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VIS丨充满阳光的校园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探索
等你点蓝字关注“新学说”
编辑/新学说 王雨清
由新学说、腾讯网、腾讯教育联合主办的“在变革开创未来”——2016国际学校发展大会已于11月20日正式落下帷幕。共有28位演讲嘉宾、近300位国际学校行业人员参与本次大会。
大会上,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教育国际化实践与探索的心得和建议。以下是分享内容。
演讲嘉宾
吴子健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
原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校长
上海市九年一贯制教育专业管理员会主任
30余年教育经验
特级校长
曾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师
著作包括:《学生创造力培养序研究》、《探究学习与教师行为改善》、《教育在哪里》 等。
只有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
才能创办百年名校
所有来过包校的人,临走时都异口同声地夸奖包校的学生非常阳光。充满阳光的校园,即可从我们学校的logo说起。
包校的logo由树苗 、果实和方框组成。大树上青翠欲滴生气盎然的树苗象征着包校充满阳光的学生;硕大饱满甘甜诱人三个果实象征包校“发展全人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拓展国际视野”的三大使命,也像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大方面;四周的方框象征学生的良好品德与行为规范;而最有特色的是方框上的四个孔及由此长出的树叶,象征着包校学生创新的潜能与批判性思维。
正如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管子所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一棵树需要十年时间,培养一个人则需要百年,可见培育人是十分漫长、艰辛的一个过程。
学校概况
包校成立于2007年,是一所年轻的、非营利的双语学校,由包氏家族为纪念包玉刚爵士而创建。包玉刚爵士作为爱国重教的世界船王,曾在香港回归的中英谈判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中国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捐资创建宁波大学和包玉刚图书馆,设立“中英友好奖学金”,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同时也改善了中英关系。包玉刚爵士的修身置业格言“持恒健身,勤俭建业”已成为包校的座右铭。
包玉刚实验学校的创办人包陪庆理事长高度重视中国文化教育,参与创办了香港汉基国际学校——香港最早提倡普通话教育的双语学校。苏文骏副理事长从小读于伊顿公学,并获得国王奖学金,后来在牛津大学与斯坦福大学进行深造。
当年,包陪庆理事长担心孩子会失去中国文化,还想尽办法去说服了伊顿公学的校长接受她捐赠的中文部。包陪庆女士看到伊顿公学的外语非常强,有法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就找校长说为什么没有汉语课呢?校长说,一是没有学生学,二是没有费用。她便想尽办法去说服校长,从北京大学请来了汉语教授,教中文兼教包饺子、激发中外学生学中文的兴趣。10多年后,汉语在“全球”火爆,在她捐赠的伊顿公学中文部就有100多名中外学生报读。那位伊顿公学校长反过来感谢包陪庆女士的远见。
办学使命
发展全人教育:始终把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国际化精英人才应具有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题。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在全人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独立自主、合作互助的能力和领导才能。
传承中华文化:教育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鼓励学生在与其他国家、民族的交往沟通、相互学习中,融合、发展、创新中华文化。
拓展国际视野:将学生培养成熟练掌握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具有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独立而富有魅力的沟通交流能力,完成高等教育学业并努力工作实践后,可以在联合国等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观点,并赢得赞许之能力的全球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
核心价值观
包校始终坚持“仁、义、平”的核心价值观,“仁”是指对人仁爱、施善施恕、关怀他人,“义”是指恪守承诺、公平正义、秉持原则、集体意识,“平”是指求同存异、身心健康、平衡学习与个人兴趣的发展,平衡中西文化的异点,平衡个人的进求与群体的利益。
办学目标
