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以绿色为本底 打造现代版安居乐业美丽天府
编者按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成都的重要定位和光荣使命。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成都市调研公园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成都建设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协同共荣的和谐城市、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内外联动的包容城市、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五个城市”怎么建?受四川日报邀请,我院立足成都探索经验,撰写了规划实践系列文章。此外,我院联合川报特邀李晓江、段进、贺克斌、林坚、匡晓明(按登报顺序排列)等专家,发表了理论创新系列文章。
以绿色为本底
打造现代版安居乐业美丽天府
贺克斌
公园城市理念是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提出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相继提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战斗,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生态环境建设必将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成都是公园城市的首提地,从远古的“逐水而居”到今天的公园城市,成都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美好生产生活环境的不断进阶。
我国的一个成语——“安居乐业”,其实就是对宜居最质朴的诠释。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就是大家最基本的追求。“安居”是对城市美好生态空间和环境质量的畅想,“乐业”是对城市高效产业类型和体系的展望。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跃升,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根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古斯曼教授提出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及后续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地方人均GDP在0.8万美元到1.2万美元间,就有充足的实力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展到人均GDP1.5万美元之后,生态环境突出的显性问题基本会得到改善。目前成都市已经进入到了人均GDP1.3万美元的阶段,有足够的能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在强调现代发展价值的今天,成都应以绿色为本底,打造现代版“安居乐业”的美丽天府,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揭示了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的自然铁律,为公园城市环境治理提供了实践遵循。维持良好的环境质量是“安居”的保障,蓝天、碧水、土壤等要素不仅是提升环境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构成了公园城市的底色。
“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气定形、以能定业”是成都始终坚持的方向。从大气环境来看,成都市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盆地,具有风速小、湿度大、云雾多、阳光少的气象特征,给蓝天底色形成制造了一定的困难。多年来,成都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实施“治霾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650”等工程,制定了严格的环境目标和有力的管控措施,形成了从目标管控、技术支撑、业务应用的全景式指挥业务平台。2013到2019年,在社会经济中高速发展背景下,成都市多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3-7成;空气质量提升速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5年效果评估中,优良天数增幅居全国重点城市第一位;PM2.5浓度下降,可以直观感受到PM2.5、二氧化硫、臭氧等问题有了明显改善。
不过,成都要打好建设公园城市的蓝天底色,在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六个指标里,需进一步强化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从分布来看,PM2.5和臭氧是区域性问题,需要同川西平原的其他城市携手,开展联防联控实现有效遏制。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为公园城市绿色发展提供思想锚点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价值归依,为公园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思想锚点,营造空间无界、人人享有的生态空间是“安居”的关键。生态空间的匮乏是目前超大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实现“安居”目标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对成都来说,早些年人民公园等是市民周末可以享有的有限绿色空间,显然难以用“美好生活”来定义那个城市生态空间拥挤的时代。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城市应该努力延展生态产品的空间边界,将公共服务与公园体系有机融合,使绿色生态从底线保护对象转变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规划建设中注重体现以下特征,一是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建设引领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体现生态廊道对城市合理功能组织和区域分工的区隔作用;二是以网络化绿道空间体系引导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串联市域内生态空间,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生活休闲的空间;三是以“公园+”建设模式推动城园相融共进,围绕城市绿道与绿化空间布局高品质公共服务功能,营造宜人宜居宜业的新场景。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成都市正在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建设1.69万公里天府绿道串联“公园链”和“河湖网”;营造与绿色空间紧密结合的山水生态公园场景、天府绿道公园场景、乡村郊野公园场景等六大公园城市场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成都将有机会以无界的生态空间和“大公园”般的城市形态作出绿色发展的“安居”示范。
“两山论”阐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为公园城市绿色发展提供路径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一直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相互支撑和转化的内在逻辑,为公园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绿色经济体系是“乐业”的核心。
生态产业化是将生态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持续转化生态价值,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比如,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坐落在水源保护区附近,受生态保护局限很难发展其他产业,但三道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业、现代农业发展,同时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目前三道堰已被评为4A级景区。
产业生态化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实现产出提高,能耗物耗降低;二是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产业生态圈。近年来,成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开展“三去一补一降”,逐步腾退高耗能产业,单位GDP能耗降低速度处于国内领先。此外,川菜目前已发展为成都市较为成熟的绿色产业,并形成了一道绿色产业链,从上游的研发到下游的生产销售,催生了无数衍生新兴产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了川菜产业园,目前已建成2.45平方公里,引进企业80多家,销售额上亿元的就有30多家,整个园区年销售额将在2022年突破500亿。同时搭建了川菜产学研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生态链。
未来的宜居,一定是变与不变的结合。人文底蕴和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亘古不变的性格坐标,而生产生活环境应该不断变得更加绿色宜居和美丽幸福,这也正是我们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值得共同努力的目标。具体来说有如下建议:一是在区域层面开展环境联防共治,实现成渝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平原城市群水气共保共治、成德眉资共筑区域生态格局;二是成都自身继续加强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治理与防治,营造蓝天、碧水、净土的优美环境,全面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三是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构建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资源体系。四是立足做强绿色低碳制造业、壮大绿色低碳服务业、培育绿色循环产业三个维度,构建循环集约的绿色产业体系。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相关阅读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以协调为内涵,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以协调为要求,打造协同共荣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以创新为引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