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向】再聊一回看书这件事

2015-05-03 拖鞋哥 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真题与真相团队考研周报,每周日早上7点前发布,给你一个多赖会床的理由。2016新传考研QQ群二:454075790,欢迎广大考生加群,每周一次线上经验分享。
3周以前,拖鞋哥给大家写了《看书这件大事——第一轮如何复习专业课》(回复“17”),反响很好,想想,这确实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考研嘛,特别是我们新传考研,60%的时间在看专业课,这60%的时间里,又起码有70%在看书,怎么看书,基本可以和怎么复习划上等号。那么,我们在专业课考研复习当中,应该怎么看书呢?在这里,请允许拖鞋哥当一次搬运工,给大家推荐@传播小王子的十遍看书法,很棒——
第一遍:浏览,目的:熟悉书的内容,知道传播学/新闻学是干嘛的。
第二遍:理解,目的:把书里你看不懂的地方,画出来,书里看不懂不是说这个人写书很牛,理论很深奥,而是——他的表达能力欠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非要用一大最没用的话写出来。你标记好了后,到网上百度下,或者你参考一下别的老师写的书,关于同样问题的表达,就明白啦。
第三遍;结合自己的理解开始划重点(你自己所认为的重点)。并整理自己的笔记。
第四遍:结合考试大纲看一遍,把考试大纲上列出来的画出来,再整理一遍笔记。
第五遍:结合往年的考试题,看书。这一遍,要求你在书上找出相应的问题的答案,并且同往年的考试大纲做一个比较。把往年的每一届试题都做一个比较。你会发现两个现象:第一,试题每天都有好多重复的,以前考过的试题还会再考;第二,考试大纲列出来的,你得往死里背了。
第六遍:穷尽一切名词,简答,论述。把所有的能够出成这三种题型的地方,全部整理下来,用最简单的几个字,写在书的每一页的空白的地方。要求,一个句子,就用一两个字,或者词语概括起来,方便记忆。
第七遍:第三遍整理笔记。笔记的要求:第一,尽可能的简单,就是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个名词解释,两三个词语概括一个简答论述;第二,要求你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地方,大纲里列出来的东西,以前考过的东西全部整理进去。并用不同的标记标注明白。这个笔记是你以后复习的笔记重点之重点。你如果要买笔记的话,就买这种啦,可能就一页纸概括了一本书的考点。
第八遍:看一遍书。这一遍你基本上就明白那些是重点和非重点了。自己预测题。
第九遍:扫盲运动。寻找盲点啊。把书里所有的边边角角看一遍。
第十遍:最后一遍。任务目标:考察自己的记忆的程度。看目录,在目录上根据有章节提示,把每一张里所有可能被出成名词,简答,论述的问题全部在大脑里回忆一遍。记不住的地方标记出来,看书。
当然,十遍是一个约数,笔记复习法也不适合所有人(下下期方向的主题是《笔记这件小事》,敬请期待),但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确实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借鉴的——
1
分解每一轮看书的目标,想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病,得治!!!
考研,成功的各有各的成功,但失败的原因,往往非常典型。大把人会出现到11月还有一两本参考书没看完的情况,其实绝对不能说他们不努力,问题在于他们想在一次看书的过程实现太多的东西,欲望越多,看书越慢,效果越差。第一、第二轮看书的过程,一定要快!特别是跨专业的同学和本科基础不扎实的本专业同学,在你们对整个学科都还没有一个大致完整的印象的时候,停下来背诵和思考会打断你融入完整的学科逻辑的过程。回复“2”和“17”,看《大三怎么准备考研》和《看书这件大事》,告诉你为什么在前期复习的时候,背诵和思考都是理解的敌人,颠覆高中那种极特殊的教学环境让你形成的对学习这件事的误解。
第二、那每一轮看书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应该花多少时间呢?以大家看到这篇文章开始复习为例吧。第一轮看书,5月-6月,每周10小时,注意是周,真的不难达到。你应该就当自己在看小说,知道每一本书的情节。这个阶段,我建议大家要读得广泛一点,特别是二战的小伙伴尽量要看一点和一战主题相似但是作者不同的书,拖鞋哥考研游学营的小伙伴们,一般我们要求小伙伴们除了指定参考书外,这2个月还有再多看3本书,2本传播学,一本新闻学。第二轮看书的时候,暑假前20天,一天6小时,你应该力争大致了解大部分的知识点在聊什么东西。第三轮看书,暑假中间的20天,一天6小时,你应该结合真题,包括自己学校5年内的真题和拖鞋哥的《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前者帮你探究你们学校的学术关注,后者帮你寻找近年的业界热点,开始对重点有所把握。第四轮看书你应该花最多的时间,暑假最后的20天一天6小时,9月一天4-5小时,这个阶段不同性格的小伙伴使用的方法应该有不同的分化。蓝色的小伙伴结构性思考能力更强,你们可以尝试通过笔记去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架构;红色的小伙伴表达能力更好,你们可以通过做开卷做论述题的方法,帮助自己按专题去整理各类知识,并且寻找重点以外的,“我”更喜欢用的知识,到了一定水平你就会知道,在我们新传特别是新传名校考察越来越灵活的背景下,符合你自己因为过往生活经历而让你有所偏爱的知识才能最终转化为你克敌制胜的法宝。