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其他
与城市共成长,同新区共发展——《东部新区未来城市特征研究》
2019年,为进一步高质量规划建设东部新区,打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新城,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由市东部新城办牵头,我院开展了《东部新区未来城市特征研究》工作,以进一步明确成都建设未来之城的形态描述,总结提炼东部新区不同于传统城市的典型特征,完善东部新区规划建设的特色理念体系与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获得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01PART研究主要内容一研究思路本次研究形成了“一个借鉴、两个维度”的总体研究思路,即在综合分析借鉴国内外智库对未来城市的基本研判、先进城市对未来城市的前瞻谋划、专家学者对未来城市的基础研究、社会大众对未来城市的广泛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历次演变的研判分析,总结出城市演变主要从两个维度十个领域展开,一是生产技术、交通技术、空间利用技术、资源利用技术、信息技术五大领域的科学技术变革不断推动城市革新突破;二是城市安全、自然生态、公共服务、文化认同、对外交往五大领域的人本需求提升不断推动城市衍化进阶。并围绕两个维度十大方面,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以及上位规划要求与东部新区本底特色,提炼出东部新区未来城市的十大典型特征。社会大众对未来城市的主要关注方向数据分析社会大众对未来城市的主要关注方向社会各界对未来城市的愿景谋划所对应维度二东部新区未来城市十大特征1基于五大科学技术变革的未来城市特征适应产业迭代的弹性空间。具有复合化利用的土地平面布局和建筑垂直空间,具备多层次留白体系,为城市未来产业入驻保留弹性。创新创业的资源环境。既有强大的大科学设施引领城市创新发展,也有作为社区基本配套的社区“双创”空间。适应不同就业人群的社区化产业生活场景。具有能满足全行业、全年龄层的个性化定制公服设施。交通秩序化。超高速铁路、普通高铁、城市轨道、公交、汽车、慢行、地下智能物流形成有序运行的“3D”交通系统。交通智慧化。具备适应智能交通工具及智能管控设施植入的城市空间,无人驾驶、智慧设施、智慧管控系统等助力城市智能交通。交通共享化。公共交通全面覆盖,交通资源分时共享,实现道路空间按需配置。交通人本化。街道空间全面一体化,建成适应丘陵山水特色的慢行城市。融入自然山水的公园城市。以深丘为城市盆景,以低谷为城市绿廊,地景式建筑环丘布局,城市天然成长于山水之间、丘陵与城市有机相融、建筑与环境交相辉映的公园城市格局。根植丘陵地形的地下之城。城区内所有市政管线下地敷设,城市核心区、中央商务区等重要区域敷设综合管廊,市政设施隐形化、地下化,地下功能与地面功能一体化,形成地上地下立体化开发场景。全面使用清洁能源。充分预留天然气、氢能等清洁能源储配设施用地,在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集中商务楼宇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形成清洁能源驱动、新型能源并用的绿色低碳之城。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形成每栋建筑都是绿色建筑的节能之城。充分利用雨水、再生水,打造雨污再生回用的节约之城。全面推行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打造垃圾变废为宝的零废之城。数字孪生城市同步建设。具有感知灵敏、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城市神经元”和可分析、可决策的“城市大脑”,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具有城市数字应用场景。具有集智慧市政、智慧公服、智慧政务一体的服务信息平台,方便市民享受高效便捷城市服务。2基于五大人本需求提升的未来城市特征无边界公园城市。实现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无边界融合、城市内部公共空间串联一体、开放式街区和小区与公共空间环境共享。共生境公园城市。动植物具有栖息环境与迁徙廊道,人和动植物共享城市栖息地。具备触及心灵的文化艺术感官体验。塑造以国际化、新中式为基调的建筑风貌,将每一片街区、每一栋建筑都打造成为艺术精品。具备彰显文化自信的独特情感体验。保护历史文化脉络,形成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并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存的深厚文化底蕴。具备人文气息浓厚的行为关联体验。具有活跃的文化活动与文化IP,文化符号要素融入市民生活。具有高品质、便捷化的国际生活环境。具有“从无有到无忧”的生活环境,配备高标准国际化服务设施。具有自由、活力的国际营商环境。具有国际化、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优质政务服务、产业服务和法制服务。人才能活力工作、品质生活。具有优质的居住游憩空间、一流的工作环境和定期举办的青春活动,配套人才十五分钟活力社交圈。儿童能快乐学习、安全成长。具有安全多元的户外成长阵地、丰富童趣的儿童公服设施与活动,配套儿童五分钟安全成长圈。老人能健康居住、便捷出行。具有适老化的住房与交通设施,和能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的多元课程与活动,配套老人十五分钟健康宜居圈。市民均享有现代化、世界级配套与服务。具有对接国际标准的现代化、高水平公服,市民在公园中享受生活、享有服务,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优雅、活力时尚、和谐共生的新城生活新方式。能全面应对各项灾害的城市。拥有健全的灾前预警预防体系和灾时应急应对体系。社会安全秩序可靠的城市。市民能安心迈向每个角落,拥有“时间空间无死角”和“心理视线无死角”的城市空间。02PART实施效果《东部新区未来城市特征研究》落实《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
2020年5月10日
其他
与城市共成长,同新区共发展——《东部新城规划道路命名规划》
城市道路名称是“城市名片”,是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彰显城市品味和形象的重要载体。以“文化之名”开展东部新城路名规划是提升东部新城城市高品质生活的人本要求、传承历史传统的文化要求和凸显城市特质的时代要求。2019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道路工程项目命名要体现“高颜值、生活味、国际范、归属感”的要求。按此指示精神,市东部新城办牵头、“三城”配合、市民政局指导,由我院在充分借鉴分析成都市和其他国内外城市道路命名先进经验,经两次知名文化专家咨询及多次征求相关部门、管委会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东部新城规划道路命名规划》编制。目前,规划已通过天府市民云、政府官方网站、纸质媒体等多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并通过成都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20年第4次主任会议审议,获得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表扬。规划主要内容1
2020年5月9日
其他
与城市共成长,同新区共发展——《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总体规划》
2018年4月伊始,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由市规划局、成都环境集团牵头,我院正式启动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规划的系统研究工作。规划编制期间,市委主要领导对总体规划进行过反复研究,多次听取我院汇报,2018年底举办了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系列规划国际专家咨询会,13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对规划高度肯定,认为利用“东进”区域自然资源禀赋,高水平规划建设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恰逢其时,是成都实施“东进”战略的支撑性、引领性核心重大工程,对于“东进”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引领和支撑东部城市新区形成组群式山水空间格局,构筑拥江发展、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大美城乡形态。规划最终成果于2019年底通过成都市东部新城发展委员会规划土地管理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查,通过规划的编制,奠定了“东进”区域核心生态骨架,塑造了区域重大功能轴线,凝聚了成都实施“东进”战略的共识,进一步提振了社会各界对东部新区发展的信心。规划主要内容1
2020年5月8日
其他
与城市共成长,同新区共发展——《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019年,为进一步学习先进理念,借鉴成功经验,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天府特色、高点定位”,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东部新城办的具体指导下,我院与新加坡刘太格团队合作编制了《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更长远的眼光谋划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以更先进的理念引领城市发展新模式,以更有力的举措锁定新城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服设施、重要标志性建筑的具体摆位和规模,以更科学的方式推进新城建设。规划是新区“战略规划+空间规划+新镇规划(含城市设计)+社区控制规划”四级规划体系中最上层规划,对新区未来规划建设起到纲领性、统筹性和指导性作用。规划以大区域观谋划新城建设,以大生态观谋划空间格局,以大时空观谋划开放发展、以大人本观谋划功能布局,探索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规划通过成都市第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引发社会热烈反响。规划主要内容01以大区域观谋划新城建设立足成渝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天府国际机场的开放优势、四川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愿望的发展期盼,确定东部新城的发展目标为成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未来之城;将东部新城定位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空港门户枢纽、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02以大生态观谋划空间格局全面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底定盘,优先保护好高标准农田、高质量林地,划定生态、农业、城镇适宜空间,框定城市发展边界。全面彰显山水特色,以龙泉山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和沱江世界级生态轴锚固生态架构,构建依山傍水组团化组群式城市空间格局。塑造“因形就势、拥江发展、城园相融”的整体空间形态,打造山水孕育的大自然生息新城。东部新城全域空间格局建设无边界公园城市,营造公园场景。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布局城市功能,有效衔接公园等公共空间网络,推广开放式街区和小区,实现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无边界融合、城市内部公共空间串联一体、开放式街区和小区与公共空间环境共享。充分发挥蓝绿空间的生态价值,植入创新、文化、旅游、商业等功能,营造公园城市消费场景与开发场景。无边界公园城市示意图03以大时空观谋划开放发展构建协同区域、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立足四川省龙泉山东侧产业带协同构建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遵循成都城市功能外溢、空港拉动和城市能级吸引的发展规律,确定东部新城五大主导产业。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突出引人-筑城-兴产的发展逻辑,构建产业生态圈,依托既有临空经济区、成资工业园、成阿工业园等,布局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7大产业功能区。东部新城五大主导产业东部新城七大产业功能区积极适应未来产业迭代速度加快、生产组织灵活化的发展趋势,强化用地平面和垂直复合化利用,构建自适应产业更替的弹性产业空间。构建联动区域,面向世界的开放网络。提升天府国际机场“一枢纽三门户”功能,加密航线网络,强化空铁联运,打造全球首座以350公里时速高铁与航站楼无缝衔接的机场。聚焦“一带一路”运输通道建设,前瞻性布局客货运枢纽体系,建设融入全国、辐射中西部、覆盖全川的高铁线网,预留时速600-800公里直达重庆的超高速铁路通道。构建成都都市圈开放交通体系,以轨道交通骨架构筑区域大交通走廊,以高快速路网实现区域全面互联互通,打造半小时交通圈。04以大人本观谋划功能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域公园无界共生融合,构建丘区营城新范式。将城市天际线融入城市空间秩序与山水自然环境,建立总体秩序、界面、簇群三级管控方式。按照“通则式+菜单式”的方法构建城市色彩体系,量化比例标准,建立色彩分区引导。彰显城市特色风貌,重点在沱江沿线、新城中心选址确定了高度引领、尺度突显和造型标识型3类共70处标志性建筑。丘区营城新范式
