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新北天地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在天府新区听取了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天府新区规划后,指出“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并提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总书记在全球首次提出“公园城市”新理念。“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论述系统化、理论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论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城市研究是一个时代课题,目前我们初步研究形成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六大公园城市时代价值,围绕“人、城、境、业”探索形成了四大营城策略,开展了“鹿溪智谷、交子公园、天府锦城”三大示范引领性工程。未来,成都将以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不断探索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公园城市”这一主题,发布一系列与公园城市相关的文章,包括公园城市规划的最新动态、相关的研究总结与思考等。
1
公园社区理念内涵
1.1公园社区内涵
公园社区是落实公园城市理念,通过全类型空间、全时化体验和全龄化覆盖的实现,满足居民工作、生活、出行、消费等多元需求,将传统“在社区中建公园”的思路转变为“在公园中建社区”,以公园场景为创造目标,以公园绿环为生态本底,以天府绿道为组织依托,以开放社区为空间载体,形成高品质、开放型、多功能的社区空间规划新模式。(图1)
图1 社区建设思路转变示意图
绿色宜居的场景是公园社区区别于一般社区的最大特征,公园社区的场景包括:一是高美学价值的工作生活场景,使居民生活于“渗透流淌”的公园内,公园引领空间融合,城园边界模糊化,营造更具有美丽的城市空间;二是高绿地感知的便捷出行场景,使居民漫步于“被森林拥抱”的绿道上,出行居民更加方便快捷,并对绿地有着更高的感知度和获取度;三是多元素体验的新型消费场景,使居民置身于“五彩斑斓”的绿色中,社区业态从人的体验出发,满足多元居民需求。
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在社区中建公园”转变为“在公园中建社区”,面向多类人群需求,建设多样生活空间,营造多种宜居场景,形成绿色舒适的公园社区,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使社区生活无处不在公园中。
2
公园社区理念在新北天地核心区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新北天地核心区位于成华区北部,北三环与川陕路交界处,是成都市八大商圈之一,规划总面积约 2.81 平方公里,以居民工作、消费和生活功能为主要功能。本次规划提出“蜀道门户,新北天地”的规划定位,借势城北优越生态资源,形成“一环、一路、一家、一园”的空间结构,营造高美学价值的工作生活场景、高绿地感知的便捷出行场景和多元素体验的新型消费场景,创造宜居公园社区。(图2)
图2 新北天地核心区鸟瞰效果图
规划区生态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充足,包括成都唯一一座综合性城市动物园成都动物园、三环内最大城市公园海滨公园等,整体形成“两山两湖三水绕,双园一道一熊猫”的格局。同时,规划区空间形态类型丰富、风貌特征突出,存在以昭觉寺为代表古建筑群形态、以富森美家居为代表的大型单体建筑形态等。但从居民的角度看,规划区公园及各类城市空间品质不高,绿地与周边住宅、商场泾渭分明,特别是宜家家居、富森美家居等重要节点缺乏与绿地的结合设计,城市形象美学价值低,工作和生活体验不佳。
