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范圣玺 刘震元: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范圣玺 刘震元
ⓒ 毕业设计分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设计》:请介绍一下本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范圣玺:同济大学的设计教育发轫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深受德国“包豪斯”学派的影响,长期以来以建筑学教育为基础,具有“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学风。1986年,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开始工业设计本科招生,1993年正式成立工业设计系,2000年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同时授工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工业设计系更名为艺术设计系。2009年5月,同济大学借鉴世界设计与创新学科的最新理念与模式,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Collegeof Design and Innovation, Tongji University)”。
截至2018年11月,学院有700余名全日制学生(包含本科生450名,研究生256名)。学院共有教职工153名(含外籍教师32名),其中全职教师74名,兼职教师16名,双聘教授3名,专职研究人员20名,行政人员40人。
《设计》:近年来本校工业设计系最大的变革是什么?
范圣玺:我们现在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创新的一个大的情境下面来讨论工业设计。也就是说,我们从原来的创新链或者产业链里面的一个片段,到现在在考虑怎么能够在整个一个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全流程里去考虑设计的贡献。不仅仅要解决造型问题、功能问题,还要解决比如商业问题、服务问题,在整个使用周期的流通周期,包括可持续问题等。所以,同济的工业设计是非常综合的。
《设计》:随着90后、00后的入校和毕业,新生代给工业设计专业带来了什么?
刘震元:设计活动本身反映了人的能力,设计行为和设计活动会根据设计师的不同而变化。随着新生代的设计师进入设计行业学习和创造,他们给设计界带来了新的血液、新的视角、新的价值观念,期待新生代的设计师走出自己特色的道路,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设计》:请介绍一下今年毕业设计展的基本情况。
范圣玺:今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毕业设计展的主题是“谱象”。用设计的方式应对时代的议题,以设计的角度看待当下的谱象,是每个设计师面对的新挑战。同学们正试图通过他们的实践去探讨设计在这个时代可以达到的、全新的社会意义。来自媒体与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三个方向的2015级本科毕业生们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围绕医疗健康、交通工具、未来生活、人工智能、可持续生活、公共空间、时尚与数字生成、装置艺术等设计命题,呈现出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共计90余件作品。
《设计》:近几年的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现实情况?
刘震元:现在是一个非常多元的时代,包括互联网、大数据、先进制造,这些非常热的主题。在设计学界,包括设计教育过程中,我们也跟学生进行大量的讨论,为他们未来进入社会准备一些不一样的知识模块。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同时又在学院的教育体系下,选择有特色的知识模块,所以毕业设计的类型也会很不一样。我们的毕业设计,每个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设计方向,现在是一个很多元的状态。
毕业设计作品的成果转化情况如何?可否举一两个已经成功转化的案例。
刘震元:我觉得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医疗健康、交通出行和家用工具。去年10月,我们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联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举办了主题为“有温度的医疗”的设计联展。联展展示了从2014~2018年这五年间诞生的14件毕业设计作品,从患儿治疗、家长陪候诊乃至医护休息等多角度切入,共同探讨和展望通过设计提升医疗体验的正确打开方式。展览收获了热烈的反响,医院方面也已经启动转化流程。今年开始,我们设计创意学院要启动第二个系列,不仅同儿童医学中心合作,还将和仁济医院、同济医院将更展开广泛的合作。
第二个方面是交通出行。设计创意学院一直在同一些出行企业进行合作,包括科研合作、前瞻性合作等。通过这些合作,学生们的一些优秀设计概念和设计方案,有机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落地,包括我们最近同波音公司合作开展的飞机轻量化座椅设计等项目。
另外,像申由甲同学的毕业设计电动工具,就是他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针对现实问题产生想法和概念,最终将其转化为毕业设计。其作品不断打磨的过程是一个同产业紧密结合的过程。
《设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和就业情况大体是怎样的?
