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6复试】考研复试,怎样答好专业问题?(上)

2016-03-19 拖鞋哥团队 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17新传考研QQ群全新开放,优先推荐三群:460691727




 30秒看全文 

1. 给你两道例题让你看看什么是答得好的答案;

2. 4分钟,600-800字,一个理论、一个观点、一次个人化表达、一个明确的结尾,听了200场模拟面试后我给出的一些参考数据;

3. 主要看气质,你首先要知道“演讲”与“书面语”和“聊天”的不同以及老师在复试里关注的东西;


话说国家线就这么空降了,估计很多同学这周末就要参加复试了吧?是不是又困扰于“背了很多理论,却还是答不好那些题”?说白了,还是缺练啊,面试可能很多同学已经是头一遭了,而且还是这样可能更奇葩的学术性面试,包括拖鞋哥写这篇文章,其实可参照的标准也不过就是过去两周和去年参加我们的模拟面试的总计200+位同学在面试中的得失和我最爱看的综艺节目《超级演说家》,所以,首先声明,我讲的这些东西,可以参考,是不是要照做你们需要自己判断。

 

本文仅针对以51或者类似方式的新传考研面试中的专业问题诠释环节,其他部分需要大家自求多福了——

 

另外提醒,本文略长,8000+字,写了3天,希望大家认真看,别辜负了拖鞋哥的一番苦心啊。

 

一、从两个“过得去”的回答看新传专业复试——

 

1.如何看待王健林天价索赔自媒体“顶尖企业家思维”并最终获赔6万元事件?

 

题目分析:这是一个“热点”+“观点”类的题目,答这一类的题目,切记不要过多纠缠于事件本身,你的诠释应该牢牢围绕自身观点展开;观点不要太多太杂,一点够用,两点最好,不超过三点,甚至只有两点也应该有详有略,应注意逻辑线清晰

 

面试前准备:面试前的5分钟准备时间很关键,在这个过程中要梳理清楚自己的主线逻辑,注意,尽可能地思考我们所能用到的理论,并快速决定好我们最终要用的“版本”,注意,在这5分钟的准备时间里,千万不要去尝试规划自己想说的每一句话,可以的话可以带个小本本,写下自己回答的“结构”。

 

以下,是我为这个事件准备的大逻辑框架——

大前提:这一事件是一个有关传媒管制、传媒法的事件;

小前提:传媒管制问题需要处理好“打击违法传播行为和保护观点的自由市场”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结论:处理这一事件应处理好“打击违法传播行为和保护观点的自由市场”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如果听过拖鞋哥答题技巧课的同学应该会非常熟悉这一套体系,如果没有听过这节课的拖鞋哥会在这周四下午两点半在QQ群:安排一次重播。在答题的时候,把对大的逻辑框架的思考和对具体语言的思考两个过程剥离开来,有助于大家更好地把握自己的逻辑。

 

正式回答:

 

观点前置:我个人认为“王健林天价索赔自媒体”这件事情,且不论索赔金额是否合理,他的索赔诉求本身是正当的,这一事件对我们国家规范对自媒体的管理也有着积极意义。同时我也认为法院对这一案件的处理相对是比较妥当的。


注:口语表达过程一定要首先抛出你个人的观点和对事件的定性,不要让老师去费力地“寻找”你的观点。

 

大前提:有人说现在的微信朋友圈是“落霞与鸡汤齐飞,秋水共谣言一色”。在微信公众账号数量已经突破千万、事实上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与观点的主要渠道的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媒体从来不是也不能是法外之地,它必须被纳入一定的传媒管制体系中。而王健林天价索赔自媒体事件,作为我知道的对自媒体造谣的诉讼案,这一事件及对它的处理对规范新媒体内容创作无疑具有标杆性的意义。


解析:解读事件类问题,上手定义问题非常重要。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读“进路”,你可以聊传媒管制,当然也可以聊其他东西,但是口语表达切记松散,最好不要去做面上的铺陈而尽量争取在深度上下功夫,于是我们需要这样定义问题的过程。另外,如果你可以的话,上手开个小玩笑可以让老师和你自己都更加放松,有利于后续的信息传达哦。

 

