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专访|梁町:学生设计在转型 更多关注社会文化和环境问题

采访:李杰 设计杂志 2023-07-05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梁町

ⓒ 毕业设计分享: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梁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从香港理工大学及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在亚洲及欧洲从事工业设计及策略性设计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可持续及社會福祉导向的产品设计”,“生活形态设计研究”,“民众为本思维”等。曾与JVC(日本)、Philips(荷兰)、HP(法国/美国)、Alessi(意大利)、Eckart Barski(德国)、华为(中国)、Suzuki/Haojue(中国)、Samsung Design(中国),瑞银国际(UBS)、首尔国立大学(韩国)、布谷、汉森(韩国)、CMW(中国香港;日本;德国)等公司和机构合作,负责设计和设计研究等各种先驱项目。


于1995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现任国际设计及企业管理硕士课程创办人及副主任,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设计学副博导,湖南商学院设计学院访问教授,设计学硕士(国际设计及企管)课程创办人及副主任,产品设计学士课程主任、亚洲生活形态设计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生活形态设计研究网(LSDER-China)创始人、韩国未来设计研究院(KFRDI)/现代汽车集团(Hyundai) 咨询委员会委员。他还应邀担任华为设备有限公司消费者体验设计中心(CXD)的战略顾问(2008-2013年)以及分别在日本(2011年)、中国台湾(2012年)举行的第二届、第三届国际服务创新设计会议委员会委员和亚洲设计工程研讨会(2017年)委员。




《设计》:请介绍一下本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梁町:工业设计作为晚间兼读通用证书课程,始于1964年成立的香港科技学院(HKTC)。20世纪70年代初,学院更名为香港理工学院,新设立的设计系开设了工业设计高级文凭课程。1980年,设计部再次更名为太古设计学院,开设了第一个专注于工业设计的学士学位课程。该学院于1986年前后获准颁发“荣誉学位”((荣誉)学士学位)。


现在的4年制产品设计荣誉学士学位课程于2010年推出,该课程是从2003年设立的3年制工业与产品设计课程发展而来。目前共有124名学生报读理大设计的产品设计(PD)课程(大一27人,大二24人,大三33人,大四40人)。大多数学生(约83%)来自中国香港本地,15%来自海外,0.5%来自中国大陆。在教学人员方面,目前有1名教学人员和4名助理教授为该学科服务。


《设计》:近年来本校工业设计系最大的变革是什么?



梁町:与2012年之前相比,产品设计(PD)课程的教与学,课程和课程结构有四个主要变化:


1.与社会设计、广告设计、传播设计、环境和室内设计相结合,产品设计已经重组为在设计学院的设计学士(荣誉)课程下运作的“学科”之一。正因为如此,这种结构通过“共同核心科目”和“共享选修科目”,以及设计学院之外的其他设计学科和院系,实现了多学科和跨学科学习。


2.尽管学院自200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强调研究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但最近在学生和教职员工中进一步推动了以研究驱动和学生主导的学习。由此,自2010年以来,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理论(成文的)知识与基于实践的(默会的)技能的整合一直是产品设计学生学习的重点。


3.自2007年以来,企业家精神也成为所有学生在产品设计学科中的重点之一,那时有两个与设计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并创立了一个名为SDWorks独特的半商业平台,从PD计划的多个课题中选择杰出设计作品进行商业化。正如其网页(https://www.sd.polyu.edu.hk/en/jc-innovation-tower/sdworks)所述,“SDWorks是一个协助设计学院学生的平台,让他们的设计创意得以实现,并学习、理解制造和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客户的反馈,从而将学生的设计投入生产,进行商业化。”


4.最后,为了丰富学习的范围和深度,除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科目外,设计学院产品设计学科的学生还需要修读大学提供的一般大学要求(GUR)和选修要求(CAR)科目。GUR“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本科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服务学习的科目、特定的研讨会和课程,它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能力。同时,通过4个选修科目群(即“人性,关系和发展”;“社区,组织和全球化”;“历史,文化和世界观”;“科学,技术和环境”),CAR课程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学术领域以外的学习能力,并使他们能够从多学科的角度解决专业和全球问题。”


《设计》:随着90后、00后的入校和毕业,新生代给工业设计专业带来了什么?



