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盘点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历年主题及部分作品

2017-05-16 中国艺术现场

中国艺术现场  关注正在发生的艺术事件!▲▲ 

本文自:艺术市场通讯


2017年5月11日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此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主题为“不息”。由邱志杰担任策展人,他以“不息”回应主题“艺术万岁,是想呈现中国艺术家愚公移山式的、尊重师承关系的情怀。他将带领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四位艺术家参展。在期待他们作品的同时,让我们再来回顾下历年来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以及部分作品。


2017年丨第57届威双

主题:不息

策展人:邱志杰

参展艺术家: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是中国馆在威尼斯双年展的第“十”次亮相,,此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将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担任策展人,他将率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四位艺术家参展,中国馆主题为“不息(Continuum-Generation by Generation)”以“山·海”与“古·今”两个相互流变、转换的“阴·阳”结构来展开叙事,“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将构成“山”与“海”对应的意象;策展地图形似威尼斯的古地图,同时又如一个太极图。


▲2017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概念图

 

邱志杰还宣布本届中国馆将特别设置文献区,用以展示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四位参展艺术家各自的师承,进一步把“不息”的意象和气场,落实为文献的证据。

 

本届的中国馆将在5月11日开幕,此次的中国馆仅可让观者在绘画、影像、装置、雕塑、行为、摄影与苏绣、皮影等多元展演形态中游走古今,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皮影剧表演、皮影工作坊以及《全球沙滩考古计划》之《威尼斯》和《寻海记》等公众创作活动,不断充实和更新观者的多维体验。


▲一楼概念图

▲二楼概念图


2015年丨第56届威双

主题 :民间未来

策展人:北京当代艺术基金(BCFA)

参展艺术家:徐冰、邱志杰、季大纯、曹斐


2015年中国馆以“民间未来”为主题,艺术家徐冰、邱志杰、季大纯、曹斐将代表中国参加主题展,而艺术家刘家琨(建筑)、陆扬(新媒体艺术家)、谭盾(音乐)、文慧(舞蹈)、吴文光(纪录片)也携作品亮相中国馆的展览。此次威尼斯双年展被国际权威艺术媒体称为中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以来最好的一届。


谭盾  活在未来

 

在开幕式中,谭盾带来的行为艺术《声音河流》与影像音乐装置艺术《活在未来》。他用150位来自全球的小提琴手沿着威尼斯大运河顺流而下、且行且奏乐,让音乐沿着水流形成了一道“声音河流”,一时成为艺术展焦点。在另一个作品中,谭盾又以来自湖南、濒临失传的古老“女书”与现代音乐互动,向各国观众阐释“如何让你的每一天都活在未来”。谭盾获邀为中国馆的开幕创作了行为艺术《声音河流》与影像音乐装置艺术《活在未来》。他用150位来自全球的小提琴手沿着威尼斯大运河顺流而下、且行且奏乐,让音乐沿着水流形成了一道“声音河流”,一时成为艺术展焦点。在另一个作品中,谭盾又以来自湖南、濒临失传的古老“女书”与现代音乐互动,向各国观众阐释“如何让你的每一天都活在未来”。


不久前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日前决定将其终身成就奖——“金狮奖”授予跨界创作的谭盾,表彰其音乐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给世界文化艺术带来创新。


▲吴文光 村民影像计划


《村民影像计划》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100位村民拍摄的摄影作品,以及10位村民拍摄的影像作品,作品反映的是他们各自所处的农村现实。


2013年丨第55届威双

主题:变位

策展人:王春辰

参加艺术家:何云昌、胡曜麟、缪晓春、舒勇、童红生、王庆松、张小涛


2013年,中国馆策展人王春辰选取“变位”为主题,以呼应“百科宫殿”的主题。它指向当代艺术变化与思维的转换,特别指向了生活与艺术间隔的跨越、生活到艺术的转化、物品到艺术品或艺术行为的转化、非艺术与艺术之间的转化等等,它包含了当代艺术的实质之一。


王春辰携手何云昌、胡曜麟、缪晓春、舒勇、童红生、王庆松、张小涛一起,在威尼斯进行了一次中国当代艺术及其文化表达的地理旅行:由中国移向欧洲,出现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与世界各国同台展示当代世界文化与思想的多样性。


