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向】看到书就犯困?快跟着拖鞋哥学做笔记,教你做个批判性的读者。

2015-05-17 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真题与真相团队考研周报,每周日早上7点前发布,给你一个多赖会床的理由。2016新传考研群一:76386255,欢迎广大考生加群,至少每月有一次干货分享哦。
小伙伴
拖鞋哥,我有病,你有药吗/(ㄒoㄒ)/~~
别着急哭,先和我说说都有哪些症状
拖鞋哥
小伙伴
3个礼拜看不完一本书/(ㄒoㄒ)/~~
小伙伴
看到书就犯困/(ㄒoㄒ)/~~
小伙伴
看完觉得和没看差不多
我明白了,你这是典型的“阅读能力缺失综合症”,主因是受高中学习习惯影响太深,文科生发病率85%,理科生发病率70%
拖鞋哥
小伙伴
那这不意味着我病友遍天下?有药吗?
有。以批判性阅读为主药,主要手段是做笔记,就是这篇文章给你讲;辅以目标分解,微信回复“第十一期”;最终还是要依靠长期的阅读训练,这个你们到读研阶段再追求根治吧。
拖鞋哥
小伙伴
难道说,我有救了?赶紧讲啊。
感觉中枪的小伙伴赶紧把眼睛擦亮,这篇文章可以解决你的困惑。做笔记绝对不仅仅是把重要的知识从书上搬到笔记上这么简单,做笔记的过程是一个批判性地重新建构书本知识的过程(不知道建构是咋回事的,先翻下传播学理论中有关框架理论的部分,对你们理解这篇文章会有帮助的,这叫学以致用)。考研学习,分为两个部分,知识的输入过程和知识的输出练习,所谓的知识输出,其实就是答题,背了再多,答不好那些题目就等于零。而做笔记的过程,应该是你在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之间搭建的桥梁。顺便一说,如果小伙伴们能严格按着拖鞋哥的框架做出真正劲爆酷炫拽的笔记,明年你考完试后,拖鞋哥出资5000收购,绝不食言。好了,进入正题,让我们开始聊聊怎么做笔记。顺便说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同时也是拖鞋哥给大理游学班小伙伴们准备的四种知识整理方案,后面三种,一则拖鞋哥得给自己留点商业秘密,二则确实如果没有拖鞋哥和游学班10位讲师(每人用一个月时间准备4个晚上8课时必修课)和20位大师兄/大师姐(每个学校至少一名15级学长学姐,具体指导大家各校复习的秘诀)的帮助,后面三宝大家用不起来啊。
顺便给大家科普一下,理论上说,看书有4种境界:
1
第一种是基础阅读,其实就是识字,不幸的是,我们的很多小伙伴长期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2
第二种是pre-read,也就是略读,由于天杀的应试教育,我见过的小伙伴十有八九在这方面有硬伤;
3
第三种是批判性阅读,也是我今天要教你们的东西,虽然我也是到了读研以后才开始可以自如地应用这种方法,但我希望你们现在就可以掌握;
4
最后一种是主题阅读,那是研究生、博士生用来写毕业论文的技巧,你们还没太大必要去学。

一.对整个学科框架的大概了解是做笔记的前提

做笔记以前,你需要先做两轮或以上的Pre-Read(被翻译为略读或粗读)工作。
前几天有个小伙伴疑惑地问拖鞋哥“因为决定换学校,新书还没买到,顺手当小说一样翻了一下原来要考的学校剩下了的两本没看完的书,突然觉得读着很开心,也记住了不少东西。相反以前认真看书的时候,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我这到底是肿么了?”原因很简单,像读小说一样的阅读模式,已经比较接近我们所谓的Pre-read的技巧,是一种正确的看书思路;而所谓的“认真看书”,是下一个阶段的“批判性阅读”的工作,是需要技巧的,不掌握相应技巧的话,自然是会昏昏欲睡地。
先回到Pre-read这个话题,其实拖鞋哥在《大三怎么准备考研》、《看书这件大事——第一轮如何复习专业课》里,都有聊到这个话题,回复“大三考研”和“第七期”看一下为什么在第一轮复习中,背诵和思考都是理解的敌人。
引用美帝著名认知科学家J.艾德勒的原话来说明pre-read的重要性,你们老是想跳过这个步骤害我只能无数次cosplay祥林嫂: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们被教导说,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譬如,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会获得极大的快乐。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着要一幕一幕地念、一个生字接一个生字地查、一个学者注脚接一个注脚地读《裘利斯•凯撒)(Julius Caesar)、《皆大欢喜))(As YouLike It)或《哈姆雷特》(Hamlet),这种快乐就被破坏了。结果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等他们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与其强迫他们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不如鼓励他们一次读完全剧,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算是做好接下来仔细又专心研究这个剧本的准备。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可以准备再学一点新的东西了。