梁町:我不认为我可以谈论00后一代,因为他们刚刚进入大学,我对他们没有足够的了解。但对于90后的学生或毕业生,我相信他们现在已经对工业/产品设计实践产生了以下影响:


☆90后诞生于数字时代,他们是“数字原生”(digital native),习惯于借助移动数字设备的24小时工作和交互模式。因此,他们现已成为协助香港设计服务业向物联网及电子商贸时代转型的主要力量。


☆与前几代不同,90后的香港青少年不那么顺从和信任权威,他们大多自有主张。因此,他们也是推动香港初创和小型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然,这与我们的课程中对创业培训的重视程度相吻合。


☆由于父母一代人积累的财富,90后为取悦雇主(或教师)和遵循勤奋精神的财务冲动或许较少。他们试图明智地利用时间,寻找更大的自由度,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寻求工作满足感和有意义的价值观。其中一些还会考量社会和环境问题。因此,它也影响了各种本地公司的设计实践。 


可能有更多的影响我错过了。但以上是我现在能想到的......

        

《设计》:请介绍一下今年毕业设计展的基本情况。



梁町:今年是理大设计年度展首次在主题“超越表面”的基础上设置7个子主题。7个子主题通过学生的设计研究和设计作品,反映了当前的关注焦点(其中包括“幸福/平衡/和谐”,“慰藉/平静/安全”和“勇气/同理心”)以及未来的愿望(包括“环境变演 ”,“引人入胜/引发想象”,“创意/独创性/富远见的思考”和“新的开始”) 。


《设计》:近几年的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现实情况?



梁町:根据我的观察,近年来学生设计作品的主要变化是从设计的技术、经济层面到关注社会文化和环境问题的重大转变。我想,这恰好反映了90后和00后们主观上的对于探索心灵和身份的渴望。而客观上也反映香港和整个世界都在面临着的社会政治变化(即世界范围的社会不平等、经济不稳定、贸易战、民族主义的兴起等)和生态挑战(即全球暖化、资源枯竭等)。  


《设计》:毕业设计作品的成果转化情况如何?可否举一两个已经成功转化的案例。



梁町:在我看来,毕业作品的成果转化对我们学校的影响主要是间接的,但也很深刻。例如两年前,我们的毕业生之一Emily Tang启动了一个毕业项目,专注于香港人口老龄化的医疗保健问题。她设计的“Libue”—— 一个专为老年人(帕金森病)和普通家庭成员设计的兼容性马桶座,虽然在展览结束后没有立即商业化,但Emily凭此设计赢得了年度的詹姆斯戴森设计奖(James Dyson Award)以及后来的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这极大地鼓励她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Studio Doozy(一家医疗保健和生活方式设计工作室,致力于设计和制造“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让长者在家中快乐健康地生活。”)。这是一个深刻的成果转化例子,因为它的影响不在于单一设计的成功,而在于一个具有远见、雄心和设计专业知识的变革推动者的培育与成就,以其源于毕业设计项目背后的意义和愿景,去积极、正面地改革社会。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TGO,KaCaMa,ASA Innovation,Make in Sample,Sticky Line,Little Jadeite 等)。

            

《设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和就业情况大体是怎样的?



