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答题技巧|把拖鞋哥的皮扒了,你看吗?

2016-12-11 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前几天,我们转载了来自简书签约作者、简书平台上粉丝量第一的彭小六六哥的一篇文章《像杀猪一样学写作》,但是,很多同学表示,并不知道怎样去“剥皮去骨”。

 

所以,今天,拖鞋哥先带着大家去“拆”一道我在考场上遇到的原题,和你分享,怎样从我的文字里,还原出最纯粹的答题技巧。

 

 

有人说,新闻的美在于偶然性和突发性,请从电视现场直播的角度对此做一评析,并结合具体实例

 

答案原文

 

有人说新闻之美在于偶发性于突然性,以下我将以央视及世界其他新闻媒体对海湾战争的直播为例谈谈我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1)偶发性与突然性是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对电视新闻提出的要求

信息是一切能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无论是三功能说、四功能说抑或社会责任论中对媒介功能的探讨,任何学者在总结大众传播功能是总会有限强调媒介是社会公众借以监测环境的工具。受众对信息的追逐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环境以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决策,新信息之所以是新信息恰恰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也即其偶发性与突然性。新闻价值中时效性维度体现在时间发生时间、媒介报道时间与时间对社会(及具体个人)产生影响的持续时间这三者之间的间隔与相应的比例。以此角度而言,现场直播使新闻的时效性从TNT发展到NNN,将充满偶发性与突发性的现实世界(尤其现场直播选择的题材往往是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通过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实现了新闻时效性乃至新闻价值的优化,为受众及时作出环境适应觉得提供了依据。

以央视及世界各国其他新闻媒体对海湾战争的直播为例,战争期间,世界各国的股票、期货交易员乃至很多各行业工作人员都在几乎目不转睛地通过电视及其他各种媒体关注着战事的发展,因为战事中任何“偶发性与突然性”都将对他们下一步所应采取的行动产生影响。故而,新闻之美在于偶发性与突然性。


(2)直播中的偶发性与突然性体现了电视新闻“真实性与真实感统一”的要求

电视新闻视听一体的媒介特性使受众提出了“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的要求。而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事件的发生、电视的报道与观众的收看是同步的,观众会在对事件的“偶发性与突然性”的同步体验中产生强烈的体验感与代入感,实现“真实性于真实感的统一”,从而实现更佳的传播效果。

继续以央视对海湾战争的直播为例,尽管在直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主持人口误、电话/网络/卫星连线中断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专家预测/判断失误,但是观众总体对这样的“失误”持宽容态度并认为这正是新闻真实的体现。故而,新闻之美在于偶发性与突然性。

(3)偶发性与突然性还是现代媒介竞争环境对现场直播编排提出的要求

现代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使对受众的注意力争夺不啻于一场“战争”,现场直播往往历时较长、时间本身有明显的“高低潮”,为吸引、锁定观众的注意力,就要求直播团队以合理的编排与节目设计,不对激发观众对事态未来发展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造出心理感受上的“偶发性与突然性”。

继续以央视对海湾战争的报道为例,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主持人不断代表观众发问,并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实现了对已发生事件的关注与解读兵引导观众注意未来事态可能出现的关键发展。在不断的发文中调动并不断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同时适当结合节目包装短片等形式加快节目节奏,从而长期锁定观众的注意力。故而,新闻之美在于偶发性与突然性。

综上,无论是出于满足观众对事态最新变动的追踪需要,抑或实现电视新闻真实性于真实感的统一,抑或出于锁定受众注意力的目的,偶发性与突发性都是成功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最关键的元素之一。新闻之美,起码部分在于偶发性与突发性。

 

拆解

 

  1. 抽骨头,寻找关键句——

 

第一个大标题:

新信息之所以是新信息恰恰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也即其偶发性与突然性。


现场直播…………实现了新闻时效性乃至新闻价值的优化,为受众及时作出环境适应觉得提供了依据。

 

第二个大标题:

而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事件的发生、电视的报道与观众的收看是同步的,观众会在对事件的偶发性与突然性的同步体验中产生强烈的体验感与代入感,实现真实性于真实感的统一,从而实现更佳的传播效果。

