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依托县委、县政府 “党建+企业+基地+扶贫户”扶贫政策与模式,南安镇梅山村大部分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而光荣脱贫。
肖路平今年45岁,是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黄泥巷的农民,一家共有5口人。2012年一天晚上,肖路平在务工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导致右腿残疾,原有的工作只能辞退。他的父亲患老年痴呆十多年卧病在床,妻子因照顾家人也无法工作,两个女儿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幼儿园。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庭负担日益增重。
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了肖路平的身上,可是身体上的残疾导致他应聘工作屡遭碰壁。2012-2014年肖路平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做手工活,收入微薄。巨额的家庭支出也让他欠下许多债务。2015年3月,经过精准识别,肖路平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家庭的困境,肖路平没有绝望,没有低头,而是努力寻找出路。
自谋出路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兴县”战略,高位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梅山村发挥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板鸭养殖,通过创办养殖、育肥、务工、鸭宴餐馆、林地、水面流转等为当地困难群众开拓了增收路子。2015年南安镇出台“板鸭养殖脱贫示范点”方案。
在驻村领导和帮扶单位的指导下,肖路平根据自己以前在板鸭厂积累的养鸭经验,决定自己发展育肥鸭产业。肖路平在亲戚的帮助下借款5万元,购买了1万只鸭苗,搭建鸭棚,开始了肉鸭养殖。当年获得纯收入2 万多元。尝到甜头后,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他决定扩大养殖规模。2017年全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2018年,通过扶贫小额信贷通政策,肖路平获得政府贴息贷款8万元,2019年增加至20万元,建起了中等规模养鸭场,预计销售收入达到8万多元。
带动增收
昔日不向贫困低头的汉子,如今已经成为梅山村的致富带头人。他的养鸭场,还为本村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面对今后的事业和生活,憨厚的肖路平脸上充满自信和幸福的笑容。他说,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有帮扶干部的帮助,我还要扩大规模,争取带动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之路。
肖路平对育肥鸭脱贫致富充满信心。他认真学习养鸭技术,精心喂养,经过努力,目前他的肉鸭发展到了5万只,总价值超过10万元。肖路平计划再用一年的时间把肉鸭发展到8万只规模,夯实自己的致富的榜样。“养殖的鸭子不怕没销路,在政府帮助下与奥野板鸭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未脱贫的贫困户早日成功脱贫过上幸福的好生活!”肖路平坚定地说。
默默奉献
肖路平父亲过世后,肖路平妻子杨小艳主动承担起梅山村的保洁工作。2016年,杨小艳看到了村委还有几个保洁员岗位空缺,清洁卫生难以开展,就主动请缨担任保洁员。她说:“做这个保洁员,大家都知道工资不高,但是如果没有人来做,那清洁乡村就成了一句空话了。我辛苦点没事,大伙能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更重要啊!”
杨小艳一边在村里做着保洁工作,一边要往返县城照顾上学的女儿。梅山景区旅游大道环境整治任务重,但是杨小艳没有任何怨言。平时,在村民团圆享受幸福的节日里,杨小艳默默地架起垃圾车,挨家清理这欢庆后产生的垃圾。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村民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实现脱贫,除了政府帮扶外,更重要的是靠贫困群众自身激活自我创业热情,自力更生。肖路平一家面对困难,没有“等、靠、要”,而是敢闯敢拼敢创,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