传承包玉刚爵士的崇高理想、人格魅力和价值观,融合中西方优秀文化,探索创新型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培养在国际舞台上有领导力的领军人物以及能够应对世界快速变化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培养目标
学术强, 包校学生学业优异,双语能力突出、好学进取,聪颖敏捷, 锐意创新。
专项精, 包校学生追求兴趣所在,培育钻研精神,在某些领域达到较高层次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
品格优, 通过校内外的学习生活,包校学生塑造包校核心价值观仁、义、平,以及责任、坚韧、反思、尊重、自我管理的意志品质。
国际观,包校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问题,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卓有成效地合作。
中华情, 包校学生博古通今,熟练掌握中国的语言与文化,做弘扬中华文化的使者。
气质佳, 包校学生态度积极、自信、得体地倾听、理解和沟通。
身心健, 包校学生体质强健,心灵丰富,有精神追求。
在过去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基于中国的国际化、基于传统的现代化和基于特色的优质化”的办学特点。
以情感建设为基础
创建特色鲜明的文化环境
品格教育百家争鸣
共筑良好校园文化
包校非常关注态度,重视情感教育,经常举办关于品格教育的论坛、讨论会等,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指导。今年就请来了品格教育专家、美国纽约大学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学教授托马斯·里考纳博士到我们学校品德教育讲坛上发表演讲。品格教育为孩子奠定了人生道路上的基石。同时,品格教育也要百家争鸣,要家校协力。
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有序推进。2014年劳动节假期期间,十年级的邵俊迪、六年级的鲁昱旻等同学分别自发前往温州、江西贫困山区支教。《文汇报》用《“恶棍校长”与25名上海少年闯江西》整版对他们的江西贫困山区支教活动进行报道,并刊登了鲁昱旻同学用英文撰写后翻译成的的支教感悟《他们很单纯,就是想要学习!》。
我们连续五年举办了海惠小母牛“开卷助人”项目。“开卷助人”小母牛爱心活动不仅让阅读滋养学生们的心灵,更让学生每年通过读书活动捐款人民币帮助贫困地区的家庭,2015年捐款额达165,000元。去年四月,14名学生、4名家长、3名教师与1名校领导赴四川青神县项目点,实地了解善款在当地人民生活的改善中发挥的作用。
家庭式寄宿教育
让学生每天24小时得到关怀
为了让教师与行政员工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包校中学部采用家庭式寄宿教育。中学部的老师都有三重身份:上午八点到三点期间,他们是课堂上的学科老师。下午三点半到五点半,他们是体育场上的教练、裁判,或者是艺术、科技的指导老师。到了晚上,先是学生晚自修时的辅导老师,又是宿舍里学生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
值班老师和家属与同学们同住宿舍楼,每个单元内教师的家与学生的住房比邻而居,使“宿舍楼”更添几分家的温馨。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教师和家属都会为他们指点迷津。教师家庭为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成长榜样,能够增进学生对健康家庭生活有所了解。通过家庭式的寄宿教育,教育从单一的授课变成全方位立体式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和孩子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家庭。
这是今天我到中学部去的时候不经意中拍下的两张照片,他是我们的科学老师,来自英国。在三点半到四点半间,他作为排球教练,到了四点半我再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我们学科的老师了。像这样的镜头在包校比比皆是。
以综合素养为载体
创建跨学科的学习模式
“先学会骑自行车,
才会有兴趣了解其中的构造。”
包校坚持阅读领先,打造书香校园。我们的做法是跨越学科,提高综合素质。我们要求同学们“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来提高双语能力是非常好的方法。我们的小学部引进了英语分级阅读法,在中学部也对英语读物进行了分级,对中文阅读也分出了十个等级,按照学校学生的阅读水平高低推荐读物。目前我们的英语分级读物已经达到了两千种,约一万两千册,中文分级读物也达到两千六百种,约一万三千册。一学期进行两到三次的阅读测试,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蓝思值”后,可以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书籍。目前仅小学部图书馆的藏书有近三万册,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和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校学生和老师都可以从上海市文献联合编目中心下载所有的编目数据。同时还购入多个国际数据库,创设“读书心愿”项目,为学生与家长量身定制推荐书单、优化图书馆网页参考功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人人爱读书的全校性阅读环境。
