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大爆炸》播完后 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比例大增……

么嘉琪 中国日报网 2020-08-31
在2019中国科幻大会科学与影视融合论坛上,中国科普研究所副司长王玉平提到这样一组数据:

201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的结果指数是3.27——也就是说每100个中国人里,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数是3.27个。而在去年发布的报告里,该指数已经达到8.47。我们2020年的目标是将指数提高到10%以上,要创建创新型国家,公民科学素养达到10%这是一个基本的门槛。


如何加快科普速度,提升科普质量?一部好的电影可能是一个好的方法。

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科学与艺术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如鸟之双翼,俄国著名小说家纳布可夫曾说过:科学离不开幻想,艺术离不开真实。在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科学与艺术早已建立相辅相成的关系。影视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也一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方面,设备与后期技术的发展让制片人以用恢弘的场面,超凡的特效来激发并满足人们对奇观的渴望,再现过去、重塑现在,描绘未来。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本身作为影视作品重要的内容元素,也会成为票房收视率的重要推动力。
反过来,影视也在源源不断地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着凝聚力与想象力,吸引并激发着年轻一代去拥抱科技,投身科研,从而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科幻作为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既可以普及前沿的科学知识,也可以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电影《流浪地球》来说在中国公映26天时,观影人数即突破一个亿。中国科学与影视融合项目组的成员王姝在科学与影视融合论坛上谈到,与一亿观影人次相伴随的,则是关于相关科学概念知识的搜索量,因为大家对这里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且产生了进一步搜索的兴趣,这对科学人来说正是喜闻乐见的现象。从这一点上来说,科技与影视融合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非科学教育模式。

▲《流浪地球》播出后,网络上相关话题也被热烈讨论
潜藏于影视作品中的科技元素还能让更多的人看到科学、了解科学、爱上科学。也许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尊重科学家这一职业,甚至让更多孩子将成为科学家作为自己的终身梦想。
在2018年进行的一次科学与影视融合必要性调查中,《阿凡达》、《生活大爆炸》等好莱坞制作的影视作品以及《动物世界》等我国优秀科普节目,成为这些接受调查的“95 后”大学生心目中印象深刻的科学传播与影视融合的典范。很多科研工作者都谈到了在青少年时期观看科幻影视作品对自己走上科研道路的深刻影响。

▲美剧《生活大爆炸》讲述了一群科学家的故事,圈粉无数。
也有调查显示,电视连续剧《生活大爆炸》大火之后,爱尔兰地区报考物理专业的学生比例大增,因为大家都发现科学家也可以很有趣,很性感。也就是说,科学家死板、冷峻、严肃的刻板印象在逐渐被改观。这正是通过一些优质的相关影片来实现的。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近几年,发达国家陆续推行社会与主流文化的交融政策。美国成立了名为“Science & Entertainment Exchange”的项目(又译“科学与娱乐交融办公室”),架起了连接好莱坞与科学家的桥梁。目前已为上千部电视剧、电影提供了科学咨询服务。对于当前的我国而言,科学与影视之间的融合也迫在眉睫。
据古生物学家汪筱林介绍,科幻电影中的飞行生物都具有科学原型,科学家参与《侏罗纪世界》、《侏罗纪公园》等系列的制作本身就是在阐明科学真实性对高票房的巨大价值,对影视从前期策划到后期视效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来看看中国科幻电影市场,2018年,国内科幻电影票房是95.06亿,而其中中国国产影片只有9亿,占比不到10%。但到了2019年,上半年影片的产值已经达到了112.339亿,国产科幻片的占比68.565亿,可以明显的看到国产科幻电影的占比在国内票房市场的占比是在逐步上升,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因为它一方面说明了这个产业份额上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国内巨大的市场里面,我们正在逐渐去丰盈我们自己的那一片天地。


来源:中国日报网

推荐阅读


传播中国,影响世界

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

觉得不错,请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