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星堆90后文物修复师揭秘上班日常,没想到国宝级文物的外号竟是……

世纪君 中国日报网 2022-05-15
4500年前,一群神秘先民,来到西蜀龙门山脉旁边的平原地带。他们渔猎耕作,在这里一住就是近2000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三星堆文化。
如今,这里众多惊世奇珍被挖掘出土“一醒惊天下”:千年后仍熠熠生辉的金面具、惊现通天神树的绝美玉琮,成为表情包素材的青铜跪坐扭头人像……还有太多谜题需要细细探究,为三星堆的一切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摄影:王杏薇
如何能更好地保护修复这些国宝级文物?三星堆的文物修复工作也因此备受关注。据三星堆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三星堆修复师队伍有3成是90后,相关话题也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年轻人都好奇,在三星堆上班到底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世纪君近期就在三星堆博物馆采访了两位90后文物修复师谢丽和邬汇,听她们讲述在三星堆修文物的故事。
戳视频揭秘90后修复师的三星堆上班日常↓



“我在三星堆修文物”


9月28日,三星堆博物馆开放式文物修复馆开始试运行。部分今年从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出土的最新文物,亮相修复馆,比如撞脸游戏《愤怒的小鸟》角色的陶猪↓
摄影:王杏薇
以及神似诸葛亮的立发铜人像↓
摄影:王杏薇
修复馆也是文物修复工作者们的工作场地,在这里,游客们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文物修复的工作。而最近这段时间,谢丽和邬汇的主要工作是清理从三星堆新发掘出来的象牙。
摄影:王杏薇
目前,这些年轻的文物修复师们已经清理了超过180件象牙,而清理只是文物修复的初步阶段。
摄影:张凯波
在采访中,邬汇向世纪君介绍了自己一天的工作日常:“每天早上把象牙推到这边,我们首先是要确定制作资料,然后再开始清理,清理完成一面之后再翻面,下午把它清理完成之后就推回库房。”
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在实际过程中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文物修复师们拿出十二分的细致与耐心。
“因为象牙它埋藏时间太长了,很腐朽,表面上都是酥粉在掉落。”谢丽介绍称,因为在清理过程中使用试剂来粘接掉落的象牙渣,会对后续的检测数据有影响。所以现阶段只能一边清理,一边将掉落的象牙渣全部收集起来。
摄影:张凯波



“造梗都是在我们这里”


日复一日的精细工作也并没有让这两个年轻人感到乏味,在她们看来,虽然每天面对的都是刚出土的象牙,但每一根象牙的状态都不一样。而且,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和其他博物馆的也完全不一样,用四川话说就是“鬼眉日眼”(奇奇怪怪)
摄影:王杏薇
据邬汇透露,现在网上流传的那些三星堆表情包,最开始都是馆内工作人员的脑洞。“那个金面具,我们一开始就直接叫他叫‘图图’。因为他耳朵很大,和‘大耳朵图图’一样。然后还有‘奥特曼’,‘诸葛亮’,这些都是文物最开始出土的时候,我们自己人就这么叫,所以后面慢慢火起来了。”
图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微博



“师父说要胆大心细”


据悉,现今文物修复业基本上都是师徒制,师父会手把手地带徒弟修文物,指出徒弟手艺上的不足。邬汇表示,上大学时,她的好多同学正是在看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后,被老师傅们的匠人精神深深打动,才“入坑”文物修复这个专业,邬汇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因为纪录片当时特别火,然后所有人就对未知的行业充满了向往,就好多人报这个专业。”
在三星堆的日常工作学习中,邬汇表示,师父最常说的就是“胆大心细”。
“我们三星堆博物馆经常青铜器之类文物。像我们现在象牙修复只敢用竹刀,因为象牙特别地脆弱。但是如果修青铜器,用竹刀肯定不够,可能就会用手术刀等比较坚硬的工具。此外青铜器还需要矫形,可能就要上锤子这些很厉害的工具,所以就必须得胆大。而且你必须要心细,用锤子必须要掌握力度,如果没有掌握到力度,还是会伤害到器物的本体。
图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微博
而在谢丽眼中,对于文物需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你要知道那是文物,不是其他东西,所以心里面就会对它就是要小心一点。文物的话最重要是还是安全。”
虽然每天经手的都是文物瑰宝,但她却认为自己的工作十分平凡。“一个东西修完了之后,你就放松下来了,其实也没有想太多成就感之类的东西。” 在她看来,文物修复,就是简简单单地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就这样,在一代代文物修复者们的精神传承与不懈努力下,无数文物得以重见天日,与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相会。
图源:@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微博
千载沉埋初见日,重生犹待借天工。无名哲匠无声处,国宝风流与古同。
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光阴似箭。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的能工巧匠不畏逆境、潜心钻研,延伸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轴线。
在这喧嚣世界,他们,始终坚守匠心。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日报旗下“21世纪英文”

来源:中国日报网

推荐阅读



传播中国,影响世界

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

觉得不错,请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