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推荐】产业生态圈理念在产业功能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为例

肖竹韵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2-12-17
1  产业生态圈理念内涵


1.1 产业生态圈定义


袁政(2004)提出产业生态圈的定义,认为产业生态圈是指某种产业在某个地域范围内业已形成(或按规划将要形成的)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布局形式。产业生态圈与传统产业链概念的区别在于,产业链强调的是企业主体间形成上下游协作配套关系,而产业生态圈关注的不光是产业本身,还包括其他各个支撑产业发展维度的一个多维体系。


1.2 产业生态圈的构成


根据研究,产业生态圈的多维体系包括:

(1)生产维。即围绕核心产业或关键产业的众多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企业集群。既包括组成核心产业链的上下游各类企业,也包括横向配套、协作企业,外围支持企业。

(2)科技维。为产业提供科研、设计、试验等服务的科技研发体系。

(3)服务维。为产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市场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各类专业服务型企业构成的产业服务体系。

(4)劳动维。有适宜主导产业和各配套产业的熟练劳动大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精通管理和市场营销、掌握相关业务资源的管理人员组成的劳动力体系。

(5)基础设施维。现代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组成的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

(6)公共维。包括地方政府为维护产业发展提供的各类支持政策、法规与服务,以及功能完备、富有人文精神的城市生活环境营造。(图 1)


图1 产业生态圈构成示意图

(来源:根据袁政《产业生态圈理论论纲》绘制)


1.3 构建产业生态圈的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本身迭代速度加快,影响产业布局的宏观经济环境也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产业空间分布的动态性越来越突出。构建产业生态圈的目的在于借用生物学中“生态圈”的概念,以应对产业空间分布动态性带来的不确定性,强调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增强产业发展的稳态性和持续性——在产业布局不断变动的情况下,产业生态圈能够实现产业的动态循环、发展和进化。提出产业生态圈概念的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产业规划的思维模式,不再只注重对产业本身的发展引导,而是倾向于将产业功能区看作是城市内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依托自身禀赋与外界不断展开分工合作和能量交换,进而实现循环发展,更关注的是建构一个适宜产业发展的整体系统,这比通常意义的产业规划或园区规划有更广的内涵,对产业功能区的健康发展也能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2  产业功能区规划策略


基于产业生态圈理念,产业功能区的规划应该从构建城市的产业生态圈出发,对产业功能区承担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梳理,明确产业功能区发展目标,进而通过生产维、科技维、服务维、劳动维、基础设施维和公共维六个维度的规划策略制定,引导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成为支撑区域产业生态圈构建的重要支点。其中:


(1)生产维的规划策略应该着重构筑完善的产业体系,从整个区域视角出发,围绕主导产业构建一个完整的核心 - 配套 - 支持产业体系,着重点应在于理清产业环节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现状进行强链、补链,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招引政策。


(2)科技维的规划策略应该着重打造“产学研”联动机制,根据区域现有的科研基础及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支撑要求,构建科研发展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体制机制,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3)服务维的规划策略应该着重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生产服务,需要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及其会产生的对各类生产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优先布局各类重要生产服务设施。


(4)劳动维的规划策略应该着重提出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引进策略,应对构成产业人群的管理人才、技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熟练劳动人才等各个层次类别人才制定分类招引策略,保障产业功能区发展的人才供给。


(5)基础设施维的规划策略应包含两大重点,一是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满足生产生活对于交通联系的各方面需求;二是高标准建设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支撑。


(6)公共维的规划策略也应包含两大重点,一是通过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升生态空间品质,打造特色空间风貌,营造功能完备、生态友好、富有人文精神的城市生活环境;二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类支持产业功能区发展的政策、法规,维护产业发展的良好经济运行环境。


3  产业生态圈理念的应用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位于成都市主城区西北方向,包括高新西区及郫都区所辖郫筒、犀浦、红光、德源街道,规划总面积 121.4 平方公里。2016 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约占全市的 48%,是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图 2)


图2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区位图


本次规划提出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作为产业核心区,与成都科学城、崇州、双流等产业协同区共同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的空间载体,带动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构建。在客观分析功能区优势基础条件和科学预判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总体定位为:“电子科技核心区,国际花园宜居城”。在定位之下,围绕构成产业生态圈的生产、科技、服务、劳动、基础设施、公共六个维度,分别提出“聚焦五大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链”、“构建两类创新空间,激发创新链”、“完善四大产业配套,提升服务链”、“突出人力资本全生命周期服务,形成人才链”、“高标准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打造富有特色的宜人生活环境”六大策略。


