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三水】失散的三水味道——烟樨饼!
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内涵无疑是丰富而多样的。有形的,无形的,吃的,用的,看的、听的……反正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但是必定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那就是与之对应的地域。很多文化名片之所以有故事,就是因为一方水土,赋予了它独特而地道的人文内涵。
提起三水美食,河鲜是少不了的,臭屁醋近年来也被炒得名声大振,艾糍,不是三水特有,但三水人一直有清明前后吃艾糍习惯。不过,烟樨饼,这种曾经家家户户都会做,走亲戚必带的地道饼食,曾经的三水味道,不知不觉间与三水人失散了……
三水厨娘钱健英:
不要说是新三水人,可能90年代以后出生的本土人也不一定记得起有烟樨饼这种饼食。80年代以前出生的本地人可能做过、吃过烟樨饼。
即使是知道三水以前有烟樨饼,可现在要觅食,显然是很难的。原因是知道的人少,做的人少,更重要的是,做烟樨饼的主要原料——烟樨叶已经很难找得到。
为了重现失散多年的乡土美食,发布君与钱健英继续合作(详见:好犀利!这个三水网红厨娘做艾糍卖到全国!)。都是南边人,而且小时候家里都做过和吃过烟樨饼,最重要的是,对三水本土的美食记忆居然是一致的,哈哈!接下来,发布君将会努力收集,陆续呈现给大家!
不过,重现烟樨饼最大的问题是,去哪找烟樨叶呢?毕竟唯一剩下的记忆就是,烟樨叶是锯齿形,其它就不记得了。好在万能的微信朋友圈一下子就有了回复,在南边找到了。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驱车到南边坑尾采摘。可到了采摘点,却发现烟樨叶前不久被主人修剪过,刚长出来的叶子并不多,好事多磨!不过做几十个烟樨饼是没问题的。
在热心网友黄健英、黄凤英姐妹帮助下,又采摘了制作烟樨饼的另一种植物——鸡屎藤,一切就绪!
一、烧开一锅水,把烟樨叶焯一下,然后过冷水。
二、捞起烟樨叶抓干水分,与烧开的红糖水一起放料理机打30秒左右,烟樨叶纤维比较粗,打的时间要长一些。
三、按照1斤烟樨叶+2斤粘米粉+4两糯米粉的比例来制作。
四、用温热的红糖水把粘米粉、糯米粉揉成面团(不加油),按照一个面团40克的分量,把面团放到模具压成带花纹的饼。需要注意的是,木制模具事先要涂一层花生油,不然烟樨饼会粘住抠不出来。
五、最后一步,把打好的烟樨饼放蒸笼里蒸10分钟,哇,墨绿清香的烟樨饼出炉啦!
一、传统烟樨饼是没有馅料的,这次制作既是试验,也是创新。在原味基础上,尝试加了蔓越莓、黑芝麻、白芝麻、椰蓉、坚果。
二、由于试验性制作,没有按照传统加入鸡屎藤或者番石榴叶,主要是想试出烟樨叶的真实味道。
三、关于烟樨叶、粘米粉、糯米粉的比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看需要什么样的口感,比如要味道浓一些,可多加烟樨叶、鸡屎藤或番石榴叶。要口感韧劲明显些,可以多加糯米粉,毕竟粘米粉是比较硬的。
四、传统烟樨饼是没有馅的,煮红糖水揉面时最好浓一些,这样烟樨饼口感不会太涩。
蔓越莓:无疑最惊艳的,酸酸的味道,一下子食欲大振;
芝麻:香味醇厚,中和了烟樨叶的味道;
芝麻:香味醇厚,中和了烟樨叶的味道;
椰蓉:味道也不错,糅合了烟樨叶的味道,比较清香;
原味:最有嚼劲,淡淡的清香,最能表现出烟樨的味道。
钱健英丈夫李镒章同是美食达人,他说,与有些东西没有故事也非要整出个故事来炒作不同,烟樨饼其实大有来头。
2015年香港大公网登载的一篇文章,对烟樨饼的来历作了介绍。
文中称,“栾樨饼”源于中山,其后演变为珠江三角洲一带广东人的传统小吃,也是珠三角一带农历四月初八佛诞的特色食品。
文章介绍说,传说二百多年前,某年的浴佛节,一个游方僧来到香山县龙塘树坑的河边,准备沐浴,一条大蟒蛇突然闯了出来,直奔和尚。和尚拔出宝剑,将蟒蛇斩成数段,丢在河里。这时来了个酩酊渔翁,他抓起蛇头蛇尾,胡乱地舞起来,竟然令蟒蛇復活,变成一条龙,腾空而去。而馀下的蛇身,则在河边变成了几棵小树,也就是现在的栾樨树。
有一年夏天,当地发生瘟疫,死了很多人。河边有户穷苦人家,因为无力延医购药,嗅到烟樨树叶发出清香,便摘了一把,回家捣碎沖水喝,不久病就好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採摘烟樨叶沖水喝、做饼吃。后来每年的四月初八,人们便做“栾樨饼”来贡佛。而烟樨树也因而被称为“乱世树”。
众所周知,中山曾属佛山管辖,与三水有相同的饮食文化习惯并不奇怪。南边院头村一位老婆婆说,以前四月八佛诞,家家户户都制作烟樨饼祭拜牛栏,祈求牲畜健康多产,五谷丰登。要知道在农耕时代,牲畜是农民最值钱的财产,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就是通过制作烟樨饼上供祈求保佑来承载的。
遗憾的是,时变物迁,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往昔家家户户制作烟樨饼祭拜及走亲戚的热闹场景已经被稀释得失去了记忆。旧时门前屋后都种有烟樨,现在已经踪迹难觅,要吃上烟樨饼就更难了。想不到的是,根据大公网这文章的介绍,反而在香港一些寺庙还保留四月八派烟樨饼的习惯,实属难得。
在三水,当年家喻户晓的地道美食不止烟樨饼一种,还有铜盘粉、白角、茅罡粉(也叫银针粉)、嫁女元仔、妇女坐月子吃的鲤鱼煲糯米等美食,其中一些还有对应的村节来承载,比如乐平(南边)、芦苞、大塘一带都有四月八食烟樨饼的习惯。现在,一些商业、文化活动举办时都会配套美食吸引人气,但却鲜有三水本土特色美食露面,三水并非只有乐平大包和臭屁醋。
艾糍、铜盘粉、白角、茅罡粉、嫁女元仔这些食物制作并不复杂,而且符合养生时尚和诉求,挖掘后通过旅游推介、亲子DIY等方式推介,三水文化名片会更多样。
食物简单而朴素,但因为有故事,有经历,有沉淀,吃的就不仅仅是食物,而是情怀、乡愁和文化。
精彩回顾:
来源 | 佛山新闻网
图文 | 刘广权
了解更多三水新闻资讯,您还可以关注“@三水发布微博、登陆三水新闻网或下载“大美三水”手机app。
回复关键词获取便民服务
居住证 | 公共自行车 | 粤通卡
查询天气 | 实时公交 | 实时路况
查询违章 | 查询班车 | 查公积金
查询社保 | 看病预约 | 查询水费
查寄快递 | 通行证续签 | 补换驾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