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23年02期目录

湖大学报编辑部 湖北大学学报
2024-09-04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俊峰,陈海欧(1)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发现的方法论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受到当时将社会看作有机体的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国家有机体的思想。马克思直接讨论社会有机体的论述并不多,可以理解为他将社会是有机体当作一个默认前提,真正重要的是要用适合有机体对象规定的方法去观察、分析、理解社会各种现象的有机联系,即辩证关系,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沿着马克思的这种基本思路和方法论原则去理解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容,应该包含这几点:社会是一个活的发展着的有机体,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是人的活动的总和;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既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产物,其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在以往形成的既有条件下进行的;社会越是发展,有层次、纵横交错的诸系统之间的联系就越是复杂和紧密,社会的有机性特征就越是明显和突出;各个民族、族群、社会作为有机体都有自己产生、成熟、死亡的生命周期,这是一个新陈代谢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过程;在世界历史时代,各个民族国家通过交往密切联系在一起,一切发明都成了世界性的、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各个民族国家又都被置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新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认识世界、理解历史、改造不合理现实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涂用凯(9)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要放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视域之中去理解。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秉持和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也超越了苏联现代化模式,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质。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直面全球化问题:价值哲学的致思方式

▶▶▶晏辉(18

全球化是源出于现代化运动的世界性结果,它把基于现代化运动之上的现代性问题变成了世界性的存在;现代化、现代性与全球化是源和流的关系,既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彻底分开。没有任何一个个体、集体、民族和国家可以摆脱全球化而独立自存,全球化自在而自为地成了关乎个体和人类根本命运的事情,它部分地实现了人们所期许的价值体系,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价值问题。从价值哲学的视野致思现代化、现代性与全球化之价值问题,就直接表现为对全球化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内在地蕴含着三个论题:对作为结果形态的全球化的价值反思,这就是代价问题,无论是出于故意还是出于善意,全球化在带给人类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同时,也把各种危险和风险抛给了人类;对作为前提和过程形态的全球化的价值批判,这就是正义问题,一方面是由现代化运动自身所造成的劳动正义、数字正义和算法正义问题,另一方面是由西方和美国等先发国家以强势心理和优势科技对后发国家造成的非正义;对全球化之终极意义的价值追问,这就是意义问题,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各种危险与风险,与其所追求的终极之意义的隐匿和迷失紧密相连,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人类的终极之善置于推动现代化运动的终极目的之上,能为朝向终极之善的全球化贡献中国智慧和经验。以此可以说,反思全球化问题的理论旨趣不仅在于对全球化进行有坚实的内在根据和充分的外在理由的辩护与批判,而且是要寻找摆脱困境的现实道路,并由此开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


论苏格拉底的快乐观

——基于两篇对话的比较分析

▶▶▶阮航(27)

苏格拉底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支持一种“未经限制的”享乐主义,由此说明美德对于实现幸福进而快乐的必要性;他在《高尔吉亚篇》中则反对以快乐最大化为核心的享乐主义,由此提出一种适应性的幸福主义。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苏格拉底在这两篇中呈现的快乐观确实存在某种不融贯性,之所以不融贯的主要原因在于,苏格拉底没有为快乐与幸福、美德、理性之间的关系提供清晰而统一的说明。针对这两种快乐观的未决问题,古希腊伦理学大体发展出三种有关快乐观的思路,即享乐主义的思路、美德主义的思路以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综合性思路。苏格拉底的快乐观对古希腊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古希腊的幸福和美德等主题是不可或缺的。



社会经济史研究

贡赋·本草·商品:从蕲州白花蛇看明代“道地药材”体系的形成

▶▶▶吴琦,程露(37)

