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醒
持续至6月9日,每天查看三水发布推送,点击文末“在看”(让蓝色小花变成黄色)发布君将送出一波好礼(烤箱、充电宝、自拍杆、定制杯、特别门票),详情可点击图片查看。
吃完小龙虾就发作,都是年轻人中招,医生:管住嘴啊
小龙虾、冰啤酒、宵夜……这些词几乎快成了夏日夜晚的代名词。不过,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提防“龙虾病”。自五月以来,不少贪吃吃坏肚子的患者,相当一部分都跟吃小龙虾有关系。
姑娘直喊“太酸爽”
小赵今年正好30岁,他告诉记者,前一天晚上,他与朋友约在烧烤店吃夜宵,当时朋友胃口不佳没吃多少,点的5斤蒜蓉小龙虾几乎全是小赵吃的。回到家以后不久,小赵开始上吐下泻,于是自己吃了点胃药就睡下了。到了第二天上午,腹痛还是没好,还发烧到38.6摄氏度,于是小赵赶紧来到附近的浙中医大二院就诊。
诊室里,23岁的姑娘小许正做着皮试检查,由于一上午没有好好进食加上反复腹泻,机体缺水,小许的脸色变得苍白。说起她的经历,坐在一旁的男朋友打趣说:“昨天小龙虾、冰水果吃得这么爽,今天拉肚子拉爽了吧。”
小许也是一位小龙虾忠实爱好者,平时不论正餐还是烧烤夜宵都很喜欢点小龙虾,多的时候一个人能吃10斤。前一天晚上11点左右,小许让男朋友从外面的烧烤店打包回来了3斤十三香味的小龙虾。
大快朵颐之后,小许觉得还不过瘾,又吃了冰箱里的1块西瓜和2颗杨梅,看着韩剧吃着夜宵,一直到将近1点才休息。第二天天还没亮,小许就被强烈的腹痛给痛醒了,一个上午跑了6次厕所,都是水样稀便,只好中午跟单位请了假赶紧来到医院。
“一时没管住嘴,吃了顿小龙虾,结果今天请了一天的假,要被扣钱不说,还得来医院挂盐水,真是得不偿失。”小许后悔道。
跟吃小龙虾有关
急诊医学科周冰之主任大致统计了一下,最近一周以来医院肠道门诊的急性肠胃炎患者中有1/3是吃完小龙虾之后发作的,有些是配上冰的饮料、水果,而且几乎都是25-40岁的年轻人。
周冰之主任告诉记者:“每年5月份,医院会开设肠道门诊,这段时间来就诊的都是当下爱吃夜宵的年轻人,罪魁祸首都是小龙虾或各类烧烤。”
夏季湿热,为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导致寄生在小龙虾身上的病菌大量滋生。加上人在夏天消化功能相对较弱,一旦吃下不卫生的食物,再加上冰镇饮料一灌,胃肠道遇冷收缩,处于缺血状态,对细菌的抵抗能力进一步减弱,就很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脱水休克,危及生命。
对于尿酸高的人来说,小龙虾加啤酒也更容易引发痛风。
医生提醒大家,夏季饮食一定要注意管住嘴,注意饮食卫生,也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大量吃小龙虾,尤其不要配上冰饮料、冰水果。
现在市场上的龙虾大多属于人工养殖,生长环境较干净,新鲜龙虾洗净后,经高温烧熟煮透,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龙虾头携带较多寄生虫一般不宜食用,隔夜龙虾最好不要吃,不洁不熟龙虾吃后易引起肠道感染。小龙虾属寒性食物,多吃容易伤脾胃,摄入过多蛋白质,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肠胃不好的人应该尽量避免,其他人也要适量食用。
另外过于疲劳的人也更容易感染细菌,因此大家在日常起居也要注意保证睡眠,少熬夜。
1
虾黄是虾身上的最宝贵的地方,一般位于虾头的下半部分。但只有去过虾头的虾,才能放心大胆的嗦虾黄,因为虾头前部的胃囊是不能食用的。
2
确保小龙虾煮熟蒸透,在100°的高温中持续蒸煮10分钟以上,将寄生虫的虫卵完全杀死。
3
虾尾中的虾线、虾头不要吃,这两个部位的毒素最多,最容易聚集细菌和寄生虫。熟透的小龙虾不去虾线也可以,就是口感会差点。
4
要适量,千万不能过量食用小龙虾!偶尔吃小龙虾解解馋可以,但是一次最好不要超过10只。
贫穷限制了我对小龙虾的爱
想过量也难~
5
死虾不能食用,烹调后的虾如有浓烈腥味、虾体散开发直、肉体松软无弹性、颜色变暗、壳身有较多黏性物质等,一定不要食用。新鲜的小龙虾做熟后是微微弯曲的,虾鳃白净,且肉质紧实。
6
隔夜小龙虾不要吃。隔夜的小龙虾会滋生大量细菌,这种细菌几分钟就能繁殖一代,加热也很难杀灭,可是比隔夜饭“毒性”还要强。
7
不吃小龙虾的夏天是不完整的,不配啤酒的小龙虾是没有灵魂的。但小龙虾+啤酒,极易引起体内尿酸升高,进而诱发急性痛风,尤其是大量吃小龙虾、喝啤酒,急性痛风几率就越高!
8
油炸方式制作的小龙虾,再配上各种麻油和酱料,堪称“热量炸弹”。一顿麻辣小龙虾2斤的热量,超过了一个人一天所需卡路里的一半以上,相当于跑一个半程马拉松才能消耗掉。
9
孕妇、小孩可以适量吃,过敏体质、痛风患者不要吃。
10
吃完小龙虾后半天到一天内出现浑身肌肉酸痛僵硬、尿液呈酱油色等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
发布君提醒
吃小龙虾一时爽
但是还是要管住嘴
大家都在看
文末点个“在看”是你来过的仪式感
资料: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丁香医生、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广东卫生信息
编辑:佛山新闻网麦燕文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了解更多三水新闻资讯,您还可以关注@三水发布微博,或下载“南方+”手机app并关注三水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