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数读】大数据杀熟,你遇到过吗?
引言
你是否遇到过如下情况:你与朋友在同一时间、同一平台,使用不同账号购买相同商品,却发现价格大有不同;就在你与同事通过语音选定下班要去的餐厅后,电商平台便将该餐厅打折信息准确及时推送给你;当你与家人浏览同一视频下的评论区,却惊奇地发现两人看到的内容不同……注意!你可能遇到了大数据杀熟。
一
大数据杀熟:勿让“算法”变“算计”
1. 何谓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是指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用户的经济状况、消费行为、浏览记录等数据,在同一时间提供商品、服务时,针对不同用户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特别是利用老客户不愿轻易更换平台,对其收取更高费用,从而获取更高利润。
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是算法的滥用,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信任以及信息不对称获取超额利益,侵害消费者权益。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多(76.77%)受访者认为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超六成(64.33%)受访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经历。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北京市消费者协会)
2.屡禁不止:大数据杀熟在消费领域表现“突出”
相同旅游平台、同一时间,使用不同账号预定同一张机票,价格却相差900多元;使用打车软件,老会员比新会员花费更多,而且还难叫到车;在网上购买同一商品或服务时,老顾客竟要比新顾客多付钱;预订酒店点击付款时,价格却在瞬间“离奇”上涨……多花“冤枉钱”,令被大数据杀熟“算计”的消费者叫苦不迭。
从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报告来看,大数据杀熟出现在多个领域。其中,在网络购物(54.89%)、在线旅游消费(50.04%)、外卖消费(41.94%)等领域中,大数据杀熟现象较为普遍;此外,部分消费者表示在打车类(29.04%)、票务类(20.68%)、视频类(11.29%)消费过程中同样遭遇过大数据杀熟。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北京市消费者协会)
3.“花样”变多:大数据杀熟方式不断“翻新”
以大数据杀熟“重灾区”——在线旅游消费为例,从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在线旅游消费维权舆情报告(2023)》来看,8861条在线旅游消费维权舆情中,涉及传统平台(主要是指围绕消费者出行提供的交通、住宿、路线定制等一系列相关旅行服务的平台)的舆情占75.39%,涉及新型平台(是指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旅游出行、旅行订单支付等服务,兼具社交、娱乐、餐饮等其他功能的平台)的舆情占24.61%。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
在超过10%在线旅游消费舆情问题比例的4个方面中,大数据杀熟(12.28%)赫然在列,其存在于传统平台的同时,也向新型平台“延伸”。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
作为近几年的消费新赛道——电商领域,部分消费者反映除了不同账号享受不同价格的“待遇”外,自己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电商平台共享。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一件商品,此后多个电商平台推荐的全是类似产品;在某论坛上搜索“某某汽车”后,打开另一电商网站,相关汽车配件价格及服务信息便会立刻“跟进”;还有消费者表示,其在某平台用语音输入某商品,随后另一电商平台就推送了该商品,信息同步速度令人咋舌。“我怀疑我的信息被共享了,但我没有证据”,这是不少消费者在遭遇大数据杀熟后的心声。
大数据杀熟之下,评论区也可能被“定制”。“看正文前先刷评论区”成为许多网民的习惯,一方面是因为评论区内容往往十分精彩,另一方面网民可通过评论区内容判断正文是否具有可读性、可看性。然而有网民反映,其与家人在浏览同一视频下的评论区时,看到的内容竟是不一样的。同一视频出现了不同评论区,如此传播差异令人疑惑:大数据杀熟的威力真有如此之大吗?“信息茧房”真的难以破除吗?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收集哔哩哔哩《大数据杀熟,评论区定制化有多恐怖?》下的2269条一级评论,对选取的回答进行数据清洗及自然语言处理,将热度最高的词语规定为100)
4.大数据杀熟“反复上演”的原因:更新迭代的算法
大数据杀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其背后是不断更新迭代的算法。商家、平台通过网站、APP、第三方数据平台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储存,然后对用户进行标签化,构建详细的用户画像,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用户画像进行分析,预测用户的购买意图和支付能力,这些算法可以通过训练数据不断优化,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优化后的算法通过实时监控用户的行为数据,动态调整定价策略,确保商家、平台的利润最大化。
二
大数据杀熟,该停下来了
1.舆论层面:公众呼吁停止大数据杀熟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问题频频引发舆论关注,公众质疑声不断,有网民指出,大数据杀熟的本质是商家在利益驱使下对算法的滥用,商家勾勒出“用户画像”,对“熟客”进行超额定价,从而赚取超额利润;也有网民表示,大数据杀熟的套路显而易见,商家用低廉的价格对消费者进行“哄骗”,从而使消费者掉进设置好的消费“陷阱”;也有网民认为,大数据杀熟不仅仅只涉及“价格歧视”,其有着不断优化的算法作为支撑,今后可能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要根除大数据杀熟,必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制。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选取知乎问题“如何评价大数据杀熟这一现象?”下的1090个回答,对选取的回答进行数据清洗及自然语言处理,将热度最高的词语规定为100)
2.法律层面:法律法规遏制大数据杀熟现象发生
防止大数据杀熟,推行相关法律法规尤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旨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2024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禁止大数据杀熟,其中第九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结语:
大数据杀熟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污染了良好的消费环境,为技术进步蒙上阴影。商家及平台需要规范自身行为,平等对待每一位消费者,利用技术优化自身产品及服务,依法依规经营,从而实现买卖双方互利、互惠、共赢的局面。
参考资料:
1.北京市消协: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报告
2.人民网:加强平台监管,防止“大数据杀熟”(人民时评)
3.新华网:瞭望丨大数据“杀熟”的利益机制
4.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在线旅游消费维权舆情报告(2023)
5.澎湃新闻:媒体盘点电商利用大数据“杀熟”套路
6.北京青年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本月起施行——大数据杀熟被明令禁止 自动续费须提前告知
7.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8.中国新闻网:中国消保法首部配套行政法规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
9.《湖北日报》:大数据杀熟,评论区也“被定制”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ID:fzwyqzx)
分析师:刘思源
编辑:彭晓月
声明:封面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