通过打造区域公园绿环、形成公园化建筑布局和建筑设计,强化绿地和各类城市空间的互融,模糊空间边界,营造高美学价值的工作生活场景,实现规划区从“商贸场”到“宜居城”的生态加持。
2.1.1 打造公园绿环,实现园中建城
提高新建公园设计建设质量,提升现状公园景观环境品质,强化公园与周边城市空间的结合设计,以绿道串联“公园链”,将整个规划区打造形成绿意渗透流淌的环状公园形态,实现“园中建城”。
植入驷马桥、青龙场等历史民俗元素打造蜀道文化公园,并结合昭觉寺广场一体化设计,形成城市密林景观;新建凤凰山绿廊公园和汽车活力公园,打造城市湿地,通过地下通道、视线通廊的联系和设计,加强与交通综合体联系;提升现状动物园景观环境品质,拆墙透绿,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与地铁站的联系,将其打造为成都名片;见缝插针布置昭辉路小游园、昭青路微绿地等12处小游园、微绿地;通过熊猫绿道串联规划区内各大小公园,以及周边海滨公园、白莲池公园,整体形成107公顷的区域公园绿环。
2.1.2 管控建筑布局,体现花园办公
加强建筑布局管控,形成“建筑退距+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议建设位置”的管控体系,强调建筑群落与城市背景之间的整体形象、院落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交融,打造具有高美学价值的花园式办公区。规划区西北侧靠近凤凰山,设计以城市和生态区结合互融为打造方向,希望借助城市空间形态的精细管控和设计,将凤凰山的自然生态功能延续到城市。具体设计手法上,一是管控建筑退让其西侧道路红线,要求退让距离不小于50米,将退距形成的连续开敞空间打造成为面向凤凰山的连续绿廊,以串联南北两侧的城市公园;二是管控建筑高度,按由生态区到城市腹地的空间序列,形成由多层到超高层的建筑序列,尽可能避免由建筑群落望向凤凰山的视线遮挡,保证每一栋建筑面对生态景观的最大化观景;三是控制地块建筑密度,鼓励紧凑布局,建议建筑贴地块东、南、北三侧建设,内部打造院落游园,形成紧凑的半围合式布局,打开建筑群面向凤凰山的界面,将生态区的绿意引入城市。(图3)
图3 花园式办公区模式图
2.1.3 引导单体设计,建设垂直公园
提高对单体建筑设计品质的要求,植入建筑退台、通透化立面、垂直绿化和立体花园等设计元素,模糊建筑空间和公园的边界,引导打造公园化的建筑,增强城市建筑的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
一方面,引导规划区内新建的商业、办公建筑预留面向开敞空间的覆土退台,通过绿化和景观小平的植入,形成可上人活动的阶梯式空中花园,结合建筑表面的垂直绿化,打造立体连续、趣味盎然的垂直公园;另一方面,对已建区域多栋公共建筑、住宅建筑进行屋顶美化、改造、增绿,在有条件的居住小区内建设垂直绿化、景观化的小型立体车库,塑造高颜值、有趣味的老城空间。(图4)
图4 垂直公园打造效果图
规划区地跨三环路和川陕路,不同板块之间人行割裂现象严重,道路两侧重要功能节点间缺乏过街设施,商业节点难以形成连续聚集区,如宜家与富森美间直线距离仅120米,因川陕路阻隔,需步行绕行600米才能到达。而已有人行通道未形成连续慢行系统,环境品质较低,绿化覆盖不足。同时,川陕路、熊猫大道等重要城市界面缺乏设计和地标打造,绿地感知不足,城市形象不佳。
通过打造川陕路林荫大道、12条公园街道和“最美天桥公园”,构建高效便捷的慢行系统,极大提升行人对公园绿地的感知程度,实现规划区从“割裂区”到“畅游地”的价值重构。
2.2.1 改造提升川陕路,打造林荫大道
以尊重地形地貌,自然舒适为原则,通过植被覆盖、绿道建设、增设天桥和沿线节点景观营造,提高川陕路两侧绿化覆盖率,形成高绿视率的人行环境和街道景观,打造人行亲和的林荫大道。
优化川陕路两侧植被覆盖,选取黄葛树、栾树等为骨架乔木,三角梅、银杏为特色树种,结合微地形,以大面积的干净草坡结合乔木组团,点缀特色乔木,营造舒朗、大气、通透的自然景观设计,保证川陕路绿化覆盖率不低于60%;建设川陕路城区级绿道,因地制宜设计4种标准断面和2种标准平面,使用透水混凝土等生态铺砖材料,局部设置开敞休憩驿站空间,除特殊地段无法贯通则借用人行道外,基本实现全线4.5公里单侧1.5米通行,打造出丰富多变、舒适宜人的林荫绿道;综合考虑地铁站点位置、沿线功能等因素,增设 5 处人行过街天桥,强化重要城市功能节点之间的联系;改造提升沿线线驷马桥、动物园地铁站、熊猫大道地铁站等9处重要景观节点,根据文化内涵和功能特色打造高品质的绿化景观。(图5)