我们非常注意利用各种活动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有一次牛津大学校长夫妇来我们学校访问,我跟他交流时说,我们的孩子们也希望能够进入牛津大学读书。当时牛津大学的校长夫妇没有明确表态,后来到了图书馆和我们五年级的四个孩子交流以后,他很高兴的对我说他很希望我们的孩子高中毕业以后到牛津大学深造,因为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从语法单词开始,而是“先学会骑自行车,才会有兴趣了解其中的构造”。他们不仅能阅读各种英文读物,还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发表独特的简介。曾经有一位刚进小学一年级的中国家长问我,为什么孩子不背单词、不学语法,老师就是让孩子阅读英语书籍。这能学好英语吗?而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现在不仅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捧着书本、认真阅读中外书籍的情景,而且不少家长向我反映,双休日学生在家里也常捧着很厚的书阅读,甚至忘了吃饭的时间。
重视培养科技素养,
科技创新之果结满校园
我们也非常重视科技的创新,由学生编写的《科学漫谈》等杂志,通过探索科学的奥秘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包校充分用好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学校信息设备规格与数量。科技课程逐步深入,科技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中学部的学生在计算机课以编程为主,教授包括:Scratch, Python, Arduino和RobotC等在内的编程语言。这些语言是由许多著名的大学和公司,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卡内基梅隆、谷歌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宇航局开发、支持和教授的。目前在课堂上使用的有乐高机器人及Arduiono,学生将被分配具体的挑战项目,学生通常两人为一组来完成任务。为实际设备来编程能够让学生感受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现实的成就感。此外,包校还正在筹备建立一支机器人竞赛团队。
包校的学生在科技领域屡创佳绩,勇拔头筹。2014年10月,由10个国家和地区的30支中国学校与国际学校代表队参与的“飞的梦想——2014年长宁国际青少年科技探索活动”中,艾小米而、赵彦宁、王径源等同学组成的包校三年级组作为全体参赛中年龄最小的一组,荣获单项小学组金奖、银奖,并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荣获“团体银奖”,荣获“迈步星球——地表勘测项目”小学组一等奖、“X星登陆项目”小学组二等奖以及“团体银奖”。
同年12月,十年级学生徐逸航花了连续30个小时,制作出一台3D打印机送给学校,并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学生演讲嘉宾在浦江创新论坛“创客和社会革新”的分论坛上发表演讲。
2015年3月,佐童、杨振永、黄河等8位同学在第30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1枚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
曾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大赛一等奖的黄河同学作为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计算机学科学员的一员,师从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院长是他的导师,赴日参加了 “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项目”,并代表中国代表团,在亚洲六国青少年科技交流会议上做最后总结报告。他还带领包校一些学生成功开展了一项校园智能环境项目,为包校校园提供实时的空气质量数据。不仅为包校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帮助同学开展自己的科研项目。今年年初,他还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走进计算机世界”英才计划冬令营。
以个性发展为关键,
营造温馨、和谐、多样的校园文化
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校尊重差异,关注个性发展,非常重视体育活动的丰富多彩。有一次我接到几个小学一年级家长的电话,说他们的孩子在医院里开了证明,能够上文化课,不能上体育课;但是学校外方的体育组长打电话给家长,很严肃的说,只要学生来上课,就必须上体育课。所以,曾经有一次,《新民晚报》记者在采访我的时候问:“上海很多学校的学生中午的时候都在教室里做功课。为什么包校的孩子,在三九严寒天穿着短袖短裤在操场上活动?”我说:“因为我们学校的体育不单单是培养体育技能,还注重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毅力。”
