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别样毕业季,不一样的感受丨云端美术馆,你来了吗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8-22



5月20日下午5:20,2020中央美院线上毕业季启动,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同期上线后,点击数持续攀登,上线一小时后,浏览量达到35万,当晚9:40,浏览量突破100万,当晚24:00,浏览量突破130万。


截至今天发稿时,累计浏览量246万,独立访客62万,访问来源遍及全球115个国家与地区。非常疫情下毕业季的特殊打开方式,备受毕业生、家长及亲友,社会各界关心毕业生的朋友们的关注,线上毕业展的首创,也给了观众不一样的感受。



数据截图 


“2020年的毕业展可以坐着看,躺着看,转圈看”,虚拟美术馆像是开启了一场时空之旅,在6000平米的4大虚拟展厅里,呈现了406名研究生的近5000件毕业创作及学术论文,同时上线的还有同学们梳理的近百万字的创作体会,与实体美术馆相比,不再囿于空间的局限,近1T的展示容量,可以更全面地呈现毕业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为了能让虚拟美术馆以最新技术实现沉浸式漫游的观感,此次毕业季总策划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带领青年教师组成的设计策划团队与合作方福建网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经过近三个月的切磋研发,融合krpano,Three.js两套3D引擎,实现了美术馆场景的3D化,以unity图像引擎最新版本HDRP高精度渲染技术,高度拟真还原美术馆展示效果,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希望精准地呈现每一件作品。




“欢迎大家来看展,我的学号是12170500034,搜索学号可以直达作品地点。”虚拟美术馆为每一位毕业生生成了个人作品链接,特别是创作过程和创作理念的呈现,直接形成“个人作品集”,转发朋友圈、转发亲友,第一时间分享和交流,造就了新媒体时代的最佳传播方式。版画系武将老师谈到,“整个展览像一本无尽的书,线上展厅的信息量超越了线下展览,这一点显示了线上展的优越性。通过超链接中的创作过程,可以形成对每一个作者的全面了解,也更便于充分体会作品的内容,不仅仅是几张作品的呈现了。”



虚拟美术馆的呈现方式也为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带来了“新技能”的提升。雕塑系副主任张伟老师谈到,“有些同学之前并不会用3D,但是这次也多少会做一些了,对学生来说,在技能上提高了很多,可以依据空间去有意识地考虑展示效果”。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毕业论文中梳理的各类文献及思维导图也在虚拟空间得以清晰还原,人文学院毕业生林奕岑说:“数字化展览是大势所趋,这次云端毕业展的尝试很有必要。作为一个人文学院的学生,把自己的研究可视化是个很有趣的过程,既要写文本又要设计平面,也算是一次小小的策展体验吧。”



留言板


📢线上看展了!

疫情下的云端毕业展沉浸式观看~ ☁️☁️☁️

建议搭配美院官方的线上观展攻略一起使用,哈哈。

线上毕业展让我这种懒人非常享福,足不出户就可以观展😄😄😄

呜呜呜太强了,高科技哇❤️

每年的毕业季央美都不会让同学们失望呀~👍

特别的一年特别的毕业!永不下线!学长学姐们,云毕业快乐呀!🎉

这种线上虚拟方式能不能实现好的展览效果、带来更多的观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马上就要毕业了,希望我能顺利毕业呀~期待再相聚❤️❤️❤️



进入线上美术馆,可以选择“3D虚拟毕业展”或者“云端在线毕业展”两种观看方式,有的观者乐于在3D虚拟展场中畅游,对于新媒体、影像类作品,增强了沉浸式体验的观感。“这是一次数字虚拟展,尝试了很多技术,这也是未来展的一种形式,与实体展形成互补。”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老师在朋友圈分享了他的观展体验。也有很大一部分观者选择“云端在线毕业展”这样 “图录式”的方式去慢慢观看作品及详细信息。设计学院刘宇啸说,“网页浏览的条理性更清晰,能够让人更关注作品本身。”





“90”后、“00”后们也有他们玩转线上毕业展的方式。“今晚走一走,再慢慢给你们送花,我有点路痴。”版画系毕业生倪政鹏同学在朋友圈发了自己手绘的小伙伴们在虚拟展厅“云送花”及在自己作品面前的“云合影”照片,随着时间的持续,相信会有更多云上的精彩再创作出现。



合影墙


2020中央美院线上毕业展

一起来云端打卡吧!☁️☁️☁️😄😄😄

26分钟前

设计学院、造型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

CAFA·Young媒:好可爱,我也要来云展厅打卡合影!!😊



“中央美院毕业季”近几年早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今年的云端毕业展更吸引了他们的探访。“中央美术学院率先拉开了今年毕业季的大幕,如何在线上观展获得切身感受,以目前的体验来看,是颇具挑战的难题。线上展有其优势,比如提供了清晰的信息获取路径,极为便捷地了解到毕业生的作品信息及创作思路。”《Hi艺术》主编罗颖这样看。


 

如此大规模的毕业作品在线上集中展示,是首创、挑战、尝试,也是特殊情况下的“无奈选择”。虚拟空间,自然有其难以克服的劣势,比如观展的现场感,作品的真实性、客观性、质感等等。雕塑系张伟老师谈到,“雕塑本身不只是一个视觉形象,材质感、肌理感都是不同的感觉,这也是数字手段无法替代的,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观看方式,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对于3D空间我们还没有形成视觉习惯,可能慢慢熟悉、适应了以后,才能体会到一些更深层次的表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线上沉浸式展览的观看体验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刚开始也许不够奔涌,但慢慢会发现,它的无限力量在我们尚未触摸到的无限未来。


宣传部 孙文/采写整理


(扫码观展)



主编 | 吴   琼

编辑 | 何逸凡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