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丨张峰:17年国际教育经历的“变”与“不变”
口述丨张峰
文丨张羽
北京大学国际学校运营与管理PISOM班学员——张峰
你可以用“东北人”概括张峰的特点,果敢、话直,他坦言因性格曾有过“碰壁”经历。爱才,他愿不惜成本来留住教师,但用才,他也坚决有自己的原则、底线。从IT到学校运营,虽不是教育者,但国际教育也确实带给了他新的观点、思维。
模式化是张峰最反感的名词,性格使然,成为管理者的他依然希望突破自己,打破层层“壁垒”,如烈酒伏特加一样,虽烈但有无限的可能性。
『计算机系毕业进入教育集团工作,看上去专业不对口,但其实,正是因为我的专业,才有机会加入加皇国际教育集团』。
投简历、招聘会,这是毕业季的大学生常态,和多数应届毕业生一样,招聘会成为了张峰走入职业生涯的第一站。200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系,同年加入加皇国际教育集团,从最早负责学生电视台、节目后期制作,到如今教育集团运营总监,他同“加皇”已相识17年。
2002年,张峰所负责的北京中加学校学生电视台,在北京市中小学生计算机大赛“网页制作板块”收获一等奖,早期的工作也让他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国际教育、国际学校的基本运营。
2004年,北京加拿大国际学校立项,张峰也加入到学校的筹建,负责IT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而这所学校,也成为了张峰此后的“常驻地点”。
『从2006年加拿大国际学校正式开学,之后的10年,加皇国际教育集团在全国陆续地开办学校项目,我也逐渐从IT方向转型到了运营岗位,主要负责学校的建设、后期管理』。
2013年,张峰出任青岛加煌中加学校执行董事,而不断的转型、学习也帮助他在管理学校方面打好了基础。
『最早到北京中加学校,我个人也很不适应,因为我自己也是传统教育体制出身,可以说,之前从没见过这种国际化办学的模式,没有想过学校还可以这么办。』
21世纪初,社会对于国际学校的认知还停留在外国人学校、贵族学校,国际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普及,我们也无法客观评价这个“从未经历过的新生事物”。正如张峰所说,只有慢慢融入国际化教育的环境,才能切身体会到这种教育的特点、优势。能力、思维方式,这是身为家长的张峰认为国际学校带给孩子的成长。
『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没有问题,而且在知识的积累上很扎实,但问题在于我们只能看到“头顶的一片天”。』
受限于经济发展、社会状况,高考依然是并将长期成为多数学生走入高等教育的大门,“高考指挥棒”下,分数成为了衡量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在青岛加皇中加学校的筹备期间,张峰也曾到当地进行考察,模式化、固有化的思想让他无法接受。
『一年级学生的作业,要求是写拼音“ge”,老师的评语是,每个拼音中“g”上半部的圆能否做到完全相同,我觉得很惊讶。』我们总在提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或多或少还是流于了口号。基础教育强调知识积累无可厚非,但能否在这基础上开阔思维,真正地去多元评价学生,这是张峰眼中传统教育的最大痛点。
令张峰惊讶的“评语”——半圆大小要相同
在北京大学国际学校运营与管理研修班开通报名后,张峰也成为首批录取的学员之一,17年职业生涯,他也终于有机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个梳理,『同时,这次研修班带给我的是一种自我突破,我也有机会跳出自己的工作框架,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自己,这是一种更有效地提升过程』。
国际教育行业中,张峰也一直以学习者的姿态不断提升自己。
张峰在自己直接负责管理的青岛加皇中加学校,提出工作上的“公平、公正、公开”三原则,用他的话讲就是『我的员工可以对我提出质疑』。
『我希望同事之间的沟通应该是透明的,有问题摆在桌面上解决,如果是对学校发展有帮助的想法,我完全接受员工对我工作的质疑、建议。』
通过每个月定期的员工交流会,张峰所管理的团队有了更多机会提出问题、交流感受。加皇国际教育集团采用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进行学校的运营管理,即校长负责教育教学,集团负责行政、运营管理支持,显然,协调好行政和教学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成为了学校运营的关键。
『有一次,老师提出行政部门的职责问题,他认为行政是服务于教育教学,从态度到工作方式都应该是服务范畴,但是在他看来,当时行政部门的职工还没有做好这方面工作。』
老师报修教学工具,行政部门没有第一时间处理,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结果是耽误课程进展。老师向张峰提出建议,『能否在员工的行政大会上,向所有人明确并规范职能和义务。』