3.1 聚焦五大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链

 


从生产维的角度分析,目前产业功能区虽聚集了大量电子信息企业,但产业集群并未真正形成,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和分工,产业门类分散,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强,还未形成打造产业生态圈所需要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


针对生产维的策略着重在促进功能区产业门类聚焦,构建有带动能力的核心产业链。首先通过对园区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在功能区聚焦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和(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经济五大重点行业。其次,在进行产业链具体环节的选择过程中,考虑错位发展,在功能区主要发展有带动能力的产业环节,与全市其他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构成“1+N”的协同分工模式。功能区重点发展关键组件、整机终端、软件开发、创新服务等产业高端,其他区域主要布局一般性材料、零部件等配套环节。最后,通过对每个产业门类的深入研究,针对每个产业门类编制详细的产业链全景图、产业招商地图及产业发展路径图,为具体产业门类的产业链强链补链路径提出详细指引。


在对产业功能进行布局中,应考虑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已有龙头企业的布局情况、优势科研资源布局情况及产业联系。为满足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首先需要对现有产业用地进行详细梳理,根据现状产业门类、用地效率、产业关联筛选出可利用的产业用地空间。再按照匹配产业需求、立足现有基础、依托优势资源、衔接产业链条的原则,对各产业门类和环节的工业用地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分类集聚、相互嵌合的产业布局。(图 3)


图3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产业布局图


3.2 构建两类创新空间,激发创新链


从科技维的角度分析,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内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集聚,但目前创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科学研究机构与技术应用企业之间的联系薄弱,以电子科大为例,其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仅为 18%,大部分科研成果没有起到驱动本地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针对科技维的策略着重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链,以激发产业功能区创新活力。本次规划提出构建两类创新空间,一类是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围绕“技术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创新产品”链条,形成以产学研联动创新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空间。另一类是围绕产业需求构建科研型功能平台,引入和培育国际知名企业创新研发总部,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总部创新空间。


在对创新功能的空间布局中,应重点考虑打造创新极核,引领功能区创新发展。规划构建“一带两心四片”创新空间体系。依托电子科大和菁蓉镇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积极构建两类创新空间,同时充分发挥清水河的优质生态资源,串联“两心”,打造创智活力生态带。(图 4)


图4 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创新体系图


3.3完善四大产业配套,提升服务链


服务维的分析视角是在传统空间规划中较为缺乏的环节,服务维讲究通过对产业发展需求的深入分析,有的放矢地完善各类专业化服务,打造产业发展的最有利环境。


通过走访功能区主要电子信息企业,并对标国内先进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规划提出功能区应加强专业化、现代化服务平台,如产品测试、研发设计、信息共享等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现代金融、国际商务、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等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及能够为高价值电子信息产品提供必要安全措施的特殊物流服务等。


结合产业功能区空间结构,按照专业化平台服务依托科研机构布局、专业化商务服务依托新兴商务会议功能中心布局、专业化金融管理服务依托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布局、专业化物流服务依托主要电子制造类龙头企业布局的原则,进行各类生产服务设施的布局落位。


3.4全生命周期服务,形成人才链


劳动维视角主要聚焦人才队伍的数量及队伍结构与产业需求的匹配。从劳动维视角分析,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发展的人才队伍中主要缺乏的是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同时对专业化人才的吸引力也不足。为促进产业功能区构建完善的人才体系,本次规划提出人力资本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针对功能区内电子信息就业人群特点,围绕提升人才引进精准度和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从人力资本发展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务,优化人才引进、培育、激励的服务环境,不断创新人力资本服务模式,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如创新引进制度,吸引一批重点技术持有人、重点学科带头人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或者任职;保障人才住房,强化对人才吸引,在功能区内规划建设专家楼及人才公寓,优化人才引进服务;联合高校定向培育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高端研发和实用技术人才,强化人才培育;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加大人才激励等。


3.5高标准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基础设施维视角主要聚焦功能区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通过分析,功能区现状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对外高、快速联系通道不足,现状仅能通过两条高速路进行对外快速联系,无快速路,节点存在拥堵;内部路网体系不健全,存在较多断头路;现状公交分担率低,重要科技研发机构缺少轨道交通支撑;变电站容量接近饱和,缺少专业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应针对梳理出的基础设施问题进行逐项强化,本次规划针对基础设施提出四项策略:一是强化高快速路网,加强与双流机场、天府国际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区的快速联系,将功能区内高快速路网密度提高到 0.57km/km²;二是强化轨道交通建设,串联电子科大等重要节点,构建城际铁路、地铁、有轨电车、常规公交为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三是打通断头路,构建完善的主次支城市道路结构体系,提升城市路网的通达性。四是重点强化电力、通信和污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同时在全市统筹建设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设施。


