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基于文化传承的旧城民生增进规划策略探讨 ——以成都青羊源城天府文化核心区概念规划为例
本文以成都青羊源城为例,在剖析问题的基础上,从功能产业,空间改造,公共服务等方面阐述文化资源密集区域,如何通过规划最大限度实现民生改善与资源保护深度融合,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文化福祉融入百姓家园,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古城保护与整治带来的民生改善与地缘优势形成的机遇,以期为同类型区域提供参考。
1 背景
2017 年 10 月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17 年 7 月成都第十三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天府文化与生活城市的概念,将文化与民生摆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既需要壮大经济、做强产业,增强发展“硬实力”,也需要传承文化、改善民生,提升发展“软实力”。如何在文化传承与民生发展之间寻求城市功能、物质形态与社会生活三者之间的平衡,充分发挥城市价值、文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提升功能与形象,筑实民生之本,造福百姓之福”为根本出发点,实现民生质量显著改善,城市功能显著提高,城市形象更加优美,历史文化传承深入,品质环境有效改善,要素资源合理配置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我们在新时期需要思考的问题。
成都青羊源城北至摸底河、府河,南至清水河,西至三环路,东至红星路一段、太升南路、浆洗街,由 11 个街道办事处组成,总面积为 24.5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 50 万人。
青羊区集中了城区约 70% 的历史人文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及纵贯古今的文化传承见证了青羊乃至整个成都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老城区是多个历史时期城址叠加的区域,是城市文化传承至今的核心载体;青羊源城是成都文化的源点,是天府文化的浓缩与精华,如今汇集了宽窄巷子、文殊院两大历史文化街区,人民公园、文化公园、浣花溪公园等 10 大公园,以及四川博物院、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等 20 余处公共文化设施。
虽然青羊拥有如此好的基础,但是青羊一半以上的优质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整合利用,点状开发,对周边带动不足,景点人气与名气不匹配;城市风貌特色正在遭受冲击,过高的城市人口密度也带来城市品质下降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公共服务的配置与人口的差异化需求不匹配。
青羊源城属于典型的文化资源富集区域的旧城区,存在着产业动力不足、人口拥挤导致配套不足、城市品质不高等问题。
针对上述特点,强化文化引领发展的思路,发挥青羊区文脉底蕴厚重和文化资源集聚的核心优势,以“千年古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孕育城市底气,以“文化为魂、博采众长”的现代文明提升城市吸引力,将青羊区打造成为最具“国际风范、成都韵味”的天府文化核心区,彰显城市魅力。
3.1提升城市功能与产业层次
3.1.1 疏控并举,提升城市功能
作为成都中心城的旧区,青羊源城具有人口密度高、交通拥堵、环境资源负荷大等特点,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区域空间着手,调整区域空间结构,疏解功能,提升城市产业,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最终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对于青羊源城,主要采用三方面的措施,即疏解低端产业以及功能,提升核心特色的文化功能与配套服务,培育新兴、高端产业以及国际化功能及城市新动能(图 1)。
图 1 不同措施的功能培育内容
3.1.2 提升产业层次,注入新兴活力
(1)明确青羊文创产业发展方向
目前青羊区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创企业和孵化平台,丰富的文化资源是青羊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但目前青羊区的文创产业发展仍多为企业的自主投资行为所推动,上位政策和规划还未对青羊区的文创产业发展做出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指引。
成都市文创产业发展的重点包括影视、动漫游戏、音乐演艺、创意设计、传媒出版、数字化等领域,规划通过对每个领域下现有的重点文创产业发展承载空间进行梳理,同时结合青羊区在影视创意和制作、创意设计等方面所具有的产业优势,确定青羊区重点发展影视产业和创意设计产业等两个领域,以填补目前成都市尚存的文创产业短板,为青羊区文创产业进一步争取产业发展资源奠定基础(表 1)。
表 1 青羊区文创产业发展方向筛选表
(2)制定文创产业发展空间策略
峨影 1958 电影城、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少城明堂创意工作区等具备文创产业发展基础的产业空间及周边城市区域,均呈现增量空间极为有限、业态功能较为混杂、关联产业空间分布较散的特征。因此,在易更新改造空间识别和文创产业链分析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功能置换和拆旧建新的方式形成峨眉影视产业园、少城国际文创硅谷和草堂绿色设计产业园等三个文创产业集聚区(图 2)。
图 2 文创产业集聚区布局示意图
其中,将文化创意产业链分解为创意培育、孵化、生产、展示和交易等 5 个环节,并结合各环节的空间需求特征,将文化创意产业链落实在产权集中的已建空间、棚户区改造区、街道空间和住房可租赁空间等4类易更新改造空间中。
通过将文创空间“镶嵌”进城市生活空间,有助于实现文创产业与城市共生共荣。一方面,旧城空间所具备的低成本、生活便利等特征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极佳的初创发展条件;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也会进一步丰富旧城产业类型,带动一系列关联产业发展,激发青羊源城的城市活力。
3.2增强城市文化感知度
3.2.1 挖掘资源,构建全开放全体验的文化城区
(1)做强文旅品牌,复合化打造核心吸引物
青羊源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其展示利用方面一直缺乏整体安排和规划。本次规划基于青羊历史脉络和资源特征,分析提出青羊区具有“古蜀文明、城市中心”、“兴文重教、创新先锋”、“多元包容、气质浪漫”的文化特质,以此为基础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建立了凸显青羊文化特质的核心吸引物体系(表 2)。
表 2 青羊核心吸引物特征分析