除了接受提议,向行政员工明确了义务、职责,团队还制定出工作的时效机制,比如涉及报修环节,什么时候去休、是否修好、为什么没有修完,都会记录下相应的原因,明确工作时效性,做好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的沟通。
『沟通不好会产生误会,企业角度看,是影响了整体的运营,落到学校方面,耽误的是教学工作。无论学校是怎样的管理模式,都需要各方的沟通、分享。』
身为管理者,他也经常需要面对员工的变动。从2002年张峰开始负责学校IT部门的工作,到如今团队30人的规模,工作七年以上的员工25人,10年以上的10人。『这是一种财富,也是对管理者、公司集团的认同感。我们一起经历了从同事到朋友,再到如今的兄弟,我很珍惜这种关系。』
我们常谈企业的“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而在张峰眼中,这虽然是社会的常态,但他想真正地把这三者顺序颠倒。比起张总,他的性格、处事,“峰哥”这一称呼显然更适合他。
4月北大研修班的第一堂课——人力资源管理,张峰提及曾“失去一位工作十几年、学术成绩非常突出的教师”,虽然可惜,但他认为“用人要用长项”,之后的采访,我们也再一次说到了这件事。
『这位老师很优秀,他带领学生拿到过很多奖项,在学术、教学上的成绩十分突出。但面对他提出做“副校长”,我还无法认同。』
抛开加皇教育集团的管理模式(校长由董事会面试、任命),管理学校的能力是张峰无法同意这位老师的第一原因。『一个人,可能某方面能力很强,那在工作安排上,我就要最大化发挥他的优势。』
张峰也曾经私下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尽最大可能挽留这位老师,谈及那一段时间的付出,他也显得十分平静。
『其实这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关怀,每一位员工都有付出,企业也要给予相应的回报。但这种付出能否帮他达到自己理想状态,需要时间和个人的提升。作为管理者,我能做的是发挥他们的优势,更好地帮助学校发展。』
如今的张峰也了一个新的身份——起点校车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希望能够为校车行业树立一个新的“标杆”。
2006年,北京加拿大国际学校第一次接触校车,在使用了将近10年后,团队认为这家校车无法达到标准,『当时我们的感受是接近崩溃』。3年前,张峰主动向董事会提出,做“符合标准的国际学校专属校车”。
北京自2014年开始对校车做了暂行规定,其中一条提到,2017年9月开始,所有学校的校车必须要换成“黄色大鼻子”专属校车。
『很多人会问,起点的校车安不安全,我可以理解这种质疑,因为校车事故的发生不在少数。』校车始于学校,也必将服务于学校。前段时间,公安部与交通部共同发布文件,规范了校车的标准指标,而这一指标,也正是3年前,张峰与宇通客车公司共同探讨的校车标准。
而作为行业“新人”,张峰希望带来的不只是“更符合标准、更安全的校车”,『校车公司绝不是简单的租车、用车,它应该是以学校需求为出发点的整套服务体系』,显然,从开始进入行业,他也早就想到革新的目标。
自2010年起,每年骇人听闻的校车事故也使政府对这一行业高度重视,起点校车从筹备到正式获得运营资格,3年、七个政府审批部门,『我们是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去“攻克“』。今年9月,新的校车政策落地,所有的校车都要换成标准式、安全式的校车,『我希望起点校车的成立,对于整个行业是一种激励,行业标准也能随之完善,这样的校车服务才是真正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的。』
身兼运营总监和校车总负责人双份身份,张峰谈到,在刚开始时很牵扯精力,但当走入正轨后,学校、教育集团十几年的工作经验给了他最大的帮助。『没有学校就没有校车的概念,很多人说校车的行业壁垒太高,但我们的优势在于自己的平台,我们有服务的学校,因此,入门之后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系统设计、团队培养上。』
3年的完善、发展,起点的校车服务收获了学校的认可,并开始走向其他有需求的学校。
张峰所打破的“壁垒“不仅是对校车行业的传统观念上,同时启用”行业零基础“的新人更是公司发展的新尝试。
『起点校车成立的第一天我就提出,公司不用以前从事过校车行业的人。』从司机到阿姨,做好人员备案的同时也会定点、定时的进行培训。『我担心的是传统的行业经验会成为束缚他们的框架,固有的模式不适合在起点校车。所以,3年时间,我们花费了很大精力去做人员培训,到如今,依然保持用“校车行业外的人“的原则。』
隔行如隔山,张峰本人也曾是“校车行业的新人“,但也正如他所提到的,新人的可塑性、思维的活跃性,这些不仅赋予了他们更快的成长,反过来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觉得,我能够从这些新人身上学到很多新的观点、思维』。
伏特加味道简单,是最直接、纯粹的酒,这种直接也让他成为调酒师眼中的百搭,有无限的可能和变化。17年教育集团的经历,从基层、管理层再到行业的开拓者,张峰也一直在学习,追求着变化。
张峰的朋友圈有三种内容,学校事务、生活记录以及他的师父。他信佛,也发动朋友一起在玉树捐赠了一座寺庙。
成长和变化是他不断丰富的管理经验、教育理念,而不变的依然是他的性格和坚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