梁町:根据我的了解,过去和近几年我们的产品设计毕业生有四种主要的发展选择:


1.受雇于本地、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制造商、设计咨询公司或贸易公司;

2.进一步留学;

3.建立自己的设计公司,服务于本地、区域和国际的企业;

4.建立自己的小生意。


大约70%的毕业生选择1,而大约20-25%的毕业生会选择进一步学习,其余的则会视经验和相关资源,选择3或4。


《设计》:您认为毕业设计展的内容和方式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



梁町:总的来说,我们的设计展是恰当和精细的,但是当我们面对各种挑战、竞争以及行业和社会的快速变化时,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年度展览的意义、目的和价值。今后,我们学院的设计展或不应只专注于展示“什么”的设计和“如何”的设计,而或应更多关注“为什么”设计,以及设计展应于“何时”和“何地”进行。通过流行的社交媒体和新的数字平台,我们应该更好地表达展览的关键价值、意义和目的,以及它与我们的设计教育愿景和使命的联系。


例如,对于产品设计作品,它可能是“动态”(和“交互式”),而不是“静态”(例如它可能更像是一个活动驱动的节目)。数字媒体和工具应在现场和非现场使用(原则上是全天候的,不受时空限制),以促进设计(和非设计)专业人员和公众的互动,参与设计作品和展品的分享和讨论(非展览驱动)。对于所有这些,我相信涉及到额外人力和资源,但也需要更明确的愿景、更好的管理战略和规划。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创立于一九六四年,理大设计一直是香港设计教育与研究的重要枢纽。学院成就备受国际认同,在“QS全球大学艺术及设计科目排名”中列第十六位,亚洲区名列前茅。


学院提供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涵盖多个设计专业,除了产品设计外,还有传意、广告、数码媒体、室内及环境、社会创新设计、城市设计、国际设计及企管、设计管理及设计策略、互动设计等。


理大设计高度国际化的教学团队每年培育约一千一百位本科及研究院学生,当中约五十人为博士生。由已故著名建筑师Zaha Hadid设计的赛马会创新楼作为基地,设有七大研究室及多个一流的技术工作坊,教学环境优秀而完善。


理大设计的著名校友包括许诚毅(动画)、谭燕玉(时装)、陈秉鹏(产品)、罗伟基(汽车)、叶锦添(电影)、陈瑞麟(珠宝)、刘小康(品牌、艺术)等。




部份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为医院里缺乏自理能力的病人而设的辅助性口腔护理器材

Auxiliary oral care equipment for patients who lack the ability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in the hospital


文/图_Text/Photo_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何庆琳



在日常生活中,口腔清洁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良好的口腔健康而言,有些程序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例如:早晚清洁、清洁舌苔和牙肉按摩等。可是,在香港的医院和护老院,有一群病人的口腔健康是一直被忽视——失去自理能力的病人。目前应用在这一群病人身上的口腔护理方法就只靠绵花棒配合消毒药水,但由于绵花棒只有一种形状和硬度,因此它绝不能全面照顾每一个口腔部位,例如:牙龈、牙齿表面、舌头 和口腔内侧。在另一角度而言,医护人员在多年来一直使用绵花棒替病人清洁口腔,证明了它亦有优胜之处并且无可取代。本设计项目的灵感源自于绵花棒的优点,透过改良它们的缺点而设计一系列的口腔护理用具,此产品的设计核心为:个人化、可循环使用和卫生。希望通过这款产品使护理人员使用时更加舒适,同时能通过针对性 的清洁为病人带来良好的口腔健康。


设  计  者:何庆琳

指导老师:Fred Han




别了.愿君安好

Farewell. May your peace be well


文/图_Text/Photo_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罗咏欣



设计提案是为临终者(或提早准备自己身后事的人)提供道别礼物,让他们在往生前送给亲人。设计提案中的3种产品(保存逝者的吊嘴 、声音显示器 、DNA 地灯)均以逝者独一无二且珍贵的部份代表其本质精神长存,同时强化逝者与亲人间的持续性连结。而设计将较抽象,以避免触发亲人的悲伤感。


