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好中国故事,展我青春力量”

新媒体部 暨南研究生 2023-03-26


讲好中国故事,展我青春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引导和深化研究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展现新时代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12月27日,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共同举办的,以“讲好中国故事,展我青春力量”为主题的首届暨南大学研究生讲思政课比赛,在教学楼603教室顺利开展。11个比赛小组成员及其指导老师,研究生代表出席了这次比赛。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史学浩、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熊卫华,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苏运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史军和副教授杜应娟担任此次比赛评委。

史学浩为比赛致辞。他首先祝贺11个队伍的同学们进入决赛,感谢任课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支持。本次讲思政课比赛是在响应习主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的号召下开展的,我们要发出暨南人的声音,奉献研究生爱国爱校的智慧力量,充分锤炼全校研究生微课教学技能,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学相长。

史学浩部长精彩发言

接着,在主持人宣读比赛规则后,11支队伍分别派代表上台演示PPT,分别围绕“抗疫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发展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大主题,以不同的形式、风格和内容,开始紧张而有趣的讲思政课比赛,阐释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故事和青春力量”。


选手风采展示

第一小组:“同心抗疫,致敬暨南力量”

第二小组:“伟大的抗疫精神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三小组:“集中力量办大事(从疫情大考看制度优势)”

第四小组:“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第五小组:“抗疫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第六小组:“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

第七小组:“抗疫与守护”

第八小组:“从疫情防控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第九小组:“践行初心使命,书写战疫答卷”

第十小组:“法治创新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十一组:“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评委点评

在讲课的过程中,每个选手或热情洋溢,或幽默风趣,或深情款款。通过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及对“思政”的充分准备和理解,他们将此次比赛的主题内容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令大家耳目一新。经过各位选手激烈角逐,评委老师通过公正客观的评分标准,最终确定了此次比赛的获奖名单。

熊卫华老师总结发言

熊卫华老师对此次比赛做出总结和评价。他表示以讲课的形式来开展活动值得欣赏,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视角来反思以后应该怎么做思政工作。他也给予了同学们一些建议:

第一,在比赛之前,我们应该弄清楚这个比赛比什么。讲课,这是一种方法论,只有弄清楚目的,想好定位,才能知道努力的方向。第二,把握“讲课”的概念:即教学,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交融。它蕴含了严谨的专业学科知识,也讲究授课形象、语言艺术、眼神交流、心灵碰撞等方方面面。第三,什么是“思政”。思政离不开知识性、情景性及专业性。比如,在讲思政时,你需要利用生活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结合专业知识去开展思政教育,这样的教学才有教育意义。第四,解决好“演讲和讲课、技巧和逻辑、说教和教育”这三对矛盾。教学要遵循最基本的规范,才有教育性,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第五,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不仅需要科学教学设计,课堂展现,最重要的是进行教学反思,以此为起点,再次出发。

荣誉时刻

最后,评委老师为参赛选手颁奖,并合影留念,首次讲思政课比赛圆满落幕。

史学浩部长为思政课比赛一等奖选手颁奖

熊卫华老师、苏运生老师为思政课比赛二等奖选手颁奖

史军老师、杜应娟老师为思政课比赛三等奖选手颁奖

首届研究生讲思政课比赛圆满落幕


赛后采访

比赛结束后,比赛组织者吴昱老师接受了采访。


Q:此次比赛采用了“讲课”的形式,这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A:其实,这是我们第一次以“讲课”的形式来开展思政比赛,这种形式能更好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形式也更加生动、活泼。另外,学习不仅要输入专业知识,也要通过反思、实践,将知识内化于心,最终将其输出和表达出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抗疫”这个实例,让同学们切身感受理论和实践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Q:在指导同学准备比赛的过程当中,您有发现一些有趣或者比较有感触的事情吗?

A: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参加比赛的态度都是很积极、感兴趣的,也十分乐意去分享,包括他们对命题的把握和理解。虽然经过指导,他们的表现仍显青涩,但于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宝贵的经历。当然,我希望以后能更好地完善比赛的流程,增大比赛规模,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感受思政带来的魅力。

 

Q:对思政和非思政专业的同学而言,这种比赛的意义在哪?

A:其实,这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过程。非思政专业的同学能结合他们的专业优势,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思政问题,这对思政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等奖获奖小组组长,王琦同学(新闻与传播专业)接受了采访。


Q:在准备比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怎么解决的?

A:最大阻力是学业的紧迫与设计比赛内容耗时多的矛盾。经过几次同老师讨论,我们不断对自己讲课内容与风格进行调整。从班内比赛到校级参赛,除了主题是不变的,内容几乎是重新设计的;从初稿到终稿,我们三易其稿,不断精简字数,调整顺序。经过林子华指导老师的点评,我们对一些不适合讲课内容进行了删除,比如一些煽情的桥段、采访片段,这些片段虽然是亮点,值得赞扬,但不符合讲课的规范,有失偏颇。于我们而言,要做出这样的抉择还挺难的,因为讲课是个全新的体验。事实证明,这么做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分清讲课和演讲的区别。

二等奖获奖小组组长:李梓颖同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接受了采访

 

Q:参加比赛的初衷和动力是什么?

A:一是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思政比赛,为大家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当代青年作为传承者和弘扬者的历史使命感。二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希望能够在这样的比赛中积累教学经验,学习更好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二等奖获奖小组组长:赵文敏同学(临床医学专业)接受了采访


Q:在这次比赛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因为我们要准备这个讲课,所以我们会做大量准备工作,比如说去了解抗疫期间的一些人和事,包括我们在身边的人,去更深一步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然后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整个过程都是对我们自己的一个提升。熊卫华老师的点评很到位,我们应该区分讲课、演讲、分享的异同,从而更好地去锻炼和表达自己,这于我而言,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

2021考研|暨情说迷航指南

全国金奖!暨大学子志愿服务项目斩获佳绩!

重磅!“美丽乡村·一线暨南人”微纪录片大赛开始啦


图片 | 刘利文

文字 | 张素霞

排版 | 东方滢

责编 | 江亚柔 曹境 杨春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