(关于专题,大家可以从自己学校3年的真题加上《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中为大家整理的专题中去整理,或者回复“游学4”,拖鞋哥为游学班的小伙伴整理了19个核心专题,大家可以借鉴参考)。第五轮看书,10月第一个20天,一天4小时,蓝色的小伙伴最终还是应该走上红色小伙伴通过做题来整理知识的道路,但是因为你们前面在知识整理上做得更加扎实,所以这一轮你们会比红色小伙伴走的更快。而红色小伙伴呢?找一本学长学姐整理的笔记,开始背背背吧,这个阶段你们在论述题答题上,在开卷的情境下应该有一点底了,你们需要的是通过对能考名解和简答的知识的整理,一方面保证自己的基础分,另一方面让你在答题时语言能做到更加规范。这个阶段记住,名解背全文,避免自己在考试时在名解上花太多时间;简答背大点,每道题简答题你如果你要写400字的话,那你背的东西应该不多于150字,但是其他配套的诠释你要让自己念到顺口,到时候能结合你背诵写下来的大点复制下来,够了,甚至于这样的背诵方式会让你面对老师在考场上稍微“弄了点花样”的简答的时候能答得更自如。第六遍,10月底到11月上旬,一天4小时,继续背背背。第七遍,11月中旬,一天4小时花半个月左右时间拓展阅读。第八遍,11月下旬到12月初,回到你之前的答题,在你的知识水平重新有所“进化”的前提下,再回顾之前自己的观点,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把这个阶段请安排考研人最“负能量满满”的阶段,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复习强度,可能一天3小时就够了,给自己一点阳光和喘息空间吧。第九遍,12月花一周查缺补漏。第十遍,到了这个阶段,你可以一天背3本书,真的,我不骗你。这个时间表,和这个十遍看书法,都是约数,比较晚开始复习的小伙伴,可以跳过其中的一两步或者压缩一两个步骤的时间。比如前三轮可以压缩成两轮,第四第五轮可以同步进行,第六轮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跳过,第七轮可以分散到平时去进行,但是这样分解任务的复习思路可以让你走得更加顺利。
2
看不懂知识点,先别着急怀疑自己的智商
有人说想学好英语口语,光听纯粹的伦敦腔是不够的,你需要让你的耳朵经受各种荷兰口音、意大利口音、爱尔兰口音甚至日本口语、阿三口音的“虐待”,然后,你的听力和口语才会量变引起质变。这一点,拖鞋哥很有感悟,身为一个“hu建人”,拖鞋哥经常被人夸普通话标准,为什么,大学的时候一个寝室同学来自6个不同的省份说着7种方言(有一位小伙伴同时说重庆话和新疆话),听着各种各样的口音,我慢慢就练就了去粗取精的功力。同样的,高考英语93分的我,基本完全是靠着美剧+刘一男+刷真题(美剧最重要,O(∩_∩)O),活生生裸考过6级,考研英语一74,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其实,专业课也是这样的。正如小王子说的,“书里看不懂不是说这个人写书很牛,理论很深奥,而是——他的表达能力欠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非要用一大最没用的话写出来。你标记好了后,到网上百度下,或者你参考一下别的老师写的书,关于同样问题的表达,就明白啦。”学术,做到最后,必然是越做越窄的,但是写教材却要求面面俱到,也就是说,每个老师都必须不懂装懂(当然还是比你懂)地去写一些东西,何况一个公开的秘密,有很多书里的很多细节,确实都是老师的研究生代笔,老师只是做了一些审阅工作。比如说段鹏老师和胡正荣老师合作写《传播学总论》的时候,也不过是胡老师的博士生而已,当然,段老师的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后来写得那本《传播学基础》,是我觉得国内写得最好的几本基础性质的理论书之一。也就是说,很多书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本来就是有Bug的,“以其昏昏,使你昭昭”,这种事,你何必为难自个?在这个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图书馆里借几本相关的书,或者拿出200多块买几本确实算的上经典的书用于互相印证,或者用kindle下几本电子书,本来就都是很easy的事情,何苦为难自己?有很多学长学姐强调你应该适当看点论文,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在这里安利几本好书吧,刘海龙的《大众传播理论:起源、范式与应用》,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适合二战小伙伴找开始学习状态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和《20世纪传播学经典选读》,都是棒棒哒。至于论文,肯定要读,但是确实很多期刊论文参差不齐或者钻得太细不符合你们现在的情况,拖鞋哥游学班的小伙伴有我们帮他们找好相关论文,甚至精确到论文里的相关段落,没有这样条件的小伙伴,一方面可以寻求一些学长学姐的建议,一方面不妨找一些好的硕博士论文,用他们的文献综述部分指导你们的阅读,这样会更有系统性,可以适当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3
寻找重点和热点和你喜欢的点,二八定律在考研中同样重要