*持续性连结:由失去亲人的个体定义死者与其之间存在的持续性内在关係,建构亡者带给亲人的生命启示。


设  计  者:罗咏欣

指导老师:Marko Stanojevic




新的消防服:FIRE-EXO

New fire suit:FIRE-EXO


文/图_Text/Photo_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谢英聪



火灾经常发生,过去曾发生的严重火灾更为数不少。有见及此,设计师决定开展为消防员而设的装备研究,以协助他们进行救援,并希望新设计能减少将来火灾死伤者的数目。


FIRE-EXO是个穿戴式装置,没有推动器或控制器的情况之下,也能提升行动效率。外甲的多个关节用以将身上的负重分散到地上,同时可与现有的消防衣结合使用,解决拯救时常遇到的重量问题及提供额外支援和力量。FIRE-EXO亦附有一个装置,帮助将伤者移离现场,同时将消防员双手留给别的有用工具。


设  计  者:谢英聪

指导老师:Scott Chin




婴儿代步工具

Transformable Baby Device 


文/图_Text/Photo_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李旖华



每次单独携带婴儿外出,大部份家长会衡量个人条件及孩子的需要从婴儿车及婴儿背带中取舍其一。然而,他们却难以完全掌握路上将遇到的实际地形或设施,如扶手电梯,所选择的婴儿代步工具却会因而为用户带来不便、负担或危险。不同于市面上单一性的同类产品,Ranni 融合了两者的主要功能,用家可视乎现场环境或婴儿的身体及情绪状况,即时将其转换成婴儿车或背带。用户的步伐从此不再受狭窄的面积范围限 制,亦能更享受购物的乐趣。


设  计  者:李旖华

指导老师:CHIN,Scott




专为特殊教育需求学生设计的教育玩具

Educational toys designed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文/图_Text/Photo_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姚琬淋




我的灵感主要来自我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教孩子的经历,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我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做家教是最好的赚钱工作。老实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讨厌孩子,然而,这次重要的经历意想不到地使我改变了主意。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数学是一门困难的学科,特别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当我担任一名教育者时,我试图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如“八大于四”这种非常简单的概念,但对他们来说很难理解。这不仅是教师所面临的瓶颈,也是学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我看来,他们有权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和个人的学术追求。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得到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在做我毕业那年的项目时,我决定通过我在4年大学生活中所看到和学到的东西,创造一套简单、生动又有趣的教学玩具。使用多感官策略刺激他们的感官,以体现抽象的数学概念,以打破他们的学习障碍。


设  计  者:姚琬淋

指导老师:CASENS,Philippe




自闭症儿童情感教育工具包

Emotional Education Kit for autistic Children


文/图_Text/Photo_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王文伟



这是一个为有自闭症倾向的小童而设计的产品,向他们提供情绪表达及情绪管理等技 巧的训练。设计中分为两个部分:代表七种情绪的情绪小物及用于发声的声音板块。首先用户会以视觉和触觉选择一件代表负面情绪的情绪小物,并把它放在声音板块上,每件情绪小物会触发板块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用户再挑选另一件代表正面情绪的情绪小物,把它放在声音板块上,这时,第二件情绪小物会直接影响第一件情绪小物发出的声音,就如我们会以一种正面情绪克服另一种负面情绪一样。总结而言,此设计是一个以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方式,去训练有自闭症倾向的小童情 绪表达及管理等能力,从而令他们可以清楚和适当地表达情绪。


设  计  者:王文伟

指导老师:Marko Stanojevic





END






编辑 星霓

 每 周 一 三 五 下 午 七 点 更 新 

文章版权为《设计》杂志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了解详情请点击:

《设计》杂志简介

投稿须知 | 杂志订阅 | 进入官网


中国国家级学术期刊

好设计 好生活


论文投稿请加 

QQ :3188794934

QQ:1393432642

来电咨询 010-65816771


《设计》杂志微信公众号  

designmag



喜欢我们的文章,就请随手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吧


公众号转载文章敬请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