 

第三个大标题:

就要求直播团队以合理的编排与节目设计,不对激发观众对事态未来发展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造出心理感受上的“偶发性与突然性”。

 

解析:这一道题最大的难点在于“偶然性与突发性”、“美”都不是一个指向明确的学术概念,(几乎所有的案例分析题、以及一些老师表述比较玄乎的论述题,对题目中模糊概念的界定都决定了分数的高低)。而对“美”的不同理解、对“偶然性与突发性”的不同理解可以为这个题目组合出多种答案。而答好这道题,其实无外乎是要对这两个概念作出恰当的理解。所以你们仔细看,我这三段话的中心句,其实无外乎是在从不同角度定义什么是“美”、什么又是“偶然性与突发性”——如果我们把“美”等同于新闻价值,事件的不确定性被我们当成“偶然性与突发性”的代表,无疑是合理的;而当我们分别从受众和传者的角度讨论新闻的“审美价值”,则现场直播的自身特点和我们在编排上的技巧又成了偶然性与突发性的代表。

 

二、剃肉,分析段落结构——我们以第一个大标题为例


在架构这一小段的时候,其实在内部逻辑上我用的是非常标准的三段论写法——

 

大前提:新闻的美体现在为受众提供信息;


小前提: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的信息体现了新闻价值中的时效性维度;


结论:新闻之美在于偶然性与突发性。


举例说明:现场直播。

 

回顾原文与反思——


大前提:

信息是一切能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无论是三功能说、四功能说抑或社会责任论中对媒介功能的探讨,任何学者在总结大众传播功能是总会有限强调媒介是社会公众借以监测环境的工具。


优点与反思:

这一段,哪些值得你们学?多用信息定义、媒介定义、三功能、四功能这样“最底层”的概念而不是一些什么新提法,反而会让我们的论述显得更有力——不信,你看看这两句话哪句更有说服力:A我前段时间听过这样一种说法;B子曰……。


但是,问题呢?太矜持!我在写东西的时候太温柔了,其实可以直接去谈“新闻之美在于满足受众需求云云”,某种程度更简单直接,老师也更好找采分点——别试图去掩藏自己的观点,这在考场上是一种特别傻的心态。

 

 

 

小前提:

受众对信息的追逐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环境以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决策,新信息之所以是新信息恰恰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也即其偶发性与突然性。新闻价值中时效性维度体现在时间发生时间、媒介报道时间与时间对社会(及具体个人)产生影响的持续时间这三者之间的间隔与相应的比例。

 

优点与反思:

我真觉得自己这一段写得挺好的。。。。自己夸自己真不要脸。。。写作手法的话,利用学科共同的基本认识作为立论基点“受众追逐信息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相似词汇搭桥,定义概念“不可预知性“=”偶然性与突发性“。偷换概念后马上继续引用学科通用概念为自己提出来的”非通用定义“做背书——一种充满心机的写作套路,每一句话,甚至句子里的每一个逗号,其实都有自己的意思。

 

 

结论:

以此角度而言,现场直播使新闻的时效性从TNT发展到NNN,将充满偶发性与突发性的现实世界(尤其现场直播选择的题材往往是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通过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实现了新闻时效性乃至新闻价值的优化,为受众及时作出环境适应觉得提供了依据。

解读:

三段论用得好的话,基本结论都是可以忽略的。。。。


举个例子:

以央视及世界各国其他新闻媒体对海湾战争的直播为例,战争期间,世界各国的股票、期货交易员乃至很多各行业工作人员都在几乎目不转睛地通过电视及其他各种媒体关注着战事的发展,因为战事中任何“偶发性与突然性”都将对他们下一步所应采取的行动产生影响。故而,新闻之美在于偶发性与突然性。

是的,每一短话,段中的每一句,都应该有自己的内部逻辑。简洁,等于不说废话——希望你看过我的拆解过程,心里对怎么答题,能更有一点谱。

 


PS:征集意见,你们喜欢我这么写文章吗,留言告诉我,因为,其实一篇分析下来,我觉得有很多东西,还是没能给你们表述清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