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oading...丨2022中央美院毕业季·本科毕业展第二阶段上线!



2022中央美院本科生毕业作品线上展第二阶段于今日正式开展,展览展出中国画学院、版画系、雕塑系、人文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6个院系共426名学生的毕业作品。


本届毕业展也将成为永不下线的“2022中央美院毕业展”。


线上毕业展开启之后,中央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平台将持续开设“2022中央美院毕业季丨微展厅”,陆续推出全部研究生、本科生毕业作品与毕业论文,敬请关注!



观丨展丨方丨式


手机端扫描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电脑端点击链接 

  






寄  语

转眼我们又迎来了2022的毕业季,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时,更深刻的感知个人与周遭世界的变化,艺术创造也在这些时光里生发。我们在不断变化的境遇里寻求新的应对,老师和同学们在毕业展览的准备、展示上付出更大的热情,抱有更高的期待。


坚持的信念是蕴含在艺术创造之中的,对于每个美院人来说,在走过的路上比同龄人又多了一份形象的记忆,所遇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都归为现实扑面而来,积累了艺术创造的厚度,也正在经历艺术规则的重构。原来再自然不过,再不经意的发生,在今天都是珍贵的存在而不是理所当然,唯有包容和豁达,心才能变得更加宽阔。艺术创造不止于关注个人,也要关注生活、关注这个世界,直面生活的真实,表达它、热爱它。美院的生活如同一面镜子,记录了青春,也映照着未来。


今天,美院的学习生活告一段落,是告别也是再出发。希望同学们在艺术生活里,找到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拥有良好的心境和在困难面前的淡然、乐观。未来有多少未知,就有多少需要你们努力去开拓!


中国画学院院长  刘庆和



寄  语

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毕业展令所有的人期待。遗憾的是不间断的疫情,导致2022年的毕业展不能在线下展厅进行,而只能在网络上展览。“不能…只能…”这个句式显然是不得已的令人感到无奈的事情。因为艺术作品和图片不同,和图像不同,和抽象概念不同。虽然有一些作品的呈现方式就是图片,就是图像,抽象的,概念性的或者是观念艺术范畴的。但是对于观众来说,线下展览和线上展览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线下作品有空间环境,有互相比对,有不同距离,有不同质感。而线上的作品全部是荧光屏幕的质感,全部是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全部是孤立的独自存在,全部是从手机框子之外的空间看框子之内的照片或者录像。


对于不可更改的事物,我的观点是不抱怨,不对抗,但也绝不躺平。那怎么做呢?其实无论怎么做都改变不了这个“不能…只能…”的句式。但我们可以改变对此的角度和看法,这样我们或许就会经历一种艺术作品的新的生产方式、展览方式和传播方式。迫使我们学习掌握数码的、摄影的和非传统技术的材料与媒介。使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将错就错地进入一种新的时间和空间。


我有一门课叫做“一个形象的三十二种刻法”,它教会我们用智慧的大脑去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和坏事,只有聪明的大脑和愚蠢的大脑,相信你们都拥有聪明的大脑。希望我的这种观点能够帮助到同学们,那你们就会坦然面对一切的不幸。就会从“不能…只能…”的令人沮丧的句式中解困。预祝同学们的展览成功,从毕业的驿站出发,去开始你们人生的又一段新旅程。


版画系主任 王华祥



寄  语

一寸光阴一寸金。


把这句老话献给不平凡的2022届的雕塑系毕业生。


因为这句话恰好包含了构成雕塑作品所需的基本要素:空间、尺度、材料。


还有最重要的东西——价值观。


雕塑系主任   张伟


寄  语

校园里已经长期没有你们的身影出没,最近半个月,连老师也不能在学校了。没有了老师和你们,我不禁问自己,学校还剩下什么?教育还剩下什么?


我想起我在授课的时候,总是听到我在说话;我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但那一天我离开校园的时候,空荡荡的校园里,我第一次听到了,风穿过树叶的声音。


其实,风每天都穿过树叶,就像你们每天都在说话。可是为什么,我以前从来没有听到呢?


空荡荡的城市和空荡荡的校园,在封闭我们的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相互倾听的时间和空间。


沈从文说,我在读一本小书的同时,也在读一本大书。


平时,总是你们在读我们的小书。


今天,让我们静静地读你们写的大书。你们是本科生,所以你们是一棵棵无形的大树,撑起人文的天空。



人文学院院长 李军



寄  语

我与你们一样是挑战荆棘险壑的探险者。面对复杂而多变的时代,愿你们永远对未知的探索抱有热情,对真理的坚守绝不动摇,勇于求索不惧艰险,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世界变得更好而努力!


设计学院院长   宋协伟



寄  语

自然的视野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当代文化具有明显的普世文化现象。这种单一的世界文明将彻底摧毁基于不同地域、地理自然条件下、经历几千年孕育出的过去的伟大文明。当今的全球化文明,就像一把粗暴的尺子、一个单一标准、一种价值观取向,去衡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地域文明。


在这样的语境下,今天全世界的城市、建筑,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气候带,都在“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存在。我们会看到,本来适应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的建筑,会被建造在寒冷的沙漠地带,反之亦然。这些建筑之所以得以生存,就是依靠巨大的能源消耗来支撑它们的存在。它们无视南北、东西,也不再聪明智慧,用它们冷酷的表情拒绝着周边的一切,积极地贡献着全球的气候变化。让过去伟大文明中的所孕育出的: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充分交融的智慧、文化荡然无存。


这种单一的世界文明,直接造成了“全球气候变化和地域文化断裂”这两个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让传统文化中人、建筑在历史中寻求生存之道的本能智慧,即一种原始的自然哲学与当代的技术哲学融为一体,也即传统的文化与普世文明交织,从而走出特定的传统文化无法抵御现代文明的冲击的悖论?


央美建筑2022年研展“自然的视野”是针对上述悖论的回应、反抗,它不仅拥抱自然,更关注因自然而孕育的文化、一种可持续的生存智慧。


建筑学院院长 朱锫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