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专访 | ​BBC纪录片制片人回应“造假”风波——揭秘纪录片制作的幕后故事

2018-04-20 舒靓 中国日报中文网

中国日报网近日采访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拍摄的巨幕影片《海洋》的两位制片人Neil Nightingale与Jonathan Williams,请他们来揭秘自然类纪录片制作的幕后故事。同时,对于最近有关质疑BBC纪录片“真实性”的问题,两位也给出了他们的回答。

Neil Nightingale

Jonathan Williams

 4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拍摄的巨幕影片《海洋》在中国科技馆举行了首映。作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大片,BBC自然类纪录片一直广受关注和赞誉。自然类纪录片是BBC的一块金字招牌。这部由季冠霖(曾在《甄嬛传》中为甄嬛配音)献声旁白的纪录片是BBC推出的第六部巨幕影片。

《海洋》带领观众走进地球上最大、也是人类涉足最少的自然栖息地——海洋。它向观众讲述了海洋中令人称奇的动物居民们的有趣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会看到一条天才般的猪齿鱼,它能利用工具打开想吃的蛤蜊;我们还在茂盛的海底森林里看到了一只聪明机智的章鱼,它居然能用贝壳伪装全身,骗过大鲨鱼的追捕。

“发现之旅”令人兴奋 深海的拍摄挑战重重

海洋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影片中小到珊瑚的细节,大到鲨鱼群结队游过,都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海洋》的拍摄之旅伴随着许多惊喜的发现,而这样的“发现之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海洋》剧照


在《海洋》的拍摄过程中,最让Neil激动的是,摄制组拍摄到了一条小鱼使用工具的过程。你能想象一条鱼会使用工具吗?BBC的拍摄团队在大堡礁拍摄到了一条猪齿鱼利用珊瑚坚硬的凸起部分“撬开”蛤蜊壳,从而吃到蛤蜊肉的画面。

据Neil介绍,此前,科学家可能对鱼能使用工具这种行为有一定的认知,但这种行为被一个有科学背景的拍摄团队捕捉到并展示在大众面前实属罕见。

猪齿鱼利用珊瑚“撬开”蛤蜊壳


所以,探究到海洋底层画面的难度可想而知,《海洋》结尾的镜头,就展现了深海的奇妙和生物的多样性,那些镜头是拍摄团队乘坐深海潜水艇在南极洲附近的海域深潜下去实地捕捉到的。在水压强大而且漆黑一片的环境之下,拍摄深海生物是非常有难度的。

海洋的不可预知性是拍摄影片时面临的另一难题。海洋深处并不像海面上那样,所有的东西都清晰可见,拍摄团队很难预知海下世界下一秒将发生什么。这就要求拍摄团队拥有非常强大的预判能力,知道在哪一个点可能会捕捉到最好的镜头。

拍摄团队深入海底去拍摄

能够克服这些困难,为观众展现海洋的奥秘得益于BBC强大的合作伙伴的支持。除了导演、摄影师这两个最核心的人物外,还会配备一位科学家或者相应领域专业背景的专家。另外拍摄团队还有后援支持的团队,比如当地的助手,还有载人潜水艇,涉及到的助手团队就有可能是二三十个船员这样的庞大规模。

技术越强大 心思越细致:既保证拍摄质量又保护自然生物

BBC在拍摄野生动物纪录片领域已经有60年的经验。在这60年中,不仅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拍摄手法也越来越精进。无论是珊瑚礁结构的精巧细致,还是海洋鲨鱼群进食的壮观——通过高新技术的摄像机、航拍手段以及借助巨幕的3D展示,都得益于现代科技,它让观众与神秘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近。

在获取强大技术支持的同时,BBC纪录片团队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在对自然生态产生最小影响的情况下,捕捉到精彩的画面。

化身海洋生物的第一视角

为了不对海洋的动物造成任何的伤害,拍摄团队常常将摄像机搭载到一个海洋生物身上,比如海龟。拍摄团队将体积轻巧且画面质量稳定的便携式的摄影机搭载在海龟的身体上。这种拍摄方式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体验——观众仿佛化身成了海龟,以第一视角在海洋中游荡。

为了将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减小到最低,拍摄选用的摄像机必须十分轻巧。在摄像机的回收过程中,也需要对动物完全没有伤害且不易察觉。拍摄一段镜头之后,搭载在动物背上的摄像机会有自动脱落的一种释放设置,在它脱落之后通过定位功能让拍摄人员在汪洋大海中轻松寻回摄像机。

展现自然界的精彩 关心面临的问题

BBC的自然类纪录片除了“记录”自然之外,还会关注到一些自然的问题,比如全球变暖、海洋污染等。这些人文元素既来源于拍摄前期的策划,也会根据拍摄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纪录片拍摄的前期通常会有一个数据以及科学知识的收集采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制作团队就会初步的判断比如全球变暖以及海洋污染会在纪录片中呈现的比重。

