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奖创造营 | 席月:你不知道科学将走向何方

新媒体部 暨南研究生 2022-05-05

在家学习太久难免松懈?

亦或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感到迷茫?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师姐的故事

分享科研的生活和经验

和优秀的师姐一起努力和进步!


“你不知道科学将走向何方”


在已走过五年的学习与科研的道路中,导师任超然教授的这句话一直伴随着席月。2019年下半年进入读博的第二个年头的席月,正在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学位。从研一开始,研究“视网膜的非成像功能”成为席月的主攻课题,也正是在这个课题之中,对“LHb介导的光信息传导通路在光疗抗抑郁中的作用”的研究使得席月的名字出现在2018-2019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名单之列。

在席月看来,获得国家奖学金既是对自己既有研究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未来科研动力的一种激励。


误打误撞


扎着马尾,背着一个红色双肩包,第一次见到席月,属于理工女简约、直爽、干练的气息扑面而来。“我都来到广州5年了,还长痘呢,以前我都不长的!”话还没聊几句,或许同是山东老乡的亲切感使然,席月向记者“抱怨”。

2015年9月,纵跨祖国1800多公里,席月从山东来到广东读硕士。原本学习“药学”的她阴差阳错的进入了神经生物学的世界,没想到这“上天的安排”却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用席月的话来讲就是“缘分使然”。从此以后,席月成为一名药剂师的想法逐渐被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所取代。

虽然有些跨专业性质,但神经系统神秘的结构与功能一直吸引着席月不断地深入、再深入。在席月的理解中,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育、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及病理学的一门综合学科,涉及非常广泛。大脑中不同的区域负责发挥不同的功能,功能的发挥是由每个区域不同的神经元所组成的环路来实现的。席月告诉记者,“大脑中的环路网络非常复杂,现在的技术手段限制了我们只能研究一级或两级神经元间的功能关系,比如我们研究A、B、C形成的通路,别人研究D、E、F之间通路,每个人的研究慢慢交织成一张网,形成我们所见的神经网络结构。”

博士一年级期间,席月发表在《Neuron》的论文主要研究的是视网膜接受外界光信息之后是怎样又作用到大脑内部,从而产生对抑郁情绪有效的抵抗和治疗作用的。“其实就是‘光疗’治疗抑郁症的神经机制的解释”,席月认为,“做这项研究的价值可能就在于进一步揭示抑郁症发病机制并为研发该病新型诊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科研并非一蹴而就,每一次探索都是“求知”的过程,每次“求知”都伴随着千千万万的尝试。席月告诉记者,这项实验从开始到最终发表前前后后历时4年,“研究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周期非常长,可能一个实验结果要2-3个月才能看到,像是前期的模型建构就调试、修改了很多次。”文本尘埃落定之后,漫长的投稿过程又持续了1年的时间。《Neuron》是她投稿的第三家杂志,“虽然在顶级刊物《Nature》的投稿失败了,但评审大佬们的指点也让文章得到了更好的完善,这也是最后能成功发表的一个关键因素。”席月的话里透露着满满的感激。


平衡点


每天早上9点去实验室,晚上10点左右回宿舍,这是席月的日常。虽然每个人自一年级开始都会有不同的课题,但在实际工作中,席月直言,“团队”工作才是常态。在每一项成功的成果背后,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团队的配合。在她眼里,一遍遍的磨合与无数次的失败背后才是成长。

席月觉得,科研的过程中有瓶颈期是肯定的。“在前期做不出结果又没有找到原因的时候,真的很让人烦燥!”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导师的“你不知道科学将走向何方”就会出现在席月脑海中。实验验证纠因,阅读文献反思,寻求导师帮助是她乃至很多理工科学生的三大“法宝”。时间一久,“自己就会慢慢注意去解决当下遇到的困难,最重要的,慢慢学会了如何科学的思考。所以我认为导师这句话的后半句是‘保持好奇,永不止步’。”

“现在我相信一切都是物质的,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从药学到神经生物学,席月直言,这个过程中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更有逻辑了”。“我的心态经历了三个阶段,刚开始是‘知道的少,好奇心多’,到‘知道的少,烦躁多’,再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即觉得繁琐,又感兴趣’”。席月把自己现在的这种状态称为平衡期。

席月的生活不仅仅有无数的标本、贴片、生物试剂等实验材料。看喜剧、看综艺、看武打绘画,追剧,看电影是她生活中的另一面。她喜欢武侠,不喜欢悲情的文艺片。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她,曾经梦想着成为一名插画师,专门给武侠小说做插画。但人生无常,当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成为一名科研人员则成了席月的目标与方向。


“随性”与争取


每年寒暑假回山东半个月的时间是席月的“固定动作”。当记者问她会不会想家时,她思考半晌,“还是想念家里的美食比较多”。“来了5年了,对广州的饮食还是不太能适应,”席月表示无奈。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席月的性格延续了爸爸妈妈的“随性”。父母对席月 “半放养式”的教育更为席月的性格中嵌入了那么一丝豁达的成分。“爸妈觉得我想干的,做就行,不会干涉太多。”来自家庭的压力相对较小,但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却是在无形之中。

“博士”要耐得住寂寞,席月觉得,寂寞是相对的,想清楚每个阶段该干什么,要有什么样的目标是很重要的。在对自己想要做的有思路之后,一定要尽早开始,这也是席月在采访中提及很多次的一句话。

多看文献、及时沟通、尽早开始、学会合作、及时止损是席月对所有走上科研萌新们的嘱咐。席月认为,文献的阅读包括三个方面,实验室师兄师姐已经发表的文献、领域内顶级期刊的文献、与课题相关的文献。“研一事情较少,看文献学技术很重要。”除此之外还有学会跟导师沟通,及时在老师那里获取一定的养分。

“一项科研的成功1%来自自己的能力,剩下的99%是对团队的协调能力。”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一定是个很棒的协调家,当团队的潜能都被开发出来之后,最终一定会出现“聚变”的效果。同时,在席月看来, “科研过程中的坚持是必要的,但是坚持必须有科学依据,如果方向错了,一定要趁早转弯,及时止损!”


优秀的人身上都会发光

师姐的分享有没有让你收获满满呢

以后每周我们都会相继推出

其他国奖获得者的专访

如果同学们对国奖的相关信息感兴趣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咨询留言~



你可能感兴趣:

小满遇上“520”:收获美好,守望幸福

“520”献爱母校 | “薪传”校友向我校捐赠1万口罩

完美“暨”录 | 第四届“视暨杯”短视频·摄影·新媒体作品大赛圆满落幕


图片 | 来自于网络

文字 | 编辑部 李丽贤

排版 | 杜建恒

责编 | 代志勇 刘汉能 但雯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