2012年6月,中学部的一位老师为了援建尼泊尔贫困小学,准备进行24小时慈善极限跑。听到消息以后,不少学生、老师甚至家长都来到松江校区陪他完成这项善举。国内外不少报纸都刊登了这则消息。
前不久,中国女排教练郎平和奥运冠军徐莉佳,都来到学校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体育精神。在我们学校,小学部平均每天运动时间达到90分钟,中学部达到120分钟,学校还有很多运动队。体育是能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可以为孩子成为未来的领军人物创造条件。
包校每年举行“挑战创办人”十万米接力游泳比赛,募集善款,去年的善款全部捐献给了上海的自闭症人群。今年的主题为‘爱’畅游”。包校师生、家长与一群特殊奥林匹克的游泳运动员们同场竞技,展开拼搏,并通过比赛,为星踏游泳队和彩虹妈妈工作室的自闭症运动员们筹集善款,传递爱心。创办人苏文骏先生每年参加比赛,在游出4000多米佳绩的同时, 不忘鼓励所有参赛者勇于挑战自己的极限,在游泳中获得快乐,并尝得帮助他人的甘甜。在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活动筹集的两万八千两百元善款将全数捐赠与星踏游泳队,并作为自闭症儿童学习游泳、参加今后体育活动的费用,以及游泳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费。
比起直接捐款,这样的公益形式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更有意义,助人者也受助,受助者也助人。“为‘爱’畅游”,在游泳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帮助他人,这也是包校多年来品格教育的一部分。
每年的校外拓展活动是包校的一大特色
包校注重为学生提供在传统课堂之外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探访不同的地区,亲近自然,体验生活;也能增强社交能力,学习技能,感受团队协作的力量。
三年级学生参观上海博物馆以及中国馆,近距离欣赏中国珍贵文物,了解了中国历史。
四年级的同学们前往南北湖,接受徒步、射箭、露营、攀岩等各项挑战。
五年级同学们则开启了莫干山之旅,设计T恤衫,搭建帐篷,划独木舟、高空滑索等项目都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中学部的无墙周活动同样精彩纷呈,近400名学生前往瑶琳、阳朔、泰国、柬埔寨等八个各具风格的国家与地区,在 “移动”的课堂中,参与公益活动,结交新伙伴,迎接挑战,锻炼技能。
2015年11月,中学部的校外拓展周设计了八条路线,分布在中国境内以及周边国家。活动中,学生面临新挑战,结交朋友,学习技能,在一周的时间内体验课堂外的经历和冒险。
六年级学生前往瑶林,活动主题为探险和团队建设,活动内容包括宿营,做救生筏、生火、攀岩、射箭和龙舟赛。
七年级学生前往阳朔,体验了沿绳滑降、攀岩、射箭、定向越野、骑行、烹饪、纸扇绘画、太极、观赏了阳朔著名的灯光秀。
八年级学生的三亚行是一次以水上活动为主的旅行,所有学生都掌握了站立在冲浪板上冲浪的技能。
九年级学生到广东英德和云南丽江的学生一起参与徒步登山、山地骑行、穿越田野和山洞,在极端天气下考验忍耐力和求生技能。前往泰国的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在泰国动物救援公园照顾大象和课外活动,漂流,清迈寺徒步和寻宝游戏。前往柬埔寨的学生参与改造校园,捐赠衣物和文具,参观寺庙,参与皮艇运动,参加烹饪课,游览当地集市。参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行的学生开展为中央商务区划分界限的研究。在马来西亚,学生对沙滩、河流和瀑布进行实地调查,其他活动包括浮潜、观鸟和文娱晚宴。
我们还有一个传统项目:骑行。由包校家长自发组成的自行车俱乐部也为学生与家长提供了校外挑战自我、亲子互动的平台。
五百多名学生、家长和老师组成“RUN-A-WAY俱乐部”,进行了 “两湖三岛”的骑行活动。还有就是秦岭、武夷山、神农架等野外徒步跋涉,这些对培养孩子们的毅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两年之内,俱乐部完成了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太湖、千岛湖的“两湖三岛”骑行。初中同学骑行900多公里,小学同学也骑行达400多公里。2016年新年假期中,73名学生与家长从三亚至海口,连续骑行七天,七八年级学生骑行线路更是长达810公里。
建立有包校特色的音体美课程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当然,艺术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在包校,只要孩子愿意在舞台上表演,大型集会当中都会有他们的角色,比如《艾丽丝梦游仙境》的全英语音乐剧和《雨林里的故事》的音乐剧。小学部一共才五百多位学生,有近三百名孩子在舞台上。三十多位编导老师都来自我们的教师团队。
包校学生还经常能与国内外的名校与音乐戏剧团队交流合作。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学部奉献了《DNA》、《广岛的故事》、《恐怖小店》等多场话剧演出。爱尔兰皇家音乐学院、哈佛大学鳄鱼合唱团等一流院校的音乐团体常来包校演出。访问艺术家包括伊顿公学前音乐总监拉尔夫·奥伍德博士、音乐家许忠、格莱美奖获奖者Dana Leong,学术们不仅聆听到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艺术家们的表演,而且可以同音乐大师们面对面交流、讨教。学生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是校园中独特的风景线,让每个来访者流连忘返。