明代 “道地”一词多用来表示物品质量优越,优质药材可称为“道地药材”,从蕲州白花蛇的案例可以看出“道地药材”在明代的发展。白花蛇是唐以来诸多地方上贡至中央的珍贵药材,至明代白花蛇贡地逐渐缩减为蕲州一个,这与明人对蕲州所产质优效佳的认识相关。明代“道地药材”知识的形成离不开本草著述的塑造,明代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中“蕲蛇”成为优质白花蛇的别名,书中记述其毒性小、宜入药等优点。蕲州医家李时珍对“蕲蛇”的本草知识书写得到当时、后世的重视与认可,随着出版业发展向通俗性文本扩充,产生深远影响。明中叶以后,赋税改革和白银货币化使地方官府征收土贡的方式变得灵活多样,蕲蛇可折银采购,社会经济变革促进药材商业化,兴起“道地药材”消费之风,是为中国道地药材发展史的重要节点。蕲州白花蛇从地方特产到“道地药材”、从贡品到商品的转变,揭示出明代“道地药材”体系不仅是贡赋制度、本草著述、商业贸易多重因素构建的产物,还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复杂的互塑关系。

主权·治权·利权:海关、中央、地方的权利博弈

与近代广西航政管理权嬗变

▶▶▶赵海涛(46)

针对洋人把持海关、控制航政,严重影响航业发展的状况,清末民初以降,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持续致力于航政管理权的收回。广西当局也先后在梧州三次设立航政管理机构,但其职能仅限于征收民船(木帆船)的捐税,主要目的在于扩大财源,而置履行航政管理义务与国家争取独立航政权的方针于不顾,航政掌控于洋人的局面依然未能改变。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伴随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广西航政主权之争,逐渐让位于央地治权、利权的博弈,地方部分治权与利权被迫让渡于中央政府。因此,近代广西航政管理归属权的纠纷,反映的是主权、治权与利权多重因素相互纠葛的矛盾与冲突,浓缩了晚清以来海关、中央、地方三者围绕政治经济权益争夺的事实。

哲学研究

从中西“是论”之别到“语言学之后”

▶▶▶邓晓芒(59)

西方形而上学的“物理学之后”与中国形而上学的“伦理学之后”在现代都遭到了解构。从双方各自不同的两种“是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方形而上学解构的原因在于过分执着于“是”的逻辑系词功能,并以此偷换到对“存在”的本体论承诺;中国形而上学解构的原因则在于通过隐喻中“是”与“不是”的同一性而暗示了语言底下的非逻辑的诗性承诺。前者由于对语言的逻辑功能的片面化和极端化而成为单纯形式主义的工具,后者则用语言的非逻辑功能的反语言学倾向而使形而上学本身走向沉默。这两者都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失去了在全面丰富的语言基础上建立“语言学之后”的可能。在吸收中西两种形而上学各自的长处而避免其弊病的前提下,则可以构想一个以语言的诗性本质为基础,既容纳了西方形而上学“外在超越”的真理论,同时又具有中国形而上学“内在超越”的境界论的新型形而上学的蓝图,即“语言学之后”的终极超越蓝图。


现代汉语“政治哲学”的语言和观念史考察

▶▶▶吴根友,汪日宣(70)

百年现代汉语政治哲学的发展史可以扼要地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前50年为“初兴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为“沉寂时期”;改革开放后为“复兴时期”。从语言上看,现代汉语中的政治哲学译名源于日译著作,于20世纪初在汉语学界出现,但作为具有独立学术、学科意义的政治哲学,则到20世纪20年代才逐步确立。从观念上看,初兴时期以“政治理想”为关键词来定义政治哲学,复兴时期则以“权力、价值、规范、正当”等一组关键词来解读政治哲学。现代汉语的政治哲学观念大体上通过三种进路形成并展开:内在性进路、外在性进路和历史性进路。从学术形态上看,早期政治哲学较弱的学科意识,及其语言和观念形成的复杂历程,造就了现代汉语政治哲学中“以政治思想史撰写政治哲学史”的学术传统。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和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现代汉语政治哲学亦逐步变成显学。梳理百年汉语政治哲学的发展历史,对于当前中国政治哲学学科的发展,或许可以提供学术史支持。

文学研究

宋元之际世家文人的身份认同

——以陵阳牟氏为中心

▶▶▶熊海英,俞乐(82)

