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答题技巧丨解析5道媒介现象类热点论述题

希希哥 拖鞋哥新传考研 2019-08-21

作者 | 希希哥

编辑 | 尔东

本文为 拖鞋哥新传考研 原创作品,转载请授权

19级新传考研QQ群:568295834

19二战新传考研QQ群:372705117


 

今天主要给大家解析5道媒介现象类热点论述题



【1】表情包无疑是网络青年群体常常使用的传播符号,结合新闻传播学知识,分析表情包走红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要点分析


表情包是一个大热门。分析某某某走红的原因,就和2011年中传考的“犀利哥”类似,其他高校考研也纷纷涉及到,是最典型的一种考法。那么,怎么来确定答题思路呢?


第一部分,分析原因。看过我之前讲答题技巧的宝宝应该立马就能反应过来,分析一个动态过程的原因,一般就用5W法;分析一个静态现象的原因,就用主体法。因此,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传播者:

(1)商业利益入侵,表情包成了营销手段;

(2)政治传播,变严肃话题为活泼话语,有利于传播效果;

(3)社会文化交流的日常需要 ;

(4)个体传播,技术赋权,受众进行表情包生产,可以扩大其传播。


传播内容:

(1)根据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概念,表情包在形式上虽然是图片或者动画,是只需要调动视觉感官的“热媒介”,但它不同于描景或纪实图片,信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因此这种表达特色使它又是一种“冷媒介”,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再创造。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表情包解释的模糊性、自适应性,更加促使网民会大量使用,并自行创作。

(2)施拉姆的信息选择或然率公式;

(3)“易读性”相关研究,文本的呈现方式以及理解的难易程度决定了文本是否容易被公众接受;

(4)搭载网络热点话题。


传播渠道:

(1)表情包使用最多的微信平台,本身就是“强连接”关系,是朋友与朋友之间沟通虚拟场所,它符合表情这种活泼、戏谑的话语特质。

(2)微博属于“弱连接”关系,但其传播范围广,会形成“遍在效应”。


受众:

(1)心绪转化效用,自我诉求,满足网民用户;

(2)人际关系效用,基于网络社群,寻求群体身份认同。


传播效果:

意见领袖的推动,微博大V传播。

(考试不用每个点都答,选择5个点,结合案例详细论述就行)


第二部分,分析影响。分析影响,一般就用主体法,而且一定要记住一分为二看问题!


积极:

(1) 商业:丰富了文化产业;

(2) 政治:成了政治传播的新方式,有益于话语表达;

(3) 社会文化:后现代化表达消解传统文化,形成亚文化,丰富了文化形态;

(4) 个人:表情包作为亚文化,是青年彰显话语权力的方式;满足公众日益多元的文化诉求;宣泄不满情绪,成为社会的解压阀。


消极:

(1) 社会文化:混乱表达使传统价值失序,加剧现代性危机,过分娱乐、戏谑,会削弱严肃话题的理性思考;

(2) 个人:快速更迭的网络文化产品,造成用户疲劳。




【2】VR 技术成了国内媒体人的新宠,《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都采用了VR 技术。报道者通过VR设备录制并上传两会现场视频到网站或微博、微信,此后当观看者也使用VR 设备进行观看时,便会获得仿佛置身会场的立体空间体验。试论述VR技术对传统媒体融合转型带来的启示。


要点分析


这道题的思路框架其实很清晰——

1、 VR技术是什么,发展现状是什么

2、 VR新闻的优势是哪些

3、 VR技术对传统媒体融合转型带来的启发:传播观念的转变、技术应用到媒体转型深化、跨界合作、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4、 VR技术的冷思考


首先,答第一个部分,你得先知道这些基本信息和案例,才能好好装逼——


VR 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我们称之为虚拟现实。是由美国VPL 公司创建人拉尼尔(Jaron Lani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是用电脑技术高度模拟出一个3D空间,当你穿戴VR装置时,会有产生近乎真实的感官模拟体验。


目前,学界和业界还未对“VR新闻”提出一个颇具权威性的定义,多数学者提及的都是 “沉浸式新闻”。如作者杜江和杜伟庭在文章《“VR+新闻”:虚拟现实报道的尝试》中,并未对"VR+新闻"做出明确的概念,而是借助他人观点提及“沉浸式新闻”, 一种能让观众获得新闻故事中描述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形式。


VR 技术的出现,给媒体提供了新的传播视角和方式,受到媒体的追捧就不让人意外了。


在国外,YouTube 等流媒体平台纷纷支持360度视频,《纽约时报》、BBC、ABC News 等知名传统媒体也纷纷试点“VR+ 新闻”的呈现形式。去年11月,《纽约时报》宣布推出一款名为NYT VR的虚拟现实APP,其中有一段名为《The Displaced》的视频,时长达到11分钟,讲述了三个叙利亚难民小孩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生活场景。