小前提:有人说传媒管制最难的一个点在于它既要对违法的传播行为做出规范,也要避免因为过多、过于苛刻的管理和惩罚而影响观点的自由表达。就这一事件本身而言,“顶尖企业家思维”出于商业目的冒用王健林的名义攻击淘宝,不仅侵害了王健林的名誉,本身也反映了自媒体行业没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职业规范、在很多时候甚至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现状,如果不对这一行为加以惩罚,那么微信及其他自媒体将沦为谣言的天堂。在我们国家管理部门或因不重视、或因监管力量不足、更多只关注政治性内容而忽视了其他内容违法的前提下,王健林以“较真”的态度诉讼自媒体具有标杆性意义;另一方面,过多、过于苛刻的管理和惩罚会造成“寒噤效应”,让一些人不敢表达自身观点,甚至在明明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也会因考虑自身言论中所涉及的对象在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和社会资源而不敢去表达自身观点。也正是因为这一问题,美国在“奥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确立了实际恶意和针对公众人物的隐私客减原则。当然,我们不能直接用美国的案例指导中国的法律行为,但是1000万的天价索赔金额如果最终被法院支持,且不论这几乎会把毕竟只是一个年轻人的造谣者逼上绝路,它对同类自媒体的“威慑”及其后续影响可能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结论:所以,我相对而言非常赞同法院的判决——造谣肯定需要受到惩罚,但是天价的金额则不可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即对违法的传播行为做出规范,也不至于影响观点的自由表达。我的回答完毕。

 

 

2.请简述二级传播理论并谈谈意见领袖在二级传播中的作用。

 

题目分析:这道题是拖鞋哥团队上上周、人大组的模拟复试的真题,也是今年人大的复试题(当然,其实我们早就知道人大去年考过这题,可没想到他们又考了一次)。考研复试中,基本固定会有一道纯粹的基础理论题,一般都是常见的理论,比如经验学派、二级传播、议程设置,但其实最考功夫,如果没有提前准备,不建议大家挑战,观点往往是无对错的,但是纯理论但凡你有一点点小小的认识错误,老师们就会无情地看出来并对你进行追问,不过当然了,高风险高回报,如果你能在纯理论问题上答得出彩,那这B装得,老师们肯定会给你满分的。


那么,纯理论问题应该怎么答呢?以下是一个基本的逻辑框架——

1.定义理论:在什么情况下,什么会通过什么,对谁,产生影响;

2.理论缘起:谁,在哪本书或者那篇文章中首次提出;

3.理论发展:谁,在哪本书或者哪篇文章中对该理论的做出了发展;

4.理论的核心贡献和现实意义;

5.可能的补充:理论的缘起和后续启发;



纯理论问题几乎很难找到一以贯之的逻辑,就是纯纯地考察理论基础,拖鞋哥也只能给出一个参考性的答案——

 

概括来说,我们可以把两级传播概述为,一个关于影响传播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群体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及信息,特别是影响,往往不是直接流向受众,而必须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

 

二级传播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拉扎斯菲尔德于1944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一书,它对概念的表述是:“信息是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传递给那些不太活跃的人群的。”

 

事实上,两级传播的假说是1940年伊里调查中的一个意外发现,本来这次研究目的是想证明大众媒介是如何影响选民投票的,但他们最终的发现却是,个人影响在影响选民的决定上比大众媒介更加有效。

 

其后,1955年拉扎斯菲尔德在于卡茨合作初步的《个人的选择》中验证了“二级传播”假说在各个领域的适用性并且进一步发展了二级传播理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明确了二级传播是一个关于“观念”及其影响的概念。

 

施拉姆认为两级传播理论“是把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渠道联系起来的假说。他这一说法是指,信息流向意见领袖是属于大众媒介传播的过程,而观点和意见从意见领袖流向受众则是人际传播的过程。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在人群中存在着这么一类人,他们大量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并乐于将经过他们筛选的观点和信息传达给其他受众。在社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与大众传播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的关系,大众传播在信息传达上效果更加明显,而意见领袖及其代表的人际传播过程在影响的传达上作用更加显著。

 

二级传播是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其后的很多研究都根植于其基础之上,例如创新扩散将二级传播过程发展为多级传播过程。

 

插播小广告:选择理论问题请你一定要把能想到的老师会去问你的问题提前准备下,至于老师可能问你的问题,拖鞋哥在“理论掌握情况自测表”中列举了13种问题,大概能覆盖掉老师50%的追问点,至于另外50%,看命吧。。。

(关注微信订阅号回复w12可获取该自测表)

 

二、面试时,一些你该注意的东西

 

首先我要说的是,亲们,离复试只有1个多礼拜,别看书了,来不及的!!!