宋元易代之际,世家大族的文士因躲避战乱而离开根基深厚的家乡,在地方迁转与朝代更替的双重变动中,面临着如何安身立命的思考和身份的重新认同问题。宋末举家迁居湖州的陵阳牟氏是文人世家的代表之一。牟巘、牟应龙父子在由蜀地入江南、由宋入元的迁变中,对自身地域身份、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的最终选择都受家族因素影响。在地域身份上,牟氏父子坚守“蜀士”标签而扎根异乡;在政治身份上,父为遗民、子仕新朝,在持守世族政治伦理与谋求家族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入元以后,远离政治中心与家族根基的牟氏父子以兼通浙学和蜀学、融贯经史的学者与文章大家身份,成为凝聚江南文士群体的交游中心与领袖人物。故宋世家文人与异乡和新朝达成和解认同的过程,与宋元之际江南文脉、华夏文明的承传和交融进程相伴随。

文学莫逆·政治同道·德性分途

——基于文学交往的王阳明和李梦阳关系递嬗考论

▶▶▶郝永(93)

王阳明和李梦阳是明代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的两个文化巨子。二人的交往,终其一生不断,但是,关于二人关系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考察二人的交往过程,大体经历了从文学莫逆到政治同道再到德性分途的演变递嬗。首先,作为文人才士,二人因唱酬而成文学莫逆,在李梦阳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中,王阳明是文学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之后,二人由文学莫逆而成政治同道:先是同官京师,后因弹劾刘瑾同获罪遭遇贬谪;继而先后迁任江西,接续风教。李梦阳终其一生保持文人才士德性,而王阳明则有着从文人才士德性向儒家圣贤德性的转变过程,或者说是兼有文人才士德性和儒家圣贤德性。德性的分殊导致二人在对待朱宸濠谋反上,出现截然不同的结局。王阳明和李梦阳关系的递嬗,既反映了二人文学交往的实际情状,也折射了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与政治文化生态,同时还具有德性修养上的启迪意义。


近代海派通俗小说与上海都市伦理递变

▶▶▶李汉桥(102)

近代海派通俗小说是上海都市社会的忠实记录,不仅描画了上海都市生存状态和时代精神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上海都市伦理和道德问题。因此,以近代海派通俗小说为研究标本,能够深入地剖析和透视这一时期中国都市伦理的发展和演变。从近代市井小说、晚清谴责小说、海派言情小说三种主要类型,可近距离地审视近代上海都市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商业伦理、政治伦理和婚恋伦理问题,从而捕捉中国都市新伦理的源起图景。这些新伦理意识决定了近代都市社会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上同传统社会的巨大分歧,也让盘踞中国社会的宗法伦理制度受到一定程度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了捕捉社会风气之先的近代文人以及新一代知识分子试图改善个人生活、改变社会风尚,进而铸造现代国民人格、培养文明健康伦理关系的人文努力,为中国伦理道德由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蜕变和历史转型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西南联大诗人群对奥登诗风的接受与转化

▶▶▶肖柳(111)

英国现代诗人奥登曾于1938年访问中国,他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带给中国诗人新的启示。奥登受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用一种“临床”的手法来剖析社会、介入现实,使诗作带有明显的现实取向。在形式上,奥登采用“轻松诗”的体式处理严峻的现实题材,使诗歌呈现出反讽性的结构张力。奥登介入现实的诗学思想和轻松反讽的诗歌风格都影响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创作,西南联大诗人群在接受奥登的时候也结合了中国的现实语境,将其转化为本土化的诗歌实践。探究西南联大诗人群对奥登的接受与转化,对于理解19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探寻西方文学资源对中国新诗带来的有益影响。

法学研究·环境治理专题

生态环境预防性行政诉讼体系的构建

▶▶▶马腾,彭涛(119)

无论是传统的生态环境行政规制体系还是风险行政管理体系,既无法对行政相对人的环境行政权益予以前瞻式的救济,更无法满足公众的权益预防性保护的诉求。这种结构性缺陷在风险社会下日益明显,直接威胁到生态环境行政规制体系的有效性。要扭转这一局面,唯有以生态环境行政行为风险为核心,建立起具备预防性救济功能的行政司法体系方能实现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最大化保护。对此,未来环境行政诉讼立法应将生态环境行政诉讼的对象扩大到具有产生生态环境损害风险盖然性的各类生态环境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与内部行为、事实行为等,在原告资格方面确立符合条件的环境公益组织的起诉资格,并确立弹性管辖等相应诉讼制度;另一方面,应当在立法设计中注重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平衡,通过约束预防性行政诉讼启动的形式要件、实质要件以及损害程度等,有效衡平两种权力并促进其良性发展。