3.6富有特色、管理有序的公共环境


公共维是产业生态圈中内涵最广的一个维度,既包括公共生活环境,也包括公共政策环境。公共维的重点是打造能够体现产业特色,又能满足企业及从业者生产生活需求的公共环境。本次规划在打造富有特色、管理有序的公共环境的总目标下,制定了完善高标准公服配套、打造高品质宜人生态环境、塑造高识别性特色风貌、制定管理有序配套政策四大分策略。


3.6.1 完善高标准公服配套


本次规划首先对产业功能区主要 20 家企业的 200 位员工做了问卷调查,得出电子信息产业人群年龄结构偏年轻,收入分布较均衡,故有必要配置适应各种需求的居住空间;同时结合人群年轻化特征,加强教育、体育、文化资源的配置。因此本次规划提出了立足区域共享,布局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增配电子信息专业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国际医院、妇幼儿童专科医院等医疗设施,国际学校等教育设施,提高体育设施的设置标准,形成更有针对性的“15 分钟公服圈”。(图5)


图5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15 分钟公服圈


3.6.2 打造高品质宜人生态环境


本次规划希望借由对生态资源的梳理和利用,彰显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色。规划通过理水系、通绿廊、增公园,构建“两带五廊多点”生态结构,形成水网格局优、水岸绿廊通、环境品质佳、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打造契合电子信息产业的主题景观,建设“岸线通、道路通、绿化通”的宜居水岸。沿绿道设置艺术小品、雕塑等,体现科技文化特色。以绿道网为骨架,串联运动、科技、智慧等为主题的公园、小游园、微绿地,提供多元化的公共开敞活动空间。(图6)


图6 锦城公园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段示意图


3.6.3塑造高识别性的特色风貌


规划针对功能区塑造高识别性的特色风貌提出以下策略:


(1)塑造”科技现代、绿色生态、时尚明快”的整体风貌。整体形成空间集约、开放共享、整体协调、布局灵动的空间特色。建筑形态以低强度、小体量、生态化的现代绿色建筑为主,体现企业文化与本地特色(如林盘建筑群落)。建筑色彩以清新淡雅的明快色彩为主,鼓励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彰显时尚感与科技感。(图7)


图7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文化景观要素及智慧街道设施示意图


(2)打造“两带、六道、十点、七片、公园群”的特色景观体系。规划十个主要景观节点,展示科技、时尚的城市形象,包括六个门户节点和四个中心节点。打造突出“科技形象”的景观大道。依托成灌高速、IT 大道、红光大道、郫温路、五环路、天润路六条道路,串联门户节点、中心节点,以及电子信息专业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展示产业空间特色;布置智慧路灯等街道设施,种植特色植物,形成具有科技感、时尚感的景观大道。在电子科大创新研发中心、菁蓉镇国际创新创业中心、郫筒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四个环高校创新研发片区,建设开放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植入高科技、新技术设施,通过互动交流、人机交互,展现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创新创造的人文精神,营造充满活力的特色街区。(图8)


图8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景观体系规划图


3.6.4制定管理有序的配套政策


从人才、投融资、土地利用等方面制定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配套支撑。在人才引进、人才服务、人才培训、人才激励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与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共同构建金融征信体系。建立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加强存量土地再利用,设立产业准入门槛,对现有企业进行拉通梳理,坚持技改提升一批、向外转移一批、关闭回购一批的思路,大力开展清闲清低。探索实施灵活的供地用地政策,高效利用增量土地,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实施灵活的工业用地供地政策,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使用年限。


4  结语


随着产业功能区发展进入新阶段,规划也需要随之进行改革,以解决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从产业生态圈构建的角度审视产业功能区发展,将产业功能区的产业规划、空间规划进行有机结合,需要在实际规划项目中不断加深理解,以便能够真正引导产业功能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注:本文基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项目,产业部分内容根据成都市经信委提供资料整理,配套政策部分根据成都市发改委提供资料整理,文中图表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该项目。)


(详见《成都规划》2018年第3期)



相关阅读

【好文推荐】新时期产业功能区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创新——以成都市绿色智能汽车产业功能区规划为例

【好文推荐】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园总体布局模式研究

【好文推荐】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特大型城市中央森林公园规划研究——以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

【好文推荐】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布局规划研究(上)

【好文推荐】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布局规划研究(下)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