今年二月底,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来访,五年级学生聆听讲座、接受声乐指导,剧团的高层主管还组织了一系列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作中所使用的语言和莎士比亚作品的意义。
我们的美术组老师说,我们教孩子画画,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并不是教会孩子画的技术,所以我们是通过跨学科、想象力,和文化陶冶来培养他们的心智成长。
包校的美术课程非常重视对孩子自己创造力的激发。不仅仅关注孩子们的作品状况,而且关注孩子们创作的过程和想法的呈现。这也是包校美术课程的优势所在,我们鼓励孩子们观察、研究、思考、创新,反思。
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我们主要通过给学生看一些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或者相关的资料,然后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自己根据主题创作作品。
比如我们在校园内展出的六年级昆虫类版画作品,老师会向学生讲解版画的制作过程,给他们看一些相关的作品,并给他们一个以“昆虫”为重点的主题,由他们自己创作以昆虫为主题的版画。颜色、技法都由学生自己发挥。
美术课上并不只是教学生画画、雕塑、教他们设计的要求与原则,还关心孩子们在学校的课上学了些什么。三年级的美术老师就和探索课老师以及数学老师开展合作。学生们在数学课上会学会看钟表。在美术课上,学生则会做一个钟表。我们还会学着使用不同工具精确地分割圆或空间。学生们会在美术课上设计一个钟面,并搭建一个真实的钟。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把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美术课上。这也将帮助学生理解到,学习、并将这些技能运用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在包校,学生除了美术课程外,还有下午的美术活动课。该美术活动课程中包括两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国画和书法。每个学生在一学年中大概有22周的时间学习该课程。
中国画的课程目前主要向七年级的学生开放,今年的课程由校外聘请的国画老师教授。现在的国画老师主要教孩子们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门课程,进步飞速,现在已经有部分作品在学校展出。
下午的书法课分为两个年级进行,八年级和六年级,学时也是大概22周,同样由校外聘请的书法老师教授。老师会给学生们讲授书法知识,通过鉴赏和临摹提高孩子们的书法欣赏和创作水平。
音乐教研组长提出:学生不仅要学会技巧,还要学会欣赏,既要参与演出,也要懂得合作。包校校内有许多音乐团队,还和上海的一些双语学校与国际学校共同发起组织了“上海国际青少年管弦乐团”。
为更好地在音乐教育中传承中华文化,小学部音乐组先后开设了二胡,琵琶,古筝等项目,建立了初级民乐队、民乐队和中文合唱团等乐团。近10名外籍学生正在学习民乐,越来越多的外籍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014年11月,中西合作乐团正式成立。中外音乐教师共同谱曲、合作排练,冬季音乐会上,中西合作乐团60多名小乐手首次合作演奏了英国民歌《绿袖子》,还积极排练中国民歌《茉莉花》。
中学部音乐组共组织2次校外演出,8次校内演出,还邀请到世界合唱大师、伊顿公学前音乐总监拉夫·奥伍徳先生、“小荧星”艺术团指导、松江区学生交响乐团指导,与他们一起讨论培养音乐人才的创新途径与方法。
2015年,音乐组积极筹建了包校乐友协会”——一个支持包校中学部所有音乐项目及培养学生、家长、学校音乐共同体的非营利组织。支持项目将包括学生的音乐教育助学金、音乐活动旅行援助及主持整个包校音乐团体的年度社交活动。音乐组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并使包校音乐教育的优秀状态发扬光大。
培养独立思辨精神
辩论舞台捷报频传
经过多年的包校特色双语教育的培养,包校学生在国内外辩论和公共演讲舞台展现了卓越的风采,连续两年在上海英语辩论赛得冠军。在2015年2月举办的全球级别最高、含金量最大的高中辩论赛“哈佛国际邀请赛”中,王展展、李欣宜同学力克千名辩论好手,勇夺团队第三名,为祖国增光添彩。
包校非常支持辩论竞赛,学生自己成立辩论社,组织辩论活动。连续两年,上海中学生英语辩论联盟最大规模的一次辩论比赛在我校中学部顺利开展,来自上海及外省市的近百位选手入住我校。上海中学生英语辩论联盟是上海各类中学英语学术辩论俱乐部、社团组成的自治联盟,是纯粹的学生组织。辩论联盟于2014年成立,成员包括上海中学、上外附中、华师大二附中、建平中学、交大附中、西南位育、市三女中及包玉刚实验学校的辩论社。
这两位同学参加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与演讲联赛,在浙江赛区和山东赛区都获得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冠王。
辩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双语能力,而且也丰富了学生学科的知识,并扩充了他们对全球文化历史经济的了解。
包校师生走向世界舞台
拓展国际视野