2020年5月7日
其他
与城市共成长,同新区共发展 ——记我院在成都东部新区成立前的1100个日夜
"同意设立成都东部新区。新区规划面积729平方公里,空间范围包括简阳市所辖的13个镇(街道)所属行政区域,分别是海螺镇、芦葭镇、董家埂镇、壮溪镇、玉成街道、草池街道、石板凳街道、福田街道、养马街道、石盘街道所属全部行政区域及高明镇、三岔街道、贾家街道所属部分行政区域。"2020年4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同意设立成都东部新区,这一天距离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东进”战略,共历时1100天。1100个日夜,我院始终坚持“务实创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全力以赴为新区发展献计献策;始终秉承“服务社会、规划未来,让城乡更美好”的组织使命,胸怀极大的热情,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新区建设面向世界的未来城市不遗余力;1100个日夜,我院与新区共同经历了从论证谋划、战略研究、勘探规划、统筹提升到片区设计,由全面规划转入全面建设的各个阶段,形成了多项规划成果,全力支持新区建设。
2020年5月6日
其他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以绿色为本底 打造现代版安居乐业美丽天府
编者按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成都的重要定位和光荣使命。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成都市调研公园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成都建设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协同共荣的和谐城市、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内外联动的包容城市、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五个城市”怎么建?受四川日报邀请,我院立足成都探索经验,撰写了规划实践系列文章。此外,我院联合川报特邀李晓江、段进、贺克斌、林坚、匡晓明(按登报顺序排列)等专家,发表了理论创新系列文章。以绿色为本底打造现代版安居乐业美丽天府贺克斌公园城市理念是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提出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相继提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战斗,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生态环境建设必将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成都是公园城市的首提地,从远古的“逐水而居”到今天的公园城市,成都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美好生产生活环境的不断进阶。生态环境变化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为公园城市环境治理提供实践遵循我国的一个成语——“安居乐业”,其实就是对宜居最质朴的诠释。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就是大家最基本的追求。“安居”是对城市美好生态空间和环境质量的畅想,“乐业”是对城市高效产业类型和体系的展望。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跃升,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根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古斯曼教授提出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及后续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地方人均GDP在0.8万美元到1.2万美元间,就有充足的实力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展到人均GDP1.5万美元之后,生态环境突出的显性问题基本会得到改善。目前成都市已经进入到了人均GDP1.3万美元的阶段,有足够的能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在强调现代发展价值的今天,成都应以绿色为本底,打造现代版“安居乐业”的美丽天府,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揭示了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的自然铁律,为公园城市环境治理提供了实践遵循。维持良好的环境质量是“安居”的保障,蓝天、碧水、土壤等要素不仅是提升环境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构成了公园城市的底色。“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气定形、以能定业”是成都始终坚持的方向。从大气环境来看,成都市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盆地,具有风速小、湿度大、云雾多、阳光少的气象特征,给蓝天底色形成制造了一定的困难。多年来,成都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实施“治霾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650”等工程,制定了严格的环境目标和有力的管控措施,形成了从目标管控、技术支撑、业务应用的全景式指挥业务平台。2013到2019年,在社会经济中高速发展背景下,成都市多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3-7成;空气质量提升速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5年效果评估中,优良天数增幅居全国重点城市第一位;PM2.5浓度下降,可以直观感受到PM2.5、二氧化硫、臭氧等问题有了明显改善。不过,成都要打好建设公园城市的蓝天底色,在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六个指标里,需进一步强化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从分布来看,PM2.5和臭氧是区域性问题,需要同川西平原的其他城市携手,开展联防联控实现有效遏制。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为公园城市绿色发展提供思想锚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价值归依,为公园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思想锚点,营造空间无界、人人享有的生态空间是“安居”的关键。生态空间的匮乏是目前超大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实现“安居”目标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对成都来说,早些年人民公园等是市民周末可以享有的有限绿色空间,显然难以用“美好生活”来定义那个城市生态空间拥挤的时代。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城市应该努力延展生态产品的空间边界,将公共服务与公园体系有机融合,使绿色生态从底线保护对象转变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规划建设中注重体现以下特征,一是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建设引领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体现生态廊道对城市合理功能组织和区域分工的区隔作用;二是以网络化绿道空间体系引导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串联市域内生态空间,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生活休闲的空间;三是以“公园+”建设模式推动城园相融共进,围绕城市绿道与绿化空间布局高品质公共服务功能,营造宜人宜居宜业的新场景。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成都市正在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建设1.69万公里天府绿道串联“公园链”和“河湖网”;营造与绿色空间紧密结合的山水生态公园场景、天府绿道公园场景、乡村郊野公园场景等六大公园城市场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成都将有机会以无界的生态空间和“大公园”般的城市形态作出绿色发展的“安居”示范。“两山论”阐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为公园城市绿色发展提供路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一直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相互支撑和转化的内在逻辑,为公园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绿色经济体系是“乐业”的核心。生态产业化是将生态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持续转化生态价值,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比如,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坐落在水源保护区附近,受生态保护局限很难发展其他产业,但三道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业、现代农业发展,同时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目前三道堰已被评为4A级景区。产业生态化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实现产出提高,能耗物耗降低;二是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产业生态圈。近年来,成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开展“三去一补一降”,逐步腾退高耗能产业,单位GDP能耗降低速度处于国内领先。此外,川菜目前已发展为成都市较为成熟的绿色产业,并形成了一道绿色产业链,从上游的研发到下游的生产销售,催生了无数衍生新兴产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了川菜产业园,目前已建成2.45平方公里,引进企业80多家,销售额上亿元的就有30多家,整个园区年销售额将在2022年突破500亿。同时搭建了川菜产学研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生态链。未来的宜居,一定是变与不变的结合。人文底蕴和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亘古不变的性格坐标,而生产生活环境应该不断变得更加绿色宜居和美丽幸福,这也正是我们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值得共同努力的目标。具体来说有如下建议:一是在区域层面开展环境联防共治,实现成渝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平原城市群水气共保共治、成德眉资共筑区域生态格局;二是成都自身继续加强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治理与防治,营造蓝天、碧水、净土的优美环境,全面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三是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构建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资源体系。四是立足做强绿色低碳制造业、壮大绿色低碳服务业、培育绿色循环产业三个维度,构建循环集约的绿色产业体系。(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原文刊登于《川报观察》相关阅读【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以协调为内涵,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以协调为要求,打造协同共荣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将创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以创新为引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2020年4月29日