 一条抹香鲸把塑料桶误认为是食物吞进了嘴里

另外一方面,也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比如说在拍摄《蓝色星球》电视版本时,拍摄团队拍到了一个镜头是:鲸鱼嘴中缠入了塑料的物质。这个镜头使制作团队意识到:塑料对海洋的污染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议题,制作团队在这个画面的基础上萌发了塑料环保议题,这也是在拍摄过程当中形成的灵感。

中国的地大物博和物种多样性最具吸引力

2008年BBC曾经跟CCTV合作过一部在豆瓣上取得9.3高分的纪录片——《美丽中国》。Neil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了《美丽中国》的制作。

Neil说,在《美丽中国》拍摄之前还没有一个大规模、以全面的视角展示中国自然之美的国际型的大型纪录片,他认为如果能够拍摄这样的纪录片一定是非常好的事情,这个题材对他来讲极具吸引力。

《美丽中国》海报

即便已经走遍世界很多角落,中国的自然之美仍令Neil赞叹不已。

其中,让Neil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的地大物博和物种多样性。拍摄《美丽中国》时,他看过冬季的哈尔滨,看过鹤在冬季的天空中飞翔;他还走访过中国南部地区和越南的交界处,著名的喀斯特地貌,他拍摄到非常美丽流动的景观;他看到了多种动物,比如珍稀的大熊猫等,这都是Neil难忘的体验和经历。

在遵循“真实性”的框架下发挥创造性影片精彩才会吸引更多人关注自然

2011年出品的《人类星球》被BBC另一档栏目组在勘查中发现所展示内容与现实有出入,随后BBC内部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严苛审查,承认确实存在“不准确的叙述”,并加强员工编辑原则、行为标准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强制性培训。

随后,有关纪录片摆拍、剪辑、合成画面等被指是“造假”的制作行为,引发了一场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讨论。

其实,BBC作为专业纪录片拍摄团队,在真实性方面,遵循的可以说是最严格的纪录片拍摄的准则和规范。在拍摄纪录片时所需遵循的拍摄准则和规范可以在BBC的官网上查阅(面向所有人)。

《海洋》剧照

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问题,Neil也大方回答了记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疑问。Neil认为:“要回归到问题的本源,纪录片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所以纪录片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纪录手法,传递出来的信息和知识应该具有科学依据而且准确可靠。

Neil补充道:“拍摄团队应该在BBC所遵守的真实性的准则和规范的框架之内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运用艺术化的手法去呈现,让影片的内容更具有吸引力。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遵守规则,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规则的框架之内灵活应用拍摄技巧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讲故事的手段与制作团队的决心决定着纪录片的成败

在两位资深制作人的心中,成功制作一部精良的纪录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

Neil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点。第一,一定要有一个新的视角或者一个新的事物,因为人们不会想去听那些老道的故事,已经被讲述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对大家来讲没有任何的吸引力,所以新视角、新事物、新鲜感是很重要的。第二,要讲述一个连贯完整的故事,而不应该是碎片化的讲述,只有一个连贯完整的故事才会让整个纪录片变的有吸引力,变的有情节。

摄影团队在拍摄现场

Jonathan则认为决心和坚持在制作自然类纪录片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要把新的主题、新的视角真正在镜头面前纪录下来就需要整个拍摄团队能够不断的去突破自己的极限,突破技术的极限以及突破创新的极限。

就像《海洋》这部影片拍摄的时间花费了四年之久,在这个过程当中整个团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是有雄心以及有决心的坚持才有可能克服它们。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在影片当中可能有很短的一个镜头,那也许是整个拍摄团队花费数月或者是数年才捕捉到的,这便是坚持和努力的成果。

从电视节目转战大银幕:为观众提供更多沉浸式体验

BBC自然类的纪录片近年来从电视节目转战大银幕,《海洋》是BBC Earth推出的第六部巨幕作品。此前,他们还推出了《深蓝》(《蓝色星球》的影院版)、《地球》(《地球脉动》的影院版)等。

Jonathan Williams将这种转变称为是一种“战略性的举措”,因为他们发现观众对于各种各样不同的媒介形式有着很高的期待,所以一方面他们当然还会继续制作传统的以电视媒介为基础的纪录片系列,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巨幕电影以及更多的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媒介渠道当中。

《海洋》剧照

巨幕电影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更加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巨幕上观看《海洋》,观众仿佛化身为深海探海员,在深海中遇见这些美妙的生物,感受来自深海的故事。

BBC希望将如此精彩的自然世界的故事,以带动大家感情和热情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观众。所以除了巨幕电影外,他们也会在VR虚拟现实技术的渠道上进行布局。

可以说,从电视银幕走向大银幕是BBC为了更好的迎合当代受众对于多样化渠道以及体验性的媒介的一种期望做出的一种回应。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