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行时】李晓江:以创新为引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编者按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成都的重要定位和光荣使命。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成都市调研公园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成都建设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协同共荣的和谐城市、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内外联动的包容城市、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五个城市”怎么建?受四川日报邀请,我院立足成都探索经验,撰写了规划实践系列文章。此外,我院联合川报特邀李晓江、段进、贺克斌、林坚、匡晓明(按登报顺序排列)等专家,发表了理论创新系列文章。



以创新为引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李晓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从创新的角度看,成都近年来在营商环境、生活环境等创新环境营造方面优势明显,在吸引创新人才和高端产业集聚方面具有很强竞争力,但是在模式创新、科技创新方面分别与北京、杭州等地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下,成都应以创新为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创新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和改革。近年来,全球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全球技术力量对比悄然生变,逐渐呈现多极化趋势。我国在研发投入、科技产出和技术能力方面快速增长,成为改变亚洲乃至全球创新格局的关键性因素。成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枢纽和打开内陆地区发展机遇的关键门户,肩负带动西部内陆地区可持续发展,参与新一轮全球竞争的重要使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应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驱动,把城市前进的主要动力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质量上,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和智力人才储备培养,满足新旧动能的转换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求。


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创新的优质土壤是生态和文化


从美国硅谷、新加坡纬壹科技城、英国剑桥科技园等创新高地发展经验来看,城市创新指数与城市生态高度相关。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不仅是开展景观美化、生态保护,其核心是以创新能力的提高、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使城市成为人文、活力、创新的综合体。成都探索生态价值创新转化,让绿色投资成为最优质的资产,让生态产品供给成为最普惠的民生。通过优质的城市发展环境吸纳高端创新人才迁入、高技术产业入驻,提升区域的综合创新能力,实现生态价值与产业动力价值、创新集聚价值的创新转化。公园城市强调城市传统文化底蕴传承,同时关注当代创新精神提升,这是符合成都城市风貌特征和人文气质的未来城市发展模式。


过去我们在编制天府新区规划时,吴良镛先生曾经提醒我们说,成都是一个“具有悠久和优秀人居文化传统的地方”。能够获得这样高度评价的城市并不多,成都有最好的平原与自然条件,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通过几千年沉淀,形成人工和自然交融的人居文化体系。改革开放40余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的文化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当我们说到城市的美学价值的时候,建筑美学、城市美学已经从少数专业人士的修养和欣赏,变成了一种大众文化,这是近几年城市文化活动非常显著的特点。十多年前深圳办第一次城市和建筑双年展,基本是专业人员的自娱自乐,去年的双年展,已经成为了深圳的城市名片。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系列联合展以“城市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为目标,将公共艺术融入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打造上海城市魅力的名片,增强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成都周边的农家乐率先火爆起来,成为全中国的开风气者,成都最早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形成完备的环城生态区,这些都和成都的文化创新、自觉转型有关。因此,未来城市的增量空间不只是工厂区和居住区,一定会有大量的休闲空间、绿色空间、文化空间的增量,这也是真正的健康、美好生活所需要的新空间,是创新发生的地点。


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创新的核心承载是创新空间


创新是一种作为盈利模式的创造性活动,创新空间是创新行为所需要的载体,是创新经济行为的投影,创新空间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行为的成败。创新空间的营造要与创新发生的规律结合起来。创新行为具有“发生-转移-扩散-成长-融合”的生长过程,公园城市营造创新空间应匹配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比如为初创企业和个人提供低成本、便捷共享的小微创新空间,为成长中的创新主体提供可扩展、可生长的孵化培育空间。


从创新活动的空间层级来看,可分为“区域-城市-地区-场所”,比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层面的协同创新具有转移和扩散的过程,在成都市层面的创新具有多元融合的创新发展特征,在地区层面的创新如创新街区的功能复合空间,在场所层面的创新如车库咖啡等活跃的交往场所。创新空间具有多业共生、多元价值、地域跨界、资源组合等特点,在空间营造中应注重体现以下特征:第一是具有高营利性、高商业性,既需要低成本高收益的高抗风险需求,也需要地区的声誉,因为吸纳的企业和人才都是高端的;第二是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活动性,便于人和物的流动;第三是具有聚集性和交融性,即促进多种业态、功能的聚集和融合;第四是注重交通的便利性和生活环境的宜居性;第五是有便于交流的场所,可供同业人员、跨界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


创新空间的营造围绕“要素+”的方式在核心优势的基础上衍生出其他功能,对应到公园城市就是“公园+”理念,比如“+互联网”、“+交通”、“+科研”、“+生态宜居”、“+文化消费”等。创新空间更多关注的是“人”的需求,创新空间内集聚了大量“高知化、年轻化”的高端人才,人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承载创新活动的空间层次也变得更加丰富。可以说,创新空间与公园城市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公园城市是激发创新的触媒,而创新空间的建设也能充分带动公园城市功能品质的全面升级。


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先行区。这是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思维取向的,是对改革开放40年梯度发展的重新认识和重大的战略性调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抓住疫后全球产业链重塑的重大机遇期,加快推动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综合承载能力。具体来说有如下建议:


一是在区域层面,应进一步加快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建立成渝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提升科研成果的交流和传播。


二是在成都层面,公园城市建设应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经济组织方式变革。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创新引领能力。注重培育影响深远的、具有国家战略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施,以成都为主阵地争取国家重大科技资源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夯实产业安全基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天府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深化公园城市文化内涵。成都有着较为活跃的文化氛围与商业模式创新生态环境,应当进一步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基础,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与跨界融合,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优势,扩大天府文化的影响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三是在地区层面,如天府新区,应突出“创新引领、科技赋能”,聚焦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基地集群,加快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构建龙头引领、平台赋能、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成都科学城全面提能。结合天府新区绿色生态优势,融入文化、体育等功能,创新性转化利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业态。


四是创新场所层面,注重以设计思维来规划创新空间,从开发效率向人的需求转变,从功能碎片向多元融合转变,从宏大形象向人的尺度转变,从开发效率向场所精神转变。以“公园+”模式,打造公园城市创新综合体,以科学合理的空间尺度与肌理、丰富的文化与环境体验为创新人群提供活动、交往与创新的场所。


(作者系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原文刊登于《川报观察》





【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新北天地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公园城市】温江区建设“公园城市”的规划实践探索

【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论体系初探——以成都交子公园社区规划为例

【公园城市】对天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及其相近概念辨析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