其他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以协调为要求,打造协同共荣公园城市
编者按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成都的重要定位和光荣使命。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成都市调研公园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成都建设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协同共荣的和谐城市、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内外联动的包容城市、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五个城市”怎么建?受四川日报邀请,我院立足成都探索经验,撰写了规划实践系列文章。此外,我院联合川报特邀李晓江、段进、贺克斌、林坚、匡晓明(按登报顺序排列)等专家,发表了理论创新系列文章。以协调为要求打造协同共荣公园城市段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统筹推进经济、城市、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是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对成都独特生态本底、丰厚文化底蕴、国家战略作用的深切期许和历史嘱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提出了“公园城市”理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下,成都应以协调为内在要求,科学地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核心,实现空间设计和人民需求相协调;立足“生态优先”的城市发展根本,实现资源约束和发展战略相协调;通过“优化布局、塑造形态”等有效手段,推进空间形态和社会经济、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相协调,最终将成都打造成为协同共荣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空间设计和人民需求相协调空间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对象,合理的布局、美丽而富有文化内涵的风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城市发展的核心是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塑造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空间是城市规划的中心。这就意味着城乡规划要从人的尺度出发,而不仅是陶醉于宏大的现代技术;从人的感受出发,创造富有文化意义的丰富空间;从历史文脉出发,保护与发展地区文化传统;从不同人群出发,认识到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不同要求。尽管城乡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行业,但仍需与其他行业形成合力,实现精细化治理,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比如,瑞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瑞典绿色建筑委员会指导下编制的城市设计导则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该城市设计导则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当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仅仅靠一个城市设计导则指导城市建设,与其他行业的综合协调非常重要。公园城市的特征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突出“服务所有人”,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治理并不仅是将原有规划与设计及管理变得更加细化、深化,而是要更加细心耐心地观察和研究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各种不同地域的差异,各种不同政策的效能,等等,从而形成精细化治理的策略。以社区规划为例,规划人员不再是简单地按照规划原理、规范,做一个居住区或小区的物质空间设计,而应关注生活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公平公正的社区生活。公园城市示范区规划更应该将服务人民放在首位,打造美好生活家园,实现精细化治理,从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引领,实现资源约束和发展战略相协调只有践行生态文明发展观,把自然资源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要求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始终,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才能可持续。盲目追求人口大规模、用地大范围、建设高标准,规划中超前使用土地,建设中一味追求高、洋、新和豪华,以城市规模大小、新旧和视觉感知来衡量城市发展等观念正在被摈弃。公园城市示范区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既要考虑人们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更要关注资源环境能够服务人类生产、生活和活动利用的可持续性和极限,确保自然环境系统不会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和破坏。在公园城市示范区规划阶段,就应掌握各类资源的特征评价及合理利用和开发方法,建立资源与自然环境分析,明确这些资源与环境对社会发展的约束要求,并在约束与发展之间建立耦合关系,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通过配置空间资源促进公园城市发展。此外,公园城市还应在更广域的范围当中考虑到城市的生态功能适宜性、农业功能的适应性和城镇建设开发的适宜性,在整体上进行综合统筹引导,实现整体层面上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协调。图片来源:川报观察强化系统思维,推进空间形态和社会经济相协调公园城市不是简单的公园形态或城市空间,而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城市空间是空间、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结果,由多种深层结构共同作用、交织形成。不同成因的城市空间,带来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城市面貌。同样,城市空间一旦形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人的生活等都有反馈作用,这就是空间的能动性。韩正副总理提出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统筹考虑、系统谋划。如果不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来认识,而只作为空间形态设计产品来对待,很多理念就会错误,很多行动就会失误。城乡规划早期单一以物质规划为目标的方式就存在问题,因此才在随后的规划过程中,更加重视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维护公共利益,支持社会安定,合理利用资源,延续历史文化,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应用大量的社会经济管理等其他学科的有效方法,在推动空间形态与社会经济相协调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研究。公园城市示范区规划要加强对空间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基础要素的全系统分析,以自然生态本底以及人性的空间场所为基础,引领功能产业、资源利用、文化景观、生活服务、品牌塑造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呈现空间上的大美形态与全方位的协调统一。古今交融,追求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相协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如轴线、滨水空间、街道、院落等,在不同地域文化、不同自然环境影响下有不同结构、肌理、序列特点。这些特征性的空间组合模式,是各地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内涵逐步形成的,这些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就是我们提出的城市空间基因。尊重自然山水,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等规划要求,都是传承和发展优良空间基因。通过传承和发展空间基因,将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历史文脉与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特色彰显统一起来,让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相协调,有利于增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人文感知,营造特色鲜明的人文生活。从空间基因的视角,在城市建设中应当传承的并不是外在形式细节,而是传递空间与自然人文和谐发展的信息。在城市格局和空间形态方面,传承空间基因有利于保护地域文化与自然特点,孕育发展创新的可能性。例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进行了建筑创新,让古老城市显现时代活力,正是空间基因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的共赢。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其规划设计既体现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城市建设的新方向,也体现城市规划设计在理念与方法方面的新探索——更重品质,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更善用中国人自身的智慧,更自觉将中华文化传承和当代生活结合起来。在参加雄安新区的相关规划设计时,结合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与特色,基于华北平原的城市特点,通过强调方城形态肌理、正交轴线体系、分形序列组织等华北平原的空间基因进行规划设计的导控,为雄安新区“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城市形态格局夯实了技术基础。成都市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也可以学习雄安新区的规划思路和相关做法,需要注意的是,借鉴的是方法,不是形式,因为各地自然特点与地域文化不同,空间基因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经过深入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原文刊登于《川报观察》相关阅读【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将创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李晓江:以创新为引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新北天地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公园城市】温江区建设“公园城市”的规划实践探索【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论体系初探——以成都交子公园社区规划为例(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2020年4月26日