环境治理中行刑衔接机制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

▶▶▶周全(130)

如何精准认定环境治理领域不法行为的性质并做好环境行政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衔接,是探索环境治理现代化道路上所须直面之命题。环境领域的行刑衔接机制存在着如下问题:在实体层面,环境法与《刑法》之间的法益保护、违法性判断和保护对象缺乏协同,且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界分标准模糊。在程序层面,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案件移送程序断层。在监督层面,检察机关在行刑衔接机制运行中监督乏力。行刑衔接机制的完善必须充分考虑治理现代化这一整体目标所带来的全新要求,且更加强调权力间的相互配合与共同规制。此外,还须贯彻审慎与精准的理念,从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探索衔接机制的完善,并重塑其检察监督制度,进而在应对和处置环境问题中推进我国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和现代化。


经济学研究

从党的百年实践看现代财政对共同富裕的推动

▶▶▶石英华,刘彻(140)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构建了战时财政、功能性财政、公共财政、现代财政等财政型态,全力践行让人民富裕的财政主张和举措。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建设探索经验证明,在公平与效率的逻辑下,现代财政制度是实现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的最优制度选择。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继续发挥现代财政的基础和支柱作用,依靠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与实现公平合理分配来迈向共同富裕。现代财政制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分配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沿着有效市场机制和有为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的路径,在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构建合理分配格局中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人口流动会抑制城市碳排放吗?

——基于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准自然实验

▶▶▶徐俊武(148)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旨在平衡“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差别化待遇,它为研究人口流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契机。为了弥补STIRPAT模型在政策评估上的劣势,可采用以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283个地级市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来考察人口流动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二元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地抑制城市碳排放;在这一过程中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技术水平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中国人口流动规模与城市人均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关系。由此,政策上应深化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技术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以降低碳排放强度、分类控制不同城市人口流入规模,助力我国尽早实现“双碳”目标。

跨学科论坛

繁体字书写易错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基于多学科的观察和思考

▶▶▶高玉(159)

今人误写繁体字时有发生,从个人自身因素以外来探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汉字简化方案”带来的影响,“汉字简化方案”是单向性的为识写简化字服务的,不能对繁简字的对应关系进行充分说明,今天的人们写繁体字时如果仅根据“简化字总表”进行简单转换,极易产生错误。其次是《新华字典》等字典、词典带来的影响,现有的字典、词典其编排很多未能充分反映简体字与繁体字、异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使用这些工具书来识写繁体字容易出错。最后是中小学校语文教育带来的影响,几十年来中小学校语文教育对繁体字的教育基本是缺失的,影响所及是几代人难以通过正规渠道接受繁体字知识及实践训练。避免繁体字书写错误,除了加强自身修养以外,解决方案相应有三:修订和完善“汉字简化方案”;改进字典、词典的编排方式;把繁体字教育纳入中小学校语文教育之中。


数字人文与网络文学批评方法的建构

▶▶▶雷成佳(169)

当下的网络文学批评矩阵主要由网络作者批评、学院派批评、媒介批评和读者在线批评等几个方面构成,虽然批评主体多元、批评方法也日渐丰富,但由于网络文学体量巨大、增殖飞快,批评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入网络文学现场,致使批评结果时常出现迟滞、偏颇、言之无物等问题。数字人文研究法可有效解决批评主体“入场难”的问题,它在处理超长文本和海量文本方面具有智能优势,一叶·故事荟、文字云、图书语言分析器等智能软件可轻松提取出网络文学的质素特征,由此实现对单个或海量文本的“远读”。其中的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空间人文计算等方法可辅助研究者进入不断生长着的文学现场,在网络文学的本体研究、评价机制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构上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网络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路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湖北大学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