毕竟是考试嘛,总归是有些技巧性的东西,天天在那边背东南亚新闻史,你这不是智硬是什么?那么,我们在复习中,应该了解一些什么呢?首先是重点,对这一部分的认识应该来自考试大纲和你们学校的历年真题。有几个学校的大纲写得真的是业界良心,我看过的点名表扬福建师范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考试大纲,另外教育部有出过一个针对所有学校MJC招生的指导性大纲,此外有个我挺信任的小伙伴告诉我浙工大的大纲也非常赞,请原谅我没有精力去考证。阅读这几个学校的大纲,加上你自己报考学校的大纲(如果有的话),你自然会对这个学科的重点有一个模糊的了解。此外你们学校的历年真题也非常重要,从这当中你可以了解到你们学校的偏向。确实,在这个学科里头,除了北大、人大、武大比较任性喜欢自己玩以外,大部分学校有80%以上的重点是互通的(北大、人大、武大的比例也许只有70%),但确实每个学校又都有自己的学术关注。比如厦大广告牛气,每年自然地会有不少于60分的广告、公关知识;比如暨南因为几选几的考察模式,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的重要性就让位于在特定方向上有亮点的重要性;比如同济对研究方法的考察领先新传各校3年,比如清华喜欢考新媒体和技术名词,比如上大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会更多去扣你对理论的细节认识。这些东西你现在还看不懂,但是到了第三、第四轮复习的时候你会慢慢有一种微妙的,和老师的“默契”。另外,热点的重要性是高于重点的。在这方面,拖鞋哥给大家提供了两大法宝,一个是月推送两到三次的资讯,一个是6月底与厦大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前者,我们会为你整理新闻传播学四大核心期刊里头最值得关注的论文,特别是到了第七轮复习的时候,不妨把每一期的资讯打印出来,通过对期刊目录的研究去了解学界在聊什么。另外提醒大家两点,一则是不要纠结于热点,没必要天天盯着屏幕围观谁谁谁又出轨了,谁谁谁和谁谁谁又撕逼了,热点最终是要依托于知识的,知识水平到位了,热点看不看都无关紧要,有了今年南大的惨痛教训,我估摸着没有老师会再犯出题不给说明性材料的错误了。第二点,命题人对热点的反应,是有滞后性的。学术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任何一件大事,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的只能是所谓观点犀利但是其实没有太多新东西的所谓评论家,一篇学术性的论文,起码要准备3个月,学界对一个问题要形成共识,最少需要6个月时间。而命题则是一个更严谨的过程,在学界对一个问题没有形成最基础的共识以前,一件事情要真正走入考题是很难想象的,就像13年是微信井喷的一年,但14年考研当中,微信并没有成为命题重点,只有暨南直接考察了微信,而在15年考研中有关微信的题却出现了爆发;再比如习总书记谈宣传基本是从他上台就开始,但去年却只有中传谈及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宣传,如果不是因为14年4、5月份习总就开始谈宣传与新媒体的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宣传这个议题也不至于出现在我们书里头的12所高校中的8所的试题当中,三分之二哦!当然,这一段我想和大家聊的,不是我们的书多么多么牛逼,而是,特别是在10月以后发生的所谓热点新闻,你都可以不用追了,是不是觉得很开心呢?10月以后发生的事情,老师最多只会把它当做一个出题的“由头”,正常是不会把他当做直接考察的点的。后者,则涉及到你应该怎么应用《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其他学校的题目,对你有多大指导性?绝对大于你们学校2011年以前的真题!正如我前面说到的,大部分学校的重点,有80%以上都是相似的,但是重点这玩意,它还真是随着时代变化的,就比如新闻自由,如果2000年初这个话题的重要性是五星的话,现在最多只有三星,知道其他学校都在考什么,结合你对自己学校真题的研究,你才能真正读懂重点。所以,其他学校的真题,对你的指导性,绝对是大于你们学校5年以前的真题的。同时我们还会以专题方式,整理各校相似性最强的、绝对能代表未来趋势的题目,请务必注意。第二,很多学校的命题方式,对未来的热点是有前瞻性的。比如政治性议题,人大和中传在命题上指导性很强,领先其他学校1年绝对不止是说说;比如新媒体,北大、清华、包括今年厦大的一些题目,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再比如新闻理论、传媒经营,复旦、人大的题目无疑可以帮你预测明年的热点。最近给一些小伙伴做了一对一咨询,确实发现怎么看书是这个阶段大家遇到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希望本文能给大家一些帮助。考研不易,但也不难。跟着拖鞋哥,一步一步地走吧,希望大家都能成功,fighting。
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技术流”新闻传播学考研公众号
为你解读考研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用一种纯粹“技术流”视角还原考研真相

方向!热点!学术资讯!书单!真题解析!经验!干货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预定2016版《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