其他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以协调为内涵,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编者按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成都的重要定位和光荣使命。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成都市调研公园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成都建设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协同共荣的和谐城市、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内外联动的包容城市、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五个城市”怎么建?受四川日报邀请,我院立足成都探索经验,撰写了规划实践系列文章。此外,我院联合川报特邀李晓江、段进、贺克斌、林坚、匡晓明(按登报顺序排列)等专家,发表了理论创新系列文章。以协调为内涵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汪小琦公园城市建设以协调为内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部署,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以协调联动区域;另一方面,要立足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具体要求,引导城乡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以协调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统筹协调和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结合公园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及成都协调发展的基础,我们认为成都市下一步应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市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协同共荣的和谐城市。成都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统筹协调和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深化成渝合作,积极推进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立足资源禀赋本底,结合空间结构调整面临的新机遇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科学配置要素,实现市域协调发展;立足深化统筹城乡的需要,通过构建全域空间体系、功能体系、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体系等,构筑“走廊+单元”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成都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砥砺前行、城市能级显著提升。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在全国发展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实现了根本性的跃迁。未来,建议成都处理好区域整体与城市自身的发展协调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都应转变规划站位,实现从地方层面的区域联动到国家战略下的全局互动,从局部浅层对接走向全域深度协同,突出生态优先、突出以人为本,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域五区协同化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成都应发挥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比较优势,担当起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推动成渝地区加快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省域五区协同化发展方面,成都应充分发挥首位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做强“主干”、协同“五区”,推动全省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在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方面,成都应以基础设施联通为先手,同步推进规划、公共服务、改革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一体化,提升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建成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国家级现代化城市群;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方面,应着力解决急需改进的短板,构建同城化的交通体系、错位协同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均等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共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大都市生活圈,与重庆主城区都市圈共同承担极核支撑作用。结合市域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市域协调发展根据成都当前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成都正处于城市发展能级提升关键期、发展模式转型期、对外开放深化期和空间格局调整窗口期,亟需全面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发展。成都应以协调作为内在要求,进一步处理好城市资源禀赋与发展战略的协调关系,实现市域协调发展。重点围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城市经济地理,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推动城市从圈层式扩展向资源禀赋与发展战略相协调转变;科学配置要素,推动城市从增量主导的“外延扩张”向增存并举的“内涵提升”转变。在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方面,成都应基于城市资源禀赋和生态本底,落实公园城市示范区以协调为内涵的要求,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东部区域重点落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指示,积极破解成渝两地之间中部塌陷问题,打造成渝相向发展新兴极核;南部区域重点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依托天府新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部区域重点落实长江经济带上游生态保护的要求,保护重要水源地和都江堰精华灌区,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北部区域重点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蓉欧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中部区域重点强化历史城区保护,深入推进“三降两提”要求,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破解大城市病。在科学配置要素方面,建议以资源环境约束为前提,限定城市规模、布局、产业和形态,坚持“以底定盘、以水定人、以气定形、以能定业”原则,推动城市绿色发展、集约发展。其中,“以底定盘”即以“双评价”明晰资源环境本底对国土空间格局的约束;“以水定人”即以“水资源论证”明晰水资源短板对人口规模的约束;“以气定形”即以“气候评价”明晰大气通风环境对空间形态的约束;“以能定业”即以“节能减排评价”明晰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对产业发展的约束。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成都自2003年以来,便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并于2007年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成都应促进城乡统筹模式提档升级,进一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针对成都市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配套设施难以满足居民实际需求等问题,可围绕构建全域空间体系、功能体系、城乡统筹的产业功能区、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全面深化全域统筹,促进城乡融合;同时建立“乡村振兴走廊+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空间发展模式,突出成都特色与区域特点,实现全域精细化管控和高质量发展。在全面深化全域统筹方面,首先应通过划定三区三线、构建生态格局和城镇体系,促进全域空间协调、形成三生融合格局,引导城镇发展方向和集约布局,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坚持公园城市核心支撑功能全域布局,将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养老服务、农业科技等功能植入乡村,构建与城市资源环境禀赋和空间格局相匹配的全域功能体系,推动城乡功能融合发展;同时推动产业差异化布局和集群化发展,结合产业生态圈构建城乡统筹的产业功能区,增强产业聚集力、辐射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力;最后全域统筹规划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及各类基础设施,推动交通、物流等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全域覆盖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支撑系统,并以全域绿道网络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服务设施等,形成以生态为本底、多功能复合的城乡融合场景,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在构建“乡村振兴走廊+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空间发展模式方面,主要是以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指导资源有效调配与共享,结合农业生产基础、产业新城、历史文化资源、轨道线路等形成乡村振兴走廊,并以乡村振兴走廊为空间载体串联城乡,结合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和产业园区,构筑多种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打破行政界线局限,突破发展模式雷同问题,形成区块有机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城乡融合盛景。(作者系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院长)原文刊登于《川报观察》相关阅读【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将创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李晓江:以创新为引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新北天地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公园城市】温江区建设“公园城市”的规划实践探索【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论体系初探——以成都交子公园社区规划为例(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2020年4月26日
