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精彩观点集萃(上)
2018年11月25日下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年会系列学术对话之一:“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102BC会议室举行。参加学术对话活动的专家学者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李炜民总工程师,同济大学吴承照教授,东南大学成玉宁教授,南京大学王红扬教授,清华大学钟舸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刘彦平研究员,腾讯云计算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王旭总经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与景观研究分院王忠杰副院长,以及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杨潇总规划师,同时还有来自规划学界和业界的代表共200多人。
本次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主持。我们整理了参与论坛的专家们的精彩观点,与大家分享。
观点
01
李炜民:公园城市是未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城市最佳模式!
李炜民总工程师谈了公园城市时代精神的五个方面认识。
一是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近代我国的公园建设与发展,更加突出了公园的公共属性,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巨大进步。
二是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园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公园城市概念的核心是要把城市还给人民。
三是体现了国家的强盛,所谓“盛世兴园”,从解放后的“人民公园”、改革开放后的“园林城市”到今天的“公园城市”说明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过程。
四是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公园的主题是和谐,灵魂是文化,本质是民生。钱学森先生讲过“没有文化的园林只能叫林园”,公园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载体。
五是体现了人民的获得感。其实质是改善与提升一个城市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更重要的是反应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最后李总结合04版和17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谈了公园城市理念应引领城市未来的规划,让人民未来过上诗意地栖居的生活。
观点
02
吴承照:公园城市是追求全面发展的城市,强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同步发展,同步前进!
吴承照教授首先谈到,从学术的角度来思考,公园城市有三个不能忽视的背景。第一个是国际的背景,全球范围内各国采用自然与生态的方法来解决人类所面对的问题的趋势;第二个是国内的背景,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精神的追求,对健康的需求,对创新的需求,在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自己的健康和发展的需求;第三个是历史背景,是从农业文明的城市,到工业文明的城市再到生态文明的城市,城市发展的动力转型,生态动力作用逐步凸显。
基于以上背景,吴教授谈到公园城市研究五个方面的体会,第一个是公园城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背景,要求我们自然观的转变,自然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系统,是城市发展的魅力、活力、竞争力的系统,不是附属系统、装饰系统,也不是单纯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自然系统具有多重价值,随着社会发展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健康价值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显;第二个是自然系统的生态价值要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取决于它的形态、规模和结构,自然系统同城市空间系统的融合程度决定其动力价值的大小;第三个是从生态动力的角度来看,公园系统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一定要渗透到城市的空间,形成一个动力的网络开放空间系统,释放自然系统的生态动力;第四是公园城市空间形态是由4类空间系统构成:区域公园系统、城市公园系统、生态廊道系统、公园化的功能区系统或公园综合体系统,具有精神生产、健康生产与创新生产的同地同步同时性特征;第五是强调城市绿地系统的开放性和公共性,拆墙敞绿,历史文化建筑回归城市开放空间,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观点
03
刘彦平:不必逃离乡村,也不必逃离城市,大家可以幸福的生活在公园城市。
刘彦平研究员首先谈了对公园城市内涵与模式的理解,他认为首先从城市规划理论来说,公园城市的提出有三个特点,分别是开源、创新和中国风格。其次从规划实践来说,公园城市的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模式。
随后刘研究员结合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工作,谈了几点对于公园城市建设路径的思考。第一点是打造公园城市体系杰作,确立公园城市口碑,成都对大中小微的公园体系都应有详细的规划。第二点是彰显城市的底蕴,要形成城市文脉复兴的载体和平台。第三点是从长线到节点,都要和公园城市在审美上、尺度上有一个呼应,从面、线、点的角度,让城市慢下来。第四点是开发成都城市IP,再造城市品牌场景,打造一个适合文创发展,特别是适合文化IP脱颖而出的生态系统。第五点是创新时代治理机制,营造城市共建格局。第六点是拓展主题公共外交,讲好成都品牌故事。第七点是提升城市品牌运维。第八点是构筑成都权威话语。
观点
04
王旭:公园城市的建设一定是连接万物,科技赋能,跨界融合的新业态!
王旭总经理谈到,公园城市重构了人、物、场三者的关系,更关注人,围绕人的需求构建场景,引导业态形式和建筑风格,提供从人到物,从物到场,从场到人的全路径数字链接,为公园城市消费主体提供优品(优质的商品)、优MALL(优美的消费场景),为企业提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优客(目标人群画像)、优码(区块链追溯二维码)和优评(更准确的商业反馈)。
公园城市以“连接、赋能、破界”为建设的基石,更多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与物之间的连接、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增强城市的人文情怀与城市温度。在连接的基础上,用科技的手段为业态赋能,为管理提效,公园城市的理论将原有城市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有限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更大的释放城市品牌价值。在连接、赋能的基础上,公园城市的理论演进过程中,将会打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打破业态与业态的边界,打破城市与城市的物理距离,互惠互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城市的新功能。
王旭总经理认为,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主要有四条,首先,要以数字为底层基础,构建智慧型公园城市。其次,要以城市文脉为纽带,构建多元化互动空间。第三,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体验型消费场景。最后,要以公共服务为保障,构建宜居型公园城市。
观点
05
王忠杰:让我们从区域到微观,共同的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点每一滴,共同关注公园城市。
王忠杰副院长首先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府新区和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关于公园城市的重要指示,既为新形势下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的具体要求。“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一方面体现了“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使公园绿地真正成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强调更好的为人民群众生活和城市发展转型服务,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从“园在城中”到“城在园中”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公园城市也反映了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的亟待转变,从以规模扩张、经济增长为主,向以人为本、五位一体、品质提升和结构优化为主转型,推进“治病健体”和“转型升级”两大主要任务。
王忠杰副院长认为,“公园城市”是新时代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该理念和模式将城乡公园绿地系统、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和风貌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前置性配置要素,把“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的优化和谐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王忠杰副院长基于上述的背景和内涵,总结了 “公园城市”理念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将公园游憩服务作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和建设幸福家园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惠公平和活力多元。二是生态筑基,绿色发展。将公园城市格局作为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的基础性配置要素,更强调城绿共荣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三是城乡并举,协调发展。将区域风景休憩体系构建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更强调互促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建构。四是美丽引领,创新发展。将公园化的城市风貌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引领,更强调美丽怡人的城市景观风貌塑造。五是多元共生,开放发展。将绿色开放空间系统作为促进社会善治和文化传承宣展的场所平台,更强调和谐繁荣的城市公共空间营建。
随后王忠杰副院长又谈了几点关于公园城市的建议。首先,他认为我们的道路和建筑都应该纳入到社会绿色生态的公共产品。第二是切实将公园与城市的关系从“园在城中”转变为“城在园中”,落实“无公园不城市,先公园后城市”的理念。第三个是区域协调的问题,未来城市的合理架构要构建多元的游憩地,形成从城内到城外成为一体化的游憩服务体系。最后是美丽引领的问题,当前中国的600多个城市,都想转型发展,都全面全域打造公园城市有一定难度,可以先探索公园式的城市地区,作为引领我们城市发展的重要触媒。
(本文根据专家发言内容整理,经专家本人审阅后发表)
聚焦丨我院承办的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 “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圆满结束
聚焦 | 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七: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