大地丰富亲子游戏内容。1岁前父母可以关注孩子的表情、动作、声音等等,同时给予回应。最简单的就是带孩子到户外散步,认识不同的事物,了解周围的环境和人。
1岁后孩子开始明白物品的用途,可以设置一些认识类和精细动作类游戏。
摸摸“看”这是什么?
阶段:感觉探索+通识
材料及玩法:将家中常见小型物件放在一个大口袋里或用毛巾盖好,让孩子通过触摸依次拿出物品,可以先让孩子猜猜看,随后用清晰的语言告诉他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由什么制成,可以用来做什么等。
👆基础搭建。作者供图
涂鸦、剪纸、粘土
阶段:感觉探索+精细运动
材料及玩法:用手指画颜料在纸上涂鸦。将彩纸用双面胶粘好,围绕药盒一圈,将上端剪成等间距纸条,做成长着头发的小人,让孩子用剪刀给小人剪发。用粘土和娃一起创作出各种物品。
涂鸦,材料:手指画颜料、画笔。作者供图
手工剪发小人,材料:彩纸、剪刀、废旧药盒。作者供图
孩子2岁后,进入假想性游戏阶段,可以在散步、跑、跳、玩扭扭车的同时,配以充满想象的故事情节,这样可以让运动更有乐趣,对于动一会儿就喊累的娃也有神奇的“疗效”。 手眼操作类动作游戏
阶段:假想年龄+粗大运动
材料及玩法:将小积木放置在斜面上,假装积木是游动的“小鱼”,滑落积木。让孩子用各类物品、器具、手接住/抓住/接住。也可以和爸爸妈妈面对面站好,将围巾等围在孩子腰间,爸爸妈妈投掷积木,让孩子双手撑开围巾以此兜住游动的积木“小鱼”。
👆接住滑落的积木。作者供图
移动类动作游戏
阶段:假想年龄+粗大运动
材料及玩法:将两张坐垫或白纸当作桥,交替移动坐垫或白纸过河,看谁先过河。这类游戏涉及竞技,爸爸妈妈可以适当示弱,给孩子创造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垫子移动。作者供图
在假想年龄阶段加精细运动领域,游戏可以设置为运用各种材料,进行绘画、手工创作。
手工纸箱
阶段:假想年龄+精细运动
材料及玩法:梧桐树、枇杷树等宽大的树叶,快递纸箱,玻璃瓶,生鲜塑料包装盒都是很好的手工材料,使用剪刀、直尺、美工刀、热胶枪、白胶等切割、黏贴成相应图形,运用丙烯、画笔等颜料进行涂色创作。这里推荐“遇墨白”老师,我们的很多手工灵感来自她的微博。
阿凡达面具、树叶小鱼,材料:树叶、丙烯画笔。作者供图
手工“大孔雀的杂货店”,材料:旧纸板箱、丙烯颜料、画笔、铅笔、美工刀、直尺、彩色打印纸、热胶枪等。作者供图在假想年龄阶段+简单逻辑推理领域,可以设置“找朋友”类的小故事,让孩子进行排序、归类,并借助实物理解数字概念。
寻找图形规律解谜游戏
阶段:假想年龄+认知简单推理
材料及玩法:在纸杯底部绘制不同的图形符号,按照符号进行配对;在白纸上绘制数字信息,将图形符号与数字一一对应配对。
寻找图形规律解密游戏。作者供图
这时孩子仍处于社会装扮性年龄阶段,喜欢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就可以设置为运用各种材料,进行绘画、手工创作,并在完成后演绎。
绘本故事演绎
阶段:社会装扮性年龄+精细运动
选择孩子喜欢的故事,通过角色扮演、对话、轮流讲等形式进行游戏。
迪士尼经典童话《海的女儿》,完成后进行扮演对话。作者供图还可以将积木搭建和绘本故事联系在一起,鼓励孩子根据故事内容搭建场景,完成后演绎;也可以根据社会热点事件搭建,比如新冠疫情的防控场景,能让孩子感受氛围,主动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简单家务
阶段:社会装扮性年龄阶段+生活技能
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简单家务,比如做蛋糕时的搅拌,或者备菜、洗碗、拖地等。选择不容易受伤的厨具,孩子也能使用得很好。
简单家务。作者供图
最后,其实语言、情绪的发展是贯穿在各个年龄阶段及游戏领域中的,无法割裂开来。不过我们仍可以设置一些专门针对这方面的游戏,比如下面的自制语言类桌游;还可以设置亲子对话时间,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全家人围在一起随意发表各自的观点,尽可能地延伸出多个角度,避免两分法地看待问题。 自制桌游
材料及玩法:用四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分别代表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依次抽取其中的四张组合,通过抽取的纸片信息组合成一句话或一段故事。
游戏:谁是卧底?适合不认字的孩子,全家一起游戏。作者供图
可能很多职场爹妈都会面临没有充足的时间陪孩子的困难。尤其是很多职场妈妈,一工作忙没时间陪娃,就觉得对不起孩子,害怕孩子跟自己不亲密。
其实不必太紧张,陪伴的质量比时长更重要。只要给孩子充分的愉悦陪伴,你也一定能收获很亲密的亲子关系。你们相处相伴的爱的体验,也会储存在孩子的“幸福银行”,滋润他的一生。
作者丨小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儿童保健医生9年,家有6岁男娃1枚。喜欢孩子愿意为孩子们做些事儿。目前gap month,没有了任何标签后安于当下,渴望在宁静处寻初心。
1. Chen Wencan, Tanaka Emiko , etc. The influence of home-rearing environment on children’s behavioral problems 3 years’later. Psychiatry Research 244(2016):185-193.2. 童连,安梅勒江. 0-6岁儿童心理行为评估.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3. H.鲁道夫.谢弗. 儿童心理学.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4. John Medina. Bar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 Pear Press,2012.5. 科恩. 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 中信出版社, 2018.6. 黎海芪. 实用儿童保健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