其他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李晓江:以创新为引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编者按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成都的重要定位和光荣使命。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成都市调研公园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成都建设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协同共荣的和谐城市、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内外联动的包容城市、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五个城市”怎么建?受四川日报邀请,我院立足成都探索经验,撰写了规划实践系列文章。此外,我院联合川报特邀李晓江、段进、贺克斌、林坚、匡晓明(按登报顺序排列)等专家,发表了理论创新系列文章。以创新为引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李晓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从创新的角度看,成都近年来在营商环境、生活环境等创新环境营造方面优势明显,在吸引创新人才和高端产业集聚方面具有很强竞争力,但是在模式创新、科技创新方面分别与北京、杭州等地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下,成都应以创新为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创新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和改革。近年来,全球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全球技术力量对比悄然生变,逐渐呈现多极化趋势。我国在研发投入、科技产出和技术能力方面快速增长,成为改变亚洲乃至全球创新格局的关键性因素。成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枢纽和打开内陆地区发展机遇的关键门户,肩负带动西部内陆地区可持续发展,参与新一轮全球竞争的重要使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应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驱动,把城市前进的主要动力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质量上,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和智力人才储备培养,满足新旧动能的转换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求。图片来源:川报观察创新的优质土壤是生态和文化从美国硅谷、新加坡纬壹科技城、英国剑桥科技园等创新高地发展经验来看,城市创新指数与城市生态高度相关。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不仅是开展景观美化、生态保护,其核心是以创新能力的提高、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使城市成为人文、活力、创新的综合体。成都探索生态价值创新转化,让绿色投资成为最优质的资产,让生态产品供给成为最普惠的民生。通过优质的城市发展环境吸纳高端创新人才迁入、高技术产业入驻,提升区域的综合创新能力,实现生态价值与产业动力价值、创新集聚价值的创新转化。公园城市强调城市传统文化底蕴传承,同时关注当代创新精神提升,这是符合成都城市风貌特征和人文气质的未来城市发展模式。过去我们在编制天府新区规划时,吴良镛先生曾经提醒我们说,成都是一个“具有悠久和优秀人居文化传统的地方”。能够获得这样高度评价的城市并不多,成都有最好的平原与自然条件,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通过几千年沉淀,形成人工和自然交融的人居文化体系。改革开放40余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的文化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当我们说到城市的美学价值的时候,建筑美学、城市美学已经从少数专业人士的修养和欣赏,变成了一种大众文化,这是近几年城市文化活动非常显著的特点。十多年前深圳办第一次城市和建筑双年展,基本是专业人员的自娱自乐,去年的双年展,已经成为了深圳的城市名片。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系列联合展以“城市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为目标,将公共艺术融入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打造上海城市魅力的名片,增强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成都周边的农家乐率先火爆起来,成为全中国的开风气者,成都最早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形成完备的环城生态区,这些都和成都的文化创新、自觉转型有关。因此,未来城市的增量空间不只是工厂区和居住区,一定会有大量的休闲空间、绿色空间、文化空间的增量,这也是真正的健康、美好生活所需要的新空间,是创新发生的地点。图片来源:川报观察创新的核心承载是创新空间创新是一种作为盈利模式的创造性活动,创新空间是创新行为所需要的载体,是创新经济行为的投影,创新空间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行为的成败。创新空间的营造要与创新发生的规律结合起来。创新行为具有“发生-转移-扩散-成长-融合”的生长过程,公园城市营造创新空间应匹配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比如为初创企业和个人提供低成本、便捷共享的小微创新空间,为成长中的创新主体提供可扩展、可生长的孵化培育空间。从创新活动的空间层级来看,可分为“区域-城市-地区-场所”,比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层面的协同创新具有转移和扩散的过程,在成都市层面的创新具有多元融合的创新发展特征,在地区层面的创新如创新街区的功能复合空间,在场所层面的创新如车库咖啡等活跃的交往场所。创新空间具有多业共生、多元价值、地域跨界、资源组合等特点,在空间营造中应注重体现以下特征:第一是具有高营利性、高商业性,既需要低成本高收益的高抗风险需求,也需要地区的声誉,因为吸纳的企业和人才都是高端的;第二是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活动性,便于人和物的流动;第三是具有聚集性和交融性,即促进多种业态、功能的聚集和融合;第四是注重交通的便利性和生活环境的宜居性;第五是有便于交流的场所,可供同业人员、跨界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创新空间的营造围绕“要素+”的方式在核心优势的基础上衍生出其他功能,对应到公园城市就是“公园+”理念,比如“+互联网”、“+交通”、“+科研”、“+生态宜居”、“+文化消费”等。创新空间更多关注的是“人”的需求,创新空间内集聚了大量“高知化、年轻化”的高端人才,人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承载创新活动的空间层次也变得更加丰富。可以说,创新空间与公园城市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公园城市是激发创新的触媒,而创新空间的建设也能充分带动公园城市功能品质的全面升级。图片来源:川报观察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先行区。这是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思维取向的,是对改革开放40年梯度发展的重新认识和重大的战略性调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抓住疫后全球产业链重塑的重大机遇期,加快推动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综合承载能力。具体来说有如下建议:一是在区域层面,应进一步加快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建立成渝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提升科研成果的交流和传播。二是在成都层面,公园城市建设应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经济组织方式变革。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创新引领能力。注重培育影响深远的、具有国家战略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施,以成都为主阵地争取国家重大科技资源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夯实产业安全基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天府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深化公园城市文化内涵。成都有着较为活跃的文化氛围与商业模式创新生态环境,应当进一步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基础,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与跨界融合,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优势,扩大天府文化的影响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三是在地区层面,如天府新区,应突出“创新引领、科技赋能”,聚焦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基地集群,加快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构建龙头引领、平台赋能、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成都科学城全面提能。结合天府新区绿色生态优势,融入文化、体育等功能,创新性转化利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业态。四是创新场所层面,注重以设计思维来规划创新空间,从开发效率向人的需求转变,从功能碎片向多元融合转变,从宏大形象向人的尺度转变,从开发效率向场所精神转变。以“公园+”模式,打造公园城市创新综合体,以科学合理的空间尺度与肌理、丰富的文化与环境体验为创新人群提供活动、交往与创新的场所。(作者系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原文刊登于《川报观察》【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新北天地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公园城市】温江区建设“公园城市”的规划实践探索【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论体系初探——以成都交子公园社区规划为例【公园城市】对天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及其相近概念辨析(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2020年4月24日
其他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将创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编者按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成都的重要定位和光荣使命。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成都市调研公园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成都建设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协同共荣的和谐城市、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内外联动的包容城市、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五个城市”怎么建?受四川日报邀请,我院立足成都探索经验,撰写了规划实践系列文章。此外,我院联合川报特邀李晓江、段进、贺克斌、林坚、匡晓明(按登报顺序排列)等专家,发表了理论创新系列文章。将创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公园城市建设强调以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以创新引领经济体系的改革重构,关键是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形成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要以创新激发城市发展活力,通过空间营造、科技赋能、场景塑造,促进形成城市产业与城市生活互促互荣的现代城市建设新格局。结合公园城市建设要求及成都市现有建设基础,要将成都市建设成为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下一步应以构建多层级创新空间载体为抓手,通过空间营造、科技赋能,进一步蓄积创新动能,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公园+”创新应用和新经济场景建设,将创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实现城市产业与城市生活互促互荣。图片来源:川报观察以创新引领经济体系改革重构以创新引领经济体系的改革重构,首先应以“产业生态化”为指导,以创新为源动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绿色智能产业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品化和高质量转变;其次,应以“生态产业化”为指导,创新探索生态价值转化途径,依托生态绿色空间系统集成复合功能,综合营造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助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此外,还应围绕新兴领域与新兴应用场景,积极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大力支持新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成都市目前提出的构建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组成的“5+5+1”现代化产业体系,契合公园城市发展要求,是积极推动经济体系改革重构的实践探索。推进经济体系改革重构、建设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产业功能区建设是重要支撑。