包校启动交流生项目,继续加强与英美姊妹学校切特豪斯学校与圣乔治学校的合作。11名学生前往英美的六所学校进行为期两周的学习交流。启动“学在中国”项目,6名来自英美两国的外国学生来包校开展为期短至两周,长至一年的交流。
2014年10月,初中部11名学生与4名教师参加了前往包校的海外姊妹学校和和合作学校参加为期两周的交流学习项目。2015年3月,圣乔治学校的教学主任Elizabeth Bickford到包校中学部访问。2015年4月,切特豪斯学校的一名教师和两位学生到包校中学部访问。
一年来,包校还接待了以下国外学校的师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杜伦大学,罗彻斯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才少年项目),弗朗西斯帕克学校,鹰溪中学等。
上个暑假,包校蔡致远同学有幸作为市教委、上海市卫计委与捷克政府选为40位出使捷克的中捷友好小使者之一,与捷克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还有幸代表上海团向捷克总统泽曼送出了代表两国国宝的“熊猫与小鼹鼠”玩偶并与两国领导人一起合影留念。
在包校从一年级读到七年级的校友张云轩同学在转到英国的一所学校后,依然心系包校,在校庆征文的投稿中,他提到在一次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上,作为最年轻的中国学生代表,受到安妮公主的接见:“我特地戴着包校的领带去参加了这个活动……当她(安妮公主)得知我是刚刚从上海过来的,就问了我在哪里学的英文,可以说的通畅无阻。我自豪地说:‘包玉刚学校!’因为在包校的学习,让我既打下了扎实的中文基础,又能用流利的英文跟世界交流。”
我校前美术教师Anne Murray老师在比利时举办的中欧高层对话论坛的无限创意摄影竞赛上摘得大奖,刘延东副总理亲自向她颁奖并与她握手。
今年,美国教育部长小约翰·B·金到上海的时候与包校副理事长苏文骏先生和包校的学生就中美教育体制的优势问题进行了交流。在问答环节中,我们的学生都踊跃举手,积极发问,积极向金部长介绍包校的学生社团,言谈得体,举止大方。
从解剖特殊案例开始研究学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升值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研究学生之细致认真。而在西方,亚里士多德也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做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天然素质就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可见他对注重学生个性也相当重视。
前不久,八年级的席时雍和丁坚容同学出版了一部描写十九世纪普法战争的《光明与黑暗之书》,该书是通过一名德国士兵与一名法国士兵的心理活动来展示普法战争的全景。照理来讲,这个战争中,德国作为战败国,代表黑暗的一面,法国作为战胜国,代表光明的一面。但是,两个孩子经过讨论以后认为,即使是黑暗的一面也有光明因素,即使是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因素,把批判性思维引入了小说当中,该书得到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好评。于老师说,这两位八年级的学生创造的《光明与黑暗之书》,用文学的笔触,把战争刻画得波澜跌起、惊心动魄。现在,他们正准备把这本三万多字的中文小说翻译成英语。
我们小学部的一名男孩因为研究抽水马桶水箱的秘密,把学校 卫生间里的水箱拆下来,学校发现这个问题以后,不但没有处分,而且在提出要学生注意安全之外,和学生家长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后来,这名学生的家长也很支持他,特意在家买了一个抽水马桶让他拆装。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个孩子从出生开始,除了父亲的名贵手表以外,家里所有的东西他都拆过。所以这名学生到美国学校之后,美国学校的校长看到他非常优秀,要录取他参加夏令营,后来他在香港的一个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下边这位同学也是很有创意的。曾经有一次,他为了挑战我们学校网络的安全,作为黑客进入了学校的网络,我们当时讨论要给他处分,后来觉得还是要正面引导。后来才了解到,这个孩子从七岁开始,就在爸爸的引导下,自己把妈妈从宜家给他买来的床装好。因为他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所以只要有最新的电脑面世,他父亲都让他配置,但是并不是配置整机的,而是让他在网上搜索成品的零部件,买来以后自己安装。后来他的多项发明都获了奖。
探索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路
中西教育理念的差异、融合与发展