  这个规则也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事实上,第一次看这样一本书的时候要粗浅阅读的这个规则,在你违反的时候正可以不证自明。拿一本经济学的基础书来说吧,譬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典作品《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我们会选这一本做例子,因为这不光只是一本教科书,或是为经济学家写的书,这也是一本为一般读者所写的书),如果你坚持要了解每一页的意义,才肯再往下读,那你一定读不了多少。在你努力去了解那些细微的重点时,就会错过斯密说得那么清楚的一些大原则:关于成本中包含的薪水、租金、利润与利息种种因素,市场在定价中的角色,垄断专卖的害处,自由贸易的理由等等。这样你在任何层次的阅读都不可能很好。

那么,回到我们的重点,在做笔记以前,你需要做哪些pre-read准备:
1.通读一遍所有的教材,可跳页,可以啥都没看懂,但是要快速通读。给大家一个我的个性化阅读经验作为参考——我现在每天会固定留出2小时时间读闲书,正常是2天一本,一些比较厚的书需要3天。你们现在的阶段,应该起码强迫自己做到4天一本书,不能再多了。(二战的小伙伴可跳过这个步骤直接进入下一步)
继续给大家一个实用技巧,负责排版的学姐肯定又要吐槽我话唠了——
无论如何,任何复杂的工具其实都比不上你的一双手来得有用,你可以利用双手训练自己的眼睛,跟着章节段落移动得越来越快。你可以自己做这样的训练: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提醒大家,复习中,考研尺和这个阅读技巧更配哦!在众筹网上预定我们2016版《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就有附送,现在淘宝一个18还不包邮呢!
考研尺,瞬间提升卷面分3分的神器,拖鞋哥推荐,就是这么任性。
2.正式做笔记以前,应该再通读一遍你下一步要“主动阅读”的那本书。这一轮只看目录、看大标题、看重要的成块理论,原则上应该1天看完。
3.做每个章节笔记的时候,用半小时先完整地看一下那个具体章节。

二、批判性阅读,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读者

好了,终于到了怎么批判性阅读以及怎么做笔记的阶段了。
主动阅读、做笔记的最大好处是什么?知识梳理?有利答题?都不是,主动阅读和做笔记的最大好处是,帮你在学习过程中赶走瞌睡虫!!!当然,结构清晰,思路明朗,后期背诵工作量小,都是这种阅读方式带来的“附加赠品”

在阅读的时候,让自己昏昏入睡比保持清醒要容易得多。爬上床,找个舒适的位置,让灯光有点昏暗,刚好能让你的眼睛觉得有点疲劳,然后选一本非常困难或极端无聊的书—可以是任何一个主题,是一本可读可不读的书—这样几分钟之后,你就会昏昏人睡了。
相信大家对一看书就犯困这种事情从来不陌生,但问题是,怎么解决?笔记和笔记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我们要科普三类笔记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
structuralnote-making:一般被翻译为结构笔记,在高手手里这主要是Pre-read过程的工作,很多经验贴里告诉大家要去背诵或者抄写目录其实就是主动在向结构笔记靠拢。但是考虑大家在Pre-read方面的技巧实在太弱爆,所以就不给大家介绍这类技巧,徒增负担;
conceptual note-making,概念笔记,是你以自己的框架和结构对某个具体概念的重塑,说白了考研说起来复杂,但拆分开来无非就是那么100个左右常考知识点加上不足1000个的分支知识点。考虑到大家的水平我会给大家分享我的框架,框架里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对你提出的一个问题,带着这11/12个问题去看书,当你能通过阅读通过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回答这几个基本问题,你就可以自信地说,我真正弄懂了这个理论。
dialectical note making,一般翻译成辩证笔记,我更喜欢翻译成对话笔记。它需要你打破某一本书给你提供的有限知识的界限,通过带着问题的阅读和知识梳理,通过阅读同类书籍、大量翻阅论文去形成这样的进阶版笔记。我给你们列的问题的最后一问,其实掺杂了这样“对话笔记”的概念。需要回答那最后一个问题的知识点不多,大概只有30个知识点需要你如此用心去做,但是请你相信我这50个知识点做完了,你的逼格会突飞猛进无数个档次。