产业功能区与传统产业园区、开发区、集中发展区的主要区别在于,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变革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经济发展要素组织方式,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聚集协作,助力传统产业转型与新经济发展。比如,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对标国家科技战略需求,以“人城产”为内在逻辑大力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目前已聚集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40余人,青年科学家2万余人,一大批高科技产业领军企业和核心技术拥有企业的纷纷入驻,实现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同时结合公园城市建设,在产业功能区植入若干新经济应用场景,涵盖智能生活、智能生产、智慧城市等多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以新经济为主的创新驱动力。以多层级空间载体打造最佳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加强成渝、成德眉资创新合作。在成渝层面,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成德眉资层面,建议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建三大科技创新走廊,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转化应用”全环节覆盖的创新网络体系。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四大科技创新集聚区与十大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四大科技创新集聚区为天府科学城、高新区、空港新城、经开区,其中,天府科学城作为基础研究的集聚区,高新区作为科技研发集聚区,空港新城作为创新转化集聚区、经开区作为工程技术创新集聚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环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十大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将大学校园与周边城市公园、绿地相结合,积极营造“公园+”新经济场景。进一步提升面向创新发展的优质环境,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每一个产业功能区内都需要布局高品质科创空间。在产业功能上,以潜在市场需求为牵引,大力发展聚焦特定产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要素、新材料,为产业功能区企业聚势赋能,为制造业转型和新经济扩张提供持久动力。在布局上,按照街区模式,围绕各类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以空间集约、功能复合、要素富集为优势,布局多元功能融合的产业用地空间,为创新活动提供最适宜、最优质的空间环境。可借鉴成都科学城的天府海创园高品质科创空间,针对科创人员“高知化”“年轻化”特点,设置共享课堂、无人超市、托幼中心等设施;通过对机动车道形成的“边界”进行柔化处理,将办公区域等人造场景与周边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以绿地为核心、开放共享的街区式布局;以完善的连廊系统和开放平台串联各类建筑空间,形成宜人的步行空间、活跃的沿街功能及共享的公共空间,为创新人才提供最佳的创新环境。图片来源:川报观察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新经济应用场景建设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需要基础科技研发能力的全面支撑。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是强化创新基础动能的必要条件。天府新区通过提前谋划发力,目前已聚集成都超算中心等4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微处理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等33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在强化创新基础动能方面做出了先行表率。以天府新区经验为借鉴,成都市下一步应加强培育创新基础能力,着力引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研究基地、国家级创新平台、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等高能级基础创新平台。基于成都比较优势以及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绿色经济、生物经济、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应作为成都市引进高能级创新平台的重点领域。聚焦绿色经济,着力引进一批太阳能、氢能、核能等能源发展前沿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装置及能源利用技术的新型研发机构;聚焦生物经济,积极争取各类医学重点实验室,重大医用诊断仪器和医学重大工程研究中心布局;聚焦数字经济,在北斗导航、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光电成像等成都市传统优势领域,积极谋划布局重大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扩大竞争优势;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围绕成都市大力发展的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两大核心领域,启动建设大型试验平台与试验装置,突破技术瓶颈、树立核心优势。此外,在成都市重点发展的5G、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生物医药、轨道交通、新材料等领域,应针对性布局面向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的高标准公共平台,以实现核心产业领域的进一步补链强链延链,加速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同时,结合成都市拥有众多国家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建议通过建立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多学科交叉的国际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与全球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进一步提升科研实力;加快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打通政产学研用的多环节、多领域协同平台,加速科研成果创新转化,推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随着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建设,未来成都市在网络通信、数据服务、算力服务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结合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要求,应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高效率运行、市民高品质生活,推动“公园+”创新应用和新经济场景建设,将创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创新供给,提供可感可及的公共服务,打造智慧医疗场景,提升疫情预警、院前急救、远程诊疗、医学示教、无线监护等服务能力;打造智慧教育场景,探索互动教学、智慧教师、远程教育、远程督导等新型应用。依托公园城市优雅时尚的人文街区建设,构建车路协同的无人驾驶应用场景,打造焕新公共生活、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智慧交通场景。依托“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建设,以国际重大赛事、重大活动的举办为契机,积极探索构建超高清视频、智慧零售、智慧安防等智慧赛事场景。结合创新活跃的产业社区公园场景建设,推动5G技术与工业网络、工业软件、控制系统融合打造智慧产业场景。通过搭建涵盖各个方面的创新应用场景,全方位展示未来城市创新变革可能性,引领创新发展新方向。原文刊登于《川报观察》【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新北天地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公园城市】温江区建设“公园城市”的规划实践探索【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论体系初探——以成都交子公园社区规划为例【公园城市】对天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及其相近概念辨析(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2020年4月24日
其他
【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新北天地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在天府新区听取了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天府新区规划后,指出“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并提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总书记在全球首次提出“公园城市”新理念。“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论述系统化、理论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论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城市研究是一个时代课题,目前我们初步研究形成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六大公园城市时代价值,围绕“人、城、境、业”探索形成了四大营城策略,开展了“鹿溪智谷、交子公园、天府锦城”三大示范引领性工程。未来,成都将以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不断探索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公园城市”这一主题,发布一系列与公园城市相关的文章,包括公园城市规划的最新动态、相关的研究总结与思考等。1公园社区理念内涵1.1公园社区内涵公园社区是落实公园城市理念,通过全类型空间、全时化体验和全龄化覆盖的实现,满足居民工作、生活、出行、消费等多元需求,将传统“在社区中建公园”的思路转变为“在公园中建社区”,以公园场景为创造目标,以公园绿环为生态本底,以天府绿道为组织依托,以开放社区为空间载体,形成高品质、开放型、多功能的社区空间规划新模式。(图1)图1
2019年4月16日
其他
【公园城市】温江区建设“公园城市”的规划实践探索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在天府新区听取了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天府新区规划后,指出“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并提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总书记在全球首次提出“公园城市”新理念。“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论述系统化、理论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论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城市研究是一个时代课题,目前我们初步研究形成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六大公园城市时代价值,围绕“人、城、境、业”探索形成了四大营城策略,开展了“鹿溪智谷、交子公园、天府锦城”三大示范引领性工程。未来,成都将以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不断探索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公园城市”这一主题,发布一系列与公园城市相关的文章,包括公园城市规划的最新动态、相关的研究总结与思考等。1背景2012年8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绿色发展已成共识。2017年10
2019年4月11日
其他
