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和硕士的毕业,在我看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本科毕业前,那各奔东西的不舍与留恋,那彷徨不前的复杂心境,种种浓郁的毕业氛围充斥在校园之中。而往后在硕士三年里,周围的人少了,自己也时常审视自己,寻找定位,于是乎在跨出校门之前,多了一分平实与沉着。只是,在结束学生生涯之际,仍然有几许涟漪。
喜欢在春日的午后,在走往食堂的路上,远眺浅红色的异木棉在淡蓝色的天空下盛放;喜欢在夏日的傍晚,戴上耳机,漫无目的地在校园里散步,听耳畔清风;喜欢在秋日的晚上,去操场夜跑,看属于暨大的万家灯火亮起;喜欢在冬日的上午,在图书馆寻一个温暖的角落,静读一本书。尽管校园内不乏有让人抱怨之处,但更多的回忆是温柔且可爱的。我也时常用手机镜头,记录下眼前稍纵即逝的瞬间。
“唯恐将来为谋生而屈服于现实 ,再也没有机会像现在这样正襟危坐地将我一直以来感恩在心的人和事跃然纸上。”室友洪荣在毕业论文致谢当中如此写道,让我深有同感。卸下论文和考试的压力,这个六月似乎是初入社会的一个缓冲期,唯恐即将成为社畜的我逐步淡忘了暨大的人与事,想藉此时机好好整理下在暨大的日常。只不过,生涩的文字难以描绘这种生活状态,而斑斓的相片未免也平添几分虚幻美好。不知道你们,透过这组图,能否看见你心目中的暨大?
春日里草木初长,番禺的暨南园内光秃的树木似乎难以感受到春日的生机。但是,总有那么几个瞬间,让我窥见属于校园的那份春意。 犹记得某次上课打盹,乍醒之际迷糊中看见窗外一片朦胧的淡红,窗外繁花一片,在春日里微凉的风中摇曳,绚烂了整个课室。而约在两年前,一到春季,实验楼后的空地上也会种植油菜花,在花丛旁的小道踱步,宛若行走于画卷之中。正是每年花季的如期而至,让暨南园多了几许不期而遇的诗意。 如果一所大学仅有浪漫和温情,显然是不够的。研究生生涯之中,更是充满了未知与孤独,因为在同学初入社会的时光里,我们却走入了另一方狭小的空间,如何在这方狭小的空间里明晰自己未来的去路,始终是自己思忖的一个难题。 一座图书馆正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所在。南校图书馆的外观如同是一个宝盒,对于这个宝盒,我并非是常客。只不过,三年间在此阅读的书目,却逐步为我奠定专业的基础,也明晰了我专业的框架,这是前行的勇气与动力。或许,有的人在此求索到受益终身的知识,有的人在此孤军奋战实现梦圆,也有的人在此不经意间邂逅了那个她……这正是宝盒设计的用意所在。 我们常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在踏入暨南园之前,在我心里“暨南”是一个典雅而又古朴的名字——它是金陵城里妙相庵的青衫少年,它是上海真如孤盏灯苗下奋笔疾书的青年,它亦是驻足于广州明湖畔凭栏远眺的新时代大学生。如今,我也邂逅了他,品味他的底蕴,走进他的未来的故事。 若只展现如上几图,是一种高情商,毕竟浅蓝色色调让人倍感舒心且安宁。
但是,图一是六月午后路过膳北小山坡的步梯、图二是上午十点在教学楼下候校车所摄……彼时温度接近40。 所以,浅蓝色调不一定意味着治愈与清新,至少对广州来说,是一种紫外线遍布的煎熬。于是在暨大,再不修边幅的男生,也会逐渐变得精致起来。环境所迫,在日间,但凡走在校道上,都需要一把带黑胶的遮阳伞……但是,这种情境回忆起来却回味无穷。 也正是基于此,在校日间我也只敢待在有空调的“安全区”。当然,下午6:00晚饭后的暨大是另外一种温柔的姿态—— 学习再累,每日都有抽出晚饭后半个小时的时间在校园内散散步。于是,香芋紫与鹅蛋黄成为了我暨大相册的主色调,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暨大颜色。
“有幸”作为第一批被迁过来暨大南校的研究生,我们曾“自嘲”自己是整个暨大番禺最老的学生(当然现在有博士)。但在自己的年纪逐步与入学的新生拉开差距之际,则愈发感受到年轻之美好。那操场上踢球的少年、那篮球场上此起彼伏的加油声、那膳北成双结对的小情侣,一切在夏日傍晚的和风中显得如此温柔,自己也似乎融入了其中成为一份子。也许在经年以后,在某次小酣里,曾经这梦幻的一切再次上映。 此时是晚上九点半,楼下小操场上有人在唱着舒缓的民谣,暨南园一日的喧嚣终归宁静。但行文至此,依然有无数感慨在心头,但我却羞于言表。只愿你我,珍惜学生生涯的最后时光吧。
作者简介
曾迈捷,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公众号“豆仁先生”负责人,广东汕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