▲何云昌 抱柱之信


《抱柱之信》是何云昌的一件24小时的作品,这件行为作品实施于2003年10月24日-25日,地点在是云南丽江,何云昌伸出自己的左手浇筑在水泥里,保持24小时,这个作品灵感来源于《庄子》卷十四:尾生与女期于梁下,女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何云昌是我国非常著名的行为艺术家。在每个艺术家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但这永远都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何云昌的梦醒了,他希望用这种看似充满力量实际却无力改变什么的行为来提醒我们回到人性的根本问题上来,放弃那些企图用政治伦理、经济伦理来救赎灵魂的自欺与浅薄。


▲舒勇 古砖歌


舒勇将1500句当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话语,用谷歌来翻译然后用书法将其写成中英文对照,展现在1500块“古歌砖”上。开展时,1500块“古歌砖”被一块一块地堆砌成一面高2米、厚0.6米、长19米的墙,树立在中国馆场外的绿草坪上,阳光照在“古歌砖”上,整个砖墙显得格外透明和金碧辉煌。与红色古雅的中国馆相映成趣,如同一个童话世界,舒勇说,他此举是为了展现出中国文化和世界的差异,以这种特别的艺术形态对话世界。


舒勇的作品《古歌砖》,糅合了政治、商业、社会、媒体的属性,在具象和抽象、简单和复杂、似懂非懂之间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引起了数十家媒体的关注。


2011年丨第54届威双

主题 :弥漫

策展人:彭锋

参展艺术家:潘公凯、杨茂源、蔡志松、原弓、梁远伟


2011年中国馆策展人为北大教授彭锋,他针对当年的总策展人提出的主题“光照的启迪”基督教文化的概念衍生出了中国哲学概念“万物的聚散”,最终确定主题为“弥漫”。


通过五行、五味的概念,用不同的五种气味充满空间。“中国风味”式的弥漫引入的是一个五位艺术家的不寻常组合提出的装置艺术,展览通过唤起人们意识中的:中国茶香,中国草药的香味,白酒和荷花的香味,来阐明的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潘公凯 雪融残雪


作品基底是一幅经放大印制的中国水墨,投射在水墨上的是作者的文章“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动态投射的英文文本不仅像雪花一样源源不断地输入和照亮中国水墨,在注入的同时,也不断纷纷解构成片段,像雪花一样纷纷散落,像积雪一样落到中国水墨画成的荷叶上,又随之逐渐消融。这样一种动态的过程,正是现代性“西学东渐”的写照,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不断地传入,不断地输出,从东方的角度来看,不断地吸收,不断地消化与消解于无形,本体始终存在。从超越东西方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整体的作品,可明确辨识的不同“身份”和谐共存,“和而不同”,并未呈现出此消彼涨,非此即彼的态势,而是共同呈现出异样的东方式的诗意。观众在观看作品时,既可以感受到雪天的凉爽,又可以感受到荷塘的气味。


 ▲杨茂源 器


杨茂源的作品呼应为中药,他把药装进手拉坯的小陶罐,这些圆形的陶罐将自由堆放在场馆的任何地方。策展人和艺术家希望这个散发着“药味”的小器物将被由观众携带至威尼斯的各个地方……


2009年丨第53届威双

主题:见微知著

策展人:卢昊、赵力

参展艺术家:方力钧、何晋渭、何森、刘鼎、邱志杰、曾梵志、曾浩


2009年,双年展总策展人丹尼尔·伯恩鲍姆将主题展定为“制造世界”,而中国馆策展人   卢昊、赵力则将中国馆的主题定为“见微知著”。策展人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国际之间重要的交流的方式,但在国际化进程中,以历史的积淀来支撑着中国语境,尽可能地展示出中国新语境,这是策展人对于当年展览的期待,故选择了“见微知著”这个成语为主题。七位参展艺术家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巧妙利用了中国馆的空间,旨在体现有限空间中的无限空间想象和精神力量。


▲曾樊志 改造计划


对于中国馆“油库”的展场特色,曾梵志可谓了如指掌。为了达致对空间利用的有效性,曾梵志放弃了其惯常的绘画方式,却借助了装置性的手段。对应于“油库”曾梵志提出了“书库”改造计划,则隐含了当下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竞争已经从资源性竞争逐步为知识话语的权力竞争所取代。而基于这样的认识,曾梵志首先从西文和中文两个方面找到在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有关东西方文化争论的相关书籍,将它们分拆成各种“碎片”,然而通过自绘插图、批语、标注和中国古典线装的重新装订成册,最终结合5个书架的摆放,将其具体转化为中国式的差异性的内容表达和空间上的语境改造。