【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论体系初探——以成都交子公园社区规划为例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在天府新区听取了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天府新区规划后,指出“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并提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总书记在全球首次提出“公园城市”新理念。“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论述系统化、理论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论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城市研究是一个时代课题,目前我们初步研究形成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六大公园城市时代价值,围绕“人、城、境、业”探索形成了四大营城策略,开展了“鹿溪智谷、交子公园、天府锦城”三大示范引领性工程。未来,成都将以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不断探索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公园城市”这一主题,发布一系列与公园城市相关的文章,包括公园城市规划的最新动态、相关的研究总结与思考等。“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论述的最新成果。“公园城市”的理念不同于以往的生态、绿色、花园城市等理念。她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真正做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的样板,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建设的最基本单元,本文以交子公园社区规划实践为案列,并从社区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历程等多个维度剖析和构建公园社区的理论体系,以期为公园社区的规划编制探索新的理论方法路径。◀1
2019年4月9日
其他
【院动态】我院参与《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调研工作
项目组下阶段将认真梳理各部门的意见及各项资料和数据,我院将牵头开展四川省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研究,对全省区域格局、开放格局、保护格局等内容进行深化研究,形成初步规划方案。
2019年4月9日
其他
【公园城市】设对天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在天府新区听取了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天府新区规划后,指出“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并提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总书记在全球首次提出“公园城市”新理念。“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论述系统化、理论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论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城市研究是一个时代课题,目前我们初步研究形成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六大公园城市时代价值,围绕“人、城、境、业”探索形成了四大营城策略,开展了“鹿溪智谷、交子公园、天府锦城”三大示范引领性工程。未来,成都将以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不断探索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公园城市”这一主题,发布一系列与公园城市相关的文章,包括公园城市规划的最新动态、相关的研究总结与思考等。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目前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积极构建城市转型升级新路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模式。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灵魂,也是城市对外展示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化对城市而言,既是实力和形象,更是内核和灵魂,塑造城市精神,决定城市品质。当前成都正面临新一轮城市发展机遇,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在此背景,成都应深入思考和研究如何传承成都独有的历史人文底蕴,创新发展天府文化,充分发挥天府的文化价值,努力让城市建设发展更具内涵、更具魅力。1天府文化的文化价值内涵按照范围来划分,文化价值可以从广义和狭义视角分为两个方面,其中广义的文化价值是全口径的范围,包含自己自身具有的价值以及衍生出来的各类价值。狭义的文化价值仅包括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等多样性特征而所具有的价值。本文所讨论的天府文化价值是从广义范围视角出发。国内外关于文化价值的研究也比较多,如戴维·思罗斯比(David
2019年4月4日
其他
【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及其相近概念辨析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在天府新区听取了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天府新区规划后,指出“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并提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总书记在全球首次提出“公园城市”新理念。“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论述系统化、理论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论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城市研究是一个时代课题,目前我们初步研究形成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六大公园城市时代价值,围绕“人、城、境、业”探索形成了四大营城策略,开展了“鹿溪智谷、交子公园、天府锦城”三大示范引领性工程。未来,成都将以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不断探索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公园城市”这一主题,发布一系列与公园城市相关的文章,包括公园城市规划的最新动态、相关的研究总结与思考等。1国内外相关理论辨析和典型案例分析1.1
2019年4月2日
其他
【公园城市】公园城市,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在天府新区听取了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天府新区规划后,指出“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并提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总书记在全球首次提出“公园城市”新理念。“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论述系统化、理论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论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城市研究是一个时代课题,目前我们初步研究形成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六大公园城市时代价值,围绕“人、城、境、业”探索形成了四大营城策略,开展了“鹿溪智谷、交子公园、天府锦城”三大示范引领性工程。未来,成都将以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不断探索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公园城市”这一主题,发布一系列与公园城市相关的文章,包括公园城市规划的最新动态、相关的研究总结与思考等。1公园城市提出的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确立“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新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城乡发展的时代要求,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十九大报告,标志着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根本性、全局性和历史性的战略部署。为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国际社会正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谋划生态文明与绿色家园建设之路,逐步向绿色化的生态与产业体系转型,积极探索尊崇自然、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起草形成《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新城市议程》等纲领性文件,为建设一个绿色美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2公园城市的理论体系探索2.1公园城市的科学内涵公园城市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的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模式,吸收了“田园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市”等理论的思想精华,比花园城市更具有人文意蕴,比园林城市具有更多的自然风味,比生态城市具有更多发展特性。(图1)图
2019年3月28日
其他
【院动态】我院总工办组织召开“2018年度院技术发展报告宣讲暨项目创新剖析”专题学术交流会
【院动态】中国联通集团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来我院开展手机大数据开发应用交流研讨
2019年3月26日
其他
【院动态】我院代表参加第一期“东进大讲堂”
专家授课完成后,我院各所规划师进入12个对口服务的区、县、管委会讨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大家紧紧围绕专家授课主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东部新城规划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
2019年3月19日
其他
【院动态】我院代表参加《2019成都市TOD商业发展大会》并做主题发言
近日,由成都市政府支持,市商务局主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投促局、成都轨道集团协办的成都市TOD商业发展大会在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圆满召开。我院由规划四所李星副所长带队参加了此次会议。
2019年3月15日
其他
【院动态】中国联通集团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来我院开展手机大数据开发应用交流研讨
2月20日,中国联通集团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来我院开展关于手机大数据开发应用交流研讨会,会议由沈莉芳副院长主持,我院信息中心、规划四所相关工作同志参加了会议。
2019年2月28日
其他
【好文推荐】公园城市语境下“人-城-产”规划路径初探——以成都中心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规划为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以人为本,推动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发展策略,“产城人融合”则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是“产城融合”的内涵延展。传统的“产城融合”强调“以产促城,以城兴产”,要求建立产城发展的时间协同、空间整合、功能融合及规模匹配。而“产城人融合”则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产促城、以城育人、以人兴产”的发展思路,强调产业发展对城市功能、规模和布局以及人口集聚程度方面的影响,着重探索“人”的特殊性和多元性,融入人的需求、结构特征、年龄构成等方面的分析。“产城人融合”的规划思路对城市产业功能区的构建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规划思路并未突破传统的“产业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人’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劳动力和技术支撑”。这往往导致规划策略对人的发展关注不够。2018
