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 嘉宾说丨安瀛:国际课程班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发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演讲嘉宾|安瀛
编辑整理|何淼
演讲嘉宾|原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创校校长安瀛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国际课程班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发展》。我曾担任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创校校长,从2008年就开始接触公立学校出国的学生,经历了公立学校国际课程班的设置到2013年后出现新政策公立学校国际班的收紧与转型。我的演讲与本次ICE投融资峰会的主题“新生”特别契合。所有的公立国际课程班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或三到五年内,可能都会遇到一个“转换形式”的”新生”问题。有的学校往前走的快一点,有的地区可能缓一点,总的来讲这种转型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既有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历史的回顾会带来对投资教育更多的思考。
新学说《2015年国际学校发展报告》中的一幅图显示的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外籍子女学校、公办国际班、民办国际学校,今天我讲的主要是公办国际班这条线。2009年之后,公办国际班呈现爆发性。还有一个节点在2013年, 2013年之后公办国际班增速平缓不再增长,因为公立国际班的总体发展受到了政策限制。
2010年之前的基础教育国际化
实际上“基础教育国际化”这个词改革开放之后就提出了,2010年之前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国际课程项目,但是数量不多增长速度也比较缓慢。
第一批出现的是招收外籍人员子女的国际部。北京四中实际上是2001年开始设立国际部,这个和现在所说的公立国际课程班不同。最明显的区别是它招收外国学生,学习中国课程并升入中国大学。这些学生当时的最高的目标是成为清华北大的留学生。在这批学生中最开始是韩国学生居多,后续各个国家的学生都有,北京四中国际部曾经招收到二十多个国家的学生。
2003年开始出现一些少量的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国务院出台了对外管理办学办法之后逐步出现一些(公办国际班)项目,如:北京人大附A-levle项目等。当时这种项目对学生的入学分数要求普遍较低,要比本校正常录取的学生低20分以上。这种课程班基本上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帮助校长解决招生问题,低分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国际课程班学习。
第二,解决资金问题,国际班的学生学费在财政拨款之外,可以作为学校的流动资金。
此时国际班因为生源质量要求不高,其教学质量也不高。对于学校在国际和国内地位的提升都无法起到作用。
2010年的爆发性增长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留学签证放宽,大量的学生开始到国外读大学。实际上这是一个慢慢传递的过程。2006年,北京四中的毕业班中整个年级只有一两个学生出国读书,而绝大部分学生选择进入清华北大学习。但研究生阶段会有70%的学生出国。但自2006年之后,学生去往国外大学升读本科变成了一种新的趋势。
北京四中是从2008年开始出现了所谓的13班,大概有超过30个学生不愿参加高考。各个学校也开始出现一批优秀的学生不再以高考为自己中学的出口目的。所以,2010年的时候公办国际班出现了递增趋势。这种趋势需要两三年的积累时间,教委在那个阶段也放开了一些政策。
以北京为例2010年批了9所,2011年也批了9所。北京的公立高中对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有21个。这些项目几乎都是在这一两年间发展起来的。
开办公立国际课程项目的原因
1.一线城市教育观念的转变
2008年以前,在大众的概念中去美国念书的是家里有钱而且学习成绩很差的孩子。但是公立课程班在2010年开始发展之后,整个社会对教育认知发生了大变化。原因很多,有经济原因、美国签证政策开放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理念发生变化。
2.学生的需求
公立课程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需求。2008年出去的学生表示学校很好,但是他们的高中生活很痛苦。学习中国的课程、读了托福、ICE辅导班之后去了美国名校会发现英文的使用、包括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外国教授接触的方式方法都需要很多时间去适应。
3.学校的发展机遇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远见的校长发现公立学校国际班也成为了争夺优秀生源的产地,也是学校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途径。当然离不开教委的政策支持,教委批准的都是省级示范高中。在这样的推动力下,整个国际课程项目开始逐步发展。
公立国际课程班的得与失
1.国际课程进入主流基础教育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课程真正进入到主流的基础教育。让国际课程在中国露面,让中国的基础教育打开一扇窗户。随着这种课程班出现,外教就在身边,真正看到了国际课程。也出现了对于基础教育的反思。
2.国际班是高中课程改革的试验田
国际班是高中课改的试验田,很多学校真正的素质教育成果相当一部分是国际班学生做出来的。当时,北京四中里面国际课程班应该是60人左右,这些学生是学校学生会的半壁江山,反过来说促进了中国的教育改革。
3.大部分国际项目教学由教育机构主导
大部分国际项目是由教育机构主导不是学校本身自己生发的,特别是外教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是由教育机构主导,同时正是由于教育机构参与也使这种项目矛盾重重。主要原因是教育机构和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它的理念和办学方式不同,最终追求目标也并不一致。机构存在经济需求。目前,有些学校占有了主导权,但是绝大部分仍然是在机构主导下运作,有利有弊。
4.学生活动功利性强,应试痕迹仍然明显
再有,学生的功利性强,应试痕迹仍然明显,逐渐把美国的体系中国化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去看社会需要什么。
5.学生数量有限无法形成真正的课程体系
学生数量有限无法形成真正的课程体系,目前北京大部分的项目都是60人,招的最多是人大附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一百人。学生体量不足,难以形成真正的课程体系,而中国教育应该在国际上有更多声音,中国的课程体系应该在世界课程体系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013风云突变
2013年公立学校国际部的“风云突变”实际并不“突“。2008年四中有13班的时候就开始接到政协委员提案和人大代表咨询,为什么在公立中学出现国际班?是不是为有钱孩子专门预备的?公立学校占用的是公共教育资源,高收费确实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是,进入四中的学生是用统一分数衡量的。
上海的新政大家都知道,公立剩10所,共407个学生。据说,教委补贴,没有了生源储量,项目就走向了衰败。北京也是差不多从2013年、2014年就开始停止审批了。目前北京统现在是公办有16所学校,21个项目。一年招生1430人,收费8-10万。其中中美14个项目,中英3个项目,IB两个项目,中加一个项目,中芬一个项目。
公立国际课程班将走向何方?
第一,随政策自生自灭,随着教育部、教委的新政逐渐的消亡。
第二用培训机构向外扩张,上海出的政策每个学校只收几千块钱。另外有培训机构招生,以弥补亏空。
第三,逐渐演变为一所民办国际化学校。
随着一批很优秀的民办国际学校的崛起,民办国际学校的生源变化,最终录取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因此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真正的市场层面,国际课程班往前走的路都不会太远了,即将面临着一个转型或者新生的过程。
用一句话结尾,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曾经为公立学校国际部付出努力的老师的想法: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ICE 嘉宾说丨吴越:投资建校,沉静下来会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2017 ICE丨民办教育行业潜力巨大:跨界资本涌入,集团化办学校成国际学校全新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