最后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空间形式进行复合叠加,同时在其周边布局包括文化场馆、演艺中心、购物街区、特色酒店、娱乐场所、休闲广场等复合化的体验功能,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青羊核心吸引物(图 3)。
图 3 核心吸引物空间布局示意图
(2)植入体验功能,提升公共空间文化感知度
在文化城区中,发展与日常生活生产相结合的文化体验功能是提升文化感知度的重要途径。规划将体验性强、参与度高的文化博览、节事节庆、文化演艺和艺术品鉴等作为青羊区重点发展的文化体验功能,并通过其所对应的功能载体进行梳理,分析适宜的空间类型,建立文化体验功能的空间发展策略(表 3)。
表 3 核心体验功能及空间对应表
(3)引导自主探索,构建立体化城市游览地图
规划以文化体验慢行游道的形式串联青羊源城内的代表性文化点位,以“主题化、易识别、可贯通、宜慢行”为原则,通过保障慢行路权的道路断面改造、易于识别的导示体系建立包括景区巴士、导览中心在内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等措施,构建便于游客自主探索的立体化城市游览地图。
3.2.2 延续传统空间格局,塑造蜀韵悠长的城市风貌
(1)彰显蜀都韵味,塑造独特城市意象
作为千年蜀都的集中体现地,青羊源城集聚了最精华的蜀都遗产、留下了最文明的千古名篇,呈现了最成都的生活节奏,在城市风貌的塑造上,以“千年蜀都、优雅源城”为总体目标,集中在延续千年的整体格局保护以及最能体现成都特质的街道营造两个方面。
在整体城市风貌与格局方面,通过划定特色文化街区,整体高度控制,街区肌理与风貌控制,恢复城墙、城门、护城河等手段再现“三城相重、两江抱城”的古城风韵;通过设置滨水主题赏水点,控制主要的观山廊道等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二十里中香不断”的浪漫场景,形成城市整体格局基调。
在生活场景的彰显方面,按照“街道为人而设”的理念,打造城市背街“绣花”街道,以生活型街道、产业型街、景观型街道三类为出发点,精准满足各类需求,精细打造街道空间品质,建设宜居宜游的精致街道,并通过蜀道悠游慢行网络串联主要景区与特色街道,展现景区城市与生活城市的“双城”印记,构建全民共享的赏心悦目的城市风景线。
(2)构建多重“文化 +”空间,实现多维精致文化城区
规划全方位挖掘青羊文化特质,具象文化空间的多样表现形式,将城市文化空间塑造,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与改善公共环境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空间的特色塑造强化乡土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支撑作用,强化市民对于文化的感知程度。
规划从“空间 + 时间”四维角度对青羊源城进行解译,聚焦于生态、历史、产业、街道等四个方面构建“成都印记网络”,形成汇聚“文化 + 生态”空间、“文化 + 历史”空间、“文化 + 公共”空间、“文化 + 创意”空间的四重“文化 +”空间,同时根据居民心理画像调查,扩充文化地标,形成“四重闪耀、八星汇聚”的青羊源城文化地图(图 4)。
图 4 文化空间分析图
3.3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3.3.1 汇集多方力量构建网络市民文化活动空间,塑造文化生活氛围
市民的文化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政府投资的文化服务设施,为了和文化活动的广泛性一致,规划构建由公共文化活动设施、文化休憩公共空间、复合空间文化设施构成的“三网融合”的市民文化活动空间,运用政府以及市场的力量建设覆盖全区的文化网络系统,并通过举办惠及全民的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将文化福祉融入百姓家园,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天府文化传承发扬的红利,创建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让文化生活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培育友善好学的市民精神(图 5)。
图 5 文化网络分析图
3.3.2 以有机更新方式推进城区环境改造,实现品质提升
(1)差异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青羊源城拥有典型的传统旧城老年人口多的特点,且作为城市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以及青少年人口。为了更好的提升民生品质,规划针对现有人口特征,进行差异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实际居住人口进行精准识别,根据不同的人口结构,对不同的社区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配置与环境建设。
以青年友好型社区为例,通过微小空间功能置换的方式在青年社区的街头巷尾植入小微新型运动场;在儿童友好型社区进行儿童友好型道路设计,进行儿童友好型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设计,设置大型活动(图6),真正实现公共服务最大程度的惠及民生。
图 6 儿童友好型社区设施分布图
(2)众智众筹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旧城空间的有限性以及公共空间的稀缺性是旧城更新中的突出矛盾。规划主要通过微改造的方式,以空间挖潜、改革空间使用与管理方式实现公共空间效用最大化。
规划一方面发动群众挖掘城市街角、立交桥下、城市屋顶等城市未充分利用空间,并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进行微空间设计,提升项目的公共参与度与认知度,提升使用的参与度;并通过立体绿化、墙面壁画等形式提升绿化空间的感知程度以及公共空间的文化品味。另一方面,通过分时开放校园等措施促进公共空间分时共享,真正集合各方之力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3)织补小街区,巩固“慢成都”文化根基
为了更好的体现地方特征,结合交通调查,针对青羊源城慢生活的典型特征,织补小街区,巩固“慢成都”文化根基。具体措施是通过打通社区间既有贯通性非市政通道,即可供人车通行的“巷”;打通公共设施内部或周边公共通道以及结合未建、改造片区结合控规更新增加市政道路,在开放大学校园、公园,利用内部园路形成公共步行通道等方式完善城市步行网络(图 7)。
图 7 街巷改造分布图
本文针对青羊源城文化资源富集这一典型特征,在文化引领区域发展的战略之下,聚焦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以及民生改善,从提升城市功能与产业层次、增强城市文化感知度、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让城市更具有活力与持久发展力,更具有文化辨识性与文化品味,更有温度与人文关怀,从而为类似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注:本文基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青羊区“中优”概念性规划暨天府文化核心区概念规划》,文中图表均来自该项目。)
(详见《成都规划》2017年第四期)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