在国内,2015 年“9·3”阅兵报道中,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就采用了VR 报道形式;腾讯新闻则在阅兵期间,利用3D 虚拟技术实现了移动端视频直播厅的互动体验。此外,网易新闻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的VR作品《不要惊慌,没有辐射》。


优势:体验式新闻的新时代 

去年8月,ABC(美国广播公司)推出 “ABC News VR”,首个VR新闻报道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行,ABC的新闻用户可以“亲临”叙利亚。


网易通过VR视频全景式再现切尔诺贝利事故场景,还原30年前的悲剧,让人们亲临现场的同时,感受30年前前苏联人遭遇不幸时的震撼和恐惧。


这体现了VR报道的优势:一是穿越空间,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二是穿越时间,借助于数字技术模拟30年前的场景。这两点均是传统内容形态无法实现的,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身临其境,是VR的本质。


对传统媒体融合转型带来的启发: 

1、传播观念的转变:

VR 为传统媒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叙事方式,而这种新的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传受关系。观众:旁观者——参与者

2、融合转型的深化:

媒体融合正从单纯的技术应用向媒体的转型深化

“采访(拍摄)平台+ 制作平台(传统编排、新技术制作)+ 传播平台(纸质媒体、网站、手机媒体、视频播放平台)”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媒体形式。

3、跨界合作的互补:

将自己的内容创造力与科技公司的技术硬实力结合起来,以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美联社与AMD 合作的VR360门户频道,美联社主导内容的编辑制作与发布,而AMD 提供Radeon 图形处理器、硬件和Liquid VR 软件方面的技术支援。

4、用户需求的把握: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市场和用户角度出发。

《纽约时报》在转型方面,一直走在全美乃至全球的前列。在此次VR 新闻试水中,《纽约时报》看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强大生命力,大胆投资建设应用平台,拍摄VR 视频内容。其顺应市场形式和用户需求转型的决心,可见一斑。


VR技术的冷思考:

1、选题受限:环境问题、人道主义问题、大事件

2、新闻价值不再是唯一的标准

3、技术与场景限制、成本限制,制作周期长,时效性难以保证

4、VR新闻有将“公众”退化成“群众”的风险:过于媒介化




【3】结合实例,论述媒介融合对新闻生产提出的新要求。


要点分析


“媒介融合”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这个题也是一个很常见的题,但是细看MJC历年考题,却从来没考过这个。今年为什么重要?去年考了“机器人”,说明考题的重点开始着眼于新技术了,今年VR、H5、动新闻这些新技术都很热门,所以还是准备一下这道题,相关的题目基本都能应付了。


新闻生产,主要是指新闻从采集到传送的过程,所以不需要考虑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反馈,但是不要忘了一个概念——前馈。新闻生产传播是一个循环过程,在生产环节也会有“反馈”这一说,我们只是用的“前馈”这个词,因此答题思路就出来了:信息前馈——信息采集——信息制作——信息传播。

这道题太经典,还是给一个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学习下这份答案的举例,很出色。


【参考答案】

媒介融合是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不二法门,它不仅指内容、渠道上的融合,还表现在了媒介所有权、人员构成等方面的融合。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介融合对媒体的新闻生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媒体要想在互联网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取胜,就要在信息采集、信息制作、信息发布、受众反馈上做出适应的调整。


一、信息前馈——树立受众中心意识提高用户体验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只能在传媒提供的信息范围内进行选择,媒体对受众的信息反馈也相对较慢。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提高用户体验从而增强用户粘性。例如,在神十一飞天期间,《北京日报》的新媒体产品“北京时间”在与受众互动的基础上,了解受众真正需要的是什麽信息,借鉴受众的意见改进了信息的呈现方式和内容。


二、信息采集——多方信源求证力保新闻真实性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信息来源主要由记者主导,或是现场调查或是亲眼目睹或是采访相关人员。媒介融合时代,媒体的信息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闻记者在多样化的信息来源的博弈中可以最终逼近事实真相,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以天津港爆炸为例,第一时间曝光此次事故的并不是大众传媒,而是一名微博用户。随后,大众传媒才引起关注,开始进行调查采访。大众媒体在微博客户端上了解到相关知情者对此次爆炸事故的意见表达后,有利于媒体对此事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轮廓从而助推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为人民呈现真相。所以,传统媒体应顺媒介融合之势,发挥网络应用平台信源充足的积极作用。