范圣玺:学院本科生毕业后,就业去向非常多元,大约30%的学生进入世界著名大学和设计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大约30%选择在本院或国内院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余40%左右的学生选择就业或进行自主创业。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上海大众汽车、IBM、联想、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万科、绿地、AECOM、Gensler、SWA、现代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知名企业。学院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就业的去向,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设计》:您认为毕业设计展的内容和方式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
刘震元:我们的毕业设计也是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下一年的毕业设计将会聚焦在“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可见的贡献”上,更多地聚焦在真实的世界。学院致力于培养面向国家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他们用创新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乃至人类命运问题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的主题也会进一步扩大,医疗关爱、交通出行等传统主题依然是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会加入一些新的探索,例如航空航天领域,设计如何助力航天事业的发展,依托我们最近开展的火星探索课程为基础,开发新的道场。总之,我们要更加重视设计的愿景驱动和整合式创新的内核,鼓励设计师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同济大学设计教育发轫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深受德国“包豪斯”学派的影响。1993年正式成立工业设计系。2009年同济大学借鉴世界设计与创新学科的最新理念与模式,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2019年QS(Quacquarelli Symonds,英国教育及留学机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院在“艺术与设计(Art and Design)”学科中位列全球第14名。
学院以“面向产业转型和未来生活的智能可持续设计”为学科定位,设有3个本科专业方向,9个硕士学科方向和6个博士研究方向。
多年来,我院培养了包括顾嘉唯、于正、吕永中、蒋琼耳、罗鞍、张帆、徐赟、耿忠诚等在内的一大批杰出校友,他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创立了一系列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牌,亦有在知名企业担任要职。
VEC Drill 小型电钻
VEC Drill
文/图_Text/Photo_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申由甲
电钻,作为全球市场销量最大的一类电动工具,在进入家庭时却依旧保留了工业化进程中的粗糙,与家居生活无法完美融合。VEC Drill,在保留电钻纯粹功能的同时,加入滑动结构,你只需将它贴紧物体,在按下开关时,其缓缓钻入,一个完美可控的直孔便可诞生。更加简洁的外观让它更好地存在于家居生活中,更加简易的挡位、可以收集尘屑的结构,都让它成为一个得力的家居助手。
设 计 者:申由甲
指导老师:刘力丹
一隅洞天
[Cave]3dxy
文/图_Text/Photo_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何毓嘉
人类既组成开放的群体又成为特别的个体,我们既想拥有自己的一隅私人天地,又想追求与陌生人畅谈天地的片刻乐趣。在不同的场所、时间,寻觅那些与自己频率相近的人,乐此不疲。林林总总的相遇总有未知的色彩,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触电似的擦肩在何时何地,只知道有那么一些早上,有人让两小时的路途不再遥远而漫长。在一隅洞天中,我们可以与合拍的人谈天说地,也可以藏在自己的领域中放飞思绪。
设 计 者:何毓嘉
指导老师:刘 胧
Tiention 内饰设计
Tiention Interior Design
文/图_Text/Photo_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张毅沁
Tiention是基于人在汽车内环境的三种不同注意力空间体验的汽车内饰设计,设计目标为车内体验的系统性构建。整个座舱空间的设计涉及到三个主要触点:仪表板、门板和座椅,空间变化是这些触点对三种注意力模式适配的核心,设计语言为线集,搭配整体轻量化、智能化的设计风格,为空间变化带来丰富的语义。
设 计 者:张毅沁
指导老师:刘震元
实验室培育钻石首饰
Lab- Grown Diamond Jewelr y
文/图_Text/Photo_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江酉玥
实验室培育钻石,通过模拟天然钻石生长环境,在等离子反应器中使钻石晶种发育成可媲美天然钻石的毛坯钻。此设计的灵感源自实验室培育钻石的过程——晶种在黑色石墨包裹下在等离子反应器中逐渐长大。因用户偏好而采取时尚珠宝的设计风格,选择金属、PVC、玻璃等相对具有冲击感的材料打造迎合90后目标人群的首饰。
设 计 者:江酉玥
指导老师:郁新安
VE 志愿者全天候多功能装备设计
VE Allweather Equipment for Volunteers at Events
文/图_Text/Photo_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宋伊琳
基于现代城市中日益普遍的志愿者现象与人群 所设计的可变形全天候志愿者装备。
志愿者活动因其一次性、时间短的特点,文化衫、身份牌等物料参差不齐、不成系统,活动结束就造成大量浪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良方案,将志愿者的活动属性、移动属性、身份属性结合,设计为一套可在志愿者包、制服、雨衣之间灵活变形转换的产品。VE志愿者全天候多功能装备,为志愿者提供更系统贴心的装备体验。
设 计 者:宋伊琳
指导老师:谭静漪
火干扰下的弃木重生设计
Waste Wood Revival,Disrupted By Fire
文/图_Text/Photo_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胡 凯
火干扰是大自然重新组织环境杂质与被干扰物之性质的机会。它消弭过去,亦协助重生。
但可惜,现在绝大多数因意外而被重新赋予全新材料叙事的火烧木都被当作垃圾直接送入了填埋场。这次,“十二重唱”项目希望通过“十二种机会宣言与对应的可能性策略演绎”来全景展现火烧木的材料价值与魅力。同时,设计师还希望以具有“弱阶级属性”的物品为实践媒介,提示大家重新评估每一种材料的本质价值,审慎思考可持续产品的真正意义。
设 计 者:胡 凯
指导老师:周洪涛
END
编辑 星霓
每 周 一 三 五 下 午 七 点 更 新
文章版权为《设计》杂志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了解详情请点击:
中国国家级学术期刊
好设计 好生活
论文投稿请加
QQ :3188794934
QQ:1393432642
来电咨询 010-65816771
《设计》杂志微信公众号
designmag
喜欢我们的文章,就请随手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吧
公众号转载文章敬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