▲何森 太极世界


何森以画家的身份创作了数十件尺寸为10 cm至20 cm不等的小幅绘画,组成了名为“太极世界”的作品序列。与作品的中国化名称相匹配的是所绘画的内容以及相关的表达,堆砌到一定厚度并做平的油画颜料上,用不沾色彩的狼毫小笔勾勒出痕迹,内容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


由于没有色彩对比和反差效果,只有些很浅的笔痕,所以画面直观效果只有一个色块,近距离仔细观看才能感觉到画面里的形象存在,因此强化了近距离阅读的强制性。配以形态各异和色彩不一的豪华西式古典油画外框的做法,同样具有“混搭”的强制性,它既针对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囫囵吞枣或彼此误读,而观者放眼看去只见中间镶嵌着各种小色块的豪华画框的展出效果,又是对“当下强势与弱势文化间那些不对称的较力”的辛辣讽喻。


2007年丨第52届威双

主题:日常奇迹

策展人:侯瀚如

参展艺术家:沈远、尹秀珍、阚萱、曹斐


2007年的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由策展人侯瀚如策划,确定主题为“日常奇迹”,在这一年,侯瀚如邀请了四位女性艺术家沈远、尹秀珍、阚萱与曹斐共同参展。策展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中国社会及文化一样,正经历着蓬勃发展。然而国内以及海外的中国当代艺术爱好者们往往忽略了女性艺术家的重要性以及和女性在中国当代生活中的地位有关社会、思想问题。


四位艺术家有的行将而立,有的已至不惑之年;她们的艺术语言各不相同,但都高度原创且个人化。这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均以特别的方式呈现了女性艺术家与中国艺术界之互动关系的演进,并表达了中国女性在过去二十年来针对高速变化的社会所提出的诉求。


▲尹秀珍 武器


2007年,尹秀珍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出的《军械库:武器》是一件与展览环境紧密相关的作品。艺术家将从各地收集而来的旧衣服及日用品等物制作成210个电视塔形状的“武器”,并在这些形似远古时期长矛的“武器”的端部绑上尖刀,将其悬挂在展览场地――军械库的油桶上空。作品展现了现代人类社会中除军事化形式之外的另一种“战争”,即通过媒体、互联网等形式进行的另一类较量。


艺术家通过对军械库中油桶的巧妙利用,使客观的展览场域成为了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装置作品可以与空间有关系,也可以与空间没有关系。这里谈的关系,是指意义上的‘关系’。如果在一个有特殊意义或者有着历史背景的空间,不去利用它做点儿什么,会很遗憾。有时空间的‘背景资料’会给创作以启发,甚至成为作品重要的元素和材料。”尹秀珍说道,“装置作品中有一个类别就是‘特定地点在地创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命题作文’,而是一种可能性。”


2005年丨第51届威双

主题:处女花园——浮现

策展人:蔡国强、皮力(助理策展人)

参展艺术家:孙原&彭禹、刘韡、徐震、张永和、王其亨


2005年中国馆正式落户威尼斯,艺术家蔡国强担任中国馆策展人,皮力担任助理策展,以“处女花园——浮现”为主题,艺术家邀请了70后艺术家孙原&彭禹、刘韡、徐震,以及50后建筑师张永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策展人还请去了研究风水的王其亨作为参展艺术家,王其亨拿出了当年最有争议的作品《威尼斯风水计划》,对各个国家馆进行了一遍风水把脉,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择了军械库最后的一个黑暗工业空间,“中国馆所处的艺术馆区在威尼斯的东方,方位属木。整个区域处在威尼斯向东的气口上,既藏风又聚水,向外大海壮阔开放,向内的水系即气脉与建筑群首尾衔接,整个格局就像一条龙。”于是中国馆便落户于军械库(Arsenale)。五位艺术家主打“中国牌”,充分利用中国馆的环境资源使艺术文化形态“浮现”在中国馆,试图努力在中国馆中反映出中国现实社会的现状。


▲张永和 竹跳 


这个占地1600平方米的巨大装置艺术品,是一个骨骼状的遮蔽物,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园林美学所推崇的虚和实概念。“竹跳”出神入化地模仿了中国艺术和文学中常出现的“雨后春笋劲冒”的情形,让人不得不折服于这个竹装置艺术的奇妙构造之中。