三、信息制作——可视化的新闻呈现方式加深受众印象

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媒体的信息呈现主要以单一的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为主。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信息的呈现方式呈现融合化的趋势。即兼视觉符号、听觉符号于一体,再依靠数据挖掘技术呈现出可视化的信息图表,从而实现了丰富的信息内容,有助于吸引读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以“数说命运共同体”为例,央视依靠可视化的动态图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情况作了立体化的解释分析,这样以来,受众对抽象难懂的信息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受众印象。所以,传统媒体应顺媒介融合之势,在新闻生产中对信息内容进行多形式融合展现从而达到可视化传播的目的。


四、信息传播——两微一端全媒体矩阵传播

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的传播渠道单一,时效性差。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众多媒体开设了官方微博、微信公号以及新闻客户端、力求顺应受众习惯于使用社交工具的行为特点,使信息实现全媒体传播,扩大传播范围。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为例,它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运行模式,生产出了不同终端的不同产品,实现了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在2016年两会期间,“傅莹邀请您加群聊”的中央厨房产品以H5的动态图赢得了众多用户的好评,进一步提高了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在受众心中的地位。所以,传统媒体应顺媒介融合之势,打造自己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扩大传播范围。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时代,媒体的新闻生产要做出新的调整。从内容到渠道再到反馈,实现全方位的融合创新,在坚守自己半亩三分地的基础上积极拥抱互联网,实现内容为王和渠道致胜的并肩作战。




【4】论述融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新要求/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提高主流话语影响力。


要点分析


第一部分,阐释“融媒体时代”的特征,引出政治传播这个概念。

二部分,分析传统媒介环境下政治传播的困境,这个点千万不要忘了,这就是拉分点。

困境:受众本位观念不强、传播方式固化、宣传色彩严重、舆论反应慢。简要一段话说明一下即可,让老师知道你的思路完整,重点还是在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这种“新要求”的套路一般是:观念上、内容上、技术上、渠道上。案例分析可参考第2、3题,这3个题例子都是通的。

观念上:强化受众本位的观念

内容上:仍然内容为王,注重传播内容的质量

技术上:注重交互性体验的媒介型产品,强调“场景代入”和“参与感”,如网易新闻《习近平夜游中南海》

渠道上:全媒体战略,两微一端,多平台传送,扩大主流舆论的影响面

最后,总结一段。




【5】您怎么看待网络直播?


要点分析


 “如何看待”一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特点,劣势,发展态势。这道题,“为什么”和“优势”可以合二为一,就是谈网络直播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


是什么:

网络直播是在移动互联化的语境下,通过互联网媒体介质,将某人某物某事件当下发生的即时状况展示给终端用户以满足用户各种需求的一种新的高互动性互联网新态势。网络直播起源于广播直播和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的信息源一方面来自网络电视即媒介的二次传播,另一方面来自于网民自身通过自媒体进行的网络直播。

联系去年“机器人”写作那道题,我们还可以借助“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观点来分析网络直播的本质。


为什么:

(1)在传统大众媒体时代,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议题是分开的,但直播向公众开放了私人空间,网络直播彰显了公共领域个性化、私人领域社会化的社会媒介属性。满足了人们对他人私人场景的窥视欲望,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网络直播带来的窥视他人生活场景,与特定的人物进行近距离互动,在围观中获得放松、表达和满足,构成了用户主要的使用动机。

(2)网络直播既有电视直播的传播仪式感,又有网络媒体的草根性,具有交互性强、视角平民化、审美差异化、注重体验感、题材多元化等特点。

(3)网络直播弥补了网络文字、图片、影像在时效性、完整性等方面的不足,是画面感强、真实性高、信息形态丰富的多媒体传播。

(4)网络直播开创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信息传播形态前所未有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将会因自身的吸引力缔造出网络文化的全新景观,并且在内容的逐步改造和变革之后成为形式与内容并重,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不可被替代的信息传播方式。


劣势:

消费主义、女性主义、娱乐至死、狂欢理论、三俗化……这些内容分析两点即可,主要还是谈优势。


发展态势:

(1)内容的规范化和直播的产业化,实现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兼顾;

(2)网络直播成为电视直播的一种候补性的信息获取渠道。


以上就是案例详解,再完善一下就是一个高分试卷啦。大家一定要注意,答论述题不是死扣理论,这是前期训练最常犯的问题,一定要理论用活用扎实,平时练题的基础训练一定要做好,考试才不至于懵逼。


 




💗


2019版真题解析开始预售!

点击图片赶紧下单吧



    TIPS    

1. 今日为你答疑的是武大的二妞学姐,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或公众号后台提问,帮你答疑解惑。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可

长按识别下方“干货合集”查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