在我们学校的整个办学实践过程中,我有一个体会,就是世界教育史与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证明,教育思想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融合、创新的过程。教育史,即为一段融合的历史。我们知道中国的孔子开设了私塾教育,是中国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人。我们现在国内的大部分学校采取的班级授课制,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因为当时需要大批有技术的人员。但是我们看到,国内现在提倡的是个性化教育、个别化教育,对我们的班级授课制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思想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中西融合,不断发展的过程。虽然高考制度也在改革,但是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状况,以及在应用上还关注学业的情况。所以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个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西方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动手能力的培养,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重视音乐、体育、艺术。但是,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术性、全面性方面,教师的教研活动,科学研究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少数精英学校(主要是私立学校)对学生的学科要求也很高,课业负担也较重,尤其是我国等东亚国家的小留学生去就读后也带去了原所在国的学习方式。
“教育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1983年9月15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题词言简意赅,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把握了时代特征和对世界未来的科学预测,确定了我国新的历史时期迎接和适应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总对策,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当代中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我们国家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习近平主席也明确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我想,这是我们国家进行国际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其实一些国际课程,例如IB 课程和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不管是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标准来看,都有许多的相似度,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吸收引进。
国际交流从来就是双向的。上海早在2000年就引入了牛津教材,结合地区实际使用的教材内容编写并出版《牛津英语》、《牛津科学》等丛书。它是一套在引进基础上经国内专家精心改编并通过国家审定的新课标教材。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用书之一,被全国多个省市的中小学选用。语言原汁原味、编写理念先进科学、版式活泼精美,得到专家、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同。
教育国际化势不可挡
从统计数字来看,1978年到2015年,累计出国留学人数404万,年均增长19%,2015年度出口留学人数为52.37万人,比2014年增加了6.39万人。今年在美国求学的外国大学生数量首次超过一百万人,其中31.5%的学生来自中国,同时我们也看出,低年龄的留学生群体日益庞大,出国留学的年龄越来越小,孩子出国留学时间也越来越早。
同时,2015年来华留学生规模也在不断增长,生源结构不断优化,留学生生源国覆盖范围稳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的发力点。此外,2015年中国政府奖学金规模的持续扩大,帮助这些学生来华留学。
今年中国有597所国际学校,位列全球第一,目前中国国际学校在校学生已经超过了236400人,其中,北京和上海的国际学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明显高于中国其他境内的城市。
包校创办人包陪庆女士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情结,当她看到中国出国留学进入大众化时代,出国留学生的低龄化趋势越发明显,绝大部分出国学生成绩优秀之时,她为中国青少年人才流失、出国的学生自小就缺失中华文化教育的严峻状况而感到忧虑。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来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家庭,来华的小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其中不少孩子对中文、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的教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为此,包陪庆女士提出要创办一所为中国学生提供不出国门,就能接受与世界一流寄宿学校接轨的世界级学校,在学习融中西教育理念精髓课程的同时,始终有一个中华文化的环境,给那些本可能流失的中小学生多一种选择,让他们更愿意留在中国读书。同时,也为那些外国家庭的子女以及来华的小留学生实现“学在中国”的愿望。