2003年丨第50届威双

主题:造境

策展人:范迪安、王镛、黄笃(助理策展人)

参展艺术家:王澍、展望、杨福东、刘建华、吕胜中


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官方邀请中国馆入驻,策展人范迪安、王镛和策展助理黄笃联手策划“造境”,邀请王澍、展望、杨福东、刘建华、吕胜中,共同用青砖、陶瓷和屏风等传统材料搭出一个中国馆。该馆和其馆内艺术品以及整个这“房子”可以看作是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个投影,从自身文化出发回应此届双年展的主题“梦想与冲突”,指出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希望“营造”出作品与展览的整体空间,个体的表述与共同的文化主题之间以及多种媒介之间互补辉映的艺术结构和文化语境。由于当年特殊情况“非典”的原因,最终展品只在广东展出,未在威尼斯出展。


▲王澍 拆筑间


品“拆筑间”是把这次国家馆的大门入口和走廊进行改造,将意大利古典式的大门改造成了精巧而优美的中国“园林”风格特点的门,又利用院子投射到走廊的自然光,用钢模和灰砖砌成了“墙与漏墙”,使走廊空间变成中国式的“院子”。色调沈稳而优雅,走廊顶部装置的镜子强化了如梦的诗意空间,既传统而有现代感,集中突出了中国建筑空间文化的智能和神韵。灰黑的砖石的静止稳固,使记忆感伤和时间随意穿过、走动起来。


中国语境中的园林、廊、砖这些文化意义书写的空间元素,是某种文人世界的记忆符号。王澍在很多场合谈到这件作品时,他认为:“中国古代园林对于文人来说,是他生活的整个构成,整个世界仿佛都在里边了,生息和沉思,生活的平静性和缓慢感是这种生活的基调。我就是想在今天的热闹环境中展示这种空间的沉静”。“拆”、“筑”、“间”,这样的词语提示出我们曾经的和未来的梦想空间意义,更主要的是,作品流露出对逝去的生活风格以及回到一种诗意缓慢生活速度的怀念和梦想。


吕胜中 山水书房


吕胜中对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进行了长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关于作品“山水书房”,他是根据展场空间把水墨艺术理解成观念性的水墨文化“空间”,而非纯粹笔墨技术和材料绘制的作品,他利用现代装置的方法制作出一个大的书架,书架上放置着大量中外有关水墨或传统中国画的画册和论着,通过拼排,使这些书脊组成一幅巨大的古代山水画。观者可以在这样类似书房的屋中轻松休息、欣赏和理解,自由从书架上翻阅书籍或画册。作品以新颖和机智的语言体现“品”的意味。


-END-


一则招聘:现招新媒体小编有现场经验最佳

联络邮箱: iap007@126.com 投递简历



【现场】近百名艺术大咖今日亮相中国留学德国艺术家作品大展!

【趣事】看经典电影是怎样被插画师玩坏的

【现场】死亡只是一种“金蝉脱壳”——黄专逝世周年纪念展”4月13日于OCAT深圳馆开

【现场】悉尼双年展将迎来45周年 亚洲艺术占据半壁江山?

【现场】几十位最炙手可热的国内外设计大咖和艺术家的跨界作品首次亮相重庆!

【现场】2017悉尼中国当代艺术月即将启幕

【现场】2017卡塞尔文献展雅典开展,标志性作品抢先看!

【现场】金像奖 | 今夜星光灿烂,一切难以随风

【现场】你可能不知道自拍这件事儿都快有100年历史了!

【现场】雕塑大师罗丹逝世百年大展 在法国巴黎大皇宫隆重开幕

【清单】最神秘的“卡塞尔文献展”即将启幕,你所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要体现中国精神,仅有中国元素还不够

【现场】十年了,宋庄美术馆最后一个展,我们不想说再见!

【现场】“新兴艺术家”如何定义?最具争议的透纳奖取消年龄限制

【现场】清华大学举办德国艺术家吕佩尔茨作品展


关注正在发生的艺术事件!

机构合作、广告刊登、资讯发布

 iap007@126.com



👇——中国艺术现场固定广告位——👇


老欧洲铜版画 



扫一扫购买👇

👇购买请戳 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