进入正题,怎么学习传播学理论,怎么学习各种新闻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理论问题?带着以下12个问题,在复习过程中不断质问自己,当你们有一天可以哪怕翻着书完美回答这12个问题,起码回答其中前10个问题,你们的专业课就已经有了火候。
这个概念叫什么,英文怎么写,有没有其他翻译?
概念名,不用我解释
这个概念成型过程中哪些人对这个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谁提出的,又有谁对这个理论做出重大发展。他们的老师是谁,他们有哪些徒弟,第一个问题必答,后面两个问题可以顺手八卦下。
这个理论成型过程中由哪些核心作品?
最早见于哪部作品,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其他重要著作。
该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哪些实践问题,它出现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如何?
理论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哪些社会问题,是否成功解决,如果可能,请尽量从政治、经济、文化3个角度向自己提问并作出回答。别说书上没有,机智如你,很多时候随便想想也能像出来。
这个理论的提出时学术界存在哪些问题,是什么启发了他的研究思路?
如果说前面聊到的是理论的实践意义的话,这里探讨的就是理论的理论意义,解决了什么样的理论问题,对后世的研究产生了哪些启发作用。
那些Newbee哄哄的老师都是怎么表述这个经典理论的?
各种教材里的原话,记下几个版本到时候可以直接用啊。。。
该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什么?
是理论就有假设,这个理论的假设是什么,有没有最终得到证实
该理论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需要特别说明的东西?
理论的建构思路,有什么独特之处
该理论借鉴了哪些前人的研究思路?
整理一下,论述题装逼用
该理论有哪些后续发展?
整理一下,论述题装逼用
该理论的提出有哪些意义?
理论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其学术意义
该理论可以与哪些其他知识的勾连?
猜猜它能和什么东西联系起来考,想一想真这么考了你怎么办
十年内我国各路学者在该研究领域发表了哪些核心论文,代表性学者是谁,他们在关注什么关注?
核心理论要查一下近来的代表性论文,加深理解。

这么说好像有点抽象,让我们来举个栗子——
让我们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例,看看怎么又逼格地回答这12个问题。注意,黑色加粗的部分是核心问题,后面是问题的答案,而少得可怜红字内容,是你在学习这个理论时最终需要背的东西,看着这么少,是不是觉得很幸福?
概念: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
关键人物麦克姆斯和肖
核心著作《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社会背景
政治:一方面,美国学者认为,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大众传媒必须为公众提供充分、及时客观的信息;另一方面,学者逐渐认识到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不是完全中立的,它受到很多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
经济:大众传媒的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使得人们接触传播的时间日益增多。
文化:传媒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背景:60年代关注传播效果,尤其是大众传播对人们态度与行为的短期影响的“有限效果论范式”在当时大众传播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但该范式不能很好解释电视时代大众传媒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权威表述
郭庆光: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
塞弗林、坦卡特: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核心假设:大众传播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社会机构
理论特点及说明
A 聚焦大众传媒对人们认知层面的影响。
B 考察大众传播在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C 暗示了大众传播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对前人研究的借鉴
A 柏拉图 洞穴人假说
B 李普曼 拟态环境思想,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C 科恩 新闻媒介在告诉读者怎么想时可能不成功,但是它在告诉读者该想什么时,却惊人的成功
理论后续发展:
A 验证了议程设置的发生机制,验证了“0/1”、“0/1/2”、“0/1/2……/N”三个传播效果;
B 延伸出“属性议程设置”理论,间接证明了新闻媒介不仅能告诉读者想什么,还能告诉他们怎么想;
C 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
理论意义:
A “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b 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c “议程设置”理论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d 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与其他知识的勾连
议程设置、舆论导向、新闻宣传、普利策与美西战争、央视公益广告(光盘行动等)
十年内我国该研究领域核心论文及其代表学者和研究关注
最核心的学者,郭镇之、郭镇之、郭镇之,不用问我为什么,写起来又是一千字。以下是从拖鞋哥从以“议程设置”为关键词、按论文影响因子排序搜出来的排名前30的文章中,根据经验帮大家选的10篇应该值得一读的文章。

