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脱贫故事 | 好日子是这样干出来的

大余宣传 2020-02-19

点击上方“大余宣传”关注我们


扶贫工作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


我 的 脱 贫 故 事


李长生:重振精神 勇当脱贫先锋


李长生,浮江乡车里村上车组人,与妻子育有一子。2010年其独子因意外去世,中年丧子,如晴天霹雳,一下就击垮了这个三口之家。几年来,他意志消沉,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生活也愈发的艰难。



2015年,李长生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户。起初,李长生对扶贫政策不在意,也不愿意配合帮扶干部。在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的耐心劝导下,他终于敞开心扉,重新振作起来。在乡、村干部的建议下,他决定承包鱼塘养鱼,而后又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5万元,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达到了7亩,每年卖鱼净收入3.5万余元。尝到甜头的老李,决定趁热打铁,在自家后山试养“土鸡”,一养就是500多只。夫妻二人,一有空就扎进了养鸡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养鸡大获成功,净收入2万余元。加上养鱼的收入,李长生一家当年就脱了贫。



2017年,李长生通过“光伏扶贫”装上了户用光伏电站,每年光伏发电收入有5千多元。家里不仅新添了家电,还把房子翻新了。2018年,闲不住的老李,了解到 “就业扶贫”的各项政策后,积极应聘浮江乡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并成功入职,每年有近一万元的收入。



时间转眼进入2019年,当我们再次走进李长生家,看见的是干净整洁的院子,焕然一新的房子,现在的老李正在和妻子谋划,如何扩大养殖规模,进一步增加收入。走向小康的路上,面对周边乡亲们前来“求经”,老李是倾囊相授,一点也不藏着掖着,把好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养殖,致富。


吕昌光:依托政策  勤劳实干拔穷根


吕昌光,浮江乡浮江村浮江组人,家里6口人,2011年因为一场车祸,导致头部颅骨破裂,双脚股骨头坏死,落下了终生残疾。多年的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背上了巨额外债。2015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针对吕昌光家的情况,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定了帮扶计划。先是帮助吕昌光办理了残疾证,申请了低保。有了健康扶贫政策补助,吕昌光的医疗负担大大减轻;有了教育补助,孙子上学费用也得到了解决。



党的扶贫政策,只是扶持扶助,要想脱贫致富,关键还是得靠自身奋斗。老吕对帮扶干部的勉励深有触动,他召开了一场家庭会议,对未来发展做了一个小小的规划。他自己现在病情稳定,不需要人照顾,儿子儿媳年轻,有文化、有技术可以外出务工,夫妻俩也没啥技术,那就从最熟悉的养殖、种植入手吧。



说干就干,在帮扶干部的介绍下,儿子在新华工业园成功入职,每月有3千元左右的收入,儿媳被村里聘为村干部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看到儿子、儿媳的工作稳定下来了,作为长辈的夫妻二人,也不甘示弱。老两口不仅种水稻、种蔬菜、种油茶,还开始养殖土鸡,每年有近6000元的收入。有了稳定收入,2017年老吕主动向村里提出退出低保,还在当年脱了贫。



脱了贫的老吕一家,并没有停止致富的步伐,妻子、儿媳积极参加乡里举办的就业培训,努力掌握更多技能,不断充实自身。而且,养鸡的规模也扩大到了100多只,因为懂养殖、口碑好,养的土鸡常常脱销。谈到对未来的打算,吕昌光信心满满,他表示,党和政府对我们帮助太多了,我们一定加倍努力,争取在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小康。


大家还喜欢看


山川添秀色 逐梦“绿富美”

【新时代赣鄱先锋】一心为民好支书:蓝胜平

大余中天鸿锂:让退役动力电池走向“重生”

寻找“最美家庭” | 干净你我他,幸福家庭靠大家


投稿邮箱:dywxb8726996@163.com



来源:综合浮江在线

编辑:陈姣玲、卢念

编审:叶兰青

监制:彭承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