2019年2月26日
其他
【好文推荐】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实践探索——以成都市为例
1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实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推进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与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者而言,精准而最大程度满足人民对城市功能的需求已逐步成为提升规划编制科学性与决策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由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困扰,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也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共识”发展方向。保障与促进慢行出行,既是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满足人民多样化出行活动需要的重要工作。本文将重点围绕满足人民的实际慢行需求,研究探索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新路径与方法。2国内慢行交通规划研究综述慢行交通作为城市交通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亦有较多的学术研究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进行过研究探索。慢行交通主要承载短距离出行,且满足以通勤出行和休闲健身两大主要需求,并兼顾与公共交通之间的接驳转换。同时,国内多个城市均有编制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以武汉、杭州、苏州、宁波、海口等为代表的城市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基本以“划定各类慢行分区——构建多级慢行通道串联分区”为主导思路构建慢行交通网络,重点满足以通勤和休闲为主的慢行功能需求,并制定相关慢行设施的建设管控标准。通过对国内多个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编制理念与思路方法的研究,总结发现既有的慢行规划尚未完全将人的需求放在指导规划编制的核心位置,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既有的规划和研究对慢行交通所承载的功能研究不够细化。国内研究对于慢行的功能定位或特征描述基本统一在“短距离出行为主或占优势”和“承担日常出行和游憩休闲两大功能”。这一慢行功能的描述基本立足于研究者对常见慢行出行目的的总结,并未完全覆盖慢行交通出行链的所有类别,有待进一步细化。其次,既有规划与研究中慢行交通系统构建方法未能有效适应慢行出行的特征。国内对于慢行规划的规划研究大多以慢行分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础单元,单个慢行分区通常覆盖一个城市行政区或功能组团,各慢行分区分别代表一类慢行活动需求或代表不同慢行活动出行量,之后通过各等级各类型慢行通道串联慢行分区或在分区内部形成网络。这一思路仅以城市片区行政或自然分隔和对慢行活动的大致分布作为分区划分依据,而未考虑慢行交通通常为短距离为主的重要特征,以一个行政区大小的区域代表一类慢行需求尺度太大,一个慢行分区内往往存在通勤、通学、游憩、接驳公交等多样慢行需求,以此方法引导慢行系统构建难以精准满足各类型慢行需要。最后,尽管国内规划研究在构建慢行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对慢行空间的设计管控有较多的研究实践,但大多集中关注诸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换乘设施等慢行设施的建设标准,按照慢行活动量的需求多少制定各档级的建设要求(如宽度等),存在“一刀切”的问题,缺少从各类型慢行需求的角度出发考虑不同慢行活动对空间的要求侧重点(例如慢行上下学更注重安全性、接驳公交更注重便捷性等),致使慢行空间特色化不足,难以满足不同慢行出行活动各自的空间需求。基于国内既有慢行规划研究的剖析与反思,本文将重点围绕精准满足人的慢行需求这一核心目的,以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为例,从慢行出行需求研究、慢行空间识别与供给以及慢行空间设计打造三个方面阐述慢行交通规划的方法路径。3慢行出行需求识别摸清慢行出行的实际需求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慢行系统的根本保证。要想掌握慢行出行的实际需求,必须充分了解慢行出行的使用人群、出行目的、出行距离以及出行空间等基本出行特征。成都于2016年5月开展了一次全市的居民出行调查,其中中心城区抽样率达到3%,可以较好的反应实际的出行需求,但开展调查时尚无共享单车,因此本文结合成都实际提出通过居民出行调查来分析慢行出行人群、出行目的,综合居民出行调查结果及共享单车大数据分析来识别慢行出行距离及空间分布,通过这四个指标的分析最终得出实际的慢行出行需求。3.1出行目的和出行人群
2019年2月21日
其他
【好文推荐】气候适应型新城规划实践——以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为例
等专家和学者提出城市韧性是指可以缓冲和应对不可完全预测的扰动,而气候适应性是城市韧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西方国家以提升城市韧性为目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制定了防灾或适应计划,比如2008
2019年2月19日
其他
【喜报】我院荣获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先进集体
规划,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蓝图,建设指针,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意义不言而喻。一个好的城市规划,犹如先布好“棋盘”、再落好“棋子”,为城市描绘出“成长坐标”,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基本遵循。
2019年2月14日
其他
【好文推荐】基于创意场域的旧城区文创产业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少城国际文创硅谷为例
2.2创意场域功能体系首先,需要根据创意产业的一般运行规律来分析以上重要功能要素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来说,创意产业包括“创意产生”、“创意产品化”、“创意产业化”三级产业发展递进层次。图1
2019年2月14日
其他
【好文推荐】总部经济集聚区功能特征与用地布局研究
初具总部经济集聚区特征青羊总部经济集聚区内产业联盟正加速形成,已成立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创新设计产业联盟,总部企业联盟、电子商务等产业联盟也正在组建;同时,已引进和培育形成
2019年2月12日
其他
【学术交流】务实创新、砥砺前行——2018年院级优秀项目交流展示暨2019年学术交流节第一次活动成功举行
活动结束后,院技术委员会结合项目交流展示情况、项目特色创新等要素对20个入围项目进行综合打分,评出2018年度院级优秀项目和年度务实创新奖。
2019年1月30日
其他
【组织文化】一元复始万象新,金猪报岁满堂彩——我院举行2019新年团拜会
四工会舞台剧《梦回锦官城》是本次团拜会唯一的小品,剧本以穿越为线索,从现代回溯到古蜀、三国再到大唐时代,将成都城市变迁与规划工作相结合,串联展示重大规划事件,创意满满,笑点密集,演技在线,掌声不断。
2019年1月30日
其他
【院动态】我院2018年度总结表彰会隆重召开
同时,曾九利副局长还代表局领导班子对院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代表院领导班子向全体员工致以衷心的感谢!对默默支持我们工作的亲属致以亲切的慰问和感谢!
2019年1月30日
其他
【好文推荐】产业生态圈理念在产业功能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为例
产业生态圈理念的应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位于成都市主城区西北方向,包括高新西区及郫都区所辖郫筒、犀浦、红光、德源街道,规划总面积
2019年1月24日
其他
【组织文化】我院举办“冬之趣”冰上趣味运动会
最终,在各工会运动员团结一致的协作下,规划五所夺得此次冰上运动会冠军,规划二所与规划四所取得亚军,规划一所、规划三所和管理科室取得季军。
2019年1月22日
其他
【院动态】我院举办个人所得税新政培训
培训中,吴君蓉所长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背景、纳税人的权益和责任变化、新个人所得税缴纳与税务征管、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个税改革红利的享用等方面展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
2019年1月22日
其他
【简讯】市规划系统2018年工作总结会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迎春文艺联欢会在我院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由市规划局组织召开,并选定我院学术报告厅作为会场,按照市规划局工作安排,我院积极配合、提前谋划,与局办公室、机关党委等部门团结协作、精心布置、热情接待,为此次会议提供了完备的后勤保障和服务。
2019年1月18日
其他
【好文推荐】新时期产业功能区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创新——以成都市绿色智能汽车产业功能区规划为例
绿色智能汽车产业功能区的规划实践1第一标题绿色智能汽车产业功能区,位于成都市东部,涉及龙泉驿区和简州新城,规划范围面积约
2019年1月18日
其他
【院动态】高绩效团队管理——项目负责人培训顺利举行
【院动态】旧城更新研究室前往玉林青春岛社区开展社区微更新方案讨论会【院动态】我院代表参加第十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
2019年1月15日
其他
【好文推荐】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园总体布局模式研究
格罗斯山复合功能布局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3.4金门国家休闲公园美国金门伯克利山国家休闲公园,面积约320平方公里,距离旧金山城区约6公里,通过公路桥可在15分钟内到达城区。公园森林覆盖率达
2019年1月15日
其他
【好文推荐】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特大型城市中央森林公园规划研究——以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
包括以龙泉山为主体,以沱江小三峡、三岔湖、龙泉湖、万兴森林、丹景山等为代表的龙泉山生态区域。涉及金堂县、青白江区、龙泉驿区、简阳市、高新区东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等
2019年1月10日
其他
【院动态】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来我院举行实践基地授牌和导师聘任仪式
近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陈兰副书记、褚冬竹副院长一行9人来我院进行实习实践基地授牌和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导师聘任仪式,并在仪式后进行了交流。
2019年1月10日
其他
【院动态】我院代表参加第十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
在泛珠三角区域“9+2”成员单位圆桌会议中,我院沈莉芳副院长与其他城市规划院院长一道就新型智库建设与规划院创新发展、人才培养与管理、质量管理与业务拓展等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2019年1月3日
其他
【院动态】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市教育局来我院交流调研
通过本次交流,强化了大家对教育设施布局科学性、超前性、公平性的认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关系民生的首要工作,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增强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2018年12月27日
其他
【院动态】我院代表参加湾区城市交通论坛暨2018交通大数据开放合作国际论坛
本次论坛对于大数据增强城市规划设计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接下来,我院相关项目组将继续认真学习、吸纳本次湾区交通论坛的交流成果,结合成都实际情况,为成都市规划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2018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