有关议程设置理论及其最新发展——
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郭镇之,邓理峰. 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J]. 新闻大学,2007,03:55-67.
蔡雯,戴佳. 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麦库姆斯教授的对话[J]. 国际新闻界,2006,02:14-19.
有关新媒体下的议程设置研究——
高宪春.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1:12-20+109.
鲁先锋. 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研究[D].苏州大学,2014.
俞晓艳. 新媒体环境下属性议程设置研究[D].安徽大学,2014.
李海瑞. 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D].山西大学,2013.
每年都会有至少一个学校考到“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灵感就是从论文里来的啊。
其中高宪春老师的那篇文章一定要读啊,那完全就是划重点的节奏啊,我这都告诉你了不读是你自己作死啊。
有关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
鲁先锋. 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研究[D].苏州大学,2014.
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 中国社会科学,2006,05:86-99+207.
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 开放时代,2008,02:42-56.
漳州PX爆炸事件会肿么考,考了应该怎么答。就这三篇文章告诉你,任性。
有关公益广告
李雪韬. 央视公益广告议程设置分析[D].河北大学,2010.

好了,议程设置就给大家讲到这里,要考到不拿满分我打你们屁股。
等等,好像我们是在聊作笔记,好,把话题拉回来——
这样的批判性笔记往往不是你一次阅读所能搞定的,相反它需要在一次次阅读及延伸阅读中不断完善,有时候看了不同老师对同一个问题的表述还要去对之前的笔记做一些修改。但是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在你脑海中建构属于你的对各种理论的理解,你可以在对书本成型知识的拆分和重构中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在真正考试中遇到相关理论问题也可以做到信手拈来,需要答哪个侧面就答哪个侧面,不费劲。

看书的过程中,努力回答自己的这12个问题,可以是口头上的一一对应,也可以是带着这12个问题去书上划线,或者是正式地把我这12个问题打印个100张出来,一张一张地做成填空性质的知识卡。形式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形成批判性思维的阅读思路。让问题引导你的思路,用你自己的思路重构书本知识。