中国教育获得世界认同
上海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参与很多项目的评价,比如上海初中曾两获“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项目测试三个第一,成绩惊动东西方。作为PISA测试的组织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项目的“上海答卷”。“教师PISA”结果证明,沪上初中老师的表现总体上远超国际平均水平,相对于参加调查的38个国家和地区,至少在10个指标上取得“世界之最”,两次蝉联PISA测试全球第一。
另外,我们的《一课一练》也进入了英国。2014年9月,英国教育部派出了71名数学老师到上海取经交流,11月,上海一批优秀数学老师进驻英国各地小学。目前,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了“2016-2017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启动仪式。今年,英国教师先在上海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一天的专业培训,然后走进上海黄浦区的43所小学全方位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从11月开始,上海也将陆续分两批派出71名老师赴英格兰35所小学进行为期两周的数学教学教育活动。现在我们国内,包括上海,跟国际的教育交流更加频繁,所以国际交流的进步发展也给我们的国际化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结合中西方教育优势,课程是包校一大特色
基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学校的办学使命、家长和社会的期待、浸入式语言学习的成功要素,包校创建了“上海+”和“国际+”课程。
包校课程构建的总体目标在于,为学生们未来的主动发展打下扎实的价值观、品格与学术基础。“扎实”(SOLID)的含义是指:
• S-充满自信(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 O-开放思想(对事物的异同保持好奇心)
• L-语言意识(培养学习语言的乐趣并熟练掌握语言)
• I-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创造力、创新性)
• D-成长发展(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一到九年级的“上海+”课程,是以上海及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国外优秀课程,广泛地推广中文和英文在学校生活中的使用,让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文化并为其精华之处感到自豪,同时也乐意接纳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
十年级采用剑桥IGCSE课程,十一到十二年级采用国际IBDP课程,同时还开设了语文、历史等四门中国课程,形成了包校独特而富有创意的“国际+”课程。
总之,由于学校能够对上海、国家以及国际课程方案进行充分、透彻的研究,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融合国外课程的先进理念与教材,充分发挥上海课程、国家课程和国际课程的优势,教育国际化必然能够实现长期的良性发展,一定能实现包校的培养目标。
如果把教育看做艺术,那么,每位教师与校长就应该是一位艺术家,而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每堂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校长与教师、校长的合作伙伴——学生之间的精彩的艺术创造。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会留下遗憾,即使是与人类历史同年的艺术珍品。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些无价之宝的灿烂光辉。对于艺术来讲,只有对完美地无限追求,没有可以止步的标准。课堂教学艺术与校长教育行为的再创造就应该在师生共同创造的每一节课堂教学的“遗憾”中去寻找新的突破,这就是“问题研究”。教育的只会就在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在哪里?就在于我们面前充满朝气的学生,他们就像初升的太阳,当每天从东方跃出时,给我们带来的是千变万化的朝霞,没有重复,不会倦怠。教育生涯的每一天都会给我带来新的惊喜,新的希望,新的成功。谢谢大家。
听了吴校长的演讲
相信各位看官一定和小编一样获益匪浅
欲知更多2016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演讲详情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更多演讲嘉宾演讲内容及原版PPT
尽在“新学说”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