图5 熊猫大道地铁站打造效果图
2.2.2 构建特色慢行系统,打造公园街道
倡导绿色出行,构建人行友好、高效低碳、转换便捷的特色慢行系统,通过对城市次干路或支路的垂直绿化、拆墙透绿和弹性利用,打造不少于12条公园街道,提升居民出行的舒适度和对绿地的感知程度。在行道树种植的基础上,将道路两侧街道家具、市政设施与树池、花坛等元素结合设计,鼓励布置被植物装点的商业橱窗,强调区域产业、文化特色,形成层次丰富的垂直绿化;拆除街道两侧有碍空间开放的围墙或进行围墙的通透化处理,如富森美家居名品街等沿线商业建筑群可通过底层架空的设计手法,使室内外景观相互渗透,实现对外透空透绿;强化对道路空间的弹性分时利用,多元满足行人的需求,如设计富森美家居片区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在工作日以交通功能为主,而在节假日布置家居展销、体验功能。(图6)
图6 公园街道效果图
2.2.3 营造二层景观连廊,打造天桥公园
结合TOD模式,在川陕路和熊猫大道交叉口打造立体高效、景观丰富的人行路径系统,强化交通综合体、宜家家居、富森美家居等功能节点之间的人行联系,通过景观化处理和多种接驳手法,形成打造成都最美天桥公园。
选取桂花、栀子花、紫叶酢浆草等成都本土植物,采用不同尺寸的盆栽在人行天桥上进行种植,通过植物百科展示的形式打造城市植物图书馆;天桥可通过平台或支路接至建筑内部,布置绿地景观和休闲设施,吸引建筑内部的人群前往人行路径活动;设置景观阶梯,配合地景、露天舞台、覆土影院等设施,吸引人群驻足停留;设置直梯连接位于地下的地铁站点,并将其与商务塔楼联系起来,使人群能快捷从公交转换至人行路径。(图7)
图7 天桥公园效果图
规划区聚集了富森美家居、宜家家居等家居商贸业龙头项目,初步形成以家居产业为主的百亿商圈,是成都市家居产业名片;同时,沿川陕路两侧分布有古蜀道、将军碑、昭觉寺、羊子山祭台、驷马桥和动物园等文旅资源,类型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但现状家居产业高中低端并存,与“中优”要求不符,同时受原材料成本限制和互联网新模式的影响,以零售为主的传统家居行业附加值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多样的增长模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文化资源缺乏展示载体,整体开放程度低,未将优势的历史底蕴和文化 IP 发挥出来。
通过打造家需求产业生态圈、蜀道文化展示园和交通综合体,塑造满足多元需求、凸显体验特质的新兴消费场景,实现规划区从“家居城”到“家需求”的产业进化,从“北通道”到“展示园”的文化提振。
2.3.1 构建家需求产业生态圈
家需求指能够满足多种家庭结构下来自全体家庭成员的各类消费理念的新经济类型。通过引入家需求概念,将富森美家居和宜家家居区域打造成为儿童有所托、青年有所乐、成人有所需、老人有所依的产业生态圈。
立足原有家居产业,在保留现状富森美家居旗舰馆和进口馆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满足市场配套需求,提档升级家居名品街和精品馆,形成家居生态链。新建体验式商业综合体,置入亲子乐园、文创展览和室内设计中心等业态,强化的亲子间互动交流。打造家居共享街区,将家具使用场景向公共空间扩展,结合植被打造街道基础设施、公园化特色商业内街和趣味互动的景观艺术装置,最终通过艺术化景观化的设计手法形成独一份的城市景区。此外,承接‘蓉欧+’功能,以新零售带动汽车产业,引入进口汽车博览、汽车售后 / 形象服务等业态,结合蓉欧先进产品技术展示、智慧共享街道等多种元素,打造体验丰富的成都汽车产业高地。(图8)
图8 产业生态圈效果图
2.3.2 塑造蜀道文化展示园
以蜀道文化为内涵,昭觉寺、特色街区和蜀道文化公园为核心,弘扬禅文化、蜀道文化等多元文化内涵,通过多种业态的植入强化游客体验,塑造古韵悠长、环境宜人的蜀道文化展示园。
