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挖坟|不能做到全力以赴,你需要警惕自我价值陷阱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真题与真相团队考研周报,每周日早上7点前发布,给你一个多赖会床的理由。2016新传考研QQ群三:460691727一次线上经验分享。





每年的9-11月份,拖鞋哥的QQ群里总会陆续出现这样一些声音——都怪我没有更早/更努力准备,现在备战已经来不及了,今年,重在参与吧——什么鬼,11月放弃我还能理解,9月,话说很多考研人这会才刚开始复习。

 

在这个拖延症成为流行病的时代,没法做到“全力以赴”似乎成为了很多人的痼疾,可你知道吗,就像在很多其他领域一样,考研战场上的“逃兵”们往往对成功有更强的渴望,他们的“逃亡”,往往经历了这样的心理过程——


1. 我真的非常希望考研成功,因为如果失败,我将一无所有,甚至会否定自己的智商以及一切。
2. 考研是可能会失败的,10比1甚至更高的报录比,谁也不能保证我能笑到最后。
3. 如果说,我少努力点会怎样?至少,等到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我可以幻想,如果我当时再多一点坚持。这样的话,我起码可以逃避对自己的全盘否定。


考研的目的,一方面在成功本身,一方面则在于个人的成长,让自己成为一个“我”更喜欢的自己。


加利福利亚大学的理查德·比瑞博士认为,害怕失败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己的假设——


1. 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

2. 我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我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也就是说,我的能力越强,我的自我价值感约稿
3. 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个人价值


比瑞博士用以下等式来表示上述假设——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这个等式转换为很多人的心理历程就变成了以下声明——


1.我表现好,表示我很有能力,所以我喜欢自己;

2.我表现不好,表示我没有能力,所以我讨厌自己。


于是,为了起码让自己不讨厌自己,在面对着“有失败风险”的事情时,很多人选择这样去修改这个公式——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在没有全力以赴的前提下的)

在没有全力以赴(包括中途放弃)的前提下,表现不再等于能力,因为其间缺少完整的努力。这意味着不管最终的表现如何,自我价值感和能力的关系还能得以维持。亦或说,你可以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大于自己的表现,你会认为自己的潜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而不去逼自己去承认自己的能力限制。

这就是“自我价值陷阱”,当你把能力和表现作为自己爱自己的前提时,你生命中的每件事就都变得和你的自我价值息息相关,也因此把自己逼入一种精神随时高度紧张的状态。在这样的心理过程影响下,你对失败的恐惧就自然地转化为一种潜意识中对全力以赴去做某件事情的抗拒,结果就是前期不断地拖延、中期看似无法避免地走神和后期一次次的放弃想法。

那么,怎么走出这样的“我不能全力以赴”的潜意识陷阱呢?斯坦福大学的Carol Dweek教授认为人在对待自己的智力和才能时有两种不同的心态——也即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


持固定心态的人认为


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成功不过就是要证明你的能力,证明你是聪明的、有才干的。并且,在生活中面对每一个挑战的时候,你必须一再地证明这一点。


持成长心态的人认为


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通过努力的工作和学习,你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优秀。从成长心态看来,努力可以让你更聪明或者更擅长某件事情;努力可以激发你的能力并成就自己。也就是说,你没有必要立刻擅长某件事情,事情上,做一些你不擅长的事情反而更有趣。


事实上,我们会从很多经验贴里看到这样的观点——考研本身是有意义的,走出大学3年吃饭刷剧打游戏的模式,让自己可以每天可以为一个目标去单纯地付出努力,这个过程中需要的很多能力,包括信息收集能力、坐“冷板凳”的耐心,都属于哪怕考研失败都很有意义的能力——很多时候这样同样被他们自嘲为“重在参与”的心态让他们在考研过程中走得更稳、更欢乐,最终的结果也更好。

争取让自己树立一种对能力的成长心态吧,
去爱自己,而不是去爱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人首先要处好和自己的关系,然后才能去谈成长和幸福。

离2016届考研成绩揭晓还有一个月时间不到,等成绩的这个月,利用时间至少给自己
点一项技能吧,别一下让自己放松下来,放得太松有时候反而会给人一种“整个人连骨头都没有的感觉”。

离2017届考研还剩下11个月,你们
开始准备了吗?千万别想着等自己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再出发,别忘了付出努力的这个过程本身也需要练习。现在多少适应一下学习的过程等到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后你的进度会更快哦。

还有,回扣一下文章的主题——
全力以赴吧。世界上最大的风险不是努力而没有收获,而是不够努力而注定没有收获。加油吧,在考研,也在22岁这个我们人生第一次为自己的未来做选择的年纪。







每期问答

每一期周报,我们都会选择一个最近阶段小伙伴们在各个平台上问拖鞋哥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给出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引申为——为什么有些书、特别是教材那么难看?


1. 理因素——从小我们的学习模式就是老师用一年给我们讲一本书,而且,很多时候还讲得不清不楚,所以,习惯了。


2. 概念因素——阅读一本、特别不是自己本学科领域的书,最大的障碍在于会有很多你不了解的概念,这就和我们做英语阅读时遇到生词一样。而教材之所以特别难读,是因为它往往是关于一个学科的、特别是最核心的概念的汇编,概念多、并且因为篇幅有限等原因,很多概念编者没有办法去对他给出解释、或者解释得不够清楚。可能第一遍你对有一些概念只能模糊过去,但是如果你想真正进入这个学科的体系,起码对什么是传播、什么是效果、什么是专业主义等概念应该有一些超越书本的理解,也就是,把书读厚


3. 阅读能力——看书、从书里提取关键信息、整理并消化这个过程绝对不只是看就可以,相反它本身就是一项需要练习的技能,这方面以后我们会写很多关于这个的文章,还请大家继续关注咯。



微信名: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❶ 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❷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