当然,除了理论以外,新闻史也是考研中一块非常重要,而且令很多人头疼的题目,所以,顺带着附送大家两个案例吧。

例一
《循环日报》
概念名(报纸名)叫什么?
循环日报
关键人物是谁,他是哪个疙瘩冒出来的?
王韬,报刊政论家,林语堂尊其为“中国新闻纸之父”
重要年份有哪些,那年发生了什么?
1974年创刊
历史背景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利,中国加速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业务背景是什么?
之前我国国人办报现象已经出现,但尚无成功案例(1973年,汉口艾小梅《昭文新报》
人物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操作思路是怎样的?
分新闻版、广告版和政论版,以政论为核心。
历史上发生了哪些演变?
1875年《循环日报》出版小印张线装《循环月刊》,内容是《循环日报》的精选。1878年《循环日报》出版晚报,也是中国最早的晚报。《循环日报》后来还出版《循环世界》副刊、《大字英华字典》(1914年)等。1947年停刊。
历史地位地位如何,为社会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
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行业地位如何,对新闻业务作出了哪些创新?
在国内首创一种以政论为核心的报纸,创新报刊政论文体
涉及哪些相关知识?
资产阶级政论报刊、报刊政论文体、《弢园文录外编》
一共11个问题,读书的时候,带着这11个问题去书里寻找答案(确切地说,前十个问题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最后1个问题则需要你们从你读到的其他书里去寻找串联),用自己的框架去重构书本知识,让阅读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过程,变成回答自己心中预设问题的过程,你自然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在后期记忆时,因为所有的知识点都被你归纳成了统一的结构,那些起承转合的客气话就可以忽略不记,真正需要背诵的只是拖鞋哥标红字的内容,记忆的工作量自然大大减少。不要觉得这个框架只能用来答名解,看拖鞋哥再用1956年人民日报改革为例,给大家看一下,真正重要的知识最终做出来的笔记应该是什么样的——
例二
人民日报改版
概念:人民日报改版
关键人物:胡乔木、人民日报编委会
重要年份:1956年
历史背景
A 新中国新闻事业自建国以来从无到有,至56年取得显著成绩,但照搬苏联经验埋下很多隐患
B 56年苏共二十大给了中国反思苏联经验的契机(其实就是苏联反思对慈父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引发中苏大撕逼,从同志+兄弟直接变成比万恶的资本主义更可恶的苏联修正主义)
行为动机:改版社论《致读者》提出改版的三大目标: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其最终目的是回归报纸的新闻本位,使人民日报真正成为“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
操作思路
A 改4版为8版,增大报纸信息量
B 改变头版头条新闻,改进报道方式,经济新闻取代政治新闻占主要地位
C 加强与读者互动,积极开展批评。改版后7月份人民日报积极利用通讯、消息、读者来信和新闻综述等形式发表各类批评稿件150篇,比6月份多出120篇。(其实就是发动群众斗群众)
历史演变
A 1946年5月,晋冀鲁豫中央局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
B 1947年11月《人民日报》和晋察冀边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中央局的机关报《人民日报》。
C 1949年8月1日由原来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改版成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未作任何声明,毛泽东题写报名。
D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社论《致读者》,版面由每天四版改为八版,改版正式开始。
E 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批转《人民日报》的改版报告,要求各地报纸参照改进工作。
历史意义
A 政治上 统一全党全国思想,为中共八大后续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B 经济上 确立了经济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中的忠心地位
C 文化上 倡导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
业务创新:
A 标志着新中国新闻事业走出了对苏联模式的一味模仿,开始探索自己的道路
B 增大报纸信息量等一系列举措是对新闻本位的回归
C 探索了在无产阶级报纸上“开展自由讨论”的意义和方式——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群众性的讨论中得到答案;有一部分问题甚至在一个时期的讨论以后也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有许多问题,虽然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应该在群众中加以广泛宣传,但是这种宣传并不能排斥适当的有益的讨论。
C 为之后的全国的报纸、广播改革探索了方向
相关知识点:
42年解放日报改革、47年反客里空运动、新闻本位、党报理论
Ps:因书不在身边,本题内容全部为拖鞋哥脑盘里的内存,大家可以再自行补充。

看完两个例子,让我们回过头来厘清这11个问题的具体概念,方便大家在复习中模仿和应用:
概念:报纸名或者书上知识点的名字,不用多介绍
关键人物:略
重要年份:事件为事件发生年份,报纸的话,创刊年份是必须的,重要改版、改名年份也要抄出来
历史背景:尤其是中国新闻史,基本上就是一段中国人民求生存谋发展的历史。每一个事件、每一份报刊的出现都对应了一个时期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这就是我所谓的,只有懂得近代史,你才能看懂新闻史。
行为动机:关键人物出于什么动机做了这件事、创办了这份报刊?请你回答我!
操作思路:报纸在运作上有什么特色,有哪些创新之处?
历史演变:除重要年份外,报纸、事件是否有后续影响,有哪些后续影响?
历史意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具体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哪些影响,对塑造今天的社会现状产生了哪些影响。
业务创新:该事件、报纸对新闻工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留下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关知识点:改事件、报纸可以与哪些新闻学、传播学理论和新闻史事件互相勾连。


好了,今天的推送到这里告一段落,快动手实践吧。

回复“全国巡讲”报名拖鞋哥全国巡讲,5月24号厦门,5月29号武汉,5月31号上海,6月2号青岛,6月4号北京,快来围观拖鞋哥吧。

点击“阅读原文预定2016版《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并了解拖鞋哥考研游学夏令营大理站。

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