改造提升昭觉寺,改善昭觉寺对外形象不佳的现状,结合两边绿地,改造提升昭觉寺广场,植入和强化都市旅游、历史文化教育、文化活动场地和参禅悟道等功能,将昭觉寺打造为成都禅茶文化中心;依托旅人香客,打造传统商业街区,围绕禅茶文化打造文化体验、主题餐饮等功能,将传统记忆元素植入街区,对传统功能进行现代提升,打造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功能,并预留中环路望向昭觉寺的视线通廊,打开昭觉寺面向城市的展示界面;在昭觉寺西侧新建蜀道文化公园,布置蜀道历史长卷、蜀道诗歌墙、仿蜀道阶梯等设施,与绿植、开敞空间等结合打造,为蜀道文化展示提供空间载体,强化区位文化氛围。(图9、图10)
图9 蜀道文化展示园效果图
图10 特色街区效果图
2.3.3 营造交通综合体
以城北 TOD 一体化典范和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为目标,保留规划区西北侧规划公交枢纽站交通转换功能,结合熊猫大道地铁站,植入地铁快消、酒店、大型商场、剧院、办公空间等商业商务业态,营造交通综合体。围绕熊猫大道地铁换乘站一体化设计,形成“交通综合体 + 地下通道 + 地面慢行 + 过街天桥”的立体慢行系统,实现周边各个地块间的快速互联互通。将通综合体西侧的建筑一层结合广场共同作为公交枢纽站场站,东侧靠近地铁站周边地块布置商业商务功能;地下一层空间结合综合换乘枢纽形成综合换乘服务及特色快消商业,结合地铁出入口及商务办公楼形成地下商业街,将富森美家需求业态引入地下形成家居名品街区。(图11)
图11 交通综合体效果图
3
基于公园社区理念的城市设计策略
结合公园城市理念在新北天地核心区城市设计项目中的应用,围绕公园社区三大特色场景的打造,探索基于公园社区理念的城市设计策略。
营造高美学价值的工作生活场景,可通过向外渗透的城市公园、紧凑布局形成的院落绿地、见缝插针的微型公园、建筑退距形成的连续绿廊、可上人活动的绿化屋顶、垂直绿化、最大化观景的建筑退台、绿意盎然的人行天桥、景观化的小型立体车库、引绿入城的开敞布局等策略营造。
营造高绿地感知的便捷出行场景,可通过高遮蔽率的林荫路、连续高效的慢行系统、安全亲和的过街设施、分时利用的道路弹性空间、被植物装点的商业橱窗、全天候的步行设施、尽量开放的地块边界、相互渗透的室内外景观、透空透绿的底层架空、面向绿地的大面积开窗等策略营造。
营造多元素体验的新型消费场景,可通过与绿地一体的公共服务建筑、结合植被打造的街道基础设施、小规模高密度的单车租赁点、围绕绿色的交通接驳设施、趣味互动的景观艺术装置、多元活力的临绿业态、公园化的特色商业内街、四季多彩的绿色景观等策略营造。(图12)
图12 公园社区设计策略示意图
4
结语
随着城市和社区发展进入新阶段,社区的规划设计策略也需要随之进行更新完善以满足公园城市的新要求。公园社区的规划设计更强调从居民的个人体验出发,构建宜居公园场景,并围绕相应场景的制定城市设计策略。本文以新北天地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围绕“高美学价值的工作生活场景、高绿地感知的便捷出行场景和多元素体验的新型消费场景”三大特色场景的打造,探索了以居民工作、消费和生活功能为主的公园社区城市设计策略,并通过设计策略的组合形成通则式的社区打造模式。(图15)
图13 公园社区打造模式图
公园社区作为落实公园城市理念,形成高品质、开放型、多功能的社区空间规划新模式,所涵盖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居民工作、消费和生活,故其场景应在本文提出的三大场景的基础上,根据社区自身的特质和类型进一步丰富和细化,在设计策略和打造模式上应更加灵活,尚需要在实际规划项目中不断加深理解,形成试点建设项目,以便设计真正能够引导城市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详见《成都规划》2018年第4期)
【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论体系初探——以成都交子公园社区规划为例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