 

虽然作为一个以读书和教人读书为业的人,和大家说“别看书了”这事有点不厚道,但是对于准备马上要到来的复试,看书真的不是一个有“性价比”的解决方案——通过初试本来就是对你们专业水准的一种认可,在这短短的一周时间里看什么书对你的知识水准的加成也仅仅是锦上添花,而你的竞争对手在这方面又都不弱,知识水平本身并不能保证你在复试中脱颖而出,想要成功,多关注一些技巧上的东西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过关。

 

那么,在听了200位小伙伴的模拟面试的我看来,怎样回答更讨巧呢?

 

1.不长不短,3-5分钟正好。太短了显得肚里没货,太长了,坦白来说容易打瞌睡,而且占去了全部的面试时间,不利于老师和你进一步沟通。在复试的时候,人对时间的概念是相对模糊的,很多人不敢主动结束自己的话题,特别是在答得不好的前提下,往往总是想多说几句,说不定自己就来灵感了找到一个很好的点“逆袭”,但结果因为紧张其实往往是车轱辘话来会说。录下自己的声音,找找自己的正常语速,复试时你说话的速度最好要比正常语速慢一点,建议150-200/分会是一个比较好的语速(新闻联播正常是180字每分),也起码找找3-4分钟是一个什么概念。


2.不苛求全面,逻辑尽量简单。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最大不同是口语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能像书面语一样回看,同时我们大部分人的表述能力都很难说得上是完美,这就意味着当你试图在口语中表达太复杂的逻辑,老师很可能听不明白。因此,在口语表达中,逻辑应该尽量简单,最好只有一个观点或者两个观点,尽量去谈“绝大多数情况”,而忘记初试答题时很多人强调的“全面性”。


3.热点题不要过多谈论事件本身。老师既然出这道题会不知道这事?讲个一两分钟没有任何新意(而且还可能出错)的东西,你这是想作死?热点永远只是个引子,针对一个具体事件的分析哪怕是对的也没有“学术价值”——学术要求拥有超出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相应的在面试中你更应该呈现的是对理论的理解和“可推之同类事件”的观点。


4.逻辑呈现上尽量用逻辑推导的方式,也即A→B→C的结构。逻辑推导方式指导下的答出来的答案,哪怕老师在某个节点走了神,他在下一节点仍能跟上你的思路,不要觉得老师走神和你无关,事实上谁让你说得太无聊让老师走神的?至于怎么做逻辑推导呢?了解一下三段论吧亲,关注微信公号回复W37、W39看两篇关于三段论的文章这周四(3月16日)下午3点拖鞋哥也会在QQ群: 414421093(复试群)里重播一次去年初试的时候教大家梳理大的逻辑结构的课程,大家如果觉得可能有帮助可以听听,但注意这毕竟是一门针对初试的课,怎么用大家要自己把握。


5.如果你还是非要用总分结构(毕竟这确实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套逻辑),请务必先提前说明一下自己的逻辑。“总分”或者“总分总”这样你们最熟悉的逻辑结构在口语里效果不好,哪怕非得要用总分结构时多个分论点最多只能展开一个点其他一句话带过。上面提到口语传播中容易丢失信息,分多个平行的点很容易让老师听了下面忘了上面,或者根本上面一个就没听懂,结果就是在他的印象中你的逻辑过于松散。举个例子,在书面语里我们给一个东西出解决方案,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各展开100字,但是在口语表达中,更聪明的解决办法是和老师说“政治、经济方面的努力当然也很重要,但我想重点展开我们在文化上能做的努力,blablabla


6.不可避免的,有些同学会觉得自己答得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千万别继续纠缠、拖时间,快点结束自己的回答(但是起码要说满3分钟),让老师来提问你,重新给自己找个机会。


7.答完以后要明确和老师交待自己已经答完了,基本格式是“ok,谢谢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后记:先这样吧,复试将近,我会尽快更后面的部分的。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拖鞋哥考研复试课(目前已有超过30小时的课程可以看,尤其推荐   Week3第一节课复试礼仪课Week5倒数第二节复试口语课,五星推荐哦)


微信名: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❶ 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❷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